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儒林外史》來看明清科舉制度

2016-11-10 11:28艾新然
北方文學·下旬 2016年7期
關鍵詞:儒林外史

艾新然

摘要:《儒林外史》是清朝最著名的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它以多個小故事連綴而成,形象的描寫出當時社會文人儒士的生活百態,表達了對科舉制度和功名利祿的批判,以及對文人命運的思索。吳敬梓站在思想的高度去審視去批判科舉制度給人民帶來的弊端。

關鍵詞:《儒林外史》;文人百態;明清科舉

18世紀中葉,我國有兩部影響深遠的著作。一是被譽為封建社會百科全書的《紅樓夢》,另一部就是諷刺時政的《儒林外史》?!度辶滞馐贰纷髡邊蔷磋骷偻忻鞔墓适?,暗諷清朝科舉制度對人民思想的束縛和影響,揭露出封建禮教和封建科舉八股制的毒害之深、影響之重。要想了解《儒林外史》科舉的影響,首先看看科舉制度的歷史。

一、科舉的盛衰

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選官制度,也算是現在高考的前身。在經歷了禪讓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之后,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可以說是最完善的了。唐太宗曾說過:“天下英雄,入吾甕中矣”。到了明朝之后,君主專制強化,科舉制度不斷僵化,采用八股取士,科舉制度也開始衰落下去。吳敬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滿懷心痛的寫出了批判當時儒人愚昧和虛偽。

二、《儒林外史》中的文人圖譜

在《儒林外史》中,吳敬梓塑造了一連串的封建知識分子,其中像王冕等這樣的真賢名儒是作者期望中的人物,也是為現實中的文人樹立的榜樣。其他大部分的人物都是深受科舉制度和封建思想毒害的可憐可笑的形象。

(一)真儒士、名士

在第一回里,便寫出了作者心中的完美形象。王冕本來是元朝末年文人,但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具有魏晉風骨。王冕幼時很窮,靠給人放牛為生,但他一直熱愛學習,并擅長畫畫。在他出名以后,沒有做官,而是隱居山林,也拒絕了皇帝的征聘。王冕這一高潔的形象出現在了小說的開頭,是作者給天下文人樹立的榜樣。

小說中作者用較多篇幅塑造的文人,也是以作者為原型塑造出來的就是杜少卿。杜少卿出身于“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的官僚地主家庭,有著豪放狂傲的性格。但他淡泊功名,傲視權貴,拒絕出仕做官,他說:“好了,我做秀才,有了這一場結局,將來鄉試也不應,科、歲也不考,逍遙自在做些自己的事情罷!”。另外杜少卿最高尚的是他為人慷慨、樂于助人。比如說資助母親去世的楊裁縫,;送給領戲班的鮑廷璽一百兩銀子,讓他去重新開張,奉養雙親。他還很重孝道,在父親死后,還一直奉養父親的門客婁老爹,并且一直盡心盡力親力親為。

杜少卿還有十分先進性思想,尤其體現在他對女性的尊重上。他敢于挑戰封建思想,光天化日下拉著妻子的手游山飲酒,不懼別人異樣的眼光。他還反對納妾,尊重才女沈瓊枝。他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是很有沖擊性的,是驚世駭俗的,是作者自身的真實寫照。

這些真儒名士是作者對科舉制度弊端的批判,對封建思想的反思,是對理想文人、理想社會的探索。

(二)科舉下的犧牲品

在舉了王杜這兩個榜樣之后,作者舉了“二進”等“丑儒”來進行對比。

作者在一開始就寫了“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喜瘋”的兩個鬧劇來表現科舉制對人的束縛和腐蝕。周進六十歲應考不中,到私塾教書,卻被秀才梅玖奚落和舉人王惠羞辱。王惠大吃大喝,卻讓周進在旁邊用“一碟老菜葉,一壺熱水”下飯。王惠走后,周進掃了一早晨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在范進中舉前,岳父胡屠戶對他也是欺辱喝罵。胡屠戶說:“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給你這現世寶窮鬼”。在周進、范進意外中舉后,奚落他的梅玖冒稱他的學生,他在私塾中寫的對聯撕下來裱好,薛家集供奉起他的“長生牌位”。范進面容未變,胡屠戶夸他長得是“方面大耳”,是“天上的文曲星”。

“二進”是兩個以科舉為唯一成名手段的可憐人,他倆的悲喜劇和中舉前后的對比辛辣的諷刺了黑暗的科舉制度,體現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和束縛。這種科舉失去了它選拔人才的意義,舉人的成功是偶然的,他們思想空虛,知識禁錮在八股這一塊,以至連蘇軾這樣的大文豪是誰都不知道,實在可悲。

科舉制度不僅的荼毒腐蝕文人,還深入閨閣。小說中的魯小姐便是深受科舉的毒害。她從小受父親教育,她不能參加科舉,丈夫也不甚在行,寄希望于兒子身上,四歲起就“每日拘著他在房里講四書,讀文章”。

還有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迂拙夫子王玉輝,在女兒要為亡夫殉情時,他不但不阻止還大加鼓勵,仰天大笑“死的好!死的好!”。在這雖沒有惡人教唆,但悲劇的發生卻是封建禮教毒害的產物。

《儒林外史》將儒林士人受科舉考試的影響揭露出來,從社會制度、思想深度層面挖掘科舉制和八股取士對人的殘害,精神上空虛單一,思想上腐朽陳舊,缺乏創新,一心八股,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失去了人生價值,可以說是典型的儒林痛史。

(三)科舉下的假名士、偽君子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在看透社會黑暗后創作了這部作品,他也用了大量的筆墨暗諷了社會上的假名士和偽君子,各種丑惡虛偽的嘴臉被刻畫出來。

明清時期的科舉是平民“魚躍龍門”的唯一出路,但魚躍龍門不易,那有了另一條捷徑,做名士。在《儒林外史》中就塑造了很多的假名士、偽君子。

在鶯脰湖,婁家二公子主持“人頭會”?!芭2家乱髟?,張鐵臂擊劍,陳合浦打哄說笑,伴著兩公子的雍容爾雅,蘧公孫的俊俏風流,楊執中古貌古心,權勿用怪模怪樣”。更可笑的是所謂人頭,打開革囊原是一個豬頭。這些名士,表面瀟灑,內里卻是丑陋不堪,只管附庸風雅,其實都是假清高。

西子湖詩會中,所謂名士附庸風雅、攀附權貴,羨慕趙雪齋不中進士卻能名聲在外,嘴上說著自己不慕名利,內心卻期盼做名士。說“趙爺各樣好了,到底差了一個進士”,流露出八股取士制度下名士的悲哀。

最最虛偽、可恨的“名士”就是莫愁湖高會的領導者杜慎卿,他出身名門,卻虛偽惡心,表里不一,一面說著自己對女人痛恨非常,另一面卻叫人給自己說一個有十二分標致的十七歲姑娘為妾;在會上,召集全城的旦角戲子表演,滿足自己的色欲,實在是虛偽惡心至極。

以上這類人物都是科舉制度的派生物,他們個個裝腔作勢,攀附權貴,彼此互相吹噓,自謂無意功名,骨子里卻對功名富貴念念不忘,戀戀不舍。為了彌補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失落感,效法古人,充當名士,賣弄詩文。是科舉制和封建制度的荼毒品,一旦他們入朝為官,也一定是朝廷的蛀蟲,社會的敗類。

三、科舉制度下的思考

作者在塑造這么多人物后,也體現出了自己的思考,對社會的改造理想寓于其中。作者深知自己的理想化社會的改造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他將目標轉向了社會的底層。作者在全書末尾寫了四大奇人,這四大奇人是“琴棋書畫”的化身,也是作者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但幻影終究破滅了,“那一輪紅日,沉沉的傍著山頭下去了”。

《儒林外史》是吳敬梓懷著滿滿的社會責任感和對社會未來的擔憂,所作的一部描寫封建科舉制度下中國文人風貌的諷刺巨著。他抨擊封建科舉給人民的毒害和束縛,知識分子只知封建八股,不知其他詩詞歌賦。抨擊科舉對人民思想的禁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唯科舉不能出人頭地”的謬論。他從制度層面進行剖析,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和腐朽,諷刺封建科舉的弊端和危害,是中國史上有深刻思想的一部巨作。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高衛紅.從《儒林外史》看科舉制度下的儒林群像[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報,2009.8.

[3]楊茜.《儒林外史》與科舉制度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2014.5.

猜你喜歡
儒林外史
單寶塔詩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倫理理想論析
清代優貢制度下的“辯才”
《儒林外史》中“土儀”一詞考釋
淺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和諷刺藝術
從匡超人的形象變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題
儒林中的“美”與“丑”
從《儒林外史》看科舉制度下學儒的生存百態
試談小說情節素材的文本解讀價值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名聲的建構過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