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痙攣型腦癱兒童與正常兒童口腔共鳴特征比較*

2016-12-24 06:06張穎文肖永濤鄭惠萍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16年4期
關鍵詞:構音下頜腦癱

張穎文肖永濤鄭惠萍

痙攣型腦癱兒童與正常兒童口腔共鳴特征比較*

張穎文1肖永濤1鄭惠萍1

目的 比較痙攣型腦癱兒童與正常兒童口腔共鳴的差異,探討痙攣型腦癱兒童口腔共鳴異常的特征。方法 采用啟音博士—實時言語測量儀軟件,對學齡前痙攣型腦癱兒童和正常兒童各25例發/a/、/i/、/u/韻母音平穩段的第一、二共振峰(F1、F2)進行采集提取,分析比較兩組各測試音的F1、F2頻率值及口腔共鳴障礙發生率、類型。結果 腦癱兒童發/a/音的F1、F2分別為1 184.16±323.10 Hz、1 895.37±258.77 Hz,正常兒童F1、F2分別為1 296.01±102.68 Hz、1 896.20±161.54 Hz,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腦癱兒童發/i/音的F1、F2分別為423.38±150.98 Hz、2 639.54±634.08 Hz,正常兒童分別為327.64±84.18 Hz、3 454.80± 162.64 Hz,腦癱兒童的F1高于正常兒童,F2低于正常兒童,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腦癱兒童發/u/音的F1、F2分別為427.62±136.00 Hz、872.35±226.34 Hz,正常兒童分別為370.55±117.47 Hz、1 085.77±255.27 Hz,兩組間F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腦癱兒童F2低于正常兒童(P<0.05)。腦癱兒童口腔共鳴異常發生率達60%(15/25),以后位聚焦居多(53.33%,8/15),其次為混合型聚焦(20.0%,3/15),喉位聚焦和前位聚焦各2例(各占13.33%,2/15)。結論 痙攣型腦癱兒童容易出現口腔聚焦,主要表現為后位聚焦或混合型共鳴障礙;發/i/、/u/音的F2值可為腦癱患兒口腔共鳴障礙的評估提供參考。

痙攣型腦癱兒童; 口腔共鳴; 比較研究

腦性癱瘓(腦癱)是兒童發育時期最常見的致殘疾病之一,國外報道其發生率為0.1%~0.5%,我國腦癱患病率約為0.4%[1]。臨床上腦癱可分為痙攣型、不隨意運動型、共濟失調型、肌張力低下型和混合型,其中,痙攣型最常見,約占所有類型腦癱患者的60%~70%[2]。語音障礙是腦癱的常見合并癥之一。正常的共鳴是語音正常產生的基礎,痙攣型腦癱患兒肌肉僵硬,動作緩慢笨拙,常累及構音肌群,表現為語音低,語流短,發音費力,發音歪曲等痙攣性發音[3];同時,由于肌肉僵硬,構音器官運動障礙或協調異常,痙攣型腦癱兒童常出現口腔共鳴問題,與構音互相影響。有研究報道痙攣型腦癱患兒口咽腔共鳴障礙的發生率高達71%[4],目前,我國對痙攣型腦癱兒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整體治療、運動評估及康復方面,針對腦癱兒童口腔共鳴特征的研究及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對痙攣型腦癱兒童與正常兒童漢語核心韻母/a/、/i/、/u/的第一、二共振峰(F1、F2)進行比較,探討痙攣型腦癱兒童的口腔共鳴特征。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浙江民政康復中心和杭州市蕭山區特殊康復中心的痙攣型腦癱兒童25例為研究對象(腦癱組),其中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齡54.32±17.45個月。納入標準:①符合2006年國際腦癱專題研討會痙攣型腦癱的診斷和分型標準[5];②年齡在2~6歲之間;③近期無其它發聲器官疾病,呼吸系統疾??;④無聽力障礙;⑤無明顯精神、智力障礙;⑥無伴發癲癇;⑦具備基本發音能力,能發/a/、/i/、/u/測試音。

選取杭州市濱江區東冠幼兒園正常兒童25例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齡60.18±13.66個月。納入標準:①年齡在2~6歲之間;②近期無感冒;③無發聲器官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其他影響實驗結果的全身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在安靜環境中(背景噪聲低于30 dB A)對兩組兒童發/a/、/i/、/u/音時進行錄音,錄音設備:帶專業聲卡和線性輸入端口的筆記本電腦,單項麥克風,前置低通放大濾波器(放大器參數為:濾波20 k Hz,增益40 dB)。錄音軟件為啟音博士—實時言語測量儀軟件(Real Speech,Dr.SpeechTM,美國泰億格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生產),采樣頻率為44 100 Hz。錄音時,麥克風傾斜45°角,受試者取坐姿,上身挺直,頭正位,距離麥克風5 cm,每個音錄兩遍,受試者在自然狀態下以同一音調發音,每個音持續2秒以上,錄音時間間隔1秒,保存錄音文件。用Real Speech軟件對錄音文件進行分析,通過線性預測譜提取兩組兒童/a/、/i/、/u/聲樣平穩段的第一、二共振峰,取兩次錄音的平均值,并與國人共振峰參考標準[6]進行對比,如果共振峰值在正常區域內,則基本可確定不存在聚焦問題;如果/a/音的F1值大于參考標準值的上限(+2s),即為喉位聚焦;如果/u/音的F2值大于參考標準值的上限(+2s),即為前位聚焦;如果/i/音的F2值小于參考標準值的下限(-2s),則為后位聚焦[7]。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用單因素隨機分組設計,以兒童類型(腦癱兒童、正常兒童)為自變量,/a/、/i/、/u/音的第一、二共振峰值為因變量,實驗對象的年齡、性別作為無關變量。

2 結果

2.1 兩組兒童與正常兒童/a/、/i/、/u/音的F1、F2值比較 腦癱組和對照組兒童/a/、/i/、/u/音的F1、F2值見表1,可見,兩組兒童發/a/音的F1、F2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腦癱組兒童發/i/音的F1值高于對照組,F2值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兩組兒童發/u/音的F1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腦癱組兒童發/u/音的F2值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腦癱組與對照組兒童發/a/、/i/、/u/音的F1、F2值(Hz,±s)(n=25例)

表1 腦癱組與對照組兒童發/a/、/i/、/u/音的F1、F2值(Hz,±s)(n=25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組別/a/F1 F2/i//u/F1 F2F1 F2腦癱組1 184.16±323.10 1 895.37±258.77 423.38±150.98*2 639.54±634.08**427.62±136.00 872.35±226.34*.27對照組1 296.01±102.68 1 896.20±161.54 327.64±84.18 3454.80±162.64 370.55±117.47 1 085.77±255

2.2 腦癱組與對照組兒童口腔共鳴異常例數比較

腦癱組兒童口腔共鳴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異常,其中發/a/音F1異常3人(12.0%,3/15),F2異常2人(8.0%,2/25);發/i/音F1異常4人(16.0%,4/25),F2異常6人(24.0%,6/25);發/u/音F1異常3人(12.0%,3/15),F2異常1人(4.0%,1/25)。正常對照組兒童中發/i/音F1異常1人(4.0%,1/25),發/u/音F1、F2異常各2人(8.0%)。

與國人共振峰參考標準比較,腦癱組兒童口腔共鳴異常者15例(60%,15/25),其中喉位聚焦2例(13.33%,2/15),前位聚焦2例(13.33%,2/15),后位聚焦8例(53.33%,8/15),混合型聚焦有3例(20.0%,3/15)。對照組兒童口腔共鳴異常者3例(12.0%,3/25),均為前位聚集,其中1例為/i/音F1異常,2例為/u/音F1、F2值均異常。

3 討論

共鳴障礙是言語形成過程中,由于舌、唇、軟腭等共鳴器官的運動異常,導致共鳴腔體積異常,使言語聚焦點出現偏差,從而影響其共鳴效果[8],包括口腔共鳴異常、鼻腔共鳴異常和共鳴音質異常。腦癱兒童經常出現的說話聲音尖細或沉悶屬于共鳴障礙范疇,輕者影響患者的言語音色,重者影響言語清晰度[4],而且可能對患者的心理及日常交流造成很大影響。

元音的F1和F2值可分別反映咽腔、口腔的大小和共鳴狀態,且分別與舌位的高低和前后有關。F1反映咽腔的大小和共鳴狀態,與舌位高低之間存在反向關系,舌位越高,F1頻率越低,反之則相反;F2反映口腔的大小和共鳴狀態,與舌位前后之間存在同向變化關系,舌位越向前,F2頻率越高,反之則相反[9]。而口腔和咽腔的大小受舌運動的直接影響,說話時舌位過度向前,稱為前位聚焦;說話時舌位過度靠后,稱為后位聚焦;說話時舌位過度靠下,稱為喉位聚焦[10]。本研究結果顯示痙攣型腦癱兒童的口腔共鳴異常發生率較高(60%),其口腔共鳴障礙類型中喉位聚焦、前位聚焦、后位聚焦和混合型(同時伴發兩種及以上聚焦方式)均可出現,其中以后位聚焦居多(53.33%),其次為混合型(20.0%)。

痙攣型腦癱兒童構音器官運動障礙主要表現為下頜控制、軟腭提升、唇的力度、活動范圍、協調性以及舌的靈活性、協調性等出現異常[10]。/a/、/i/、/u/音對構音器官的運動有不同要求,正常發/a/音時,主要要求下頜向下運動,舌處于低位,本研究中兩組兒童發/a/音的F1、F2值均無明顯差異,但腦癱兒童/a/音的F1值比正常兒童稍低,說明腦癱兒童的下頜向下運動雖然受限,但較輕微,對其共振峰未造成明顯影響;發/i/音時,要求下頜和軟腭上抬,同時舌體向前方運動,本研究中腦癱患兒發/i/音的F1值比正常兒童高,說明痙攣型腦癱患兒發/i/時下頜上抬不到位,同時舌位低于正常兒童,其下頜和舌體上抬運動均有困難;腦癱兒童發/i/音的F2值比正常兒童低,說明痙攣型腦癱患兒發/i/音時舌位極度靠后,舌體向前運動障礙;發/u/音時,要求下頜、軟腭上抬,同時舌體向后方運動,腦癱兒童/u/音F2值明顯低于正常兒童,說明痙攣型腦癱患兒發/u/音時舌位比正常位置更加靠后。痙攣型腦癱患兒發/a/、/i/、/u/的F1、F2值均可發生異常,其中/i/音的異常率最高,達到40%,該結果與金星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以上結果提示,痙攣型腦癱患兒容易出現舌體后縮,同時,由于舌、下頜等多個構音器官的異常運動導致其混合型共鳴障礙也較多見。

從文中結果看,正常對照組兒童中有3例前位聚焦共鳴異常,1例為/i/音F1異常,2例為/u/音F1、F2值均異常,提示正常兒童中也可能存在發音與舌位過度向前者;其原因可能是部分正常兒童在言語獲得過程中形成了錯誤發聲行為(與兒童日常生活的言語環境等有關),或者兒童日常發聲習慣錯誤(如刻意模仿等)。因此,雖然正常兒童的語言發育和構音器官正常,但少數兒童也可能出現由于構音器官運動異?;蛘哌\動不到位而導致共鳴障礙。

綜上所述,痙攣型腦癱患兒容易出現舌體上抬困難、舌向前運動障礙,下頜與舌的協同精細運動難以達到正常水平;發音時的舌位和下頜比正常兒童舌位和下頜明顯過低且極易出現舌位后縮現象,導致痙攣型腦癱患兒容易出現后位聚焦或混合型聚焦共鳴障礙,提示,在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的言語康復訓練中,應重視和加強對舌體上抬、舌前后運動以及下頜與舌協同運動能力的訓練。

1 李平,李澤楷,鄧愛玲.腦癱患兒家庭支持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49.

2 萬勤,高曉慧,張青.學齡痙攣型腦癱兒童與正常兒童鼻腔共鳴聲學特點的比較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843.

3 候梅,于榮,趙榮安,等.腦癱兒童的語言特征初探[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232.

4 金星,萬萍,吳緒波,等.痙攣型與手足徐動型腦性癱瘓患兒口咽腔共鳴功能的比較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913.

5 李永庫,李強,李君,等.關于小兒腦癱定義及分類的建議[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101.

6 黃昭鳴,萬勤,張蕾.言語功能評估標準及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5~36.

7 杜曉新,王蕾,盧紅云,等.共鳴障礙評估的原理與方法[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11(3):66.

8 黃昭鳴,杜曉新.言語障礙的評估與矯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5~85.

9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8~48.

10 阮景顏,代早榮,梁琪,等.學齡期腦癱兒童構音障礙與癱瘓類型、運動功能、智力和語言發育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354.

(2015-09-08收稿)

(本文編輯 李翠娥)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ral Resonanc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and Normal Children

Zhang Yingwen,Xiao Yongtao,Zheng Huiping
(Hearing and Speech Science Department,College of Medical Technology,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53,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oral reson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normal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and to explore the oral resonanc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Methods A total of 15 cas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nd 25 cases of normal preschool children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The first and second formants on each group of children of Chinese vowels/a/,/i/,/u/core,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by Dr speech software.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a/F1,/a/F2,/u/F1 between two groups(P>0.05);/i/F1 and/u/F2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i/F2 had a high degre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1).Conclusio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re prone to oral resonance while most oral resonance disorder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is post focusing and mixed oral resonance disorder;/i/F2 and/u/F2 can provide a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speech and oral resonance disorders evalu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Oral resonance;Contrast research

10.3969/j.issn.1006-7299.2016.04.002

時間:2016-6-29 16:16

R767.92

A

1006-7299(2016)04-0327-03

* 浙江省十二五優勢專業(聽力學)建設項目,浙江中醫藥大學校級科研基金(2015ZY28)資助

1 浙江中醫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聽力與言語科學系(杭州310053)

張穎文,女,江西人,聽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聽力與言語康復。

肖永濤(Email:xiaoyongtao9@hotmail.com)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20160629.1616.068.html

猜你喜歡
構音下頜腦癱
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研究
“小腦斧”“大西幾”……孩子說話不清楚怎么辦
針刺聯合按摩及語言訓練治療不同年齡兒童構音障礙療效觀察
運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分類家族構建兒童構音障礙診斷、評估和整體康復方案
壓舌板在兒童構音訓練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三種不同上部結構應用于下頜種植覆蓋義齒的臨床療效比較
腦癱姐妹為爸爸征婚
CBCT對下頜磨牙根分叉病變的評價
磨骨術在下頜角肥大患者整形中的應用分析
29年前為腦癱垂淚,如今卻為拳王歡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