?

新時期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意識”的意義探析

2016-05-30 10:48衣永紅
黑龍江教育·高校研究與評估 2016年11期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意識高校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提高“立德樹人”的實效性,必須轉變教學模式與思維方式,強化“問題意識”,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要以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以合理的邏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緊扣時代的主旋律,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問題意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1-0005-03

眾所周知,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作為新時期教育的根本任務,而不久前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所審議通過的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又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實現“立德樹人”偉大目標的最重要的平臺之一。它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才有可能完成歷史賦予的使命。為此,它必須積極地探索問題、面對問題,并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之,就是要強化“問題意識”。

一、強化“問題意識”,是回應時代主題的客觀要求

把握時代的主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使命,也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前的首要問題。當然,這一使命的完成不能單純地依賴對每次會議精神和文件的機械宣講,這樣絕達不到“進頭腦”的目的。要真正完成這一使命,必須積極回應時代所提出的問題,使理論的宣講具化為對一個個現實問題的探究,從而,不僅使這種回應擲地有聲,而且能夠達到余音繞梁的效果。

時代的主題本身就是對現時代所面臨的具體的社會問題的歸納和總結,不結合問題去解讀,就僅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對于“中國夢”的解讀,如果我們僅僅泛化地給學生介紹一下“中國夢”理論的提出時間、內涵及意義,就沒有從根本上把“中國夢”作為時代標志性理論的重要性清晰呈現出來。而反之,如果我們通過環環相扣的幾個問題來呈現這一理論,那么它的時代坐標地位便會清晰地顯現出來。

首先,我們可以這樣設問:“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的‘中國夢是何時開啟的?是不是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一刻才剛剛開啟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事實上從近代史的起點上,當中國進入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處處被動挨打的那一刻起,有識之士就已經提出了復興中華的口號。那么,“為什么在十八大剛剛召開之后這一時間節點上,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會從這樣高的高度重提‘中國夢?”這就把問題深入下去了,答案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從主觀的層面上看,在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的今天,人們需要一種統一的目標和理想的指引,從而凝聚面向未來的“中國力量”;第二,從客觀層面上看,時至今日,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們有資格、有能力來暢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了,正如《經濟日報》的評論說:“中國人民從未像今天這樣離偉大的‘中國夢如此之近!”[2]通過對以上兩個問題的剖析,“中國夢”理論所提出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就一目了然了。

其次,我們還可以追問,“我們今天提的‘中國夢和近代以來所提的‘中國夢有什么不同?”這就把問題引到了“中國夢”的內涵上來了。答案也很明確,我們當前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提“中國夢”的,它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睘閮群?,而“人民幸?!笔瞧鋬群暮诵乃?,也是其合法性的關鍵所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語境下,“人民”這一概念所涵蓋的范圍之廣,是鴉片戰爭以來任何想要實現民族復興的其他階層所無法顧及也未必愿意顧及到的,這就是今天的“中國夢”與以往的“中國夢”的根本區別。

最后,我們可以問:“標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我們每個青年學生有什么關系?”這里可以請學生暢談在“中國夢”這一大前提下青年的責任,暢談怎樣通過實現“中國夢”來實現個人的價值和理想。如此一來,一個關系國家、民族命運的“大問題”又與學生現實生活的地平線接壤了,“中國夢”不是與己無關,而恰恰就是“我的夢”。

需要強調的是,在宣揚和把握時代主旋律這個問題上,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間是有分工的。我們還以“中國夢”這一理論的宣講為例,“形勢與政策”這一課程應當側重強調在當前形勢下提出“中國夢”理論的背景和現實價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一課程應當側重于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出發,把握“中國夢”理論所內蘊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3];“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一課程應當側重于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出發去解讀中國夢,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要突出強調“中國夢”理論的歷史沿革及當代意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則應側重于促使學生把“中國夢”內化為自身的理想信念。這樣,在幾門課程的分工協作下,“中國夢”這一時代主旋律的坐標呈現在學生頭腦中的時候就會更加立體了。

二、強化“問題意識”,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

理論課生命力的內在要求

眾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地位是由國家從意識形態建設的高度出發來賦予的,它是可以“指導”和“統領”其他課程的。由此看來,該課程的作用很大。然而,國家權威可以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外在的地位,課程建設的主體卻還在課程本身,如果不能從自身出發讓課程本身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再高的地位也會被束之高閣。這也是很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會覺得自己和自己所教的課程在學校里沒地位的原因所在。對于這種現象,有人解釋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內部也比較功利化,重視那些能夠帶來實際經濟效益的課程,那么,與其他課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能帶來的直接效益似乎是最小的,就連一部分學生也覺得它“無用”。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中的地位等于被架空了。

以上的現象在今天也確實存在,然而,我們還須先反思一下自身的問題??陀^地說,今天的高校雖然有市場的氣息在,但并沒有完全市場化,學科間的比較還沒有純粹地去用金錢效益來衡量,自身的理論根基是否厚重,是否具有時代的前沿性,是否能達到開闊學生視野、震懾學生心靈的效果,也是課程之間橫向比較的重點,關系到一門課程是否具有生命力。因而,我們要明確我們的課程不光具有外在的指導和統領地位,實際上和其他課程之間還存在一種隱性的競爭,競爭的是我們的理論品性、學術前沿性以及對學生實際的影響力。而這些從根本上還是要求我們應具有一種“問題意識”。

從理論根基和理論品性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精神給養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而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的厚重性恰恰在于它面對當下的反思性和面對未來的開放性。正是這種反思性,支撐了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意識,也正是這種開放性,使馬克思主義不斷地向時代敞開它的問題域。這種反思性和開放性是支撐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不竭動力,它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擁有了解釋世界的方法和工具,而且擁有了改變世界的勇氣和力量。

我們回想,馬克思、恩格斯時代面對的核心問題,就是工人階級為什么會有如此悲慘的生存境遇以及如何改變這種境遇的問題;列寧時代所面對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領導俄國人民在資本主義鏈條最薄弱的環節建立起一個社會主義政權的問題;毛澤東時代所關心的核心問題,就是怎樣領導窮苦的中國百姓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壓迫中站起來,建設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問題;鄧小平時代所面對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反思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失誤,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而此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所面對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領導中國人民在這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面對重重挑戰而堅定前行的問題。所有這些問題的背后都有一條主線,那就是人的問題。支撐馬克思主義的反思性和開放性精神品質的,始終是它對人的命運的關切,馬克思主義的所有問題都是“人民幸?!钡膯栴}。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真正的理論根基和理論深意之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有沿著這些問題去講,才能呈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性,讓自己在與高校的眾多課程的競爭中有合理的立足之地。

同樣,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意識也造就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術前沿性。既然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反思性,它就要反思我們時代遇到的問題;既然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開放性,它也就應當面向我們的時代開放。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空講“老”理論,而不回應新問題,自然它會被人誤解缺少時代的前沿性,“過時了”。今天,馬克思主義理論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太多了。怎樣使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怎樣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怎樣面對價值、意義的缺失給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的危害?等等。這些問題,泛泛而論容易,而結合課程內容和主旨深入闡釋以及找到出路則非常困難,但是,這恰恰是今天我們馬克思主義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如果一味地繞開問題,顧左右而言他,讓課程就那樣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顯然會讓人覺得我們既沒有學術立場,又缺少人文關懷,學生也會覺得教師是在“糊弄”。

總之,要想保有馬克思主義學科的理論品性,維系其學術前沿性,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其教師時刻保持一種問題意識,要深入透析理論中蘊含的深刻問題,并且時刻追蹤時代所提出來的前沿性問題。

三、強化“問題意識”,是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的創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既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樹人”,那么我們首先就要澄清 “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對于“立什么樣的德”的問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給出了很明確的指向,而對于“樹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根據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樹適應中國創新發展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這里的“高素質”不僅指專業技術水平上的高素質,而且指思想道德水平上的高素質,所以,培養“創新型人才”,同樣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使命。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什么為抓手去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呢?依然是“問題意識”。

具有歷史使命感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首先需要有對知識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一種好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是能夠激發學生的這種探索精神的。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突出問題就是給定觀念,讓學生接受,這顯然不需要學生去探索什么,并且,這樣的課堂,明顯帶有主客二分的性質,即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主客體之間在話語權上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而今的教育理念,提倡師生的共同主體性,這就需要以“問題意識”為前提,通過合理地設定問題,師生共同融入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自覺地去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

具有歷史使命感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還應當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今天的大學生是明天社會建設的主體,大學生要在大學期間就培養起這種主人翁責任感。對于大學生社會主體意識的培養,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特有的功能。而在今天,西方個人主義思潮深刻影響我國的社會生活,染指青年的思想,要實現這一功能,困難重重,這也特別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強化問題意識。不過,簡單的提問,只能調動學生一時的興趣,要使他們樹立終身的使命感,還必須有一個過程,要將社會問題與涉及學生自身發展的現實問題關聯起來,并且合理地創設解決問題的模式和情境,讓學生把社會歷史問題內化為自身成長需要面對的問題,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提到。實際上,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始終強調人民的社會主體地位,單純強調社會客觀規律而不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體性魅力呈現出來,就無法喚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另外,問題除了要通過理論探討來解決,還可以通過實踐教學來解決。我們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結合所學理論對具體的社會問題進行調查,撰寫調查報告,例如,結合普遍聯系的原理調查當今社會生活中人際關系的狀況,學生在調查過程中有所見、所聞,自然就有所感,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會思考,他們所調查的現象和結果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什么影響,就這樣,學生漸漸地學會了站在自己的視角上去觀察社會,并以社會歷史的視角去反思自身的發展,歷史使命感也就油然而生。

此外,具有歷史使命感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還要有勇于突破常規的求異思維。這是創新精神最為突出的一種精神實質。墨守成規絕對無法實現創新,要想創新,必須有突破既定框架、原有范式,敢于向傳統挑戰的勇氣和魄力。我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強化問題意識,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并促使他們把這種問題意識帶到他們的專業學習過程中。對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有些人會有所擔心,認為這樣會背離意識形態教育的宗旨,而且,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萬一教師招架不住怎么辦。其實,我們強調求異思維,并不是要鼓勵學生與國家意識形態唱反調,意識形態教育也不等于要扼殺學生的突破意識。我們的改革開放精神,不就是一種打破常規的求異思維嗎?但是,求異不是毫無原則的求異,而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基礎上的求異,它代表我們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但同時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提問,但教師也一定要起到把控局面的作用,這客觀上真的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問題“接得住”,也回應得了。這對教師的理論功底、教學藝術以及知識面有相當高的要求,所以,教育要“立德”,教師須先“修德”,教育欲“樹人”,教師須先“樹己”,不能以自己能力有限為由,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

綜上,強化“問題意識”,是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方向,也是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 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

[2]趙周賢,劉光明.夢在前方 路在腳下——沿著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道路奮力實現“中國夢”[N].經濟日報, 2013-01-04.

[3]衣永紅,包曉峰.中國夢內蘊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 [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猜你喜歡
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意識高校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藝術探究
問題意識與專題化教學研究
基于綜合能力測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卷考試改革
淺議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試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