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方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價值的意義

2016-12-24 11:59吳媛姣吐爾洪·司拉吉丁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16年3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

吳媛姣+吐爾洪·司拉吉丁

摘要:地方政府搭建周末舞臺,民族天籟竟秀媲美。借交流增進了解、以互動加強團結,既有利于保護民族優秀傳統、使文化多樣性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又可源源不斷地為城鄉人民及游客賓朋呈獻出地方特色文化盛筵,更有效促進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江周末大舞臺;民族傳統音樂;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21X(2016)03-0130-06

黔東南州從江縣是苗、侗、壯、瑤、水等少數民族的世居家園,有1 031個少數民族自然村寨,全縣少數民族人口總數占有94%[1]。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蘊藏著豐厚的多族群人文景觀:美德云海、加榜梯田、七星侗寨、苗侗銅鼓、蘆笙舞、壯侗大歌、敘事歌以及中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岜沙苗寨等,使從江成為中國西南最神秘的旅游圣地。眾多的語境和民俗,是固守本民族文化與傳統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民族性格及審美心理是傳統音樂保持純正的根源?!翱图矣凶謧鲿?,侗家無字傳歌聲”;“飯養身而歌養心”等千古民諺,充分揭示出少數民族樸實的哲理,更是各族人民把歌俗傳統融入于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進行研究,從音樂社會學角度對審美娛樂、審美教育和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探討,揭示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地方生態文明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周末大舞臺匯聚多元文化

從江是苗、侗、壯、瑤、水等少數民族世居家園,各民族喜歌好樂、能歌善舞,民族傳統音樂的多元性、原生性和區位風格,使從江成為人類返璞歸真、神秘的旅游圣地。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歌、舞、樂)是苗、侗、壯、瑤、水等各族人民的審美創造和智慧結晶,是歷經數百年甚至千余年繼承創新的結果,是用音律和節奏及多種表演藝術形式承載的民族文化。它符合“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2]122 , 因而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末大舞臺是地方政府為保護民族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增進民族文化互動而推出的展演平臺,通過這一窗口,既能豐富城鄉人民和游客的審美娛樂生活,又能連續不斷的對外宣傳本土生態文化資源,從而開創民族社會的穩定和諧,最終推動地方生態文明的發展。

從江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部,全縣轄21個鄉鎮。世居民族傳統音樂,全面記錄了苗、侗、壯、瑤、水等各族人民的勞動生活,宗教倫理、習俗風情和情感和理想,是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各民族審美創造的積累[3],是研究民族歷史、民俗、語言以及宗教倫理的重要資料。通過周末大舞臺,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傳統音樂及其表演形態。據悉,每個周末晚會的節目,均由輪到的各地鄉鎮自行編導。所有的節目從類型和內容進行歸納,它們是表演藝術(包括侗族大歌、侗戲音樂、侗族蘆笙樂舞,苗族飛歌、木鼓舞、蘆笙舞,水族雙歌、銅鼓舞、斗角舞,瑤族長鼓舞、銅鼓舞、狩獵舞,壯族習俗歌、扁擔舞、采茶舞等)、傳統知識(包括侗族款詞、祭事,苗族鼓社、議榔,水族水書、馬尾繡,瑤族瑤老制、石碑制,壯族銅鼓文化、醫藥知識、各民族因敬畏自然形成生態保護、稻鴨魚耕殖等)、技能(包括侗族舞獅、搶花炮、蘆笙制作,苗族銀飾工藝、蠟染刺繡,水族馬尾繡工藝、水歷,瑤族瑤錦、陀螺,壯族紡織、民間治療)、傳統工藝(包括侗族鼓樓、花橋,苗族苗繡、銀飾,水族水書、土花布,瑤族瑤錦、黃泥鼓,壯族銅鼓、陶瓷)、手工藝品(侗族青石雕刻、苗族銀飾、水馬尾繡、瑤族織錦、壯錦)、民俗風情(包括侗族吃相思、薩瑪節,苗族姊妹節、蘆笙節,水族端節、卯節,瑤族盤王節、達努節,壯族春社節、三月三歌圩等)、文化空間(侗族鼓樓、戲樓、蘆笙坪,苗族蘆笙場、游方坡,水族卯坡、霞坡,瑤族曬谷坪、公祭場地,壯族歌場、竹伐)。充分體現著不同民族的個性特征、民俗風情、審美意識、價值觀念等?!皞鹘y”是指目前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各個領域中的、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社會習慣力量[4]。

苗、侗、壯、瑤、水等民族傳統音樂屬東亞樂系五聲調式,分單聲部民歌和多聲部曲式,節奏有均分律動型和非均分律動型,演唱和演奏有獨唱(獨奏)、合唱(合奏)、伴奏類民歌(清唱類民歌)、歌舞類(樂舞類)、抒情類(敘事類)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以侗族為例,侗族傳統音樂若論類型,它們是民歌、民樂、歌舞、樂舞、曲藝、戲曲以及舞獅、舞龍、搶花炮、抬官人等等。若論內容,它們是在侗族傳統音樂中,其中,侗族大歌不僅享譽神州,而今更是名揚四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委說:“侗族大歌是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盵5] 縱觀民族傳統音樂,不僅內容豐富,曲調優美,表演形態更是不拘一格,如:侗族大歌、河歌、款詞、祭詞、踩堂歌、敬酒歌、敘事歌、木葉情歌、笛子情歌、多種風格的琵琶歌、纏綿委婉的牛腿琴歌、吹管加鼓樂的蘆笙迎賓曲、詼諧風趣的攔(開)路歌、從江簧管 (侗語稱gel,是一種完全生態的竹制吹管樂器)樂舞、侗戲音樂,芭沙激情蘆笙舞、笛子情歌、祭詞,瑤族盤王歌、長鼓舞、銅鼓舞、狩獵舞,壯族大歌、小調、民樂,水族雙歌、篼歌、銅鼓舞、斗角舞。誠然,從江縣委縣政府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的大政方針,在多年實踐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自2014年3月開始,隆重推出都柳江文化走廊之周末大舞臺系列活動,正是在此基礎上運籌并付諸實踐。

可見,民族傳統音樂無論從內容、類型、曲調、曲式,還是從節拍、節奏和表演形態,其豐富性不言而喻。從音樂人類學考察悉知,民族傳統音樂所承載和傳遞的是每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人倫禮俗、智慧精髓等相關信息。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可助發展民族文化旅游,促進地方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穩步發展,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振興民族經濟。

二、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功能價值

我國著名音樂學家黃翔鵬就傳統音樂文化所作總結:“傳統是一條河?!盵6]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就像一條從未間斷的河流,穿越歷史時空,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審美理念融為一體。她們與各民族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是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動力。具有審美娛樂、審美教育、審美意識和文化傳承等多種社會功能,是各民族于不同歷史時期的審美創造,是族內認同又區別于他族的文化符號,是凝聚族群的核心動力,更是民族學、民俗學、民族語言、民族社會學、民族音樂學等眾多領域研究的活文獻。因而具有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7],集中反映了孔子對音樂社會功用的認識和重視。儒家關于音樂具有移風易俗的社會功能的思想,在中國美學史上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西漢時期司馬遷認為:“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可見自古今來,先哲們對音樂本質的認識多不謀而合,都認為音樂作用于社會、影響于人[2]52-53。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具有審美娛樂、審美情感、審美教育等多種社會功能。正如《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樂可以表達朋友之間的共同心聲,音樂把不通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的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是人類共同的心聲[8]。事實上,在民族社會每一個發展階段中,傳統音樂都以其固有的藝術形態產生巨大凝聚力而鼓舞著人們,就是音樂藝術的社會價值所體現。而音樂的社會價值又往往潛藏于音樂固有的社會功能中,它們對和諧社會發展起著推動的作用。

從江縣都柳江文化走廊“周末大舞臺”系列展演活動,參加系列展演活動的有21個鄉鎮以及各機關單位。自2014年8月23日開始,就展演交流過程中,充分展現了苗、侗、瑤、壯、水等世居民族民間的傳統音樂和民俗風情。展演交流對保護傳承民族優秀傳統音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文化交流、加深了解的同時,也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既豐富了城鄉百姓和遠方游客的審美娛樂生活,雙彰顯著民族傳統音樂的功能和價值。

(一)審美娛樂功能

音樂不僅給人以聽覺上的生理快感,還可給人心理的愉悅感,是一種美的享受,具有較強的娛樂功能。正如《樂記》中強調“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認為音樂應該使人產生愉悅的感受,是人類生活所不可缺少的[9]??梢妼徝缞蕵肥莻鹘y音樂的最基本的功能。誠然,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欣賞民族傳統音樂的目的正是娛樂。經過一周的工作和勞作,周末聚在一起,欣賞侗族大歌、琵琶歌,水族雙歌、酒歌,壯族山歌、小調,苗族飛歌、蘆笙舞,瑤族銅鼓舞、長鼓舞,無論是悠揚的民歌還是歡快的舞蹈,都能帶來美的享受,使人開懷,放松心情,熱愛生活。這是一種積極的娛樂和放松。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能給人以極大的身心愉悅,正如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昧”[10]。由此可見,民族傳統音樂系列展演活動正是一方百姓的精神需要,而這種文化需求有時比物質需要更強烈。少數民族歌樂舞表演和欣賞,顯然是多元文化盛筵享受。不論從原生態的集體歌舞,還是經過過作的歌、舞、樂,都能發揮正能量功能。

(二)審美教育功能

古代教育思想很重視藝術在道德修養方面的重要作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不僅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儒家思想的內涵本質。倡導“六藝”(禮、樂、書、數、射、御),將《詩》、“禮”、“樂”融為一體,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美育理論,他創立了我國古代最早的教育體系,對后世的藝術教育產生著極大的影響[11]。傳統音樂之所以具有審美教育作用,是因為生態歌舞樂不僅可以展示少數民族生活習俗,而且能夠提示某一個民族的生活本質和規律。在每個作品中總是包含著民族的個性和思想、情感,蘊涵著少數民族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對美好事物的響往和追求,以民族集體智慧進行審美創造的結果,使欣賞者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當“侗族大歌”天籟神韻唱響,很快傳遍周末大舞臺空間。清泉流淌、擊石玉碎般的自然風格,輕快的節奏及時分時合的完美銜接,人聲對大自然的模仿惟妙惟肖,哈農式的輪唱以及持續低音可謂天衣無縫,更有集體轉調、起承轉合、音樂內容表現等各種表演形態,幾乎都在每個村寨歌班的掌控之中。頻具民族個性特征的侗族民間支聲復調音樂,令人感慨、放縱思緒,總想對它尋根溯源。誠然,這正是民族傳統音樂別于其它學科的審美教育功能?;蛘哒f,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大多通過“以情感人” “引人入勝”“潛移默化” “寓教于樂”“引起共鳴”的藝術實踐實現其宗旨。

(三)音樂的認知功能

人通過對音樂欣賞活動了解更多的相關事物和現象,從而深刻地認識到自然地理、民族社會、民族語言、民俗節日和民族經濟等文化生態。此外,被視為民族文化載體之一的傳統音樂,也是大自然聲象的再現和反映。自然界的任何聲象都與傳統音樂結下不解之緣,是借鑒、利用進行創作的樂江元素,如清泉流溪,秋蟬爭鳴,陽鳥高唱、夜鷹哀號、松濤陣陣、山谷回音、狂風暴雨、電閃雷鳴、青蛙噪鼓、雞鴨爭鳴、海浪拍岸、飛瀑流泉,都已經進入了我們的傳統音樂審美創作之中。通過《六洞琵琶歌》《巨洞琵琶歌》以及《銀潭牛腿琴歌》,我們可以感悟到濃郁的區域風格,和民俗風情。因為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既凝聚了族群的智慧,又融入不同社會時期的精煉和完善。靜心聆聽侗族傳統音樂,你能感悟到鼓樓、花橋、歌堂的恬靜和溫馨,其中也蘊藏著古越遺風以及侗族民間的歌俗傳統,其中的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最能反映出侗族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狀況。

(四)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審美功能還體現在文化傳承之中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是各族人民千百年來的審美創造、繼承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族內認同族外區別的音符標識,是凝聚族群與族際共享的人文資源。以侗族大歌為例,大歌,侗語稱之“嘎老”,嘎直譯為“歌”,“老”本身含有“長”“大”和“歷史久遠”之意。 侗族大歌就其音樂內容、可分為初會大歌(俗稱:呃嗬頂)、贊美大歌(俗稱:嘎補)、勸世大歌(俗稱:嘎抱)、抒情大歌(俗稱:嘎嗦)、倫理大歌(俗稱:嘎向)、鼓樓大歌(俗稱:嘎得樓)、戲曲大歌(俗稱:嘎散當)、混聲大歌(誕生于1985年后,由男女合唱的新型大歌形式)和兒童大歌(俗稱:嘎臘溫)等。其中除抒情大歌多為愛情題材外,其他7種類型都具有文化傳承之功效。在侗族南方言區,多盛行年長者教歌、青年唱歌、年少者學歌,飯而身歌養心,歌師倍受敬重的良好風尚,正是與侗族民間歌俗傳統密切相關。而侗族自古以來一直把唱歌(多嘎,多即唱,嘎即歌)和念書(多即唱,嘞即書)用“多”作為定語對歌和書進行修飾??梢?,用歌唱替文字進行說教和傳播,正好彌補了侗族自古沒有文字的缺憾。同時更體現出侗族民間飯養身、歌養心的傳統哲學思想。

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即是歷史的河流,這條河里既有每個族群集體智慧的積淀,又有不斷匯入的涓涓細流,是族內認同族際共享的古樂遺風,又永遠充滿青春活力,且呈海納百川之勢,以時代的強音展民族精神動力,更是凝聚族群、實現民族團結的核心力量。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社會價值還體現在親和友善、心靈溝通的作用,是凝聚族群、加強團結的人文資源,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智力保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最終實現綠色發展戰略目標。

三、傳統音樂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曾開門見山地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盵12] 于是,從江縣人民政府近年來大膽實踐并積累經驗,如傳統音樂進校園,推出大歌節新民俗,組織侗族蘆笙比賽;推出七星侗寨文化旅游區,對基層工作者開展專業技能培訓,為2014年首屆黔桂湘三省百村侗族大歌比賽作好前期工作,從而使中國首屆侗族大歌百村大寨如期進行,實現保護與傳播同步,為地方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此外,為進一步搞好民族文化旅游、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從江縣委縣政府再次成功推出“神秘從江:都柳江文化走廊-周末大舞臺”,讓本土民族傳統文化得以真正發揮正能量,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從江世居民族能歌善舞,都擁有良好的音樂傳統。傳統音樂,是集體智慧結晶,具有凝聚族群、增進團結的作用。以侗族為例,侗族習慣性地把大歌當作文化娛樂工具在族內進行交流,侗族大歌的曲式結構為起登—更哆—拉索—了角,即開始—齊唱—分聲—結束。演唱過程中,傳統女歌班始終處于無伴奏、無指揮的歌唱表演形態。民間有諺:漢字有書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飯養身而歌養心。這種民間合唱通常是在節日或族內集體互訪做客的時候,由主賓歌隊(通常為主寨男歌隊對應客方女歌隊,或主寨女歌班對應客方男歌班)就坐于鼓樓里對唱的民歌。歌隊按性別、年齡和一定的血緣關系,由四五人至十余人組成。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同年12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這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首次就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布的權威指導意見?!兑庖姟访鞔_指出了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保護工作的目標是:“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我國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并得以傳承和發揚?!北Wo工作的指導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北Wo工作的原則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畫結合、講求實效?!辈⒚鞔_提出,要建立名錄體系,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誠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是多方面和多維度的:“是人類偉大文明的結晶和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是文化多樣性的生動展示,是人類文化整體內涵與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蘊涵著該民族傳統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狀態,以及該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和審美觀念等”[2]79。

侗族大歌在2009年9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貴州省首個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侗族民歌,是根植于侗族民間的聲樂合唱表演形式。它能完好地保存至今, 與侗家人喜歌好樂的歌俗傳統有關。如自然地理、民族語言、民族經濟、民族社會、宗教倫理以及民俗節日等生態環境,此外,歌師、歌班、大歌內容以及日常訓練的場所,共同構成了種類齊全的侗族音樂體系。其中,侗族大歌是侗族傳統音樂的精典部分,主要流行在從江和黎平之間的六洞、九洞、二千九一帶地區,這里屬于侗語南方言區第二土語區。即從黎公路沿線,都柳江兩崖的貫洞、龍圖、桃香、今影、倫洞、獨侗、塘洞、登團、洛香、干團、皮林、郎寨;黎平縣巖洞、口江、雙江、永從、肇興、水口、龍額,以及往洞、谷坪、增沖、銀潭、高增、小黃、芭扒、美德、民主、建華、銀良等等;榕江縣大利、宰蕩以及三省坡一帶地區。民間習慣稱為“六洞”“九洞”“二千九”“千三”等地。侗族傳統音樂根植于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是侗民族人民集體智慧和審美創造的結果,集歷史性、時代性、地域性于一體的民間合唱形式,從音樂人類學的視角來看,侗族大歌是侗族傳統音樂中內容涉及面最廣、曲式結構嚴謹,演唱技能較高、歷時久遠的特點,因而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獨殊性、它來自高原山區、都柳江畔,卻神韻唱響中華、天籟譽滿世界樂壇,突出音樂人類學最深層、最核心的價值。2004年,從江縣政府成功舉辦了首次侗族大歌節,從此后,每年11月28日都按期舉辦包括大歌對唱、大歌比賽。于2014年11月28至29日,成功承辦了首屆侗族大歌百村大賽、民間歌師對抗賽,侗族蘆笙比賽等,前來參賽的歌隊涵蓋黔、桂、湘三省的民間傳統歌班。此外,還打造七星侗寨旅游線,展示古樸濃郁的芭沙苗族風情,充分挖掘本土世居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從江旅游文化內涵,滿足廣大群眾和游客的文化需求,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為地方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此基礎上,從江縣委、縣人民政府于2014年又隆重推出都柳江文化走廊“養心圣地·神秘從江”的品牌欄目,選定最具代表性的從江鼓樓廣場作為展演場所,這一舉措更加突出一方特色,堅定信心、群策群力,借鑒藏彝走廊、苗疆走廊的成功模式,誓把都柳江流域文化走廊打造類似于藏彝走廊和苗疆走廊、突出一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以周末大舞臺為窗口,連續推推進“養心圣地·神秘從江”文化周活動??偨Y經驗,繼續努力,力爭加盟,擴大影響,為精神文明提供保障,推動生態文明發展,為綠色發展作貢獻。

“養心圣地·神秘從江”文化周活動的成功舉辦,旨在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展示本土世居民族多元文化資源,使之成為行之有效保護傳承審美娛樂活動,深化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此外,縣政府計劃將周末大舞臺展演活動進一步推廣到都柳江流域所轄省州縣乃至每一個民族鄉鎮,誠邀所有睦鄰地州市縣的兄弟民族鄉鎮積極加盟并參與到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展演活動中來,將保護落到實處,走繼承發展之路,充分滿足城鄉人民精神文化的審美需求,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為振興地方經濟再接再勵,把都柳江文化走廊打造成為藏彝走廊、苗疆走廊類型的重大課題,因而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涵蓋民族語言、民族歷史、宗教倫理、社會生活、民族經濟、審美觀點和民俗等多個方面,是凝聚族群、加強團結、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和動力。從江周末大舞臺以其特有的推介功能,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平臺和對外傳播的窗口,實現保護與發展同步,不但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又促進地方精神文明的發展,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綠色發展的成功之路。2014年成功舉辦的第十一屆侗族大歌節共匯聚了黔桂湘三省102支民間歌班,萬名參賽歌手同唱一曲侗族大歌,其聲勢洗大,遠遠勝于歷年大歌節,也是前所未聞之舉。相信近期推出的“養心圣地·神秘從江”文化周展演活動定會迎來春花秋實的輝煌成績。

總之,生態文明是建構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基礎上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是心與自然的共鳴,它們是凝聚族群,促進和諧的精神動力,是富民強國之本,是精神文明發展的保障,更是態文明建設順利推進的保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消逝不能復再生。然而,隨著經濟、信息的全球化,不僅會改變它們的命運,甚至會讓它們消失而喪失所有的功能和價值。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現當代最為緊迫的重任和歷史使命。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包括民歌、民樂、歌舞、樂舞、說唱、吟誦、戲劇等多種音樂藝術形式,它們既是族群歷史文化的記憶載體,又具有鮮活的民族個性和濃郁的區域色彩,是各族人民千百年乃至數千年生產實踐和審美創造的結果。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獨特性、流變性、傳承性、活態性、綜合性等特點。它們具有族內認同和族際共享的多種社會功能和實用價值,是促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軟實力,是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核心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盵13]

參考文獻:

[1] 貴州省從江地區地方編纂委員會,貴州少省從江縣《從江風物志》編纂會編.從江風物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1.

[2]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 祈大慧.研究與探索4 2006卷[C].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 2006:440.

[4]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編寫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1.

[5] 粟周榕.六洞、九洞侗族村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10.

[6] 周耘.中國傳統民歌概論 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7.

[6] 杜洪泉.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概論[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2005:60.

[7]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52-53.

[8] 周海宏. 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 對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關系的心理學與美學研究[M].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215.

[9] 陳思. 高校音樂教學探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316.

[10]張前,王次照. 音樂美學基礎[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2:276.

[11]童汝勞.中華美學選粹[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2:56.

[12]王永平.新編黨建手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4:84.

[1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 北京:學習出版社, 2014:123.

[責任編輯:蒲濤]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若干思考
用生態文明建設助推佳木斯經濟振興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工具性價值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