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助者類型與資助動機對大學生感恩和虧欠感的影響

2016-06-20 15:09付進
廣西教育·C版 2016年4期
關鍵詞:感恩大學生

付進

【摘 要】基于我國高校資助背景,探討資助者類型(個人 VS.組織)和資助意圖(自私的VS.無私的)對大學生感恩、虧欠感、回報和助人意愿的影響。情景短文實驗結果發現,組織比個人資助者引發學生更高的感恩和虧欠感;無私意圖比自私意圖引發學生更高的感恩;感恩與學生的回報和助人意愿均顯著相關,虧欠感則與后兩者相關不顯著。

【關鍵詞】資助者類型 資助意圖 感恩 虧欠感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C-0056-04

一、問題提出

隨著我國加大投入推行國家獎助學金制度以及社會資助的增多,許多貧困生從中獲益得以順利完成學業。然而,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學生受資助后不知感恩的情況時有報道,受助學生的感恩意識淡薄等批評之聲也越來越多。這些社會現象反映出人們對感恩的關注與需求,為此,研究感恩心理的發生機制對當前學校的感恩教育,特別是受資助學生的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研究表明,即使受助者承認接受幫助帶來自己期望的結果,他們并不一定會產生感恩,而可能產生的是虧欠感。那么什么因素影響或決定受助者的感恩還是虧欠的情緒,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響的?唯有探明這些問題,才能解釋為什么有些學生接受了資助卻不知感恩的原因。為此,在這樣的問題引導下,本研究將采用情景實驗研究,探討資助者類型、資助意圖對感恩和虧欠感的影響及其機制,以期為當前高校感恩教育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依據。

感恩是指人們接受了某種有價值的禮物或恩惠時產生的即時情緒體驗。一般認為,只有當受助者知覺到幫助者是有意提供具有價值的幫助時才會體驗到感恩情緒。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個體受助后并不一定會產生感恩,有可能是產生的是虧欠感。虧欠感是指個體因別人的幫助而獲益所產生的有責任去償還幫助者的一種情緒狀態。過去的研究者常?;煜卸骱吞澢犯?,當前的研究發現,二者雖同是接受幫助或恩惠之后的情緒反應,但二者是有差異的。首先,虧欠感是基于互惠主義規范做出的,根據平衡—互惠理論,當接受他人的幫助或恩惠時,受助者可能感到彼此關系的平衡性被打破了,因此覺得應該給予對方回報來恢復彼此的平衡關系。一旦沒有回報對方,個體就會覺得虧欠對方。感恩或許也受到這個規范的影響,但感恩大于甚至是超越了“一報還一報”的心理。更具體而言,虧欠感會驅動個體去考慮幫助者所付出的代價,并努力去償還相等的價值。相反,感恩促使人們感激幫助者,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激發受助者對第三方的慷慨,表現為感恩的溢出效應。其次,感恩往往是與積極的情緒相聯系的,而虧欠感與諸如羞愧、內疚等消極情緒相關;在行為傾向上,感恩與親社會行為傾向有關,而虧欠感與反社會的行為傾向有關。由此不難推測出,如果大學生接受他人的資助,他們感恩的同時也可能伴隨著虧欠感;且在這兩種情緒的影響下,受助者可能會產生不同回報和助人意愿。那么在高校資助情境下,什么因素影響受助大學生的感恩和虧欠情緒呢?一般來說,引發感恩/虧欠感的因素有四個:幫助對受助者的價值或重要性、幫助者的努力或代價、義務、意圖。其中,幫助意圖能直接預測感恩/虧欠感,被認為是區分這兩種情緒的強有力指標:當幫助是無償的、不要求回報時容易引發感恩;反之則引發虧欠感。然而,這個結論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得出的,它是否適用于中國文化背景,特別是高校資助的情境仍有待檢驗。據此,本研究預期當資助者持有不求回報、無私的資助意圖時,則被試將會更加感恩,反之,期待回報、自私的資助意圖則引發更高的虧欠感。

此外,幫助者類型也會影響到受助者的感恩和虧欠感。根據不同的標準,幫助者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許多研究傾向于從幫助者和受助者之間關系來區分,并發現個體對父母和兄弟姐妹顯示出較少的感恩,而對朋友和陌生人有較多的感恩;在虧欠感方面,日本和泰國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對陌生人的幫助持有最高的虧欠感。此外,Watkins發現當受助者喜歡幫助者時,他們顯示多的感恩稍微少的義務感。資助或捐助是一種特殊的幫助形式,在很多情況下,資助者和受助者并非同一時間在場,且二者多數是相互不認識的;但資助者可能是企業或政府等組織,也可能是個人,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受助者的感恩和虧欠感是否有所不同呢?一些證據顯示我國的企業組織的捐助更多出于慈善、利他的動機,而慈善的捐助意圖引發更高的感恩;為此不難推測,組織可能比個人資助者引發受助者更高的感恩,雖然沒有關于虧欠感的相關文獻,但本研究認為,與感恩類似,組織和個人資助者可能也會帶來受助者不同程度的虧欠感。

綜上,雖然感恩研究逐步增多,但感恩的影響因素、感恩和虧欠感差異的研究仍然較少。為此,本研究基于接受了資助后大學生不知感恩的現實問題,探討中國高校資助背景下大學生感恩和虧欠感的前因和后果變量來試圖回答這一問題。根據對已有的文獻梳理,本研究將資助者類型和資助意圖作為前因變量,而回報和助人意愿被視為感恩和虧欠感的直接結果。具體而言,本研究的問題包含:(1)資助者類型(組織VS.個人)、資助意圖(自私的VS.無私的)是否會不同地影響受助者的感恩和虧欠感?(2)感恩和虧欠感是否會對受助者回報意愿和助人意愿產生不同影響?根據上述的文獻梳理,本研究的假設是:

假設1:資助者類型、資助意圖對受助者的感恩和虧欠感有影響。具體而言,資助者是組織或個人對受助者的感恩和虧欠感的有不同的影響;無私的資助意圖比自私的資助意圖引發更高的感恩以及更低的虧欠感。且資助者類型和資助意圖交互影響感恩和虧欠感。

假設2:感恩和虧欠感對受助者的回報和助人意愿有不同的影響。感恩與回報和助人意愿的關系比虧欠感與這二者關系更密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2(資助者類型:組織VS. 個人)*2(資助意圖:無私的VS. 自私的)混合實驗設計,因變量為感恩和虧欠感情緒,以及回報和助人意愿。

(一)研究對象

廣西某所高校參加教育學、心理學公共課的265名大學生(68名男生,5人性別信息缺失;M年齡=20.64歲,SD=1.43歲)。這些大學生被隨機分配到4種實驗條件中,其中,基于無私動機的個人捐助處理中有66名被試,基于無私動機的組織捐助處理中有71名被試,基于自私動機的個人捐助處理中有67名被試,基于自私動機的組織捐助中有61名被試。此外,在所有調查對象中,74人(占27.9%)未獲得資助,大部分的調查對象均獲得學?;蛏鐣Y助。

(二)研究工具

1.情景短文。本研究通過情景短文來操作自變量。這個短文主要是講一個準備創業的大學畢業生面臨著資金問題最后接受他人資助的故事。故事如下:

大學臨近畢業,你經過謹慎考慮之后決定創業,但多方籌借仍差幾萬元的資金,這令你十分苦惱。一天你了解到有家企業(組織資助者條件)『個人資助者條件:有位企業家』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愿意為有意向創業的大學生提供5萬元的資助。同時你也了解到這家企業/這位企業家是無償提供幫助,受資助后不需要任何回報(無私動機條件)『自私動機條件:同時你也了解到這家企業/這位企業家并非無償提供幫助,受資助者要以年利潤的5%作為回報直至連本帶息償還滿6萬元即可』。此外,為了確保資助款項確實用于創業,申請者需要上交一份相對完善的創業計劃。你確實需要這筆資金,為此完善自己的創業計劃并郵寄到資助單位。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你終于到通知:你的創業計劃不錯,可以獲得創業資助。

2.情緒測量。借鑒已有的狀態感恩測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情緒詞匯測量學生的感恩和虧欠感,由于已有的狀態感恩的測量不具備中國文化的適用性,且目前無狀態虧欠感的測量,為此本研究從字典中選取了與感恩和虧欠感意思相近的情緒詞匯,如感恩的、感激的、銘感不忘的、負債的、虧欠的、受恩惠的、有壓力的、有責任的,并結合我國學者修訂的積極/消極情緒量表(PANAS)進行測量。其中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各有9個項目。要求研究對象以“0(基本沒有)-4(非常強烈)”來評定自己的情緒。

3.特質感恩。個體自身的感恩特質被認為會影響到其感恩情緒,為此,研究也將特質感恩作為控制變量,研究采用GQ-6的中國修訂版進行測量,要求學生以“1(完全不像我)-5(完全像我)”回答6個項目。

4.回報和助人意愿。本研究主要以回報和助人意愿來考察學生在感恩/虧欠感的不同情緒下的行為傾向。其中對幫助者的回報意愿,采用題項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回報你的資助者”進行測量。助人意愿主要考察了受助者對處于相同狀態的人的幫助意愿,題項是“如果有人也想創業,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提供創業咨詢幫助”和“如果你今后有條件,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資助有創業意向的人”,這3個題項均要求學生以“0(非常不愿意)-6(非常愿意)”進行回答。

(二)程序

首先,研究對象被隨機分配4篇短文中的其中一篇,閱讀之后要求學生想象自己處于故事所描述的情景并評價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此外,學生還需要推斷資助者的意圖,題項如“你認為這個資助者的動機是?”要求學生以“ 0(完全無私的)-6(完全自私)”進行回答。其次,學生對GQ-6進行回答,并報告自己的年齡、性別以及是否獲得過學?;蛏鐣馁Y助等信息。

三、結果

(一)操作檢驗

研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資助者意圖的實驗操作在學生所推斷的資助意圖上的差異。結果發現,在要求回報條件下的學生(M=2.91,SD=0.93)比在不要求回報條件下的學生(M=2.25,SD=1.28)更傾向認為資助者是自私的,t(1,262)=4.73,p<0.01,d=0.59;說明了資助意圖的操縱成功。

(二)因素結構

將描述感恩和虧欠感的9個情緒詞進行因素分析,結果發現,感動的、感恩的、銘感不忘的、受恩惠的、有責任的在第一個因子上具有高載荷,因素載荷在0.39-0.84之間;負債的、虧欠的、有壓力的在第二個因子上有高載荷,因素負荷在0.71-0.86之間。然而“有責任的”跨因子載荷較高,故刪除該項目。為此,第一個因素被命名為感恩,第二個因素被命名為虧欠感,兩個因素共解釋64.50%的總變異,因素分析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國大學生所感受的感恩和虧欠感是存在有差異。此外,感恩和虧欠感的Cronbach α系數分別為0.80和0.72;且感恩與積極情緒(r=0.54,p<0.01)、虧欠感與消極情緒(r=0.57,p<0.01)呈顯著正相關,相反,感恩和消極情緒(r=0.07,p>0.05)、虧欠感與積極情緒的相關(r=-0.09,p>0.05)均不顯著,說明了感恩和虧欠感的測量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

(三)資助者類型和資助動機的影響

在感恩和虧欠感情緒上,2(資助者類型)*2(資助意圖)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情緒的主效應顯著,F(1,259)=213.62,p<0.01,η2=0.45,說明了在受資助的情況下,學生產生的感恩情緒(M=3.01,SD=0.83)顯著高于虧欠感(M=1.98,SD=0.95)。資助者類型(F(1,259)=4.55,p<0.05,η2=0.02)和資助意圖(F(1,259)=18.83,p<0.01,η2=0.07)的主效應均顯著。

在交互作用方面,資助者類型與情緒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259)=0.02,p>0.05,η2=0,資助意圖與情緒的交互作用顯著,F(1,259)=4.45,p<0.05,η2=0.02;簡單效應分析結果顯示,接受無私資助的大學生(M=3.26,SD=0.72)感恩顯著高于接受自私資助的被試(M=2.75,SD=0.87),F(1,264)=26.61,p<0.01;二者在虧欠感上并無顯著差異,F(1,264)=3.26,p>0.05。資助者類型和資助意圖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259)=2.11,p>0.05,η2=0.01。資助者類型、資助意圖和情緒的三者交互作用不顯著F(1,259)=0.83,p>0.05,η2=0.001。

在回報和助人意愿上,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意愿的主效應(F(1,261)=0.93,p>0.05,η2=0.004)、資助者類型(F(1,261)=0.002,p>0.05,η2=0)和資助意圖的主效應(F(1,261)=3.10,p>0.05,η2=0.01)均不顯著。

在交互作用上,資助者類型與意愿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261)=2.61,p>0.05,η2=0.01,資助意圖與意愿的交互作用顯著,F(1,261)=6.50,p<0.05,η2=0.02;簡單效應分析結果顯示,接受無私資助的大學生(M=5.18,SD=1.06)的回報意愿顯著高于接受自私資助的大學生(M=4.81,SD=1.16),F(1,263)=7.08,p<0.01,二者在助人意愿上并無顯著差異,F(1,263)=0.04,p>0.05。資助者類型和資助意圖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261)=2.52,p>0.05,η2=0.01。資助者類型、資助意圖和意愿的三者交互作用也不顯著F(1,261)=0.15,p>0.05,η2=0.001。

(四)感恩/虧欠感與回報、助人意愿的關系

由于特質感恩可能帶來影響,研究采用偏相關分析探討感恩、虧欠感和回報、助人意愿的關系。結果發現,控制特質感恩的影響后,感恩和虧欠感的偏相關為0.16(p<0.05);感恩與回報(r=0.32,p<0.01)、助人意愿(r=0.17,p<0.01)均存在顯著的偏相關;而虧欠感與回報(r=0.06,p>0.05)、助人意愿(r=-0.01,p>0.05)的偏相關均不顯著。

四、討論

本研究主要通過情景實驗法,探討中國高校資助背景下感恩和虧欠感的前因和后果變量,其中前因變量包括資助者類型和意圖,而后果變量則是回報和助人意愿。研究結果發現,資助者類型和資助意圖對受助者的感恩和虧欠感、回報和助人意愿存在不同的影響,且感恩、虧欠感與回報、助人意愿的關系也存在差別,為此,本研究假設基本得到了驗證。

第一,資助意圖對感恩和虧欠感有直接的影響。具體而言,無私的資助意圖引發更高的感恩,但無私的與自私的意圖所引發的虧欠感并無顯著差異。這一結果與Watkins等人的發現不一致,但與Tsang的發現相一致,同時也支持“幫助意圖是區分感恩和虧欠感的重要因素”這一論斷。在回報和助人意愿上,無私的資助意圖影響大學生的回報意愿,但不影響其助人意愿。出現這一結果可以采用平衡—互惠理論來進行解釋。接受了別人的恩惠,不管這個恩惠和幫助是否處于無私的還是自私的目的,都會打破這種幫助者—受助者之間平衡,進而使受助者產生虧欠感。然而,在自私的資助意圖條件下,由于資助者提出了自己的回報預期后,受助者會將這種回報預期視為對資助者恩惠的償還,換句話說,受助者將這種資助視為互惠的關系而非幫助關系,從而達到平衡感,且不會產生額外的回報意愿,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自私的資助意圖所引發的虧欠感與無私的資助所引發的一樣,但在回報意愿上有差異的原因了。

第二,研究發現資助者類型在感恩和虧欠感上存在顯著的主效應,顯示出接受來自組織的資助引發受助者更高水平的感恩和虧欠感;但資助者類型不影響大學生的回報和助人意愿。這一結果可能與組織資助者更傾向被認為是出于慈善、無私、回報社會而非想謀取回報的目的有關。

資助者類型與資助意圖在感恩、虧欠感、回報和助人意愿上均無顯著交互作用。這一方面顯示了資助者類型和資助意圖對感恩、虧欠感的不同影響,另一方面也預示了資助者類型與感恩和虧欠感之間可能存在一些中介因素。正如上述所言,組織的資助可能被視為更無私的,本研究的數據也支持了這一點,即大學生認為組織的資助意圖是更無私的,從而產生更高的感恩。為此,今后的研究需要更細致地檢驗資助意圖推斷在資助者類型與感恩、虧欠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第三,研究也發現,感恩與回報、助人意愿均存在顯著正相關,而虧欠感與這二者的相關不顯著。該結果一方面進一步支持了過去的研究結論,即感恩具有積極的功能,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積極情緒;另一方面也回答了“為什么有些大學生接受資助后不知感恩”這一問題,即接受資助引發學生的高虧欠感,則會抑制他們表達回報和助人的意愿,從而表現為不知感恩。

第四,本研究的結果也支持了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感恩與虧欠感也是有區別的兩種情緒狀態。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諸如“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投桃報李”“知恩不報非君子”等俗語,體現了國人高度重視感恩,但也將感恩與責任和義務聯系起來作為基本的道德準則來要求,后者反映出虧欠感的內涵。換句話說,感恩和虧欠感在中國文化中界線更加模糊。一些研究也指出虧欠感在東方文化中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本研究證實了雖然這兩種情緒在文化或道德上容易被混淆,但在心理層面上,二者仍是可以區分的。且在接受資助后,大學生仍是感恩情緒占主導;雖然我國文化中的感恩特別注重互惠,即采用一些行動去表達這種感恩、去回報幫助者,但不可否認,這些回報行為主要是由感恩情緒而非由虧欠感驅動的。

本研究結果對我國高校的資助工作具有現實意義?;貓?、助人意愿是感恩而非虧欠感所驅動的,這一結果不僅回答了“為什么有些大學生接受資助后不知感恩”這一問題,也提示了高校資助工作中應該注意避免虧欠感的消極影響。從具體實施上看,一方面,資助工作應該強調資助的慈善、無私意圖,充分引發學生的感恩之情;另一方面,盡量避免一些不當的言行引發學生的虧欠感,正如有研究指出的,一些資助工作在宣傳過程中沒有保護受助者的隱私,并存在加重受助者“感情債”的心理負擔,甚至讓受助大學生認為接受資助是一種傷害。這很難達到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恩教育目的。

總之,本研究通過情景短文實驗方法探討了資助者類型和資助意圖對受助大學生感恩、虧欠感的影響,初步回答了“為什么有些大學生接受資助后不知感恩”這一問題,為高校進行受助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一定的啟示。然而,要想有效地提升高校的感恩教育,特別是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恩教育的實效性,仍需要對感恩心理的產生機制進行更多實證探討。

【參考文獻】

[1]Emmons R A,Mccullough M E.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2)

[2]Greenberg M S.A theory of indebtedness[M].Social exchange,Springer,1980

[3]Watkins P C,Scheer J,Ovnicek M,et al.The debt of gratitude:Dissociating gratitude and indebtedness[J]. Cognition & Emotion,2006(2)

[4]Grant A M,Gino F.A little thanks goes a long way: Explaining why gratitude expressions motivate prosocial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6)

[5]Hu Y,Gan Y,Liu Y.How Chinese people infer helpers' ambiguous intentions:Helper effor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2(5)

[6]Tsang J A.The effects of helper intention on gratitude and indebtedness[J].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6(3)

[7]Naito T,Wangwan J,Tani M.Gratitude i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Japan and Thailand[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5(2)

[8]鄭筱婷,錢艷萍.理性人為何捐贈?——關于慈善理論和實驗研究的一個綜述[J].世界經濟文匯,2014(1)

[9]邱林,鄭雪,王雁飛.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PANAS)的修訂[J].應用心理學,2008(3)

[10]McCullough M E,Kimeldorf M B,Cohen A D.An adaptation for altruism:The social causes,social effects, and social evolution of gratitude[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4)

[11]黃雁玲.慈善與感恩:貧困大學生民間助學問題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3)

【作者簡介】付 進,廣西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教育研究。

(責編 黎 原)

猜你喜歡
感恩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新大學生之歌
寬容 守信 感恩
“感恩”不“落單”
親緣感恩教育研究淺析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盡孝而親不待
大學生感恩、孤獨感和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感恩、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