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聲律研究的一部力作

2016-11-14 21:42高玉林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10期
關鍵詞:唐太宗唐詩詩歌

近日,收到好友付成波老師寄來的學術專著《唐太宗及其近臣詩聲律研究》(付成波著,中國電影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據悉,這是該校35歲以下青年教師出版的第一本學術著作。與付成波相識已近十年,知道他學養深厚,在教學科研方面屢出成果,這本《唐太宗及其近臣詩聲律研究》浸透著付老師的多年心血,是付老師獻給我們的一部力作,最重要的是,這本專著填補了國內學界關于唐太宗及其近臣詩研究的空白,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F在這本書就放在我的案頭,封面照片中的他朗眉星目,文雅地看著我微笑。利用幾天的時間,我捧卷苦讀,認真學習,有了一些體會,寫下來供同行參考。

一、該書是唐代尤其是初唐詩歌研究的有益補充

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唐詩之美,令人窒息。唐代出現了許多大詩人,以李白、杜甫等為代表,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山水田園、邊塞……詩歌藝術水平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唐詩的繁榮并非突然出現,它經歷了一個由開端、歷發展、終完善的過程。而開端階段是不容忽視的,這是為唐詩發展繁榮做準備的一個重要的階段。這一時期,唐太宗及其近臣楊師道、上官儀、許敬宗等人開風氣之先,他們的詩歌創作實踐為有唐一代詩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對初唐文學的研究中,對李世民詩歌的文學研究比較多,用韻研究稍有涉獵,但是對其近臣(楊師道、上官儀、許敬宗等)的詩歌研究還比較少,即便是文學方面的也比較少見,詩律方面就絕無僅有了。付老師在他的專著中,把唐太宗幾位近臣的詩歌提到與唐太宗詩歌相同的高度,統一研究,可以推動對初唐這些重要詩人的詩歌研究,進而推動初唐乃至整個唐代詩歌的整體研究。

二、該書填補了唐太宗及其近臣詩律研究的空白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書法家和詩人,以楊師道、上官儀、許敬宗等為代表的唐太宗的近臣也是貞觀時期的重要詩人,他們的詩歌創作對唐代詩歌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詩歌數量在初唐詩人中也相對較多:《全唐詩》存李世民詩89首,其中《飲馬長城窟行》重復出現,另有一首只是聯句,如果將《帝京篇》等組詩單獨計算,則為101首;存楊師道詩20首;存上官儀詩21首,其中《王昭君》重復出現,實際存詩20首;存許敬宗詩29首。

對于他們的文學研究,尤其是對唐太宗詩歌在文學、審美等方面的研究,近幾年來學界出現了很多研究成果。部分論著涉及唐代某一詩體(如七言律詩等)的研究,但有關唐太宗及其近臣詩的聲律研究比較少見。為數不多的聲律研究也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把初唐或者唐代詩歌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通過對唐代詩人的詩作聲律作整體的系統分析,總結唐代的語音發展狀況。二是以個人用韻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某一詩人詩作用韻,這類研究多集中在李世民身上。把唐太宗及其近臣作為一個整體,研究他們詩歌的聲律是一個新的命題。

在這本專著中,付老師通過考察唐太宗及其近臣(楊師道、上官儀、許敬宗)詩平仄、對仗、粘對、用韻等情況,歸納總結這一群體的詩律概況,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與《廣韻》對比考察唐太宗及其近臣詩用韻的特點,歸納分析其所反映的初唐,尤其是貞觀時期語音的實際面貌,從而為漢語語音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另一方面具體分析其聲律情況,在這一維度上前人多整體概括,研究方法上多是理論研究,內容上則大都是綜述、概要、體系建構。通過此方面闡釋,總結初唐近體詩發展初期的基本規律,以及他們在此過程所起到的作用。

三、該書重視詩歌語言的聲韻節律的研究

詩是人類情感抒發的高級形態,是韻律性、意象性、多解性高度統一的文學樣式。然而,由于文化傳統和構建材料的不同,不同民族的詩歌在反映這“三性”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特點,而這主要體現在語言上。漢語的基本特點是語法的無形態、語音的有聲調和語義的多變化,且漢字與音節根本上是一字一音的對應關系,這就決定了漢語詩歌意美以感心、音美以動聽、形美以悅目的美學特征。付老師的專著也給我們一種啟示:某種意義上,漢語言的聲韻意識就是中國詩的生命意識,一句句唐詩如果抽去了它的聲律節律韻律,那它就成了一具具“躺尸”。這一結論對當代詩歌自然也有啟示或警示意義。

唐之前,無論是《詩經》四言詩,還是《楚辭》的雜言騷體、漢魏的五言古體,詩歌聲音結構系統都只重從音長角度考慮的音節對應節律,從音色角度考慮的韻母復現韻律。而到了南齊武帝永明年代,沈約等人發現“四聲”,創立了以聲調異同對立為節奏特點的“永明體”新五言詩,為漢語詩歌注入了新的元素:從音高角度考慮的聲調對立聲律,第一次自覺地從漢語聲、韻、調三個角度去調配音節,為挖掘漢語語音可能性、增加詩歌藝術效果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永明體對聲律苛責甚嚴,以至煩瑣,初唐90年詩界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繼承永明體的聲律精華,擺脫其種種瑣細病犯的束縛,把四聲二元化(平仄),同時解決對偶“粘式律”問題,創造了一種既程式化又自由化的新詩體——律詩。而貞觀年間的唐太宗及其近臣在這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長期以來人們對此的研究少之又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大遺憾。付老師的專著重視詩歌語言的聲韻節律的研究,不但研究詩歌的聲律,而且研究聲律完善的過程,尤其是研究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被人忽視的唐太宗君臣,這是難能可貴的。

對唐太宗及其近臣詩的聲律分析,付老師從用韻、四聲、平仄和對仗四個方面著手,進行詳細分析。其中聲律為主,用韻為輔。分析過程也做了詳細記錄,可以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礎材料。

中國是詩的國度,而唐詩又被譽為中國詩的頂峰。詩歌是語言的最高存在方式,而唐代詩歌恰恰極盡了中國語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從外形的調音設色構形到內部的載義附象增情,從歷時的傳達過程到共時的表現形態都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對唐詩的研究將是學界的一項長期工作。我們感謝付成波老師對初唐李世民及其近臣詩律方面的研究,感謝他做的開創性的工作。同時,我們也期待著付成波老師的下一部著作的誕生。

(高玉林 遼寧沈陽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人文學院 110034)

猜你喜歡
唐太宗唐詩詩歌
唐太宗慧眼識馬周
我和詩歌的關系(創作手記)
七月詩歌
唐詩賞讀
詩歌的奇怪隊形(一)
唐太宗 善聽勸諫
唐詩賞讀
唐太宗慧眼識馬周
唐詩賞讀
唐詩新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