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D教學模式應用于武術課堂教學的探討

2017-01-03 18:34彭響劉如
軍事體育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武術教學模式課堂教學

彭響,劉如

(1.湖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410012;2.杭州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中深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滋潤,它已經由一門簡單的實用技擊格斗術演變成為獨具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瑰寶[1]。武術是一門哲學,而在當下武術教學課堂中,學生們往往簡單地將武術劃分到“武”的層面上,而其“文”的精華部分通常會被忽略,守其形而棄之魂是對當下武術教學現狀最好的概括[2]。在這樣一種嚴峻的教學形勢下,這就使得當下武術教學迫切需要找到一種既能傳承技術同時又能弘揚傳統文化的教學方式。這是對武術技術體系的傳承,同時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

1 PAD教學模式理念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培養模式開始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然而在這樣一種模式下讓當下高校教學陷入困境,高校課堂出現學生曠課、玩手機、聊天、睡覺,對教學內容不聞不問、不學不思的現象。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在全面考慮教學過程的可行性、同輩交互、師生交互的心理機制和大學課堂教學的現狀與困境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提出了PAD課堂教學模式,又稱對分課堂。對分課堂教學由三個相互聯系的過程構成,其一是指教師的課堂講授(Presentation),即教師在課堂上將課堂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從而幫助學生去充分了解知識的構架,把握學習的重難點;其二是指學生課后的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學生在教師進行課堂內容教學之后自行閱讀教材或其他材料從而將知識內化為個人經驗的過程,這是學和思相結合的過程;其三是指學生的課堂討論(Discussion),即學生帶著自己課后的自學和思考結果與班級的其他同學進行交流的過程。因此對分課堂也可簡稱為PAD課堂。PAD教學模式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強調學生的內化吸收,討論放在隔周進行,學生課后結合老師講授的內容,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思維習慣進行閱讀、思考、內化,從而完成教材內容的全面學習、理解,于下次課進行分組討論、交流,進而達到促進深化學習、取長補短的目的[3]。自2014年9月提出推廣以來,PAD課堂在國內就備受關注,隨后便出現許多教學實踐,PAD課堂的出現將從某種程度上給當下教學環境的改善帶來不容小視的作用。

眾多的PAD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對分課堂對于改善當下高校課堂教學氛圍有重要意義與實際作用,中華武術有其技術體系,同時更重要的是武術本身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其文化博大精深,其思想源遠流長,在當下高校武術教學環境下,PAD教學模式引入到武術課堂教學中是否會產生上述研究中展現出的效果,是否能在教授武術本身技術動作的同時讓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得到傳承與弘揚?這些問題都將在本研究中進行探索分析。

2 武術課堂教學的當下困境

2.1 注重技能教學、文化教育缺失

高校武術教學主要集中在武術技術動作的練習,而對武術文化的教育嚴重缺失。武術是有其自身的技術體系與文化內涵的,大多數教師往往只注重其技術動作的教授,其目的在于強身健體,而對于武術文化的理解由于自身都未曾系統的研究學習,因此在教授武術時教師們更傾向于技術教學。文化思想是武術這個民族文化瑰寶的靈魂,技術動作只是武術的外在表現形式,武術習練講究內外兼修,外修在于擁有健康體魄,內修在于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在高校武術教學中教師應當借助武術技術教授這樣一種形式去傳播武術文化,表面外在的技術動作是可以隨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被遺忘,而武術對人思想靈魂的熏陶是伴隨其一生,影響深遠的,武術文化給人帶來的精神超越能讓人受益一生。因此,在武術教學中教師們應當注重技術動作與文化教育同時進行,外在的形跟內在的魂同時具備才能真正彰顯武術的無窮魅力。

2.2 教學內容陳舊、學生學習乏味

我國高校武術課堂教學內容受體育教學體制的影響,大多以套路教學為主,套路是由許多包含技擊和攻防含義的動作組合而成,是以技擊動作為素材,以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編成的整套演練形式,在現實教學中,學生往往注重實用技擊這一功能的習得,而這正是套路教學不能給予的,這就直接導致學生喜愛武術這項運動,但不喜歡武術課。教學內容陳舊是導致學生學習武術乏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說武術具有強身健體的功效,那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其他既能健身又能娛樂的體育運動項目,因為武術套路對于習練者的協調能力與身體素質有很高的要求,在練習的過程中很難產生階段性的運動技能成就感。因此,豐富武術課堂教學內容,增強武術課堂的趣味性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幫助,只有學生在主觀意識上對武術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從根本上將武術課堂教學從這樣一種困境中“拽”出來。

2.3 教學方式單一、師生缺乏交流

當下高校武術教學教師多采用言傳身教的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多為被動的接受學習。武術教學應當具有較高的互動性和雙向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去注重和學生建立和諧、愉快的互動溝通,以實現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相互了解。學生是否對一門課程感興趣,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課老師所決定的。良好的交流氛圍更能讓學生充分了解老師,從而促進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肯定與喜愛,而這恰恰是當下武術教學中十分欠缺的。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大學生武術教學的內在需求,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更多的讓學生體驗式參與學習,只有真正學生參與了并感受到了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武術學習動機。

3 基于PAD教學模式的武術課堂優勢

3.1 技能教學與文化教育有機結合

傳統武術課堂教學主要以教授技能為主,對武術文化涉及甚少,這也是由于當下教學模式所限制,教師必須在90 min內按時按量完成教學任務,這就使得教師不得不抓緊進度,更快的讓學生習得這項技能,從而忽略了武術最精華部分的傳授。PAD課堂教學能很好地擺脫這一尷尬局面,回歸傳統,重視文化教育是武術教學的必然選擇[4]。在課堂中一半時間交給教師講授教學知識內容,一半時間交給學生相互討論學習。在課堂上教師進行技能教學與文化教育后,學生進行技術動作練習,課后布置關于武術文化的作業,讓學生主動地去了解中華武術文化,了解其博大精深之處、源遠流長之因,進行內化吸收后,再回到課堂上進行討論交流,在討論環節上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在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形成研究性學習思維,這讓高校武術課堂教學在教授技能的同時也能夠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實現技能教學與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最終實現中華武術的技術傳承與文化弘揚。

3.2 課堂學習與拓展研究雙管齊下

高校武術課堂教學往往采用的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教師指導糾正、學生鞏固加強這樣一種教學流程,這種教學流程在課堂90 min內學生始終只能跟著教師的節奏模仿著走,始終沒有學生自己個性的展示,對武術文化教育這一塊,學生也只能是在教師的講解中去一知半解,無法通過自身的實踐去獲得更大的信息量。PAD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得到老師的講解與指導后,課后能夠按照老師布置的作業進行拓展研究,通過老師的指引去從網絡與書本資源中獲得更多的關于武術技術與文化的知識,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量,讓學生的思想得到熏陶與飛躍。中國武術承載著傳統文化內容,他所折射的民族精神光彩,是豐富的、深厚的、有內涵的。課堂講解是教師為學生建立的一個學習導向,為學生的課后拓展提供指導方針,學生的課外拓展研究能夠獲得更多的武術隱性知識,這其中就包括武術的文化內涵、武術的形態內涵、武術的動作內涵和在教學中的所形成的個人習練感受等[5]。學生將這些課外拓展獲得的隱性知識再回到課堂進行相互討論,這樣就促進了學生對武術文化了解的相互提高。同時這樣一個知識拓展過程能夠讓學生培養與形成研究性思維,為今后學習奠定思維方法基礎。

3.3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同時體現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是對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關系的概括,自20世紀80年代初明確提出以來,對教育理論與實踐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然而這樣一種教學理念在現實教學中并未完全體現出來,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必要條件,在成功的教學情景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共處于“主體地位”。如要實現這兩個主體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功能,就要強調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作用[6]。PAD教學模式引入到武術課堂中,武術教師能夠在教授技術動作的同時,積極為學生創設能夠促使之積極主動地調動自己的心智和體能的潛力參與課堂活動的教學情景。PAD課堂中的課堂講授(Presentation)和課堂討論(Discussion)兩個環節能夠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主導著學生學習與研究拓展的方向,同時學生課后的內化吸收(Assimilation)與課堂討論(Discussion)兩個環節又體現著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是課堂討論環節的設置,老師布置課后作業,學生課后拓展研究獲得的知識回到課堂上相互討論交流,這個過程讓學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這對于武術文化的傳承與吸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4 PAD教學模式下的武術課堂挑戰

4.1 教師的角色轉換

傳統教學模式與PAD教學模式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強調整堂課由教師講授,學生始終跟著教師的思路學習,始終模仿著;后者將課堂的一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討論時間,討論中教師以討論者身份積極參與進來,這就實現了傳統教師角色的轉換,從而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在教學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教師本身角色的轉變,自古傳道、授業、解惑的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武術教師站在一個教育者的高度去教授武術,因此,武術教師角色的轉換對PAD教學模式在武術課堂的應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4.2 課程體系的建設

課程體系作為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是高校提升傳統武術教學效率的重要基礎。武術課程體系的建設始終圍繞課程培養方向、訓練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武術技術的傳習,對武術文化內涵涉及甚少。PAD教學模式能夠將技能教學與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然而如何結合至今沒有實踐基礎與經驗。課程設置將學生往什么方向培養?訓練的目標如何設置?教學內容如何制定?這一系列課程體系建設中待解決的問題都需要教師們去研究與實踐。

4.3 應試教育帶來的阻力

現階段應試教育壓力使得學生們不得不把過多的精力放到怎樣獲得高分上面,取得滿意分數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這樣一種驅動模式下取得的成績只是表面上的,從長遠角度看已經抹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們抱著一種被迫的想法去學習,目的只為獲得高分,而學習能力與研究性思維的培養往往被忽略。當前應試教育給PAD教學模式的實施帶來了許多阻礙,在對分課堂教學中將學生的學習目標從獲得高分轉移到培養學習能力、形成研究性思維是武術課堂PAD教學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難題。

5 結語

PAD教學模式在武術課堂的應用是武術技能教學與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同時又能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樣一種現代教學理念。

PAD教學模式在武術課堂的應用目前還未有實踐經驗,教師角色轉換和應試教育壓力等問題都是PAD教學模式成功應用的前進阻礙。因此,在武術對分課堂正式實施之前,我們一定要充分做好前期實地調研,充分考慮各方面影響PAD教學模式實施的因素,這樣既是對武術及其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

參考文獻:

[1] 邱丕相.武術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彭響.太極拳發展的研究結構及思路探索[J].福建體育科技,2017,36(1):13—15.

[3] 張賽宜.PAD教學模式在公安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中的探索[J].公安教育,2017(2):66-68

[4] 夏建強.武術隱性知識的培養與傳承[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2):48—49.

[5] 李鳳芝.關于體育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意識的辯證關系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5):154—156.

[6] 崔白帆.中國傳統武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困境及應對[J].學術探索,2015(11):111—115.

猜你喜歡
武術教學模式課堂教學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以貫之“學、練、賽、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中華武術
近十年武術產業的回顧與瞻望
談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新型涵道武術擂臺機器人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對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導入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