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傳播”環境下多功能圖書館藏品推介文案的撰寫與利用

2016-11-15 00:57李巍
新媒體研究 2016年18期
關鍵詞:微傳播

李巍

摘 要 廣義的微傳播是指以微博客、手機短信、彩信、飛信、QQ、MSN、戶外顯示屏、出租車呼叫臺等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文章主要指以微博、微信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文章以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微信欄目“藏品故事”為例,探討在“微傳播”環境下藏品推介文案的撰寫與利用,作為基層工作實踐的總結與反思,希望能對相關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有所助益。

關鍵詞 微傳播;李政道圖書館;藏品故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18-0061-03

李政道圖書館由實體圖書館和“李政道數字資源中心”兩部分組成。實體圖書館坐落于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設計定位為“五館合一”①,即以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為主,兼有藝術館、科技館的功能;其中博物館功能,要求對館藏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對藏品細致的整理與全方位的推介與展示。盡管李政道圖書館建筑總建筑面積達6 500平方米,但其中展區面積約占1/4,相比特藏庫八萬余件的珍貴藏品,日常展覽只是千里挑一,大多數藏品是藏在深閨人不識。

李政道圖書館為公眾了解與利用藏品開辟了多種渠道:

實體展覽,“李政道數字資源中心”;李政道圖書館在微信微博平臺開辟了推介藏品的窗口——特設“藏品故事”專欄:其一,可擴充展品說明牌的內容,增添背景故事及最新研究成果;其二,以講故事的形式,每周一期,通過微信平臺發布的藏品推介文案,讓更多藏品待字閨中也能為人所識。

本文以李政道圖書館微信平臺“藏品故事”欄目為研究對象,從內容撰寫與利用兩方面對“微傳播”環境下多功能圖書館藏品推介文案的實際工作予以總結。

1 “微傳播”環境下藏品“小故事”的撰寫

隨著微博微信的廣泛使用,“微傳播”成為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場館,宣傳與推廣自己的重要方式,故宮博物院等知名機構相繼推出了官方微博微信平臺,獲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即時性和互動性方面取得了傳統媒體不曾達到的效果。同時,博物館微信服務號的功能定位與欄目劃分愈加細致,新增了藏品展示的微陳展,實用的語音導覽等功能,李政道圖書館微信平臺藏品故事欄目也在探索中不斷學習,在文本寫作方面努力提升。

1.1 語言表達與體量控制

“微傳播”環境下的語言表達有其自身的特色。例如,故宮博物院在微博的自我介紹一改故宮的厚重,輕松的語言風格,透著時尚的氣息,拉進了與用戶的距離。簡而言之,“微傳播”環境下的語言表達要通俗、明快、幽默、有感染力,靈活使用網絡流行語。像“主要看氣質”“不要不要的”“奇妙同框”等流行語穿插出現在李政道圖書館的藏品故事中,與故事情節融為一體,閱讀體驗更加靈動有朝氣。

此外,考慮到微信移動客戶端使用體驗,一般手機屏幕是4到5英寸,上下滑動閱讀,因此藏品推介文章不宜過長。經過小范圍試用,發現每一篇藏品故事配3張圖左右,約千字為妙,因此可稱為“小故事”。當然篇幅不是硬性要求,只要故事夠吸引人,用戶不會在意手指劃了幾次。

1.2 獨立成章與評書聯播

由于篇幅有限,藏品故事要獨立成章必須主題突出,旁枝末節盡量摒棄。同時,由于藏品是歷史的見證者,前因后果講清楚才能避免斷章取義。因此在寫作過程中,需要撰寫者三個方面的貯備:其一,是對藏品本身的充分了解,包括藏品的基本信息、形成過程、征集歷程等;其二,是對該藏品相關研究成果的盡量掌握,包括論文、專著、交流討論、媒體報導等;其三,是對故事寫作技能的學習運用,包括起承轉合的銜接,故事畫面感與圖片的匹配,情節架構等。這樣藏品故事才能達到尺幅千里的效果,使讀者看“小故事”見“大歷史”。

同時,如果多個藏品主題統一,邏輯銜接緊密,筆者也嘗試將幾個藏品故事整合成章回體系列,類似評書聯播,每周一回。例如,李政道的求學歷程專題,本來是幾個獨立的故事,但是考慮到配合招生宣傳,就整合為章回體故事系列,篇名分別為:“第一回 大高校西遷大后方小老師初登小講臺;第二回 好后生金榜果題名 真學問物理遇啟蒙;第三回 逢伯樂入西南聯大 得推薦赴美國求學”。盡管文字還待錘煉,但是如此這般串珠成鏈,藏品故事在單次推送篇幅不變的前提下,在內容和表達上都有了更加靈活的擴充。

1.3 知識傳播與情懷營造

藏品故事創立之初即是為了推介藏品,因此知識傳播是應有之義。然而,互聯網環境下的知識傳播早已不是求大求全的階段,而是著重于細節與個性化,知識生產者從自說自話,到為目標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

例如,在推介油畫《真理的光芒》中,藏品故事不僅講述了油畫展現的歷史事件,并且特別介紹了出現在畫中的每一位人物,講解了出現在畫面中的物理公式,這兩個問題都是在日常講解過程中,觀眾提問最集中的。藏品故事撰寫者通過講解員反饋,收集到觀眾最關心的問題,然后依照主題,融入到每一期的藏品故事,面向觀眾實現定向解答,提高知識服務的精準程度。

除卻知識傳播,作為人物類主題文化場館,李政道圖書館藏品故事也承載著情懷營造的重要任務?!扒閼选北M管已被各種微博微信過度消費,但是必須承認的是,對于博物館,情懷營造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藏品故事的深層價值,正在于以定期推送,潤物無聲的方式,搭建博物館與觀眾情感共建的場域。例如在介紹“?政基金”系列藏品時,如何將伉儷情深、共同關懷大學生成長的故事講好呢?撰寫者創作了《或許有那么一種愛》,將細膩真摯的情感,育才助學的事跡融于詩歌的字里行間,輔以歷史照片,自然而然引起讀者情感共鳴。

2 “微傳播”環境下藏品“小故事”的利用

撰寫藏品故事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并且伴隨著藏品征集、資料研究、展覽解說等工作的推進而進行。如果一篇藏品故事完成后僅僅是在微信平臺上出現一次,未免有些浪費。因此如何多渠道挖掘藏品故事的最大效用,是陳展宣教工作人員始終在思考的問題。

2.1 話題

“微傳播”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決定了某個文案要想獲得更大的影響力,一定要具有話題性,能夠受到觀眾的青睞,吸引讀者參與進來,轉發、評論、解讀、乃至編撰新的版本。例如“穿越對比照”是年輕人當下偏愛的題材,在李政道的西南聯大同學照片故事中,也引入了歷史照片與當季時裝發布會照片的對比描述,非常有意思。

2.2 節日

各大微信平臺都十分重視節日文案內容的推送。例如在2015年的七夕節前夕,遼寧省博物館發布《七夕,與“情人”無關,意在“乞巧”》一文,閱讀轉發量高達90%②,是一篇典范的節日文案。前文提到的藏品故事《或許有那么一種愛》也是在愛情告白日520推送的,李政道先生的愛情故事感染了很多讀者,第一時間就被大量轉發推薦。同時微博、微信和官方網站,這三種媒體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互推粉絲,形成博物館自媒體的宣傳合力,建立起博物館立體式的宣傳陣營。同時博物館還可以在節假日和兄弟單位共同舉辦主題活動,在多個微傳播平臺登載主題藏品故事,既可以增加瀏覽點擊量,又可以擴大博物館的宣傳輻射面。

2.3 個性化解說

藏品故事還可以作為個性化解說的擴展知識庫,根據參觀者對某個藏品的興趣,可以請解說員將該藏品故事講解出來,也可以在微信導覽系統中勾選感興趣的藏品故事,自行選擇收聽。這種個性化解說有別于現在通行的按照參觀者年齡與參觀時間長短分為青少版與精華版,而是根據觀眾的興趣自主選擇游覽線路與藏品解說內容,增加觀眾自主性和參與感。

2.4 數據統計

要提高多功能圖書館的服務水平,首先必須研究目標受眾,因此用戶的偏好數據越來越引起重視。藏品故事的點贊數、轉發量、留言等都是珍貴的一手資料,對這些原始數據的整理分析可以獲知讀者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對于組織實體陳展和微陳展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3 “微傳播”環境下藏品“小故事”的小問題

藏品故事運行以來,也遇到一些小問題。

其一,是閱讀舒適性還是嚴謹性?藏品故事的撰寫要根據內容選擇文體,如果涉及個人生活的內容,散文或者微型小說的文體比較合適;如果是涉及科學史或科學論文細節,建議選擇學術研究文體,規范注釋引用。

其二,是微觀視角還是高屋建瓴?沒有高屋建瓴的框架,只能閱物無數,不得要領;沒有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再好的故事流于虛空。尤其是對于人物主題展館來說,最終能打動觀眾、被觀者深刻記下來的全是細節。

此外,如史蒂芬所說,博物館是從一個局內人的立場講故事,它們往往注重歌頌,少有反思或分析③,而反思與分析則是藏品與觀眾“共通共振共鳴”④的重要路徑。

4 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高校文化場館擴建和功能提升的需要,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增加了博物館的功能。觀眾前來博物館最重要的是來尋找與自己生活有關的意義,因此藏品如何被展示、如何被利用、如何被詮釋極為重要。伴隨著微平臺信息傳播的迅捷與廣泛,李政道圖書館藏品故事逐漸成為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創新服務的一項內容。根據特色館藏資源,李政道圖書館在文本撰寫的基礎上,探索更加新穎的展現形式,例如配樂講故事,藏品征集修復視頻等,必將不斷拓展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IC?創新服務模式,給觀眾帶來更多更好的用戶體驗。

注釋

①陳煦蔚,張浩.郭晶:《高校圖書館的多功能化設計與實現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為例》,《圖書與情報》,2014年第5期。

②楊靜坤:《自媒體時代下博物館微信的運營分析》,《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年03期。

③[美]史蒂芬·康恩閏著 傅翼譯:《博物館是否還需要實物?》,《中國博物館》2013年2期。

④戴云龍:《共通共振共鳴——淺析新時期博物館藏品的三大溝通形式》,《中國紀念館研究》2015年第1輯。

參考文獻

[1]李秀娜.微博/微信:博物館自媒體應用經驗談[J].中國博物館,2013(4):97-102.

[2]劉亮.當代博覽建筑中的敘事思維表達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3]楊浩然.博覽建筑過渡空間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4]程亞男.上海三館印記[J].公共圖書館,2015(2).

[5]覃琛.表征固頓下的對象、語境與文本民族博物餘惠的書寫與反思[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猜你喜歡
微傳播
“互聯網+”影響下微傳播模式與傳統媒體模式的分析
微傳播時代政府話語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微傳播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新模式構建研究
合理運用微傳播優勢強化大眾傳播話語權
公共領域視野下的高校微傳播研究
試論網絡熱詞的傳播特征
傳統媒體微傳播的“把關”角色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