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化問題 培養技能
——一道高考試題的教學設問探索

2016-12-10 01:35蔡明忠
地理教學 2016年23期
關鍵詞:沙丘考試題原理

蔡明忠

(福建省東山第一中學, 福建 漳州 363400)

細化問題 培養技能
——一道高考試題的教學設問探索

蔡明忠

(福建省東山第一中學, 福建 漳州 363400)

試題作為高考備考的重要元素,已從單一練習的功能發展到借助試題把握能力要求,體驗信息隱藏方式,感悟設問角度,嘗試專業表達,提升地理素養等功能。高考地理試題的開發與利用能使課堂復習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更加具體化、系統化,也更具開放性、啟發性和可操作性。但教師在復習時,如果對原題不經改造就直接使用,學生往往難以真正理解試題的考核要求,也就無法借助試題提升能力。在講解試題時,不應只追求試題的數量而忽視試題的內涵,有時需將問題細化,分步驟地訓練學生理解題意,把握設問指向,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將信息重組,從而揭示解題所需的各種信息,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原理、地理概念等上位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現象,論證和探究地理問題。

課堂教學;講解試題;細化設問;能力培養

高考一般是通過創設情景材料,要求學生根據試題的設問指向和已學知識,從所給的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調動和運用所學的地理規律、原理,描述和闡釋地理現象,論證和探究地理問題。學生能力的養成只有靠平時的點滴訓練,才能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在高考復習的后一階段,以高考原題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與解題能力是復習的重點。讓學生了解命題的依據,掌握解題的鑰匙,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是講解高考試題的應有追求。在講解試題時,筆者采用細化原題設問,分步驟探討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解題技能,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

一、指導信息獲取路徑,培養信息提取能力

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判斷和分析材料所承載的信息是學生地理素養的基本體現。試題信息分為顯性和隱性信息。顯示信息由圖表語言(圖例、符號等)和文字材料直觀地表示出來,而隱性信息因隱藏在題干、選項等文字材料和地理圖表中,需要通過分析、推理等思維過程才能獲取。同樣一道試題,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獲取不同的信息,但解題時所獲取的信息必須與設問相關聯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學時,要注重對信息獲取方法的指導。

例題.(摘自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Ⅱ第36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湖畔、河邊和海濱,偶見規模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條件為所在地區沙源豐富、多風、植被稀疏。圖1所示區城中,M處發育了規模較小的沙丘群;H縣城附近是著名的風口,冬春季節風力尤為強勁;河流發源于黃土高原地區。

圖1

(1)分析M處附近沙源較豐富的原因。

(2)分析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風力強勁的原因。

(3)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對M處的沙丘群規模是否會擴大產生了爭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選擇你支持的一種觀點,為其提供論據。

觀點A:M處沙丘群規模會擴大。

觀點B:M處沙丘群規模不會擴大。

該題以文字和區域圖為信息載體,依據試題的設問,要求學生從圖形中獲取如下的顯性信息:經緯度、水庫及沙丘的位置、等高線及分布、H縣城所在的地形位置;從文字材料中獲取如下的顯性信息:沙源豐富、多風、植被稀疏是沙丘群形成的主要條件,河流發源于黃土高原,H縣城附近是著名的風口,且冬春季節風力尤為強勁。要完成解題,學生還需依據已學知識,推

出如下隱性信息:根據圖中經緯度可推知該地區位于華北平原西北部、黃土高原東緣,北鄰內蒙古干旱半干旱區;等高線較密集,地形落差較大,地表崎嶇;氣候屬于半濕潤的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季節變化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靠近冬季風源地,冬季盛行西北風,風力大;河流補給以雨水補給為主,季節變化大,冬季屬于枯水期,河床裸露。

講解該題時,我首先要求學生閱讀試題,理解設問指向,在此基礎上,將試題的設問進行細化。根據例題的第一設問,我設計了如下問題:1.影響沙的來源有哪些因素?2.從文字上可以直接得到哪些與沙源有關的信息?3.從圖中可以直接得到哪些與沙源有關的信息?4.通過推理,可以間接獲得哪些與沙源有關的隱性信息?根據第二設問,我設計了如下問題:1.影響風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2.這些因素哪些可以從文字材料中獲得?3.哪些可以從圖中獲得?4.哪些需要通過推理獲得?通過分小題設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完整地獲取與沙源和風力有關的信息點。

高考能力要求之一是能從大量信息中抽取對研究問題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斷。任何信息都有一定的載體,如文字資料、圖表名稱、注記、數據、經緯網、等值線、景觀、符號、海陸輪廓等。對圖表和文字信息的閱讀、提取、加工和運用,是解答問題的路徑和線索所在。通過對問題的細化,可以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文字、圖表等信息載體所呈現的顯性信息,并學會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將信息重組,從而揭示解題所需的各種信息。

二、引導信息回歸教材,培養經驗鏈接能力

高考地理試題選取課本以外的素材,并通過變換問題的情境,或變換問題的呈現形式來考查學生的地理素養。試題的設問在教材中沒有現成的答案可尋,學生解答試題時,只有調用相關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將題中材料所蘊含的有效信息與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銜接,才能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例題的第一設問要求學生分析M處附近沙源較豐富的原因。這需要學生在獲取基本信息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氣候時空分布規律、中國主要地形區特點及分布、影響外力搬運與沉積的動力條件等原理,經推導得出如下結論:該地河流發源于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大,受季風氣候影響,冬春季節水位下降,河床裸露,提供沙源。M地西側為水庫,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積較多,枯水期又多大風天氣,有利于風攜帶泥沙在M處沉積。H地為風口,又位于冬季風迎風坡,冬季盛行西北季風,上風向為溫帶荒漠和半荒漠,春季強勁的西北風易引發沙塵天氣,沙塵出風口后在此地發生沉積。根據整體性原理,若人為破壞植被,會導致環境惡化,風沙堆積會加劇。若人的環保意識增強,環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會得到控制,沙源會減少。

因該設問需運用外力作用的相關知識,在完成信息提取的基礎上,我設計如下問題:1.泥沙的搬運動力有哪些?2.哪些因素影響了動力條件的改變?3.泥沙的來源在哪里?4.哪些條件改變會導致沙源的改變?從而引導學生應用已學過的影響沙源的兩個條件即動力和物質條件,綜合分析得出M處附近沙源較豐富的原因如下:M處附近的河流從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在河邊、河床沉積;河水水位季節變化大,枯水季節河床裸露;風沙在此沉積。

“能將接收到的地理信息迅速同相關的知識內容準確而有效的聯系,并自如地調用或駕馭有關知識、規律、原理等解決問題,完成答題”[1]是高考的基本要求。只有結合地理原理進行深入解讀,才能挖掘到題目中隱含的地理信息?!皩W生除了能從文字材料中知道所敘述的事件,更重要的是通過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解讀其中的有效信息,還原地理事實的本質,抽取地理規律,解答地理問題?!盵2]因此,細化高考試題設問,可以訓練學生養成將新情境與舊經驗相鏈接的習慣,提升利用現有知識推理形成新知識的能力。

三、挖掘原理遷移載體,培養歸納演繹能力

地理原理的學習只有放在一個具體的、典型的區域環境里才能體現出學科的特點。在具體的區域環境中,地理要素才能還原其本真,展現其豐富的感性信息。高考試題常以具體的區域作為試題的情境載體,考查學生應用地理原理的能力,要求學生善于將抽象復雜的理論對接形象、直觀的地理事件,善于從一般的規律推導出特殊的現象。

例題的第二設問要求解釋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風力強勁的原因。影響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大氣環流、在氣壓場中的位置、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小及下墊面狀況。學生需應用這些原理,結合圖文信息進行如下推理:H縣城處在40°N、116°E附近,靠近東亞冬季風源地,南北溫差大,氣壓差大,等高線顯示H處在河谷地區,且河谷為西北-東南走向,與冬季風風向一致,河谷導致狹管效應,對風起到增強的作用。

根據該設問需運用大氣運動相關原理的要求,我將例題的第二設問轉化為如下問題:1.影響風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2.這些因素在圖中和文字材料中如何體

現?由此引導學生利用影響風力大小的地理原理,推導得出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風力強勁是如下原因造成的:冬春季節南北溫差大,氣壓差大,又盛行西北季風(偏北風),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基本一致,H縣城附近為河谷交匯之地,形成風口,導致狹管效應。

“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我們在課堂上不可能全部學到,但如果學會知識的遷移,就能夠更加從容地解決問題?!盵3]如果不重視學生對地理概念、原理的演繹與歸納能力的訓練,會造成只要轉換一種表達方式,或者改變一種情境,學生就無法準確認知同一事件的現象發生。因此,教學時應盡量指導學生樹立“地理事像特殊但原理不特殊”的理念,學會將“特殊的地理事像”即“個性”,轉換成“一般規律和原理”即“共性”,學會把特殊描述還原成一般描述,從而提高原理的遷移能力。

四、搭建討論交流平臺,培養論證思辨能力

高考試題的設問情境和問題設置往往是學生陌生的,在這種情況下,解答問題的過程實質上成為論證與探討問題的過程。同時,開放性試題為考查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流暢性和廣泛性,往往采用變單向思維為多向思維的設問策略,對試題給定的條件,允許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得出不同的結論,但要求思維線索清晰,證據與觀點符合科學邏輯,證據與結論相一致。

例題的第三設問要求考生就“M處的沙丘群規模是否會擴大”提出自己的觀點。該題為開放題,考生可根據自己的認知選擇其一并提供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若選擇觀點A,M處沙丘規模會擴大,思路就要沿著沙源豐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續不斷的方向考慮。原因分析時,除考慮自然原因外,還需進一步考慮是否有人類活動的影響。若選擇觀點B,M處沙丘規模不會擴大,則思路要沿著遏制沙源擴大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方向考慮。自然因素需從氣候、地形、植被等方面考慮,人為因素可從沙源區水土保持等方面考慮。

為激活學生的辯論思維,我將其轉化為如下問題:1.你的同桌若選擇觀點A,M處沙丘群規模會擴大,如要反駁他,你需用圖文中的哪些信息證明不會擴大,依據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還有哪些圖文沒有直接顯示的證據可以證明不會擴大。2.你的同桌若選擇觀點B,M處沙丘群規模不會擴大,如要反駁他,你需用圖文中的哪些信息證明會擴大,依據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還有哪些圖文沒有直接顯示的證據可以證明會擴大。讓學生通過互相辯駁,理清思路,從而得出如下結論:觀點A : M處沙丘群規模會擴大。理由是該區域西臨黃土高原,北臨內蒙古高原,大風可將沙塵吹到此處;河流持續搬運泥沙;人類活動用水量增加,導致河床裸露期增長;風出風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風的搬運能力下降,導致沙在此沉積。觀點B:M處沙丘群規模不會擴大。論據:位于半濕潤區,降水較豐富,風沙發生季節短(主要發生在冬春季節);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黃土高原等區域植被覆蓋率不斷提高,水土流失減弱,使河流搬運的泥沙量減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與河邊,面積較小,不足以形成面積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區,附近有水庫,沙丘群難以向周圍擴展。

學會運用地理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方法,閱讀、理解、解釋一些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的過程,尋找其中的規律是學生地理基本素養的體現。高考試題淡化脫離具體情境的理論考查,“要求考生運用綜合的思維,從整體性角度,分析問題,了解成因,熟知地理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會運用整體性原理解釋現象,并從時空綜合維度對地理過程的發生、發展和演化進行分析?!盵4]高質量地回答高考試題,既需要深厚的基礎知識,還要有靈活的思維方法及良好的表達習慣。因此,要把學習過程交給學生,為學生預留展示思維過程的時空,促進學生地理認知結構的自我完善。

試題作為高考備考的重要元素,已從單一練習的功能發展到借助試題把握能力要求,體驗信息隱藏方式,感悟設問角度,嘗試專業表達,提升地理素養等功能。高考地理試題的開發與利用能使地理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更加具體化、系統化,也更具開放性、啟發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對高考試題的逐一分解,形成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鏈,可以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地理素養。

[1] 教育部考試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文科).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 蘆艷波.2016年高考文綜全國卷一卷地理試題分析[J].地理教學,2016(16):49-52.

[3] 吳霞,張勝前.從地理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看我國高中階段地理素養要求的演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8):27-30.

[4] 王龍,相煒.全國文綜卷中特殊地理事物與核心素養的關系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8):4-6.

猜你喜歡
沙丘考試題原理
酯縮合在高考試題中的應用
做好干涉實驗,答好高考試題
一道集訓隊選拔考試題的推廣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維護健康
沙丘
會彈琴的沙丘
例談幾道2018年高考試題
平均場正倒向隨機控制系統的最大值原理
沙丘
化學反應原理全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