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綱修訂視域下“自然災害與防治”的復習整合

2016-12-10 01:29陳詩吉
地理教學 2016年23期
關鍵詞:大綱要素案例

陳詩吉

(廈門外國語學校, 福建 廈門 361000)

考綱修訂視域下“自然災害與防治”的復習整合

陳詩吉

(廈門外國語學校, 福建 廈門 361000)

為了應對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對地理復習教學帶來的挑戰,有效對接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本文提出對“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進行復習整合,具體包括:要素整合,基于必修培養綜合思維;區域整合,依托案例強化區域認知;思維整合,趨利避害實現人地協調。

考綱修訂;學科核心素養;復習整合;自然災害與防治

教育部考試中心于2016年9月發布《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通告修訂后的考試大綱刪去“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考生從“旅游地理”和“環境保護”模塊中任選一個模塊作答。解讀隨后正式頒布的考試大綱可以發現,雖然“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的內容將不再作為選做題在高考中進行考查,但著眼于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新理念,以及課程標準與考試大綱的要求,自然災害相關內容在高考地理復習教學中仍不能回避,需要與高考地理必做題內容進行教學整合。本文提出通過要素整合、區域整合和思維整合,在促進自然災害相關知識目標達成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強化區域認知,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從而有效對接基于核心素養的高考要求,提高高考地理復習教學的適應性與有效性,實現平穩順利過渡。

一、要素整合,基于必修培養綜合思維

現行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的“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以及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中的“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避災、防災的措施”,都以內容標準的形式對自然災害的相關內容提出了學習高中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地理學科考試范圍與要求中,仍在“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中保留考點“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由此可見,表面上從考綱中刪除的“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內容,實際上是為了避免重復考查而將其融入到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中相關自然地理要素的學習內容中。因此,有必要基于自然地理要素,進行自然災害與防治的復習整合。

自然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異變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一系列事件。從地理學科邏輯來看,氣象災害是區域氣象要素(氣溫、降水、風等)異變的結果,水文災害是由于區域水量平衡在特定時段被破壞造成的,地質災害則是區域地質結構失穩的產物,生物災害也可視為區域生態在特定時段失衡的表現。因此,在必修1的復習教學中,應在深度解讀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通過拓展延伸,將各種主要自然災害整合到相應的自然地理要素中。這樣,不僅能夠通過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分析,鞏固影響自然地理要素的因素分析等相關內容,從多個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角度深化學生對地理主干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引導學生運用災害系統的思想,從孕災環境、致災因子、受災體的角度,以及時空綜合與地方綜合的維度,對自然地理要素異變的發生、發展與演化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與評價,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

通過要素整合,在復習教學中基于必修內容整合“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內容的具體整合要點、教學建議與案例見表1。

二、區域整合,依托案例強化區域認知

地理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通常建立在認知區域特征的基礎上,把握區域內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機制,揭示區域之間的差異與聯系,評價區域開發的條件,進而提出區域可持續發展方式。高考地理復習教學通常是在第一輪“系統地理區域化”復習的基礎上,開展第二輪“區域地理系統化”復習,即選取中、小尺度的區

域,圍繞某一具有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價值的探究問題,在回顧區域自然與社會經濟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系統地理的相關原理,通過綜合分析、區域比較、改變分析的空間尺度等認知方式,探討區域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在要素整合的同時,還可依托典型區域案例,整合自然災害相關知識點。

表1 “自然災害與防治”與必修1的要素整合

我國自然災害類型多樣且地域差異顯著,為“自然災害與防治”的復習整合提供了豐富的區域案例。根據自然災害的空間分布規律,在區域案例選擇時,一方面可以選擇其它同類區域相對罕有而在該區域中具有典型性的自然災害,將自然災害與區域開發條件的分析加以整合,鞏固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與危害等相關內容,如華北地區的春旱、沙塵暴,東北地區的低溫冷害,東南沿海地區的臺風、風暴潮,西南地區的地震、滑坡、泥石流,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等;另一方面可以選擇某區域中具有明顯特殊性的自然災害,結合時事新聞與學科研究前沿,以具有特殊性的區域案例,激發學生對自然災害形成原因的探究興趣,為學生搭建在新情境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災害對區域發展產生影響的實踐機會。

此外,必修3涉及許多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也可作為整合“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內容的典型區域案例,具體整合要點、教學建議與案例見表2。

表2 “自然災害與防治”與必修3的區域整合

三、思維整合,趨利避害實現人地協調

理解人類及其各種社會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正確分析“地對人的影響”和“人對地的影響”,從而解決“人與地如何協調”的問題,是地理學科的核心觀念。在開展產業活動的過程中,人們需要在認識自然環境及其對產業活動的影響的基礎上,適應、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包括通過合理的區位選擇或適當的產業活動方式,以避免或減輕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員與財產損失。

根據人地協調的學科思維,在探究區域資源開發、產業活動等問題時,除了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角度進行區位條件的分析外,應引導學生在理解人地相互影響的方式與強度的基礎上,認識不合理的產業布局或人類活動可能誘發一系列的次生災害。必修2中重點探討的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問題,尤其適合與“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內容進行思維整合,具體整合要點、教學建議與案例見表3。

通過這樣的思維整合,學生對于產業布局與生產活動問題才能形成全面、深刻的認識,即考慮產業布局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實現趨利避害;在生產過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減少對孕災環境穩定性的破壞,提高受災體的抗災能力,實現防災減災。這樣不僅能夠在知識目標層面達成復習教學的要求,還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防災減災意識,并在思想與行為上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表3 “自然災害與防治”與必修2的思維整合

需要說明的是,要素整合、區域整合和思維整合并非相互獨立的教學整合策略,應貫穿于高考地理復習教學的始終。以“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內容為抓手,在研究考試大綱與歷年考試題的基礎上,開發適當的教學案例資源,通過要素、區域、思維與必修內容進行復習整合,滲透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與人地協調觀的培養,兼顧圖像解讀等地理實踐力的提升,不僅能夠應對高考大綱修訂對高考地理復習教學帶來的挑戰,還有助于實現應考與育人的雙重效益。

猜你喜歡
大綱要素案例
50個重要的知識點 一份“學習大綱”幫您梳理黨的二十大報告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掌握這6點要素,讓肥水更高效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高卷
觀賞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
論美術中“七大要素”的辯證關系
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緊貼實戰落實《大綱》要求推進航空體育訓練創新發展
也談做人的要素
一個模擬案例引發的多重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