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2016-12-13 23:09徐亞慧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弘揚傳承傳統文化

徐亞慧

摘 ? 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批判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站在文化發展的高度上汲取現代文明多方面營養。更新、整合傳統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自身古今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融合,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融合,方能實現傳統文化的復興。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承;弘揚

中圖分類號:G12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2-0170-02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其內涵實質博大精深,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既有以“中華傳統美德”為精髓的優秀傳統文化“正能量”,也有充斥各種消極、腐朽、狹隘思想的封建遺毒。剛剛勝利閉幕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為了實現“十三五”期間發展目標,要“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將“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與“增強國家意識、法制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并列,作為實現宏偉目標的重要手段突出強調。這明確提示我們文化工作者,進一步提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學會批判地繼承中華傳統文化,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后一個時期尤為重要。

一、重視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傳承”、“國學熱”、“傳統文化復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些詞匯或概念是近年來人民群眾和各種媒體熱議的熱點話題。這種“熱”契合的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需要,從現實社會和文化發展的角度可以說是應運而生。20世紀初,伴隨著民族主義情緒和民族文化危機感,國學熱、復古潮興起,后盛行于20世紀20年代,那是出于對西方現代文化的恐懼、焦慮和抗拒而產生的。與之不同的是,今天發揚光大傳統文化的熱潮則更多地意味著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弘揚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傳統文化成為許多中國人的自覺意識。然而,隨著現代文明的高度發展,功利主義、實用主義、過度商品化的一面極度膨脹,拜金主義風行、價值觀扭曲、道德淪喪、自然生態惡化更是給社會發展帶來極大的后患。面對這種危機,中國傳統文化顯示出了它獨特的魅力。

以人為本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核心。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秦儒家主張“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天與人的和諧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類社會的道德準則應服從這個自然規律,是一致的。

自強不息是中華傳統文化之靈魂?!吧w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彼抉R遷在《報任安書?》中的這段話就是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寫照,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激勵著中華兒女在逆境中昂揚奮進,成為人們為國家、為民族奮斗不息的精神力量。

和諧包容是中華傳統文化之境界。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在稷下學宮自由講學、自由辯論,這種形式開創了我國文化史上百家爭鳴的先河。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包容,“執其兩端而用其中于民”,這種溫良謙遜、崇尚中和的民族心理滋養了溫和謙恭、注重和諧的民族情懷。

這些非常值得正視、非常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因子,顯然有助于抵制現代實利社會對人性的扭曲,矯正理性的偏執。此外,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還在于其追求一種道德化、詩意化的人生境界,有著積極的精神氣象,而這在當今世界顯得彌足珍貴,成為當下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的強大文化傳統支撐。

二、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

國學熱、傳統文化復興熱也帶來了很多值得正視的問題,如復古主義的全盤照搬傾向、封建文化糟粕的死灰復燃等。中國傳統社會孕育出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之上的,與以血緣家庭為紐帶的宗法社會文化息息相關,這就導致了在傳統文化中存有一些陳腐、保守、褊狹的社會文化觀念和人倫道德信條?,F代化進程中存在的權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現象,扯不斷的裙帶關系和人情網等都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消極的一面。因此,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清醒、自覺、辯證、科學地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0世紀初的“國學熱”中,一個叫鄧實的國粹派,在1906年撰文給國學下了一個定義:“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爆F在新國學派的人,似乎繼承了鄧實的觀點,把醫學、戲劇、書畫、星相和數學等都包括進去了,人為“老祖宗什么都會”“老祖宗創造的東西什么都是對的”,這顯然不是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把本來早已明確界定的各有關學科,牽強附會地拉扯到國學的范疇,這未免太過霸道。

另外,現在的復興傳統文化的熱潮中,許多人對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并沒有進行系統的區分,而是不加甄別地廣泛傳播。在各種類型名目的所謂國學講座中,在盲目倡導兒童誦讀《弟子規》、《三字經》乃至穿漢服、穿唐裝的潮流中,恰恰普遍存在著對傳統文化資源不加甄別、簡單“拿來”的弊病,如果我們的“復興傳統文化熱”局限在這一膚淺的層次上,勢必失傳統之精髓,取傳統之皮毛,其效果適得其反。更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封建思想殘余會借助復興傳統文化而沉渣泛起,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今天的社會生活有著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復興傳統文化還需要克服長期以來流行的非此即彼的非辯證的偏執心態。比如,人為地夸大國學與西學的異質性、敵對性。事實上,任何文化都有它的優點,也都有它的劣處。只有站在文化發展的高度上汲取現代文明多方面的營養,整合傳統文化資源,對西學和國學進行雙重揚棄,我們才能步入新的文化境界。

三、弘揚傳統文化的途徑

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重復、老調重彈,而是傳統文化的更新、重建,具體說來,就是“三個融合”,即傳統文化自身的古今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的融合,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融合。

傳統文化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過程,有鮮明的古今融合特點。儒家思想長期以來無疑是中國傳統人倫道德和思想文化的主流,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成分。在儒家學派之前,古代貴族和士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圣、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于華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形成的價值觀、慣例、行為方式、社會規范等文化要素之上進行的,儒家學派吸收了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統的高度。在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除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還有《周易》的陰陽互化、萬物相生相克的系統整體論和宇宙觀,有《孫子兵法》奇正相生的辨證思維,老莊道法自然、天人以和、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都有著不容忽視的文化價值,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如果能將之有機整合,在推陳出新中與現代社會的環保理念、道德標準、行為準則、法制思想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勢必會產生積極的社會文化效應。

中西文化有很大差異,中華傳統文化以其鮮明的人文傳統、天人合一的追求區別于西方現代文化執著的科學精神、征服自然的強烈欲望和商業意識。但不容忽略的是,中西文化同樣不乏相通的識見和追求。人的生存與發展、生活與幸福問題是中西方文化共有的主題,人性完善、個人發展、社會進步是中西方文化共同的永恒追求。因此積極吸納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實現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融合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須的,它是中華傳統文化揚長避短、煥發新的生機的重要途徑之一。

自覺促進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語境和時代精神的融合,也是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不二法門。今天我們需要不斷地回到傳統文化的原初問題上,同時傳統文化也需要不斷地走進當代文化語境,汲取時代文化的新成果,熔鑄新機,在回應時代提出的新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修補力和再造力,不斷刷新自身,發展自身。

最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傳統文化傳承機制還需通過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傳統文化傳承、傳播中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形成充滿活力、良性運行的傳統文化傳承、傳播機制,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從而大大提高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的商品屬性和經濟價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但應注意防止文化過度商業化。比如,一些地方爭搶名人出生地與故居;一些地方建造大量仿古建筑,有的地方甚至把真的古建筑拆掉,建造假的古建筑;有的地方片面追求產業化和商業利潤,而忽視文化內涵,使一些歷史積淀深厚的手工文化和工藝美術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藝術價值。

四、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的幾個問題

一是堅持正確發展方向。把傳統文化融入文化產業發展,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結合新的時代精神創作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突出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主旋律,防止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借發展文化產業之機死灰復燃。

二是尋求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新的結合點。將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必須創新理念和機制。只有努力提高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特別是通過產業化手段以及合理的商業運作,才能使優秀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對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來說,用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民族風采,既應成為一種鮮明特色,又應成為一個重要動力。

三是探索新的經營模式。當今社會,隨著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的興起,文化傳播方式發生了重要轉變。文化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程度,文化的傳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產品的市場流通率。只有科學認識傳統文化的精髓,創新經營方式和模式,傳統文化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才會更加突出。應努力創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文化精品;把傳統文化發展與多媒體、軟件開發、信息咨詢、創意設計、圖書出版、影視娛樂、文化旅游等結合起來。

四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已在世界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應抓住機遇,用產業化的方式把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到國外,搶占世界文化市場的制高點;以優秀傳統文化輸出為突破口,形成多元化的文化輸出格局與模式,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猜你喜歡
弘揚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揚國學文化 暢游藝術天地
弘揚雷鋒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