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概念下的文化傳播與譯介

2016-05-31 07:14王晨佳
人文雜志 2016年1期
關鍵詞:功能對等文化傳播一帶一路

王晨佳

內容提要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規劃以及實施,一帶一路概念下的文化傳播亟待推進。本文首先從功能對等和歸化異化的角度闡釋了“一帶一路”概念的譯介動態,隨后對中國文化元素直接進入國際語言的詞匯進行了梳理,提出我們需要在新機遇下發揚中華民族文化。中國文化元素通過符號化進入國際語言詞匯,是中國主動與國際話語體系接軌的途徑之一。人文工作者應根據翻譯的語言環境與文化背景,積極傳播“一帶一路”文化精神。

關鍵詞 一帶一路 功能對等 歸化與異化問題 中國文化元素 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0;I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6)01-0029-06

習近平指出:“兩千多年中西交往歷史證明了——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①文化交流是“一帶一路”順利推進的前提保障,是經濟合作的基礎。季羨林認為不同國家民族之間,只要有往來就有交流的需要,就需要翻譯。否則,思想就無法溝通,文化就難以交流,人類社會就難以前進。②由此可見,“一帶一路”下中國與他國之間的文化傳播、譯介,任重而道遠。

一、“一帶一路”概念的提出和譯介

“一帶一路”起初被譯作“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2014年APEC會議期間,“一帶一路”作為推廣規劃被正式提出,其翻譯演進為“One Belt and One Road Project”,Project 的字面含義是項目、規劃,表明“一帶一路”已由倡議階段發展至實施準備階段。外媒對于“一帶一路”的譯法與國內又不盡相同: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建議在翻譯時保留“Silk Road”這個歷史感強,影響大,在東西方語言中都存在的詞匯;加拿大《溫哥華太陽報》則提出使用復興古代的“絲綢之路”(a revival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這個說法既是傳統意義上的古絲路,又有復興式、現代的絲綢之路之意。③

“一帶一路”的翻譯,一直是翻譯界熱議和討論的話題。有的學者認為沿用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縮寫為BARI,特指意大利港口城市“巴立”,會產生歧義。將Belt and Road縮寫為BAR,The Belt and Road縮寫為“TBAR”,都存在指代不清的問題。OBOR(One Belt One Road)也有混淆含義,因為絲綢之路除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之外,還有草原絲綢之路。2015年5月傅瑩在芝加哥大學演講時,將“一帶一路”譯為“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programs”,更加注重譯入語境的交際功能,成為了公眾認可度較高的版本。④翻譯的目標是盡量使譯入語的接受者與譯入文本之間的關系和原文接受者與原文文本之間的關系趨同。Nida Eugi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從功能對等理論角度來審視“一帶一路”的英譯,就是不斷尋找該詞匯在英語中的對等語(equivalence)。劉宓慶認為中文所屬的漢藏語系和英文所屬的拉丁語系本不同源,兩者沒有形態上的一致性,譯者必須把意義推到前面。劉宓慶、方華文:《中西翻譯文化對談錄》,《蘭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耙粠б宦贰弊畛醯淖謱ψ值姆g體現了形式上統一,卻未能達到最優交際。伴隨“一帶一路”概念的規劃提出、落實、推廣,這個概念的公眾認知范圍不斷擴展,內涵也隨之變化,作為譯者很難用一成不變的標準去尋找其英語對等語。這就給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動態對等的標準把握原文文本的動態語境變化,同時不斷改進,越過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準確流暢地傳遞信息。文化工作者必須具備主動對外傳播文化的意識,若僅從靜態的文本出發,不持續挖掘“一帶一路”這個概念的變化,就很難完成跨文化溝通,實現“一帶一路”的文化傳承和發揚。

進一步說,“一帶一路”翻譯的多樣性充分體現了跨文化傳播領域中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的深層博弈。歸化是指以讀者的習慣和偏好為導向,減少讀者對譯語的陌生感?!爱惢笔侵副M可能保留原文語言的“異域風情”,也就是魯迅所說的“洋氣”,由此目的語的表達規范和習慣常常會受到影響,讓讀者感到十分陌生,卻是在傳達原汁原味的原文風格。朱安博:《歸化與異化:中國文學翻譯研究的百年流變》,蘇州大學2007年博士論文,第3、4頁。具體到“一帶一路”的翻譯上,就造成了“直譯”和“意譯”的分野:“直譯”就是字對字的翻譯,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風格,“異化”策略下的翻譯方法就是直譯。相反,“意譯”就是語意的翻譯,“歸化”策略下的翻譯方法就是意譯。落腳到“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 , Belt and Road的譯法屬于直譯,而被普遍點贊的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programs和外媒的a revival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屬于意譯。歸化和異化策略在不同語境、不同場合需要靈活切換,彼此互補。2015年9月25日,國家發改委會同外交部、商務部統一“一帶一路”的翻譯:全稱是“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為“B&R,the Belt and Road”,即“一帶一路”,也可以根據場合和時間靈活處置,比如追溯談及“一帶一路”的提出和倡議,可以沿用initiative?!丁耙粠б宦贰钡挠⑽囊馑冀K于有了官方翻譯》,http://www.jeixun.com/article/201509/100541.html.由此可見,“一帶一路”本身在變化,由倡議變為規劃,繼而成為實施方案,其公眾認可度也越來越高。譯法經過直譯-意譯,最后轉化為直譯的B&R,體現了由異化到歸化,又回到異化的的發展路徑。長期以來,歸化和異化一直是文化傳播尤其是中國文化元素譯介所面臨的選擇困境,尤其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在譯介該詞匯時一定要遵循沿線各國人民的認知規律,借鑒其英譯的經驗,靈活切換歸化與異化策略,使“一帶一路”獲得最大程度的認可和接受。endprint

二、一帶一路概念下中國文化元素的譯介

1. 中華文化進入全球視野——從人物稱謂的翻譯談起

中華民族文化在全新的歷史時期是否能夠順利傳承,并在一帶一路的推進中發揚光大,是一帶一路政策推行的重要條件。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大學演講時指出: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哲學思想領域就出現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如果脫離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脫離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難以正確認識中國的?!读暯皆诓剪斎諝W洲學院演講》,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 /auvideo/2014/04/02/ content_17400253.htm.這段話為一帶一路概念下的文化傳播和譯介提供了重要準確的語境來源和文化生態背景。

“孔子”的英譯為Confucius,這個詞是明朝傳教士根據其發音——Kong Fuzi所譯,《論語》被譯為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儒教”的翻譯為Confucianism。 而“孟子”的翻譯為Mencius,“老子”的翻譯也是音譯——Lao-tzu(a Chinese philosophe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兜赖陆洝返姆g是“Tao Te Ching”,道教是“Taoism”。起初傳教士翻譯中國經典的目的是傳播基督教,理雅格翻譯中國的“四書五經”,前后歷經20年,在這期間他對于孔孟學說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一開始他堅信“中國的孔孟之道一定會和基督教義產生極大的沖突,中國人需要拋棄心目中的圣人孔子轉而相信上帝”。隨后通過整理、剖析、翻譯孔子的中國傳統儒家理論體系,理雅格承認“越了解孔子的觀點和學說,我就越尊敬孔子,孔子學說對于中國人有著非常有益的影響,甚至對于基督教教徒也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利瑪竇、[法]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何高濟等譯,中華書局,1983年。這說明以中國文化元素為載體的中華文化通過英譯進入西方視野,會對西方哲學思想體系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類似的例子很多,如秦始皇的英譯為Emperor Qin Shihuang,雖然拼音“始皇”(Shi Huang)字面很容易理解,但由于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了文字、貨幣以及度量衡的工具,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意義重大。所以一直以來秦始皇的翻譯還是部分保留其音譯,并且通過添加注解來翻譯:Emperor 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習近平的稱謂,外媒常見譯法為Xi Dada。外媒對“習大大”翻譯有兩種,音譯為Xi Dada,意譯則為Uncle Xi,字面翻譯為Xi Bigbig(大大),意思就是習伯伯?!丁傲暣蟠蟆钡姆Q呼有英文翻譯啦!,Xi Bigbig?》,http://www.i21st.cn/article/translate/6357_1.html.從翻譯的功能對等角度審視,顯然Xi Bigbig完全無法體現“大大”二字原文透出的親切和幽默的風格,令人不解其意?!癠ncle”的說法又過于普通和直白,未能表明老百姓對于“大大”的尊敬。將習大大音譯為Xi Dada,是典型的音譯,并通過加腳注的方式進行說明和闡釋,體現了對外文化傳播的主動性和親和性,“大大”的內涵一般有以下幾點:一是由于習近平的家鄉在陜西,很多陜西人尊稱自己的父親為大大,也就是爸爸的意思;二是安徽、河北、遼寧沈陽、甘肅天水,大大是對本族直系父輩的稱呼;三是在湖南嘉禾縣,安徽池州,山東泰安、臨沂,山西呂梁、汾陽、陽泉、大同,以及內蒙古中南部方言中,大大是父親的意思;四是揚州、鎮江、泰州、徐州的方言里,“大大”是指父親的哥哥。從方言整理看出“大大”要么指代直系親屬父親,要么指代伯伯,都是對于本族父輩的敬稱。另外,網絡文學語言中的“大大”,經常用于指代知名小說的作者,字面說法從“大師”而來,有著高手和能人的意味,然而“大大”的稱謂又比“大師”更接地氣。

2. 中華文化核心概念譯介

習近平在孔子誕辰2565周年儒家學說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經歷了幾個歷史階段,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隋唐儒釋道并立鼎盛發展、直至宋明的程朱理學。一路走來儒家思想保留了幾個本質屬性:首先儒家思想與其他學說不斷碰撞、借鑒,彼此融合,和而不同,不斷兼收并蓄;其次儒家文化思想內核是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進步而不斷變化和更新的,由此具有長期的旺盛的生命力;最后儒家思想強調實用性,特別注重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所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社會、國家的分層治理統一在一個思想框架之下,形成有機的管理體系,相互促進?!读暯皆诩o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講話》,2014年9月25日,http://www.gov.cn/xinwen/2014-09/24/content_2755836.htm.千年朝代更迭,儒家思想與釋道并立、交融、形成貫穿整個中國歷史的思想價值體系,夯實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根基。在此很有必要對于以儒家和道家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核心概念的譯介進行一個梳理。

先來看儒家文化核心概念。一是“仁”的翻譯,若將其譯為benevolence,慈愛、仁愛,這個概念就被內化、心理化了,與儒家學說中的“仁”這個廣義社會化的概念所暗含的意味是有所區別的。并且“仁”的含義在不同的語境下的翻譯較為多樣,比較有代表性的翻譯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的譯者對于“仁”的理解不同,翻譯各異??傊?,“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標準,位居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第一位,“論語”對于“仁”有多種解闡,如“孝悌為仁之本”“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志士仁人”,等等都是“仁”的描述和闡釋,其實現的方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由此可見,“仁”是一個綜合的概念,翻譯建議用音譯加注解的方式:Ren——a collection of all virtues including benevolence goodness,kindness,love,humanity and generosity。②劉白玉、扈珺、劉夏青:《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翻譯策略探討——以〈論語〉核心詞“仁”英譯為例》,《山東外語教學》2011年第1期。endprint

二是“君子”的翻譯。與“仁”密切相關,在論語中對于“君子”也有諸多描述,作為道德典范的“君子”,滿足于“仁人”的各項標準,“君子” 的英譯有過superior man、gentleman、a true philosopher等,但是均沒有表達出其文化涵義。如果使用音譯加注解的方式翻譯“君子“,就是Junzi——a collection of all virtues of a perfect man。②

三是“禮”的翻譯,在林語堂中國文化系列叢書之孔子的智慧中,“禮”的翻譯也是多樣的:哲學意義中的 “禮”,是指整個社會范圍內的規則和秩序,可譯作the principle of social order;當適用到個人身上時則把它譯為moral discipline(道德紀律);然而作為個人的禮貌和禮節時,又被譯為propriety。就字面而言,狹義的“禮”,原意指典禮和儀式——ritual、ceremony。廣義的 “禮” 是指很好的修養和禮貌,即good manners。林語堂:《在美編〈論語〉及其他》,拾遺集(下),《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8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330頁。

四是“中庸”,常見譯法是mean,字面意為“平均的、平均值”,在林語堂筆下,“中庸”被靈活處理,在對于原文準確理解的基礎上有the central of harmony, the central clue, the golden mean三種譯法。Lin Yutang,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38,p.23、28.

接下來分析道家文化核心概念?!暗馈庇衷撊绾畏g?字面意思就是“道路”——the way。但早在百家爭鳴時代,這個“道路”已產生了更多的含義,用以指代生活處事的原則和方法,即是the way of life。道家修煉終極目的是得道飛仙,在此“得道”就是掌握了長生不老的方法,也就是the Way of Immortal。對道的翻譯選擇同時包含了意譯和音譯兩種方法,有時是the way,有時是the Tao。林語堂在《老子的智慧》一書中對于經典詞句的“異化”式處理方法對于翻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很有借鑒意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被譯為:

Out of Tao, One is born,

Out of one, two,

Out of two, three

Out of three, the created universe.Lin Yutang, The Wisdom of Laots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48,p.130.

可以看出,這一段翻譯以直譯為主,從格式到語義,表達非?!爸惺健?, 為了準確傳達原文的風格和神韻,這些文中的重復用詞在翻譯中繼續重復,譯成英文的句式與原文一模一樣。

《道德經》簡潔精辟、句子的節奏感非常強。林語堂提出“最好的翻譯是愚蠢的翻譯”的論斷,從準確忠實傳達原文的角度出發,看似“愚蠢”,實則“智慧”,是一種大智若愚的翻譯策略。林語堂翻譯遵循的“中國腔調”,也就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部分采取的專門翻譯策略,讓西方更加全面真實地了解中國。馮志強:《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林語堂英文著譯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53頁。英譯漢中反對歐化,漢譯英中主張漢化,實現真正的從中國語言到中國文化的傳播。林語堂所主張的翻譯態度是傳播中國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傳統中國文化的其他特色元素還包括風水(Fengshui,the ways to predict fate and luck in Chinese peoples life.In modem society, Fengshui was frequently used in architecture,interior design,the location of tomb etc張世忠:《華裔美國文學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翻譯:以〈喜福會〉為例》,廣西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9頁。)、功夫(Kong Ku,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陰陽(Yin and Yang)等,異化策略下的直譯說法同樣廣為人知。

3. 一帶一路同期中國特色元素的英文譯寫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嘗試用中文的詞匯影響世界語言詞匯,正是中國主動與國際話語體系接軌的途徑,然而反觀近年來進入英語詞匯的中文詞匯卻呈現出另一種趨向。

一是以音譯為代表的中國特色詞匯:2013年初,中文熱詞“大媽”(Dama) 登上了《華爾街日報》;“土豪”(Tuhao)一詞也被收入《牛津英語詞典》中。翻譯理論要求譯者“對語言本身需要有敏銳的感知,對于母語和外語兩個語種同時精通,更重要的是深入洞察、深刻了解原文和譯入語言的兩種文化背景”。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5頁。而這種直接進入英語語言的音譯詞似乎逾越了翻譯的種種技巧。究其本質,大媽是以在海外投資、置業、買金,出手豪放留給世界各國人民以深刻的印象;土豪的出名是在其大手筆消費奢侈品和支付豪宅豪車時。威爾斯認為衡量譯者翻譯是否成功,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以及對譯文的表達雙重能力,具備兩種能力要求深度把握原文和譯文在意義、風格方面的相似性,原文和譯文在社會文化方面的差異度。Wilss W.,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or Behavior,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 1996.應該說這種一擲千金的行為屬于一種非正常的現象,當這種非常態現象反復出現的時候,由于缺乏這些詞匯在譯入語里的類似場景和文化共同點,找不到相應的對等語,唯有“Dama,Tuhao”才能充分體現其中文內涵。假如意譯為“the very rich women & men”,其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endprint

二是頗具中國特色的流行語,隨著民眾文化自覺意識的復蘇而出現的許多相對準確的跨文化翻譯,比如央視英語網將“海外中國消費者”譯為Chinsumer,并非Chinese Consumer,就是在國外瘋狂購物的中國人。在城鎮化發展中離開家鄉常年居住在城鄉結合地區的蟻族,antizen,就是ant +citizen的合成詞。這些詞匯通過加工組合,其翻譯對于外國讀者而言可以做到自如傳神的表達?!吨袊請蟆酚⑽陌嬗幸黄恼聦iT介紹這些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標題就是Are You Chinsumer or Antizen?中國式消費者還是蟻族,你是哪一個?

三是有中國特色的專屬詞匯通過意譯加注釋的方式來呈現,比如農民工(migrant worker,who leave their families without registered Hukou thus lack of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welfare& medical insurance)、鐵飯碗(iron rice bowl, the very stable job usually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樓脆脆 (Lou Cuicui, which means fragile building, originated an unfinished building collapsed in Shanghai)?!岸阖堌垺痹凇稘h英大詞典》里被譯為“hide-and-seek”,回譯為捉迷藏,但是“躲貓貓”的真正含義也只有了解原發事件的讀者才能看得懂,單看“hide and seek”是無法解讀出暗含的有意躲避、推卸責任的意味。因此被進一步改進為 Chinese hide and seek, which means not take ones own responsibility deliberately。

綜上,從古代的孔子、老子、秦始皇,到今天的習大大;從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儒教、道教、君子、仁人到今天的土豪、大媽、中國消費者、蟻族等,這些詞匯已經成功地進入國際語言詞匯,然而是否每一條詞匯的直接進入都能體現中國夢背景下的文化傳播目標,實現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文化傳播和溝通先行的歷史使命?這種中國特色的浮躁也驅使了許多詞匯在目的語文化背景缺失的情況下簡單生硬地進入英語體系。裴等華認為目標語言使用者的文化認同是中國文化因子外譯過程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裴等華:《中國文化因子外譯過程及其影響因素探析——基于“文化認同機制假說”的討論》,《外語教學》2014年第4期。文化認同是一個長期演進的過程,“土豪”“大媽”這一類詞匯很快會被淘汰。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變遷,相信“鐵飯碗、蟻族、農民工、樓脆脆、APEC藍”這一類折射中國轉型期的詞匯也終將歸于歷史。因此,在一帶一路全新的歷史時期,唯有建立在文化認同基礎上的中國文化核心元素才能留存下來,發揚光大。

三、一帶一路概念下中華文化傳播

1. 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主動接軌國際話語體系

古絲路的精神內核在于其包容的開放精神和平等胸懷,大國崛起背景下中國文化元素語言符號進入世界語言詞匯,正是中國主動與國際話語體系接軌的重要一步。習近平在演講中重申中國的古老文化文明溯源以及如何和世界接軌,指出諸子百家時期的許多理念——仁、義、禮、智、信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引導中國人的為人處事。仁者愛人、中庸之道、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理念,對于中國乃至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Nida Eugi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在中國文化精神理性回歸,對外文化傳播源頭地位確立的時代,中國文化元素的譯介,需要不斷適應新的歷史階段,與時俱進。在全球化全速推進的今天,西方文化自我中心的傳播方式負面影響越來愈大,歐美主流價值觀在全球日漸水土不服,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將眼光投向了東方,從東方傳統文化中獲取新的靈感。上世紀末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會議上發表觀點,指出人類想要在21世紀更好地生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子思想中汲取營養。Greel H.G., Confucius and Chinese Way, New York: Harper Press, 1960,p.5.

翻譯對于促進人類文化的交流,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中國歷史上,傳教士翻譯“論語”中“天、道、命、圣人、小人”是按照西方基督教思維進行的意譯:heaven、the way、fate、Saint,sinner,借基督教體系中的天國、向神之路、圣徒(基督教正式追封)以及原罪的概念以詮釋論語的東方思想體系。然而隨著翻譯的推進和深入,東學西漸,儒學的傳播對西方思想界的啟蒙運動造成了一定影響:康德、黑格爾、羅素、孟德斯鳩等都從儒家理論中汲取營養。劉白玉、扈珺、劉夏青:《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翻譯策略探討——以〈論語〉核心詞“仁”英譯為例》,《山東外語教學》2011年第1期。中國傳統文化專有詞匯直接進入其他語言詞匯,從古至今不勝枚舉,如老子、孔子、孟子,忽必烈、習大大等?!叭?、義、禮、智、信”這樣體現傳統文化精髓的元素完全可以直接進入英語、甚至一帶一路各國語言,成為中國元素的特定符號?!皻w化”和“異化”的沖突與調和,不僅體現了直譯和意譯的方法,更關系到身份認同(culture identity)在不同文化體系下的分野,以及弱勢文化與強勢文化的碰撞,甚至是中西方文化、一帶一路下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又一次交鋒。中國正在積極尋求塑造國際形象,“一帶一路”的提出與實施意味著中國主動靠近,力圖接軌國際話語體系。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也決定了中國已經并且將要用自己的話語影響國際話語體系,爭取國際話語權。那么作為文化傳播者,勢必要在“歸化和異化”的博弈中審時度勢,游刃有余,主動傳播“一帶一路”概念下的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精神,這不僅是可以實現的,而且是應當的。endprint

2. 傳播譯介的路徑建議

首先,文化傳播者在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需要充分領悟“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的翻譯藝術?!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一個非常深奧的概念,是指有差別的、多樣性的統一,在文化傳播和思想碰撞的過程中,沖突和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一味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強加于別人之上,是一種文化霸權主義的體現。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各地區不同的宗教信仰、多種價值體系多元并存,文化強勢國家更需要進行“文化自覺”的自省,在矛盾和碰撞的基礎之上,通過交流、討論、磋商達到求同存異,共同發展。中庸之道并不是沒有原則,一團和氣,而是不偏不倚、公正公平。文化的形成本身是一個漫長而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文化的傳播以及翻譯同樣是一個漸進式的歷史過程,在求同存異的求索之路上進行取舍,這也符合“中庸之道”的內在機理。

其次,根據譯入語語境主動發現文化差異、靈活處理。不論是從“英語中心體系下的”反文化霸權,還是強勢文化譯入弱勢文化的反文化侵略,翻譯總是充當著不同文化間的溝通者和調和者,不論是向讀者靠攏的“歸化”,還是向原文靠攏的“異化”,并沒有統一的原則,只有在特定語境下更為合適貼切的表達。不同文化體系碰撞定然會產生差異和沖突,譯者不但要接受這些差異和沖突,更需要主動去尋找文化差異,才能克服不同文化產生的交流障礙,更好地表情達意。

最后,對于中國特色濃厚的詞匯建議以“異化”為主,用“中式腔調”處理特色鮮明的文化元素翻譯。具體可采用音譯加注解的方式,比如“觀音”(Kuanyin,Goddess of Mercy by her longer title,the Great Spirit of Great kindness and Great Mercy,savings the Afflicted and Distressed)、“聘禮”(Usually given months before wedding by the bridegrooms family for the brides family to buy her trousseace with,apart from the actual dresses);或者以直接音譯的方式,比如“叩頭(Kowtow)”“拜堂(Baitang)”等。而對于非典型中國元素的處理,則建議采用“歸化” 策略,盡量以讀者最為習慣的方式傳達信息,以便最廣范圍內讀者的接受和理解。

總而言之,譯者需要靈活調整“向讀者靠攏”和“向原文靠攏”的關系,在不同文化價值體系環境中不斷碰撞、溝通、對話,形成文化體系間的和諧并存、良性互動,乘絲路之風,共同推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魏策策endprint

猜你喜歡
功能對等文化傳播一帶一路
中國文化傳播與藝術人才外語能力培養創新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淺析《黃河晨報》對河東文化的傳播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讀《申報》女性廣告,享文化傳播之精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