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菜貯藏期間褐變機理的探討

2017-01-09 02:42董霞王芳龐美霞綦菁華
食品與發酵工業 2016年12期
關鍵詞:還原性褐變拉德

董霞,王芳,龐美霞,綦菁華

(北京農學院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農產品有害微生物及農殘安全檢測與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102206)

酸菜貯藏期間褐變機理的探討

董霞,王芳,龐美霞,綦菁華

(北京農學院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農產品有害微生物及農殘安全檢測與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102206)

酸菜貯藏期間的褐變嚴重影響了感官品質。實驗針對酸菜貯藏期間的褐變機理進行探討。測定酸菜在褐變前后還原糖、氨基酸、還原性抗壞血酸、總酚、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變化情況。研究結果表明,酸菜在發生褐變后還原性抗壞血酸、總酚、還原糖的含量發生顯著性下降,氨基酸含量變化差異不顯著,可溶性蛋白含量顯著性增高。實驗證明,酸菜褐變包括抗壞血酸氧化、酚類化學氧化,不排除美拉德褐變的可能性。

酸菜;褐變;美拉德反應;酚類化學氧化;抗壞血酸氧化

酸菜是酸漬大白菜的簡稱,是指在低濃度食鹽條件下,經過乳酸發酵而形成的蔬菜發酵制品,是我國北方地區特色傳統發酵食品的典型代表之一[1-2]。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家庭式壇裝酸菜的生產已不能順應社會的發展潮流,所以采用現代技術進行工廠化生產是必然的。然而工廠化生產就必須要經過貯藏、流通和銷售等過程,在這期間酸菜往往容易發生褐變,嚴重影響了酸菜產業的發展。目前研究較多的是與酸菜有關的微生物以及酸菜護色方面的研究,對于酸菜護色目前多是通過添加食品添加劑如亞硫酸鹽等完成,而這些化學藥品對人體的影響眾所周知。對于酸菜在貯藏、流通及銷售過程中出現的褐變的機理探究很少。易俊潔[3]認為酸菜的褐變可能是有酚類化學氧化引起的,但是其酸菜褐變是在超高壓條件下產生,這與普遍發生在自然環境下的酸菜褐變方式不同。

食品的褐變包括酶促褐變和非酶促褐變。酶促褐變是指酚酶氧化酚類物質產生的褐變。非酶促褐變包括美拉德反應、抗壞血酸氧化、酚類化學氧化、焦糖化反應。目前研究食品褐變的方法都是根據以往的美拉德反應和酚類以及抗壞血酸氧化都可以生成褐色素的理論,以褐變度為檢測指標,測定蛋白質、還原糖、還原性抗壞血酸以及酚類含量的變化,根據褐變后蛋白質、還原糖、抗壞血酸以及酚類含量的降低,從而推斷可能包含的褐變的類型[4]。

本實驗針對目前研究較少的酸菜褐變機理進行探究,測定還原糖、氨基酸、還原性抗壞血酸、可溶性蛋白以及總酚在酸菜褐變前后含量的變化,分析酸菜褐變的類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酸菜:北大荒有機酸菜(北大荒親民有機食品有限公司);配料:有機白菜,食鹽,乳酸菌。生產日期:2015.10.26,實驗日期:2015.12.9。

沒食子酸:色譜純,天津市津科精細化工研究所;Folin-phenol試劑:色譜純,美國Sigma-Aldrich公司;考馬斯亮藍G-250:分析純,美國Amresco公司;2,6-二氯靛酚:高純,A Johnson Mathey Company;牛血清白蛋白:生化試劑,北京益利精細化學品有限公司分裝;抗壞血酸:分析純,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無水乙醇、酒石酸鉀鈉、亞甲基藍、茚三酮、碳酸鈉等:分析純,北京化工廠。

1.2 主要儀器

CHRISTST實驗室冷凍干燥機,Martin Christ Gefriertrocknungsanlagen GmbH;TU-1901雙光束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A300氨基酸自動分析儀,曼莫博爾公司;旋轉蒸發器RE-2000,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TCL-16M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湘儀離心機廠;KQ-600VDE型雙頻數控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儀器有限公司。

1.3 實驗方法

1.3.1 樣品處理

褐變方法:將購買的酸菜莖葉分離,去掉包裝,在室溫條件使其完全褐變,顏色變為深褐色。將褐變完成后的樣品粉碎過40目篩,于空氣干燥器中保存備用。

未褐變樣品:將同一批次的酸菜產品莖葉分離,-20 ℃冰箱冷凍12 h,于冷凍干燥機冷凍干燥。冷凍干燥完成,粉碎過40目篩,空氣干燥器保存備用。

1.3.2 總酚含量的測定

采用Folin-Ciocalteu 比色法進行測定,標準曲線及試樣測定參考鄭賢明[5]。

酚類物質提?。喝》鬯楦稍飿悠? g,加入25 mL體積分數為50%乙醇,25 ℃超聲浸提1 h,4 ℃ 4 000 r/min冷凍離心15 min。取上清液,即為樣品總酚提取液。

1.3.3 還原糖測定方法

直接滴定法[6]。

1.3.4 還原性抗壞血酸的測定

2’6-二氯靛酚滴定法[7]。

1.3.5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測定

考馬斯亮藍G-250比色法[8]。

1.3.6 氨基酸含量測定

GB/T 5009.124—2003[9]。

1.3.7 數據分析

所有實驗重復3次,每次3個平行。數據分析通過SPSS 22.0單因素ANOVA進行差異性顯著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酸菜褐變前后還原糖含量

美拉德反應主要是食品中的如還原糖等羰基化合物與如氨基酸、蛋白質等氨基化合物進行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生成棕褐色的大分子物質稱為類黑精[10]。因此,可以通過測定食品褐變前后還原糖以及蛋白質、氨基酸含量的變化判斷食品是否發生了美拉德褐變。焦糖化反應是糖類尤其是單糖在無氨基化合物及缺水條件下,加熱到共熔點(180~200 ℃)以上時,生成褐色物質的反應[11]。而酸菜在制作、流通、貯藏過程中不可能接觸到如此高的溫度,所以酸菜的褐變不包括焦糖化褐變。

表1是酸菜褐變前后還原糖含量的平均值。由表1可以看出,酸菜在褐變前葉和莖的還原糖含量分別是23.9 mg/g、41.9 mg/g,酸菜褐變后,還原糖含量分別下降至21.2 mg/g、22.3 mg/g。葉和莖中還原糖含量變化率分別為11.30%、46.78%。經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未褐變葉與褐變葉之間的還原糖含量差異顯著(P=0.000<0.05);未褐變莖與褐變莖之間還原糖含量差異顯著(P=0.000<0.05)。因此可以認為,在酸菜褐變后,還原糖含量發生了顯著性變化。

表1 酸菜褐變前后還原糖含量

從表1數據來看酸菜在褐變前后還原糖含量明顯下降。酸菜是發酵產品,含有乳酸菌等微生物,在酸菜褐變過程中,乳酸菌生長繁殖消耗碳源,會導致褐變后還原糖含量的下降。因此不能確定還原糖含量的下降是否由美拉德反應引起。

2.2 酸菜褐變前后可溶性蛋白含量

褐變前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褐變后的莖和葉與未褐變的莖和葉相比,可溶性蛋白含量偏高。葉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由褐變前的366.93 μg/g上升到了褐變后的516.98 μg/g,莖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由褐變前的563.91 μg/g上升到了褐變后的598.67 μg/g。葉和莖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變化率分別為40.89%、6.16%。通過SPSS 22.0單因素方差分析,未褐變葉與褐變葉以及褐變前后的莖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差異顯著(P<0.05)。

表2 酸菜褐變前后可溶性蛋白含量

可溶性蛋白是美拉德反應的基礎物質,通過測定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判斷食品是否發生了美拉德褐變。在本實驗中,酸菜褐變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酸菜中的乳酸菌在褐變過程中繼續大量繁殖,在酸菜完全褐變后,殘留在酸菜上的乳酸菌菌體使得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偏高。如果酸菜發生了美拉德褐變,消耗了部分可溶性蛋白,但是若乳酸菌菌體的生長占優勢,同樣會使得測定的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偏高。因此,從表2數據來看,不能判定酸菜是否發生了美拉德褐變。

2.3 酸菜褐變前后氨基酸含量

表3是酸菜褐變前后莖和葉中的氨基酸含量。從表3可以看出褐變前后氨基酸含量的變化差異不大,通過SPSS 22.0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褐變前后莖和葉中每一種氨基酸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由此可以認為酸菜褐變前后的氨基酸含量沒有變化。

表3 酸菜褐變前后氨基酸含量

酸菜褐變前后氨基酸含量的變化可以作為判斷美拉德褐變的基礎。酸菜中的乳酸菌等微生物菌體可能會增加酸菜中氨基酸含量,而從表3數據分析得知,氨基酸含量在褐變前后并沒有變化,可能是美拉德反應消耗的一部分氨基酸與微生物菌體中增加的氨基酸相抵消,使得氨基酸含量沒有變化。因此不能確定美拉德褐變反應。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4 酸菜褐變前后還原性抗壞血酸含量

表4為酸菜褐變前后還原性抗壞血酸的含量。從表4可以看出,酸菜在褐變前后不管是莖還是葉,其中的還原性抗壞血酸的含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葉中還原性抗壞血酸的含量由褐變前的355.1 μg/g下降到了褐變后的62.6 μg/g,莖中還原性抗壞血酸的含量由褐變前的322.6 μg/g下降到了褐變后的68.2 μg/g。葉和莖中還原抗壞血酸含量變化率分別為82.37%、78.86%。通過SPSS 22.0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知,當顯著性水平α=0.05時,P=0.000<0.05,可以認為酸菜在經過褐變以后,還原性抗壞血酸的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針對酸菜褐變前后抗壞血酸含量的變化,可以初步認定還原性抗壞血酸的氧化是導致酸菜褐變的原因之一。

表4 酸菜褐變前后還原性抗壞血酸含量

維生素包括還原型維生素C和氧化型維生素C兩種,在水果和蔬菜中維生素C主要以還原型方式存在[12]。還原性抗壞血酸因同時具有酸性和還原性,不穩定極易氧化分解??箟难嵩谟醒鹾蜔o氧條件下都可以發生氧化反應,有氧條件下還原性抗壞血酸經過一系列脫氫、脫羧等反應生成的的還原酮參與美拉德反應[13-14];氧氣不足時,抗壞血酸可以產生還原酮或呋喃醛。還原酮與呋喃醛都能參與Maillard反應,并最終生成褐色物質[15]。目前許多研究表明果蔬的褐變是由抗壞血酸氧化引起。黎婕[16]發現柚子肉漿中發生的非酶促褐變主要是由抗壞血酸褐變引起。連志超[17]認為百香果汁中抗壞血酸的氧化分解是導致百香果汁儲藏過程中非酶褐變的主要原因。

2.5 酸菜褐變前后總酚含量

測定酸菜褐變前后莖和葉中的酚類含量的變化,判斷酸菜的褐變是否與酚類化學氧化有關。酸菜褐變前后酚類含量如表5所示。表5可以看出,酸菜發生褐變后,莖和葉中的總酚含量發生明顯的下降。葉中總酚的含量由褐變前的7.24 mg/g下降到了褐變后的6.05 mg/g,莖中總酚的含量由褐變前的7.71 mg/g下降到了褐變后的6.79 mg/g。葉和莖中總酚含量變化率分別為16.44%、11.93%。通過SPSS 22.0單因素方差分析,未褐變葉與褐變葉總酚含量差異顯著(P=0.000<0.05)以及褐變前后的莖中的總酚含量差異顯著(P=0.000<0.05)。即,酸菜在褐變前后總酚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5 酸菜褐變前后總酚含量

食品的褐變包括酶促褐變和非酶促褐變。酶促褐變是植物體內的酚酶在氧氣存在的條件下,催化植物體內的酚類物質形成醌,醌經過一系列反應生成有色物質而引起的褐變[18]。研究發現,酚酶的最適pH值在5~7之間,如控制pH值在4~5以下,則可以降低酚酶的活性[19]。而酸菜的pH值在3左右,并且酸菜在腌制前一般都會經過漂燙處理,其中的酚酶已經失活,因此對于加工后的果蔬,酚類主要發生的是化學氧化。所以可以排除酶促氧化酚類引起酸菜褐變的可能性。本實驗中酸菜酚類含量在褐變前后差異顯著,認為是酚類化學氧化的結果。當前許多研究發現白菜等蕓薹屬中的主要酚類物質為山奈酚、異鼠李素、槲皮素等黃酮醇類[20-25]。

目前,許多研究表明果蔬及其制品的褐變與酚類化學氧化有關。ANGELES等[26]認為多元酚的氧化縮合是白葡萄酒在貯藏過程中褐變的主要原因; TADA-AKI[27]研究發現綠原酸與果汁的褐變有關。

3 結論與討論

酸菜在褐變后莖和葉中的還原糖含量明顯下降,由于在酸菜褐變過程中乳酸菌的生長繁殖消耗碳源,可以導致還原糖含量的變化,不能確定還原糖含量的下降由美拉德反應引起。由表2可以得知,褐變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酸菜中的乳酸菌在褐變過程中繼續大量繁殖,在酸菜完全褐變后,殘留在酸菜上的乳酸菌菌體會增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對于褐變過程是否發生了美拉德反應消耗了可溶性蛋白,僅從本實驗數據來看無法確定。由表3可以看出,酸菜在褐變前后氨基酸含量沒有變化,可能是美拉德反應消耗的一部分氨基酸與微生物菌體中增加的氨基酸相抵消,使得氨基酸含量沒有變化。因此結合表1、表2和表3的數據我們不能完全排除美拉德褐變的可能性。對于這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實驗測定了酸菜褐變前后還原糖、還原性抗壞血酸、總酚、可溶性蛋白和氨基酸的含量。還原性抗壞血酸和總酚含量發生了顯著性下降,可以認為酸菜褐變類型包括抗壞血酸氧化、酚類化學氧化,不排除美拉德褐變的可能性。

[1] 杜書.酸菜自然發酵過程中風味及質地變化規律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3.

[2] (明)李時珍著,泊然等編著.本草綱目[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500.

[3] 易俊潔,李琳,馮侖等.超高壓處理酸菜褐變機理初探[J].食品工業科技,2010,31(12):97-99;103.

[4] 武奕宏,綦菁華,黃漫青等.板栗非酶促褐變的基礎物質及產物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30):267-271.

[5] 鄭賢明.橄欖葉多酚提取純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 5009.7—2008食品中還原糖的測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7] 國家標準局.GB/T 6195—1986水果、蔬菜維生素C含量測定法(2.6-二氯靛酚滴定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6.

[8] 謝筆鈞,何慧.食品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80-181.

[9]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 5009.124—2003食品中氨基酸的測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10] 周永生,周文娟.美拉德反應及其對食品加工過程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7):15 092-15 095.

[11] 蕭偉祥,吳雪原,吳麗舞.制茶中羰氨反應與焦糖化作用[J].福建茶葉,1988(3):5-10.

[12] 肖彥春,雷恩春,關秀杰等.測定蔬菜中還原型維生素C兩種方法的比較[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5):1 035-1 037.

[13] KURATA T,SAKURAI Y.Degradation ofL-ascorbic acid and mechanism of nonenzymic browning reaction[J].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1967,31(2):170-176.

[14] ARYA S S, THAKAR B R.Degradation products of sorbic acid in aqueous solutions[J]. Food Chemistry,1988,29(1):41-49.

[15] 汪東風,孫麗平,張莉等.非酶褐變反應的研究進展[J].農產品加工·學刊, 2006(10):9-19.

[16] 黎婕.柚子加工過程的褐變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

[17] 連志超.百香果汁的褐變研究[D].柳州:廣西工學院,2012.

[18] 康明麗,牟德華.板栗加工褐變機理及控制方法研究進展[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3,24(4):72-76.

[19] 程建軍,任運宏,楊詠麗等.果蔬酶褐變控制的研究進展[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0,31(4):406-410.

[20] LIN L Z,HARNLY J M.Phenolic component profiles of mustard greens, Yu Choy, and 15 other brassica vgetable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0,58(11):6 850-6 857.

[21] LIN L Z,HARNLY J M.Identification of the phenolic components of collard greens, Kale, and Chinese Broccoli[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9,57(16):7 401-7 408.

[22] MARTA M,MORENO D A,CARTEA M E,et al.Simultaneous identification of glucosinolate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in a representative collection of vegetable Brassica rapa[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9,1216(38):6 611-6 619.

[23] HARBAUM B,HUBBERMANNN E,WOLFF C,et al.Identification of flavonoids and hydroxycinnamic acids in pak choi varieties (BrassicacampestrisL. ssp. chinensis var. communis) by HPLC-ESI-MS n and NMR and their quantification by HPLC-DAD[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7,55(20):8 251-8 260.

[24] JIANG N,CHUNG S O,LEE J,et al.Increase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new Chinese cabbage cultivar with red phenotype[J].Hort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Biotechnology,2013,54(1):82-88.

[25] ROCHFORT S J,IMSIC M, JONES R,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flavonol conjugates in immature leaves of pak choi[BrassicarapaL. Ssp. chinensis L. (Hanelt.)] by HPLC-DAD and LC-MS/M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6,54(13):4 855-4 860.

[26] ANGELES F R,ANA S M,LOURDES G M,et al.The effect of time and storage conditions on the phenolic composition and colour of white wine[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06,39(2):220-229.

[27] TADA-AKI W,LEE C Y.The influence of simple and condensed phenolics on the clarification of apple juice by honey[J].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1987,40:275-281.

Discussion on browning mechanism of Chinese Sauerkraut during storage

DONG Xia, WANG Fang, PANG Mei-xia, QI Jing-hua*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Detection and Control of Spoilage Organisms and Pesticide Residu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China)

Sauerkraut is popular with consumers because of unique tastes, abundant nutritional value, etc. However, browning of Sauerkraut seriously affected its sensory quality. This research aimed at studying browning mechanism of sauerkraut. Content of reducing sugars, amino acids, reducing ascorbic acid, total phenol, and soluble protein 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after browning.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reducing ascorbic acid, total phenols and reducing sugar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difference of amino acid content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non-enzymatic browning. The experiment proved that sauerkraut browning was caused by the ascorbic acid oxidation and chemical oxidation of phenol. The possibility of maillard browning can’t be excluded.

Sauerkraut; browning; maillard reaction; phenol chemical oxidation; ascorbic acid oxidation

10.13995/j.cnki.11-1802/ts.201612038

碩士研究生(綦菁華教授為通訊作者,E-mail:abc960718@sina.com)。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資助

2016-05-18,改回日期:2016-07-24

猜你喜歡
還原性褐變拉德
外源乙烯處理對黃冠梨果皮褐變和貨架期品質的影響
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法哲學家與政治家
拉德布魯赫和康特洛維茨
一口袋的吻(上)
簡論嘎拉德瑪之歌產生的思想根源
巧用化學中的“經驗規律”化繁為簡
10個山東主栽石榴品種果實褐變及其相關酶活性比較
影響牡丹石榴外植體褐變的因素分析
氧在離子液體中電化學還原性能研究
非負載Pt納米顆粒催化劑的電催化氧還原性能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