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課背景下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路徑探究

2016-06-20 15:42黎瑛
廣西教育·C版 2016年4期
關鍵詞: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路徑慕課

黎瑛

【摘 要】以歷史學專業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為例,針對傳統課堂低效性問題,提出應吸收“慕課”的優勢和理念,構建“課程學習+課題研討+教學實踐”的“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學體系,開展研究性授課模式。

【關鍵詞】慕課 課堂教學模式 創新路徑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C-0113-03

當前,以Coursera、Udacity、edX等為代表的“慕課”,正以其強大廣泛的輻射性能、高品質的課程教學、短小精悍的視頻設計、創新考核方式等特征,革新著人類文明傳承方式和知識學習方式?!澳秸n”掀起的教育領域的革命,被認為是當前教育領域的重要事件之一,正引領著全球教育的發展新趨勢。隨著“慕課”的普及,其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也正在悄然改變著中國高等教育。作為歷史學專業必修課程的通史類課程如何適應“慕課”所引發的教育變革,或者說,這一場基于網絡的教育改革和創新,會為歷史學專業通史類課程帶來什么樣的挑戰和機遇?通史類課程應如何應對慕課的潮流?我們應如何吸收慕課“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彌補通史課程傳統理論教學的不足,提高通史課程的教學效率?等等。這一系列問題都是當前高校歷史學專業亟須面對和回答的。本文以高校歷史學專業通史課程中國近現代史類課程為例,探討慕課背景下構建立體化教學體系,革新傳統教學模式的路徑和方法,旨在拋磚引玉。

一、傳統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學識壓縮與教學內容過多的矛盾凸顯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涵蓋1840年至今的歷史,有三門課程,分別是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百年的歷史中,它涵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曲折探索,也包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以及新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內容非常龐雜。但在當前學分制的大背景下,通史類基礎課的課時不斷壓縮。因此,按照傳統的以時間發展為線索,事件、史實為載體的傳統課程講授,無法深入挖掘中國近代史的內涵和本質。

(二)傳統理論教學無法彰顯近現代史的功能

中國近現代史類課程每個歷史時期有其自身的特點,在當前學術界研究成果也相當豐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主要講述的是1949年至今的歷史,包括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探索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就課本的內容而言,講授內容主要以社會主義建設為核心,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內容,勾勒了新中國的社會歷史發展軌跡和基本特點。從教學核心而言,應該著重敘述1949年以來的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遷,也就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歷程。從正反兩方面總結經驗和教訓,思考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

但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僅僅根據課堂內容,采用課堂講授的方式,學生很容易厭倦各種枯燥的政策、會議內容,對我國社會主義歷程和社會發展路徑很難有深刻的認識識和思考。傳統課堂教學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思維模式,即單純理論知識的講授很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一步探索的動力。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和歷史是疏離的,學生無法真正走入這段歷史,用正確的價值觀、充沛的情感去感悟這段歷史,使得國史的功能無法有效彰顯。

(三)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實踐教學環節是一個專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由于實踐教學經費的不足和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深化;另外,由于目前的實踐教學評價和監督體系沒有形成或不完善,致使學生課程實踐環節收效甚微,實踐教學成為一種形式,而不具有實質性的效果,這極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創新課堂模式的意義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如何利用課題項目推動歷史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時效性和有效性,如何構建“課程學習+課題研討+教學實踐”的“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學體系(包括教學大綱、教學模式和考核體系),開展研究性授課模式,對慕課浪潮下的歷史學專業教學改革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革新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以時間為軸線的歷史事件為載體的理論授課模式的摒棄意味著新的教學模式的推行?!罢n程學習+課題研討+教學實踐”的“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學體系的構建,促使學生由粗淺的知識掌握走向研究分析能力的提升。通過制定新型教學大綱和課程設計方案,運用以學生為主體,任務為載體的項目化教學方式,從而形成新的教學模式,為歷史學科基礎課程教學提供有益借鑒,甚至革新傳統教學模式。

(二)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

項目化課堂模式的構建的實施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任務為載體的項目化教學方式,改變授課教師僅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很少參與課外指導的現象,上課教師全程參與項目的課內課外指導。同時也要求教師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尋求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不故步自封,而是根據學生的問題和研究不斷的反省和調整教學策略,形成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良好互動。

三、慕課背景下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路徑

誠然,歷史學專業通史課程屬人文通識類課程。傳統課堂教學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思維模式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必須積極參與教育領域的理念革新和技術革命,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才能緊跟時代潮流,實現教學理念的變革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筆者認為,當前的課堂教學應積極吸收慕課的教學理念,以彌補通史課程傳統理論教學的不足,從而提高通史課程的教學效率。因此,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構建“課程學習+課題研討+教學實踐”的“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學體系(包括教學大綱、教學模式和考核體系),開展研究性授課模式是解決這一尷尬困境的有效途徑。其具體路徑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一)以研究性學習為使命,構建研討性課堂

中國近現代史的內涵非常豐富,學術界的成果也可謂汗牛充棟。但是教材因為篇幅的限制,編寫模式強調革命高潮和階級斗爭。以中國共產黨探索新民主主義道路為主線,內容比較集中于政治史和革命史。為了豐富教學內容,增加課堂的研討性,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在抓住課題主線的同時,應以更寬廣的理論視野努力把學生引向近代社會各個層面,從而激起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興趣。

此外,還應堅持將國內外當前研究的新觀點、新成果引進課堂,以問題為中心,引領學生思考國外學術界研究問題的范式與國內的差異,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除學術研究成果外,還需要將近現代史的相關內容與當前國際關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路,讓他們對整部中國現代史有更好的了解和更深的感悟。

如在教學中,筆者嘗試突破傳統的胡繩、范文瀾對近代史解讀的模式,用現代化的視野看19世紀以來中國的政治選擇以及現代化過程。以此來作為解釋近現代歷史的框架與參照系,“政治選擇”路徑使學生從一種全新的角度,運用新的解釋框架,來重新認識中國百年以來的歷史演變。

如我們將19世紀后期以來中國百年現代化,分為清末開明專制化時代、早期議會民主、袁世凱的強人政治、國民黨權威政治、全能主義計劃體制與鄧小平的后全能主義型現代化發展模式這六次政治選擇。中國百年的現代化運動是由這些不同政治模式前后相繼構成的。這是一個在不同國際國內環境條件下持續進行的政治社會運動,其凝聚中國人集體經驗的歷史選擇和社會發展過程。課堂教學通過這一歷史考察揭示,思考這一歷史進程發展的原因,探討中國作為一個后發展傳統國家,其政治體制變遷的軌跡以及對當前社會改革發展的啟示。由此而進一步考察各種內外因素結合而形成的百年現代化政治選擇,在當時解決了什么問題,又面臨了什么新的矛盾或困境,為什么前一種政治選擇會被后一種政治選擇取代,這些政治選擇在現實中的正面與負面效果又有哪些。這一系列問題一次又一次把學生的思維推到新的高度。新的教學體系給學生打開了新的思路路徑,有利于開闊他們的學術視野,引領他們進一步去思考近代史的相關問題。

同時,研究性學習也讓學生能更好把握當前中國學術界在近現代史領域研究的熱點、難點問題,為他們將來的畢業論文或本科畢業后的進一步深造提供思考的方向和路徑。除了學術研究成果外,還應該堅持將國內外不同的各派爭鳴的學術觀點引進課題,進一步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路,讓他們對整部中國近現代史有更好的了解和更深的感悟。筆者認為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要以研究性學習為使命,積極開拓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的內容。

(二)以項目為主體推動教學,強化教學實踐

構建研討性課堂,主要路徑是將學生由客體轉變為主體。讓學生由聽課的被動客體轉變為自主研究的主體。因此要以項目為載體讓學生進行史料的分析和問題的探討,讓學生邊學邊研究,通過項目的實施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強化研究性授課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圍繞各種各樣的問題,以項目為載體,努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討論。中國近現代史領域有許多熱點問題和值得爭論的問題,我們應該努力吸收學界的各種觀點,積極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以更開闊的視角去看待問題、思考中國歷史。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圍繞各種各種的問題,以課題項目的形式積極引導學生思考、研究。如中國現代史領域有許多熱點和值得爭論的問題,圍繞如何評價第一次國共合作中陳獨秀的“右傾”問題、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共產國際的作用和失誤、如何評價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十年、南京國民政府政權的特點以及影響、抗日戰爭中的漢奸問題、延安整風等等各種問題,將其設計成一個個小課題,讓學生思考研究探索。在指導學生研究課題的過程中,要努力吸收學界的各種觀點,積極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以更開闊的是視角去看待問題、思考中國現代史。

例如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筆者將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性教學相結合,讓學生以家鄉的抗日戰爭為課題作出自己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并作課題展示。在課堂上,將抗爭抗戰時期的統一戰線內容以課題研究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探討。我們以小組為單位規定每組代表一個中國的特定勢力:共產黨,國民黨,對日合作者和民主黨派。每一組的任務就是熟讀并研究本小組所代表勢力的立場和政策,進行課堂演示和辯論。每一組闡釋他們所代表的政治勢力在抗日戰爭年代的困境解讀以及未來計劃,并指出對手的缺陷。實踐證明,這種以項目為載體的教學形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同學的學習熱情,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基本功,還需要重視史料教學。無論是研究性學習還是課題研討,都要重視將相關的原始史料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親歷史料,盡力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以學術性的眼光看待曾經發生在歷史長河中的一些事件和生活,引領他們學會在歷史的表象中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筆者認為,通過項目化教學模式可以把中國近現代史的通史課程變為歷史學專業師生共同研究的有深度思考的課堂。

(三)緊跟學術前沿,創新考核模式

受教育的個體千差萬別,在教學過程中對一張試卷考核全部學生的現狀如何改變,能否做些改善?這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不容回避的問題。當我們在討論高校專業理論課程如何創新,何以成為創新型考核項目之際,如何設置有效的考核方法和評價體系在當前的高等教育中顯得尤為迫切。因此,筆者認為,創新型考核效果與評價體系建構應該是項目化教學體系構建的重要部分。應努力建構一種全新的考核和評價方式,即根據學生的歷史研究能力、史料洞察能力、史觀和閱讀興趣進行考核,根據教學實踐作業、課堂表現和期末考核進行成績評定,創新教學考核模式。這種考核模式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能力、發展能力”為出發點,以實現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成功”為落腳點,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

傳統歷史學專業的教學考核,主要包括課堂討論、課程實習參觀、課程作業、學年論文、畢業綜合實習、畢業論文等。除了傳統教學實踐環節外,筆者認為當前應該有希望借助網絡平臺,吸收“慕課”的優勢,探索新的考核方式。既能使學生掌握歷史研究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歷史洞察力。

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國史實效性特點將“口述史的研究與實踐”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課程教學實踐和課程考核中,探索培養學生研究分析能力的新路徑。希冀改變一刀切的考核和評價方式,結合課題研討、口述史的開展以及課程考核對學生進行立體的全面的考核。

口述史學是一種收集、保存史料、搶救史料的方法,也是一種生動的歷史教學手段、它把以往的靜態歷史教學變為一種動態活動。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把口述史學的研究與實踐納入到課程教學實踐中,通過這種方式的考核,達到了培養考核學生歷史基礎知識、史學理論、社會調查、新聞采訪、文字寫作、與人交往及克服困難等一系列綜合素質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當前慕課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網絡教學、視頻教學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因此當前的高等教育無法回避這波浪潮。在教學實踐中,只有緊跟教育發展的最新趨勢,才能使課堂保持時效性和前沿性。因此課程的考核模式也應該利用當前“慕課”和“微課”的特點,創新考核模式。筆者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課程教學中吸收“微課”的特點,以開放性的視角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就自己對共和國的理解做一段微視頻。這次作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通過查找文獻資料、親身調查,通過各種形式用微視頻記錄下了他們對共和國史的理解。他們的作業內容涵蓋非常廣,形式多樣、靈活,有創意、有創見。學生用自己對共和國史的感悟和最新技術手段,豐富了共和國史的內容,也使國史的呈現形式更多樣化。

誠然,一種新的課堂模式需要建構一種新的考核和評價方式,筆者認為革新傳統教學模式需要根據學生的歷史研究能力、史料洞察能力、史觀和閱讀興趣進行綜合考核,需要根據教學實踐作業、課題研討表現和期末考核進行綜合成績評定。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采用項目驅動式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可以帶著項目學理論,同時在項目研討過程中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提高應用能力,能很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協同創新的能力,是“慕課”浪潮下高校歷史學通史課程可以嘗試的路徑之一。

【參考文獻】

[1]McAleese R.Towards a meta-language of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TeacherEducation,1975(2)

[2]Yorkey R A.Study skills course for foreigncollege students[J].TESOL,1970(2)

[3]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2013(8)

【作者簡介】黎 瑛(1979— ),女,廣西容縣人,博士,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近代社會史。

(責編 何田田)

猜你喜歡
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路徑慕課
構建中學政治生活化課堂的實踐與研究
“五步探引”課堂教學模式下對《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的運用
高中化學“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以網絡為載體的政府管理模式創新路徑分析
新形勢下高校安全穩定工作創新路徑研究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大學生對慕課的了解和利用
“慕課”教學的“八年之癢”
慕課環境下的學習者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