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三角地區農地確權模式研究

2017-01-07 01:39龐文添
現代商貿工業 2016年9期
關鍵詞:行為能力

龐文添

摘 要:從影響產權強度的行為能力出發,結合主體的資源稟賦差異特征,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農戶行為能力和資源稟賦差異對珠三角地區農地確權模式的影響。結果表明:農戶行為能力和資源稟賦特征對農地確權模式的選擇有顯著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地確權模式;行為能力;資源稟賦;Logistic模型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9.056

1 導言

農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是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廣東省規劃確權登記頒證在2015年全面推開,2016年底基本完成。廣東省農地確權模式方案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確權確地”,二是“確權確股”。

農地確權產生的產權激勵效應是促進農業穩定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李兵和吳平(2011)分析得出務農收入比重、土地功能、土地面積和土地流轉行為對確權內容的認知有顯著影響的結論。姚寧等(2013)進行了調研,確權形式的滿意度受到政策了解程度、林地面積、林地塊數、林業投入等外生因素影響。劉龍飛(2014)通過訪談部分業內專家和基層干部后,認為從當前國家要求和基層情況來看,“確權確股不確地”只能在少數地方進行。劉放生(2014)也認為“確權不確地”不利于穩定耕作,也不利于承包地的抵押、擔保,因而只能是一種臨時性的、過渡性的辦法,從長遠和總體上看,“確權確地”利大于弊。

已有研究大多將主體特征作為不可觀測的外生變量,進而忽視對農地財產特征的考慮。但農民的資源稟賦差異,自身行為能力差異,共同影響著農戶的農地確權模式選擇。因此,本文將探討農戶行為能力和資源稟賦兩方面對農戶土地確權模式偏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以期為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政策思路。

2 理論框架

產權的行為能力對于產權的排他性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諾斯,1981),由于產權的界定總是不完全性的,從而存在沒有明晰界定的部分權利。對于誰能夠行使這類權利,取決于產權主體的行為能力(李尚蒲等,2013)。同時個體間的差異、社會習俗等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存在及在區域上存在差異性,產權主體及社會其他群體對法律賦予的產權的認知可能存在差異(劉一明,2013)。因此,在這種行為預期不明確的情況下,產權主體行使產權法律賦權的能力受到自身資源稟賦差異的影響。

2.1 行為能力對農地確權模式的影響

農戶的行為能力具體是指在具體安排和行使土地產權的排他能力、處置能力以及交易能力。在早有的法律和社會認可的賦權下,農戶對農地的產權強度和稟賦效應很強,因此采取具有“產權地理壟斷”特征的“確地”模式的動機較強。

假設1:具有較高行為能力的農戶更愿意按照集體經濟下“確地”的方式進行農地確權。

2.2 資源稟賦對農地確權模式的影響

資源稟賦對農地確權模式的影響可以從土地資源、人力資本、社會物質保障三個維度進行分析。Rachlinski等(1998)的研究表明,稟賦效應的大小與產權形式有直接的關系,完全占有情況下產生的稟賦效應較強;部分占有情況下,將導致不產生稟賦效應或產生的稟賦效應較弱。原先擁有較多土地資源的農戶而言,其按照原有家庭承包所有制時的到戶式“確地”的意愿顯然就更為強烈。

假設2:擁有越多土地資源的農戶越愿意按照“確地”的方式進行農地確權。

農地確權模式的選擇本質上是農地法律賦權形式的選擇,而農業人力資源是影響農地賦權形式的最重要稟賦影響因素。農業人力資源充足的農戶相對于其他農戶而言具有更強的農地經營意愿,農業人力資源缺乏的農戶則希望能夠通過交易和托管給集體經濟的形式降低可能帶來的風險以及機會成本。

假設3:擁有越多農業人力資源的農戶越愿意按照“確地”的方式進行農地確權。

農地依然是農戶生存保障的重要構成,農戶缺乏足夠的物質資本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情況下,農戶通過對比分析農地參股經營可能帶來的制度風險和成本收益后,往往會認為“確地”能更有利于保證其長久利益。

假設4:缺乏社會物質保障的農戶傾向于通過“確地”方式進行農地確權。

3 數據收集及變量統計

3.1 數據收集

本研究數據來源2014年3月至8月期間參與農地經營現狀及確權意愿調查,調查對象是珠三角地區擁有農用土地的農戶,該調查共發放問卷627份,回收有效問卷553份,占總數的88.1%,其中屬于農地確權試點村鎮的問卷數占總數的72.5%,以保證調查數據的可靠性。

3.2 變量統計

本研究的被解釋變量為農地確權模式選擇,“1”代表以“確地”模式進行確權;“2”代表以“確股”模式進行確權。統計結果表明,553份有效問卷中支持通過“確地”方式進行農地確權的農戶有402份,占總數的72.7%。與支持“確地”的農戶對比,支持“確股”的農戶具有以下顯著特征:一是農地交易行為能力強,且大多曾經發生農地流轉交易行為;二是對農地經營的依賴程度低,承包的農地面積少,農業就業人口和收入比重較低。

4 模型選擇及計量分析

由于本研究的被解釋變量農地確權模式是典型的二元選擇項,因此可以選擇二分類的Logistic模型進行計量分析各個解釋變量的真實影響作用。該模型的對數分布公式表述為:

式(1)和式(2)中pi表示二分類因變量農地確權模式取值為1的概率,xij表示影響農地確權模式選擇的解釋變量,δij;δ0分別表示回歸系數和常數項。通過使用SPSS 22.0對模型進行估計,期間采用Forward stepwise法由Wald檢驗結果逐步向前選擇自變量,可得到表2。

由表2模型模擬效果指標上看,兩似然比檢驗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且-2log似然值較大,說明模型在約束條件下依然全局有效,計量估計從整體上能夠對模型進行解釋。另外,兩個偽決定系數的擬合優度均大于0.5,表明自變量能夠在較高比例上解釋了因變量的變異。

4.1 農戶行為能力對農地確權模式的影響

第一,反映農戶排他行為能力的“曾反對承包農地再調整”和“農地收入大多歸己所有”兩指標對農地確權模式的影響明顯,其在模型中均通過10%水平的顯著度且系數為負,表明農戶的行為能力越強,越傾向于選擇“確地”的方式進行農地確權。由于農戶的排他行為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能夠對農地處置和交易行為所做的努力,較高排他行為能力的農戶自然具有較強的稟賦效應,因此其更傾向于“確地”。

第二,與農戶排他行為能力的檢驗結果類似,處置行為能力中也是只有“農地曾改非農用途”和“農地種植目的”兩變量回歸系數在10%水平上表現顯著,且符號均為正向。而“承包地曾拋荒”則表現為負向不顯著。兩變量出現正向顯著系數表面了農地確權模式的選擇受到農戶經營利用農地的能力影響,農戶處置能力越強,說明了農戶利用土地進行獲利的能力就越強,而對股份合作制經營的依賴相對就越低,因而更傾向于“確地”。

第三,“曾流轉或抵押農地”是唯一顯著地影響農地確權模式的交易行為能力指標,且對被解釋變量為負向作用??梢哉J為當農戶存在農地的買賣和抵押時,其對于農地的在位偏好程度表現相對較弱,因此這類農戶對農地的生存依賴性低,參與農地經營的意愿不強;另一方面,這些農戶大多農地數量有限,從自身利益看其更傾向于“確股”。

4.2 農戶資源稟賦對農地確權模式的影響

在農戶的資源稟賦解釋變量中,土地資源因素中的“人均承包土地面積”和“轉出的農地數”兩指標變量均在1%水平上顯著,其中農戶“人均承包土地面積”越多,農戶越傾向于“確地”,而“轉出的農地數”指標變量的回歸情況剛好相反,說明農地數量的充足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戶的確權模式。擁有越多農地的農戶對于農地的生存依賴性更高,以模糊的農地法律賦權為特征的“確股”模式存在著使其喪失原有農地利益的風險以及潛在的交易成本。

從人力資源和社會物質保障資源方面看,“農業從業人數比重”和“農業收入比重”越高的農戶就越傾向于通過“確地”方式進行確權。其可能的原因是,農戶的非農化程度越低,說明其對農地的依賴度就越大,因此對土地賦權行為所起的保障功能的關心度自然也越高。

5 結論與啟示

分析表明,農戶行為能力和資源稟賦是影響農戶農地確權模式選擇的重要因素,其中,交易行為能力對農戶采取“確股”方式進行確權有正向顯著作用,而農戶的排他和處置行為能力以及各個資源稟賦因素的影響均使得農戶偏向于“確地”。稟賦效應是農戶采取“確地”的外在成因,“確地”對于農戶的長久利益而言仍然是利大于弊。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農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必須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尊重農民意愿。合理解決農地權屬問題,減少確權糾紛。加大確權工作的宣傳力度,消除農戶確權疑慮。

參考文獻

[1]李兵,吳平.農戶農地確權認知與參與行為影響因素分析——以邛崍市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1,(8).

[2]姚寧,徐曙升,李斌,高建中.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地確權方式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陜西省的實證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

[3]劉放生.試論“可以確權確地,也可以確權確股不確地”的現實意義[EB/OL].http://www.zgxcfx.com/Article/63396.html,2014-1-24.

[4]劉龍飛.探索農村土地“確權確股確利”新模式[EB/OL].http://www.nfyk.com/sz/ShowArticle.asp?ArticleID=5837,2014-6-30.

[5]羅必良,鄭燕麗.農戶的行為能力與農地流轉——基于廣東農戶問卷的實證分析[J].學術研究,2013,(7).

[6]North,D.C,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M].W. Norton &Company Inc.,1981.

[7]李尚蒲,羅必良,鐘文晶.產權強度、資源稟賦與征地滿意度——基于全國273個被征地農戶的抽樣問卷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64-70.

[8]劉一明,羅必良,鄭燕麗.產權認知、行為能力與農地流轉簽約行為[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9]羅必良.農地流轉的市場邏輯——“產權強度—稟賦效應—交易裝置”的分析線索及案例研究[J].南方經濟,2014,(5).

[10]Rachlinski J. J.,Jourden F.Remedies and the Psychology of Ownership[J].Vanderbilt Law Review,1998,(51).

[11]鐘文晶,羅必良.稟賦效應、產權強度與農地流轉抑制——基于廣東省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4,(3).

猜你喜歡
行為能力
意思能力、行為能力與意思自治
公共治理與村莊自治視角下農戶土地產權認知的形成
基于行為能力培訓的組織人才戰略管理研究
通信部隊作業人員電磁輻射暴露對神經行為能力的影響
無行為能力人實施法律行為的正當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