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學習貴在明理

2016-11-27 09:29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吉炳軒
時事報告(黨委中心組學習) 2016年2期
關鍵詞:思想觀念世界觀讀書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吉炳軒

?

專 稿

讀書學習貴在明理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吉炳軒

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相互關聯的,可以融為一體的,通過讀書可以得到,但需要去悟,只有在悟中才能明白。

我曾就讀書學習寫了一些東西,而且書還在讀,東西也還在寫,可以說是讀不完的書,寫不完的東西。我讀書很雜,寫的東西也很雜,且多是一管之見,所思隨記。在寫的這些東西中,有一些是談讀書感悟的,就是在讀書中就如何讀書問題而得到的一些體會。這些如何讀書的體會也是通過讀書得到的,或者說,也只有通過讀書才能夠體會到的。這里再就如何讀書問題談一個話題:讀書貴在明理。

讀書是為了求知,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掌握了知識又為了什么,這卻更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的最大體會是:讀書貴在明理。明什么理?應該知道和明白的道理有很多,但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關鍵的,就是人為什么要活著,以及怎樣去活著的人生之理。這里著重談談我在讀書過程中對這一問題的一些思考:讀書要牢固樹立正確的“四觀”的問題。

一、讀書學習要樹立順天應道的宇宙觀

宇宙觀是人生知世之法則。

宇宙觀,簡單說,就是對宇宙的看法。通過讀書學習,知道了一些天地日月、風霜雨雪的運行知識,能認識到自然運動的規律和法則,并能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順應自然法則,而不去違背自然法則,這是知世的基礎,也是根本。不懂自然法則,想把人世間的活動弄明白則是不可能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順天應人”的說法,這里講的“順天”就是順應天道。天道,就是天的運行法則。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就是唯物主義的宇宙觀。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變化的,這些運動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運動著的物質變化是有條件的,等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相對的。唯物主義論者認為宇宙是可知的,唯心主義論者則認為宇宙是不可知的;唯物主義論者是客觀能動的,唯心主義論者則是主觀宿命的。

通過讀書學習,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十分重要。宇宙觀是一切觀念的開始、基礎和根本。正確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正確的名利觀、道德觀等,無不與正確的宇宙觀有極大關系,也可以說無一不是滋生于正確的宇宙觀。反之,一些錯誤的意識和觀念,也無一不滋生于錯誤的宇宙觀。

宇宙觀是人類對于宇宙的基本看法。之所以宇宙觀如此重要,就在于人類的生產、生活,乃至一切社會活動無一不是與自然界的運動有著密切關系。人生于自然,活于自然,樂于自然,悲于自然,而最終又歸于自然。春夏秋冬,四季轉換,有了溫熱涼寒、風霜雨雪,也就有了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也正是在這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四時耕作,日月輪換之中,才產生了農耕文化和農業文明,并由此而產生了工業文化和工業文明,進而發展出了科技文化和科技文明。文明的起源來自于人類同自然界的抗爭,在斗轉星移中鍛造出語言、文字、文化和文明。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哲學觀點,無不來自于人與自然的結合、碰撞和斗爭,并發展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斗爭,使其更加復雜、更加深邃、更加殘酷和更加豐富多彩。任何一項科技創造和發明,無不發端于人對自然的認識,并在與自然的斗爭中而產生的智慧和力量。懂得了自然,了解了自然,順應了自然,人類就會更加有智慧和更加有力量。作為一個人來說,如果樹立起了科學而廣博的宇宙觀,就會更加聰明起來,更加豁達起來,思想和行為也會更加質樸和純潔。

人如果能夠把整個人類社會、世界萬事萬物,置于整個宇宙來看待,就會想清楚、看明白更多的事情,也就會少辦不少蠢事。人類社會有許多壯舉,無一不是在正確的宇宙觀指導下而發現發明和發生的。指導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至今仍然是管用的,因為它是科學的??茖W就科學在它是人們對自然規律的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按照自然法則來自行農業耕作。人類的修房蓋屋、打獵捕魚,乃至筑路修橋、經商旅行,也無不自覺或不自覺地去按照自然的運行規律來進行。修房蓋屋要背風向陽,遮風擋雨,御寒保暖,還要能祛暑防濕,這都離不開對自然的認識,并順應自然法則去進行生產和生活。如果把房子修在風口上,建在雨季里,或在冰天雪地去施工,最終是要出問題的。一些大的自然災害,造成一些地方毀壞嚴重,究其原因,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講天道,選址選時有問題。農業種植,打獵捕魚更與自然緊密相連。東西南北,高原平川,其水域、山林、湖泊、草原大不相同,所生長、生存的物種也不一樣,習性也有很大差異,其種植、管理、捕獲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對不同的自然環境認識得清楚明白、認識得深刻實際,就能多有收成,有更好的效益,反之,就少有收成,少有效益。經商旅行也是如此,四時不同,需求不同;南北有別,需求有異。南熱北寒,東濕西燥,外出旅游或搞商品經營也是不能相同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都是宇宙觀指導人類社會活動的具體表現。有點宇宙觀的知識,懂一點自然法則,知道點自然規律,處事為人就會大不一樣,就會多了些客觀,少了些主觀;多了些唯物,少了些唯心。

人類社會有許多蠢事是源于違背了自然法則,缺乏正確的宇宙觀所造成的。古今中外,辦的蠢事很多,難以一一枚舉。這里僅拿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來說。自秦漢以來到新中國成立前,黃河不斷決口泛濫,造成地上懸河的危困局面就是人為造成的。歷史上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采取的主要是分流疏導的辦法,通過疏通河道,分散水勢,使江河能順利入海而少生災害,這是應天順水的科學方法。水往低處流,散則開,聚則涌,這也是物之原理、自然法則。黃河自青藏高原發源,流經黃土高原,裹挾大量泥沙而下,這是它的特點。黃河水中含沙量大,這非人力所為,這是它自身的流域地形地貌所決定的。但水往低處流,依靠水的力量,即一定的流速把泥沙帶入海中,這也是自然的力量和水的運行法則。水流向低處,流速起了變化,流向有了改變,就會開始涌聚,力量也會減弱,泥沙就要沉淀,這也是自然法則。水中泥沙經過沉淀,把坑洼處墊高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平原,水就會沖刷出新的河道,尋找更低的地方向海中流去,百川最終歸向大海這也是自然法則。我們的華北大平原、黃淮大平原、松遼大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無一不是這樣形成的。人類文明也就是在這些法則中形成的。長江、黃河造福了中華民族,成就了中華文明。遺憾的是在春秋時期,黃河下游南岸和東岸的齊國、魯國為阻擋北岸和西岸的魏國、趙國就大修堤壩,試圖以黃河水淹浸魏國、趙國;魏國、趙國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大修堤壩逼黃河水南浸東蕩,以淹齊、魯,結果是南北都修大堤把滔滔黃河夾了起來,致使河道變窄,河流改向,泥沙就在河床內沉淀,導致河床越來越高。水漲壩增,黃河中下游兩岸的堤壩也就越來越高,幾千年不停修筑,時至今日,黃河已遠遠高于兩岸地面,成了地上懸河。由于河道淤積,河床抬高,河勢也就變化不定,在南北之間來回游蕩,像條難以馴服的黃龍,左沖右撞,經常決口。黃河曾南奪淮河流入長江,曾北侵衛河進入漳河,給南北兩岸人民造成了巨大危害,時至今日仍危害猶存。這是缺乏宇宙觀,違背自然法則所造成的惡果,這一惡果危害中華民族兩千多年。這是祖宗們給我們留下的沉痛教訓,是農耕文明中的不文明表現?,F代工業文明,科技發達了,機械先進了,本該對宇宙的認識更清了,對自然法則的堅守更好了,其實也不然,多的不說,僅發展工業、建設城鎮,不按規律辦事、大肆破壞自然環境一條,就造成了很大危害,帶來了沉痛的惡果,而且這個危害仍在繼續,不但危害當代,還會延及后代子孫。沙漠化嚴重,霧霾天增多,空氣質量變差,土壤質量下降,大量的河流湖泊被污染,這都是人類的生產活動不遵天道、不順地道,不按自然法則辦事所造成的。盲目開發,掠奪經營,是人類自己破壞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自己給自己種下了苦果。一時經濟發展了,而遺患禍害的種子埋下了。不懂天道,不應天道,必受天道怪罪、地道懲罰,這也是自然法則,更是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法則。

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太重要了。

正確的宇宙觀從哪里來?簡單說,從社會實踐中來,從讀書學習中來。社會實踐有經驗也有教訓,不論是經驗和教訓都是極其寶貴的,都需要去認識總結思考,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使我們聰明起來,以防在今后的工作中再犯類似的錯誤。歷史發展中成功的經驗、干成的好的事情,通過讀書學習,也可從自然運行法則和社會運動法則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弄清楚好在哪里,有什么規律可循或經驗可用。干得不好的東西,也要看到不好在哪里,哪些方面違背了自然法則,力求要找出根由來,以防以后我們再犯類似的錯誤。知識是經驗的總結、教訓的結晶,是實踐到理論的升華,或是經驗教訓的真實記錄,不論是否抽象為理論,即使以故事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只要多看看、多想想,就會明白許多事理。哲學是事物運行的理論抽象,是來自于實踐的。當然也有唯心主義的哲學,它不來自于實踐,而是宿命主義、神學、宗教觀念的理論概括,這是需要注意分辨的。我們所要學習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共產黨人的哲學。歷史是已往事實的記錄,有經驗、有教訓,當然也有很多歌功頌德的溢美之事,這也是需要鑒別的。但書籍畢竟是知識的積累,只要認真去讀,就能了解很多人類已往走過的路、干過的事,并能從中發現許多規律性的東西,會對樹立正確的宇宙觀有益。特別是有關科學論述、科學研究的書籍,更要認真去讀。農學林學,水利工程,氣象物理,天體研究、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書籍,都應該有所涉及,不求其通,不求其精,但要求其知,知道了,就會成為明白人,就能少干違背自然法則的蠢事。

不知道科學,沒有一丁點科學知識,對一個領導者來說,是不得了的,做決策、辦事情,就很難做到不犯錯誤。

通過社會實踐,讀書學習,樹立起科學的宇宙觀,就是要知道自然法則,懂得自然規律,清楚明白人類社會來自于自然,生活于自然,發展建設也在自然之中,其所作所為也就必須要順應自然,而不能憑腦子發熱去干違背自然規律的傻事。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這個“天”就是自然運行的法則。

二、讀書學習要樹立中道公正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生立世之根本。

思想支配行動,人的行為是由其思想觀念支配的。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來源于家庭熏陶、學校教育、社會浸染和讀書學習。如果一個人愛讀書、樂讀書,那么其思想觀念的形成中,讀書的影響就是主要的。特別是成年之后,在復雜的社會生活里,能堅持不斷地讀書學習,就會耳聰目明,就能明辨是非,就會有定力和耐力,也就會把握好自己的行為。如果不善讀書,或者根本不愛讀書,那么其思想觀念的形成則就主要來源于社會實踐。豐富的社會實踐有正確的東西,也有錯誤的東西;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如果一個人的實踐知識豐富,能夠比較鑒別,也就能看清楚美丑,分辨出是非。但如果知識實踐都貧乏而又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那就會隨風就勢、搖擺不定。一個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早期主要是靠家庭熏陶和學校教育,而進入成年,踏上社會以后,則主要是靠工作生活實踐和自覺讀書學習。

鏈 接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習近平總書記談讀書

需要特別肯定的是,在人的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讀書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古人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可以作兩種引申理解:一種是勤奮讀書,有了知識和本領,就可以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如金錢、美女;另一種是讀書學習,快樂無比,知識就是金錢,知識就是美艷,而且勝過金錢,勝過美艷。我傾向于后一種理解,知識就是財富。精神上的富有勝過一切物欲上的富有和滿足。為什么讀書學習對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影響如此之大,原因就在于書是知識的海洋。書中載有歷史,錄有經典,記有科技成果,傳有勞動技能,述有道德修養、文學藝術,等等,可以說,做人做事、處世待物、成才學藝,乃至治國理政、操家持業、籌劃經營、養生健體,等等,書中無所不包,無所不容。

書如煙海,內容很多,可求知、獲技、修身、養生,其學無涯,其樂無窮。讀書有益,為需而讀。我也曾談過,讀書什么也不為,就是一種興趣、愛好,那是強調讀書不能搞實用主義,更不能為求名利而讀書。我現在為志趣而讀書,不在書中求得什么,就是作為一種興趣愛好。但通過讀書來滿足興趣愛好,這也是一種需求,即精神上的需求。為需求而讀書,這是讀書的動力和目的。而且為需求而讀書的人是很多的,這主要是因為讀書有用,對工作、生活、成才、立業有好處??梢栽囅?,如果沒有好處,誰會去熬眼磨屁股、耗心費神地讀書呢?讀書依需而擇是沒有錯的,讀什么書,不讀什么書,什么書精讀,什么書粗看,根據自己的愛好、需求來定,這也都是正確的。如果毫無目的、漫無邊際地去讀書,那是不會有多少收獲的,而且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誰也沒有本事去讀天下所有的書。漫無邊際地去讀書,就是瞎讀書,不但少有收獲,而且還很難堅持下去。讀書要有選擇,這是一般道理,也是普遍真理,這里不去過多論述,需要說的是讀書要讀出正確的世界觀來,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才能有堅實的精神支撐、清晰的目標追求,也就會煥發出無盡的動力,進一步把書讀好、把事干好、把身修好。

世界觀是人對世界的看法、認知、觀念,是支配自身行動的意識。世界觀也可以包括對世界萬事萬物的認知。但我在這里僅把它局限于對人類社會的認知,以區別于前邊談到的對宇宙間自然社會的認知。人類社會受制于自然社會,不了解自然社會,不尊重自然規律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這在前文中已經談到。但同時,人更多的是生活在人類社會的圈子里。人類社會是群居社會,是有組織的、國家的、家庭的,是被人管理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最大的社會關系。一個人如何來看待這個人類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如何來做人做事,在人類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做人做事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思想觀念,這就是本文要說的世界觀問題。

一個人為人處世的觀念可以談出許多,不論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不論是被大多數人所贊同的,或是被大多數人所摒棄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看法,都會在社會生活中形成自己立身處世的準則。我們共產黨人的世界觀是為人民服務的,而且是要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是不能有任何私情假意的,應該是至公至正、大公無私的。這些年社會上不大提為人民服務的世界觀了,大公無私就更不提了。追求權位名利成了當下的社會時尚,特別是官場時尚。為人民服務的世界觀讓位于追名逐利、爭權奪位的名利觀,這是令人悲哀的,是馬克思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逆轉和倒退。官場中一些歪風邪氣就是這些烏七八糟的世界觀鬧的。當然,這些烏七八糟的世界觀的形成有諸多原因,如一些政策的誘導、輿論的煽乎、制度的牽引、社會的熏染,包括在選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風等。特別是在選人用人上,任人唯親,拉小圈子,重關系、看情意,甚至買官賣官等。歪風邪氣都是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形成的,也正是在這一點一點、一步一步的歪風邪氣中,人的思想觀念也在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發生著變化。風氣是一方面,就外部環境來說,這還是主要的方面,但從事物的形成和發展變化上來說,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從內因上來說,也就是本質上說,錯誤的世界觀的形成,則是個人的免疫能力不強問題。而這個免疫能力的不強問題,則主要是讀書不夠,知識不足,致使科學的世界觀沒有牢固樹立起來。中醫治病養生強調固本,讀書就是固本的良藥,最好的保健品。

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世界觀,這是共產黨人必須要做到的。但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不能要求他們都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作為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其一生的追求就是期望能過上安穩幸福的日子。這幸福的日子要求也不高,就是有飯吃、有活干、有錢花、小日子能過得舒舒心心、快快樂樂。過好日子,這是絕大多數人的追求。絕大多數對勞動人民說,提出讀書要樹立什么什么這樣的觀,那樣的念,勞動人民就會說你是書呆子。但人的世界觀又是個客觀實在,不論什么樣的人都有世界觀,不論什么樣的人,讀書學習都會對其世界觀有所影響,這也是不爭的實際。任何人都有世界觀,都有立身處世的準則,這是肯定的。對絕大多數人講世界觀不能唱高調,即不能拔太高。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就是要通過讀書學習樹立起中道公正的世界觀,這是人生處世之根本。中道公正不論是為官還是為民,都是應該確立和遵守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中道公正是中華思想文化的精髓,也是治國理政的準繩,更是為官為民的教范。故宮的大殿上有“正大光明”的匾額,是康熙皇帝玄燁的手書。戲劇舞臺上的府衙審案,舞臺背景上也多有一塊“正大光明”的匾額。這都表示為官處事要光明正大,不能藏著掖著而有什么私情私意?!罢蟆钡暮诵氖钦?。何為正?正即直、即周、即公,即不能歪、不能邪、不能私。歪了邪了私了就正不了。光明即公開,無遮掩。何事才能公開?公事,正事就能公開,也應公開,公開了也就光明,就什么也不害怕。如何才能做到正?正者公也,正者中也。不公、不中是正不了的。孫中山有一句名言:“天下為公?!碧煜聻楣侵腥A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執政為民的準則?!肮摇币辉~來自于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時期的“井田”土地管理制度。當時,把一方土地以東西南北的道路隔劃為九塊,即井字型,其中中間的一塊稱為公田,即“公家”的田,也是周天子家的田。當時周天子尚未發達,是商王朝的一個部落,周天子的祖先,稱為古公亶,還只是個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率眾東遷,建城郭,開田土,人民擁護他。周的部落民眾耕田,要先為“公家”耕,即古公家耕,然后再為私家耕。糧食收獲了,漁獵收獲了,也是先把最好的東西交給“公家”,然后私家再用。先公后私的思想觀念就是這樣形成的。雖然這一制度到了春秋時期,特別是春秋后期、戰國時期已不復存在,用儒家的話說就是“禮崩樂壞”,君不像君,民不像民,一切禮儀規矩全壞了,但公與私的思想觀念則深深地扎下根來,并不斷賦予了它時代意義。不論政權如何更迭,政治制度如何變更,處事為公就是高尚,就是美德而被人所稱頌;反之,處事為私就可恥,就是缺德,而被人們所不齒。作為普通人,心中有集體、有國家、有他人,能為國盡忠、助人為樂,人人就敬仰,就視為模范;作為為政之人,能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地為人民謀利益,公正地處理政事,人民也就擁護和贊同。為公為私是人的世界觀的一道分水嶺。事公要執中,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政治文化的精華,也是核心。中者,即不能前、不能后,不能左、不能右,不能上、不能下。為什么把中看得如此之重,而由此產生出“中庸”的儒家思想理論,就在于唯有“中”才能“正”?!罢迸c“中”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古語中常有“中道行”之句,意思就是做人處事要行中道,而不要走偏鋒。世上事物很復雜,各種利益訴求很多,只有執中了,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才能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才能體現出公平、公正。不論偏了哪一頭也就不公正、不公平了。當然,公平公正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即使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也要堅守中道公正之行,而不能走偏,不能過激,不論干什么事情都不能過分。

公平不是絕對的平均。能者多勞,勞者多得;有功者賞,有罪者罰,這是公平的,但不是平均的?,F階段,根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允許一部分人、一些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起來,這是公平的、合理的,但是不平均的。公平是有標準和條件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公平標準和條件也是不同的。遠古社會提出了大同的思想觀念,就是理想建一個天下大公的公平社會,又叫大同世界。大同社會的理想目標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美好理想。而進入封建社會,隨著私有制的建立,特別是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所追求的是勞有所得、饑有所食、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居有所屋、老有所養的小康生活,認為做到了這些,就是公平世界?!靶】怠蓖按笸毕啾?,好像是歷史的倒退,就公平公正而言,也不是進步了,而是標準降低了。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發展了,物質財富增多了,人們的需求也變化了,占有欲也增強了,反而達不到“天下大同”了,也不敢想“天下大同”了。這就說明,公平公正是有時代條件和時代標準的,是要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這就需要樹立正確的公平觀、合理的公正觀,而且是能夠促進發展的公正觀、維護安寧的公正觀、符合絕大多數人利益的公正觀、公平與效率相互兼顧的公正觀。

三、讀書學習要樹立奮發有為的人生觀

人生觀是人生明世之坐標。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答案。立功、立德、立言,這是一種人生追求,也是人生意義,并為此而不懈奮斗,終其一生。發家、致富、立業,這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并為此奮斗一生的也不少。吃好、玩好、樂好,無憂無慮地、衣食無憂地、快快樂樂地過其一生,這也是一種思想觀念,并也有不少人在為此而努力奮斗,爭取一切機會和可能去實現這一目標。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少病無災,能平平安安地過其一生,這也是一種思想境界,也有許多人在平平淡淡地去爭取實現這樣一種生活。這些都屬于人生態度、人生追求問題,也就是人生觀。人生觀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而且是受其后天環境條件和思想觀念、學識水平所影響而成的。存在決定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了人的社會意識。工人做工,農民種田,商人經商,各自所從事的工作不同,其人生的追求目標也就不同,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環境影響人生,這也是個客觀實在。生活在城市與生活在農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農村、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其處境命運也都是有很大不同的。窮家和富家的孩子其生活追求就不一樣。吃不飽飯的人,第一人生追求就是有飽飯吃。沒有工作、無所事事的人,最主要的人生追求就是得先有個工作干,有最起碼的勞動權,然后才能考慮其他。環境對人生觀念的形成影響是很大的,這雖然是外因,但卻有時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外因。從哲學的角度來講,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本,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內因經過努力,是可以改變外因的。我們有許多人從出生到成長,其所處的環境是很困難的,有的吃不飽飯,有的上不起學,有的看不起病,各種各樣的困境很多,但經過自身的努力,不但改變了命運,而且還建了功、立了業,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貢獻。我們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無數的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多數是在艱難困苦中成長成才而建功立業的。中國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企業家以及名留青史的偉大人物,有許多是在困境、逆境中成長成才而建功立業的。當今的無數科學家、企業家和其他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也莫不如是。這些偉人、名人之所以能在艱難困苦中“玉汝于成”,就在于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沖破藩籬,努力積極進取。他們都是在發揮內因的積極主動作用,不為外因的不良環境所束縛。

積極進取、奮發有為是積極的人生、主動的人生、可為的人生,更是有所作為的人生,這是被古今中外、無數事例、無數偉人名人事業成功之人所不斷證明了的真理。

人生觀的形成有許多方面,即有許多因素在綜合起作用,但后天的讀書學習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人的思想觀念多數是后天形成的,而這個后天,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工作、生活的社會實踐,另一個方面是讀書學習的求知感悟。人的個性脾氣乃至智商、智能,可能有一些先天的因素在里邊,但其思想觀念的最終形成,主要是靠自身的知和悟,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得道”。在社會實踐中可以“得道”,在讀書學習中也可以“得道”。這個“道”就是人生之追求、人生之目標、人生之準則,也是人生之動力、人生之希望、人生之意義。人生沒有絲毫追求,哪怕是精神上的一點追求都沒有,那樣的人生將是消極的、被動的。凡是缺乏生活目標的人生,也沒有了前進動力,說句大白話,就是在混日子。說的難聽點,就是行尸走肉。這樣的人也有,一種是純粹的混,還有一種是想奮斗而無門路,是處于無奈的混。

中華傳統文化在人生追求上,多是積極的,即積極的文化人生,當然也有不少消極文化人生的東西,但觀其主流則是積極的。概括地講,不論中華文化有多少流派,儒家、道家、釋家、法家、兵家、農家、墨家、陰陽家等,流來變去,合綜歸流,幾千年來發展到今天,儒釋道等眾家融合,匯為一體,成就了如汪洋大海而浩瀚、如天地日月而豐厚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這融匯為一體的中華文明其核心都是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儒家的文化從根上說就是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文化,盡管其中有許多守衡的東西,如“中庸”“守成”等觀念。如果機械地去理解“中庸”“守成”這些儒家觀念,就會限制人的思想進步。但如果全面客觀地去看待這些觀念,“中庸”“守成”也非全是封閉保守的,而是堅守中道、公正處事、規矩敦厚、誠實守信的人生規范。這是中華文化中的美德。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立德、立功、立言,追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封妻蔭子、青史留名。一分為二地看,一方面追求功名是一種欲望,即名利之欲,這是文化糟粕。但如果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人努力去追求功名也就有了奮發有為的動力,若從這一個角度來理解,也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但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為什么建功立業。著力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安康而建功立業則是健康向上的,也是要大力提倡的。道家文化注重質樸、自然、順勢、無為。從一個方面來看,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順其自然、清靜自在的思想觀念。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道家所闡述的是深刻而實際的哲學道理。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強調的是人類社會的治理要尊重自然,順勢而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而不要去刻意強求,要在順勢中有所作為,無為之中而有所為,其最根本的東西還是要有所作為,是另一種形式的積極進取。諸如老子所提出的“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哲學觀點,其目的也還是爭,是強調通過積極努力,做到順勢有為,達到無人能與其爭的程度和地步。不爭之爭是沒有人能夠與其爭,而不是不去爭。道家思想自莊子以后,走上了逃離現實生活、追求自在逍遙的歧途,但其中其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等一些東西還是有益的,也還是積極有用的。佛教是外來的,源自印度、尼泊爾,自西域傳到中國。自漢代以來,到了北魏、唐宋時期,佛教在中國廣為流傳并大肆興起。但自唐宋以后,特別是宋代以后,從印度、尼泊爾傳來的佛教已沒有多少“西天佛味”了,基本上成了徹頭徹尾的中國式佛教。佛教吸收了大量的中華文化因素,并融入了中華文化之中。佛教的外殼是西方(印度、尼泊爾)衣裳,而內質則是中國傳統文化,只不過是那崇拜敬仰的對象由中國的祖宗換成了如來佛祖和眾位菩薩罷了。就在這眾位菩薩中,也有中國的民族神靈,即被人們所遵奉的歷史人物,如關帝君(三國時的關羽),彌勒佛(在浙江奉化出家的和尚)、濟公(在浙江靈隱寺出家的道濟和尚)等等,中國神也成了西天佛。佛教文化中國化后已經由消極人生而轉向了一定的積極人生。印度佛教產生于人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劇烈動蕩,人民飽受苦難。佛祖釋迦牟尼生于亂世,他所悟出的佛道就是“人生苦?!?。他認為人來到世上就是吃苦的,只有吃盡了人間苦頭,才能夠苦盡甘來,進入極樂世界。實際上,佛祖所說的極樂世界就是死去,死了苦也就沒有了,也就極樂了、永久的樂了。這是一種悲觀厭世、與世無爭、逆來順受的思想觀念。這一思想觀念是與當時印度的社會狀況有關的。釋迦牟尼雖然是凈飯王的王子,但他看到了整個社會的極度混亂和人民的百般苦難,為尋找這些苦難的原因和掙脫出苦難的深淵,他就從精神上來尋找出路,以主動受苦、忍受磨難來修煉自身,實際上也是無奈之舉,是對困苦的自我精神消解,求得精神上的寬慰,以從思想觀念去主動接受“人生苦?!边@個現實。佛祖創立佛教,主要是修煉自身,即自我寬慰和解脫,而沒有“普渡眾生”之說。后來他的弟子分為兩派,一派堅持小我佛法,修煉自身,一派倡導大我佛法,在修煉自身的同時,也去“普渡眾生”,即“小乘”和“大乘”。佛教傳之中國,也經歷了樂于吃苦、修煉自身到廣施佛法、普渡眾生的階段,但都未能站得住腳,后來吸收了中華儒道的忠孝節義等傳統文化,把一些中華民眾廣為遵循的思想行為準則加進了佛教教義,如樂善好施、扶危濟困、守節尚義、忠貞誠信等,這些中華文化中的美德,納入了佛家經義之中,佛教這才在中華大地上站穩了腳,并流傳下來,而融入到整個中國文化之中,成了中國化的佛教。中國化的佛教已經由消極轉向積極,生前積德行善,來世榮華富貴;上輩積德行善,下輩富貴尊賢,因果報應之說進入了人的思想觀念之中。積極做好事、行善事,目的是為了積德,為了今世垂名,來世積福,既為自己,也為子孫后代,而不是原旨佛教中的被動忍受一切,苦盡了,行到了,就等待佛祖來接,進入到極樂世界去。中國的佛教主觀愿望很強烈,修行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不管今生如何吃苦受累,行善事、做好事,也都是有目的和追求的,這個目的和追求就是盼望來生,寄福后代。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也是一個根本的變化。這是中華文化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念的魅力,也是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華。

人生是短暫的,但人生也是美好的。怎樣使短暫的人生更有意義些,以不枉此一生,正確的態度就要積極豁達,而不能得過且過、渾渾噩噩。人生確實很辛苦,人生也確實很坎坷,人類社會的相互競爭和廝殺也確實很慘烈,這也是不可否認的歷史和現實。正因為有復雜、美妙又殘酷的人類社會實際,也就由此而產生了厭世、嫉世、逃世、隱世的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并有不少人去付諸行動。不論是厭世的、逃世的還是憤世的、玩世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其都是被動人生、消極人生,而不是主動人生、積極人生。人生的確很復雜,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困苦面前,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把人逼上了絕路,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容易使人走向極端,要么破罐破摔,要么一了百了。人在困境中無路可走,被逼無奈,說要積極豁達是很難的。但我在這里還要說,人在順達的時候,什么都好說,想怎樣去說去做都比較容易,而往往人在困境中,能調整好心境,把握住情緒則是很難的。越是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人越要修煉自身,更要定下心來,在困境中想到希望和光明,以積極的、豁達的態度去看待面臨的一切艱險,盡管定下心來很難,但也應該努力去做,也只有如此,才能夠做到在艱難困苦中精神不倒而去爭得希望,獲得新生。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生的幸福在哪里,就在開拓進取中。人如果沒有了人生的目標和追求,那就如沒有精神魂魄的行尸走肉?;烊兆邮呛翢o意義的?!芭c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說的話。過去我們過多地理解為這是毛澤東斗爭哲學的集中概括,是階級斗爭的另一種表述形式。但如果我們從人生哲學、人生觀念的角度來積極理解,就會發現這是十分值得提倡和贊頌的積極向上的、健康樂觀的人生觀念。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磨難,艱難困苦將伴隨終生。如果人在眾多的艱難困苦中不能自拔,不能超脫,那可真是“人生苦?!?,苦海無邊了。人生很苦,但人生也很樂,這個樂就在于與苦的奮斗中。這不是苦中作樂,而是在痛苦的斗爭中得到勝利的歡樂。同艱難困苦進行斗爭,這個斗爭的過程就是快樂的。與困苦進行斗爭是一種快樂,斗爭取得了勝利,又是一種快樂。我們的“極樂世界”不是被如來佛祖接到西天打坐去,而是去迎接困難、戰勝困難,爭取最后的勝利。積極進取的人生、勇克困難的人生,就是最為快樂的人生。

積極進取、奮發有為,應該成為我們的人生坐標。讀書求知,首先要求得一種精神、一種力量,這個精神和力量就是人生的態度。我們的文化典籍中,在艱難困苦中不懈奮斗,最終取得偉大勝利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輝煌成就的人和事數不勝數。我們在讀這些歷史故事、經典文萃的時候,在了解歷史、認知觀點的同時,更要看到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以牢固我們的人生觀念。世界上的成功者、歷史上的件件偉業,無不是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結果。唯有積極進取、奮發有為,才能取得輝煌的業績,成就美好的人生。

四、讀書學習要樹立創業奉獻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生處世之準星。

價值觀是世界觀、人生觀的延伸,也是具體化、形象化。如果說世界觀是原則、人生觀是標準的話,那么價值觀就是具體的行為規范,也是具體表現。

我們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蔽覀冎腥A民族的優秀品質很多,這二十四個字是難以全面概括的,僅是其中的主要方面。我們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觀念,這個涵蓋就比較廣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多個方面。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提煉出24個字的核心價值觀,其目的是上口、易記、好懂,便于推廣開來,形成風氣。但若從簡潔明了的角度來說,還可以再精煉。應該說,這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較集中地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主要內容。我們要建設富強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自由平等的社會主義人際關系、愛國敬業的社會主義思想觀念、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這既是國家民族的價值觀念、全體人民的價值觀念,更是每個公民的價值觀念。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為建設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而努力,都應該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之所以提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首先在于它是社會主義的,即有一定的覺悟要求、歷史發展階段要求,而且是其最主要的觀念要求,也是最為重要的行為規范。人生價值觀的內容很多,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內容也很多。價值觀是做人的準則,也是做人的標準,更是自我約束的行為規范。諸如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仁愛慈善、行俠仗義,團結互助、虛心好學、尊老愛幼、以德報怨等,都屬于價值觀念的范疇,而且還是被人們所稱道的價值觀念。當然,也有不好的、令人所厭惡的價值觀念,如見利忘義、重財輕友、見錢眼開、唯利是圖、好吃懶做、追名逐利等。我們所倡導的是對社會有益的、為人們所稱道的價值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義、仁、智、信、忠、孝、節、恕、容等都是被人所稱道的,是美好的道德規范和人生價值。一部《三國演義》,集中宣揚了忠孝節義觀。關羽、諸葛亮、趙云、張飛等,一大批至今活在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都是忠義的化身,忠于漢王朝,忠于漢室宗親劉玄德。關云長千里走單騎,趙子龍冒死救阿斗,諸葛亮白帝城受托忠心輔孤,都是忠的表現,也是義的表現。劉玄德、張翼德為關云長報仇,不惜兵敗身亡,寧肯舍生取義,也不棄義求生。諸葛亮六出祁山,知道不可為而強為,最后病死五丈原,也是為了盡忠守志,以表忠于漢室,報劉玄德三顧茅廬之恩。一部《水滸傳》以忠義觀、天命論為主線,全書贊頌了108位梁山好漢,應天上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到人間來替天行道。108人不同姓氏,不同出身,不同地位,不同家境,但能共同來到梁山泊內、聚義廳前,就是為了忠和義。忠,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努力鏟除天下不平之事;108個人稱兄道弟,親如一家,一人有難,爭相救援,乃至不惜獻出性命。在多如牛毛的眾多文學作品中,《三國演義》《水滸傳》之所以能作為傳世經典,歷久不衰,就在于所宣揚的價值觀反映了中華民族所稱道、遵循的價值追求。書中所刻畫的藝術形象,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關云長、張翼德、趙子龍,乃至曹營中的許褚、張遼、徐晁,東吳的魯肅、陸遜、甘寧、太史慈等;《水滸傳》中的李逵、林沖、花容、魯智深、武松,包括小偷時遷等,都是因為忠義、忠勇而被人們所敬仰、所愛戴,廣泛流傳于世。戲曲中的楊家將,一門忠烈,世保宋室,祖孫三代、四代,一家男女老幼,連看門的家丁、燒火的丫頭,都忠國事主,獻身疆場,至今仍為人民所贊揚、傳頌。忠孝節義、禮仁誠信,在中華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既是傳統美德,也是價值追求,它對于和諧社會、鍛造人生都是有益的。但任何價值觀念的作用也都是多面的,如果簡單了、機械了,片面理解、教條運用,有時就會駛向反面,諸如蠢孝、愚忠,不分青紅皂白就拔刀相助等。為盡忠而?;杈?,結果禍國殃民的事也不少?!端疂G傳》中宋江就是“愚忠”的典型,為了封妻蔭子、青史留名,不惜斷送梁山大義,使美好的忠義走上了反面。歷史上這樣的人物和事件不少。蠢孝愚忠是不能提倡的,包括無原則的仁、無原則的信、為求名的節、為求名的義等,走偏了,則是要禍世害人的。我們所要倡導的還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鏈 接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中庸》

這里著重談一下創業奉獻的價值觀念。

人生的價值在哪里?吃吃喝喝是一生,庸庸無為是一生,辛辛苦苦是一生,風風光光也是一生,人生奮斗,不論怎么過,都是青煙一縷,黃土一抔。這是宿命主義的觀點。不論怎么過,辛苦也罷,安逸也罷,卑微也罷,顯赫也罷,到死的時候都是過眼煙云,不但帶不到陰曹地府,也修不出來世再生。這樣的人生觀念正面講,是豁達的、灑脫的,也是抑制人的欲望所提倡的。若從反面來講,則是消極的、頹廢的,對社會人生則都是不利的,會使人陷入悲觀主義的泥潭,這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唯物主義者,唯物主義者是客觀人生、豁達人生,就是既能看透人生世界,沒有過多的欲望追求,特別是不追求個人名利,但同時又是積極人生,來到世上走一趟就要活得積極些、主動些、有意義些。這個積極主動不是“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無酒喝涼水”,抓住一切機會盡情享樂去,而是要干出一番事業,為人類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情。人生一世努力干出點與人類、社會、國家、民族、他人有益的事情,不是為了青史留名,光宗耀祖,而是自己獲得精神的充實,實現其人生的價值。以國家強為個人榮,以他人樂為個人福,以社會寧為個人安,雖然自己什么也沒有得到,但以苦為樂,以業為榮,在精神上則是充實和富有的。這樣的人生雖然辛苦坎坷,但也其樂無窮?!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詞句道出了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心聲,也符合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心愿。這就是中華文化中的美德、政德、官德,也是最好的人生價值追求。一生致力于辛辛苦苦的創業,創出業來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他人,這樣的人很多。歷史上只講奉獻,不求索取的人很多,有許多為他人為社會而不惜犧牲了生命。我們的幾千萬革命先烈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連生命都奉獻了出來,他們的人生價值是光彩照人的。就當下來說,也有許多一生致力于奉獻的人們。我們的多數科學家、企業家都是在創業奉獻,他們的成果自己所得很少,而大量的是奉獻給了國家、社會和人民。就拿一些企業家來說,他們把產業搞得很大,而自己所用是十分有限的,大量的是安排工人就業,為國家繳納稅收,這也是一種創業奉獻精神。我們教育工作者、文藝工作者、廣大的農民、工人、解放軍指戰員都是在不同的崗位上做著創業奉獻的工作。創業奉獻是時代的主流,也是時代特征最為明顯的核心價值觀,是現時代的人都應該所遵循的價值觀念。

價值觀衡量的是人生的價值,以什么觀念為最高價值,最有意義價值?榮華富貴,是一種人生價值,也是被許多人所向往追求的,但這樣的價值在絕大多數人的價值評價標準中是不被贊同的。人們盼望幸福,也都想富裕,但十分厭惡為富不仁,富而驕奢。人們仇富的心態不是忌妒,而是一種價值取向的反映,就是富了也要講奉獻,多做有益社會的事。在價值觀念上,人們最贊同的還是創業奉獻之人、德高望眾之人、仁義道德之人、樂善好施之人,這也是人類文明的魅力之所在,也是人類社會生生不息、興旺發達的根源。如果人類社會都是自私自利之徒,都在那里爭權奪利,那就是十分丑陋的、慘不忍睹的,也就沒有什么幸福美好可言。中華文化典籍中留下了大量的可歌可泣可贊可頌的美好的價值追求的典范,是值得我們很好學習的。中華文明的精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孝的文化、忠的文化、義的文化、仁的文化、恕的文化、禮的文化,是創業奮斗的文化、振興圖強的文化、追求平等自由的文化、天下大同歸一的文化。具體到每個人,這些文化就表現為人的精神追求、人的行為規范、人的思想品德、人的價值觀念。這也是中華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華民族能夠團結一體、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讀書學習,就要找到中華文化中這些精粹的東西,來確定自己的價值觀念,去做一個有益于人生、有利于社會的人。特別是共產黨人,尤其是為政之人,更要牢固樹立創業奉獻的價值觀念,盡心盡力地創中華復興之偉業,全心全意地奉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乃至一切。

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分開來洋洋灑灑地論述了這么多,其實這“四觀”是分不開的,是一個整體。特別是宇宙觀和世界觀,從理論上來講就是一回事,宇宙觀也可歸類于世界觀,世界觀也包括有宇宙觀。我在這里分開來說,目的在于加重宇宙觀的分量,也是強調自然的客觀存在和自然的客觀力量,以使我們的一切觀念、一切思想、一切事情,都要做到能尊重客觀規律,把人類社會放在大的宇宙中、星球內這樣一個環境條件下來看待,不要做“違天”,即做違反自然法則的事情。這是其一。其二把宇宙觀和世界觀分開來說,也便于把世界觀放在人類社會這個運行規律上更集中論述。宇宙間有其自然運行法則,直接關系影響到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但人類社會同時又有自己的運行法則,這個法則須受制于、或者順應于自然界的運行法則,如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因時因地而進行勞作生產外,還有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聯系交往、生老病死、推陳出新等運動法則,即社會運動的規律。盡管這個規律不像自然界的日出日落、白天黑夜、春風秋霜那樣明顯,但也是有軌可循的。盡管這個規律人類目前還研究得不透、把握得不好,但肯定是有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生觀、價值觀源于世界觀、宇宙觀,雖不能決然地說,有什么樣的宇宙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或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因為也有不少人,其宇宙觀是很唯物的,但一到人生方面,反而就唯心了。但就多數人來說,正確的宇宙觀、世界觀,往往就能夠產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有了錯誤的宇宙觀和世界觀,想要產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那則是很難的。

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相互關聯的,可以融為一體的,通過讀書可以得到,但需要去悟,只有在悟中才能明白。道理明白容易,但要真正做到還很難,這還需要看實踐和行動,還需要在實踐中去辛苦修煉,借用佛教的話,就是要“修行”,即苦心修煉自己的心志和行為。一要知,二要行,知與行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得到正確的人生觀念。

猜你喜歡
思想觀念世界觀讀書
我愛讀書
正是讀書好時節
世界觀(二)
重讀《夜讀偶記》
思想政治工作是衛生工作的生命線
新形勢下紀檢監察干部應強化的三個觀念
智能手機普及化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創新研究
高中體育教學現狀與改革對策探究
我們一起讀書吧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小鎮“序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