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筆蟠龍—王鐸的藝術世界

2017-02-08 06:01余良峰
中國書畫 2017年11期
關鍵詞:王鐸傅山臨帖

◇ 余良峰

[清]王鐸 行書擬褚遂良筆意書杜甫詩曲江對雨

17.5cm×52.5cm 紙本 1634年 天一閣博物館藏

釋文:城下春雪覆苑墻,江亭晚色靜年芳。林華著雨胭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漫焚香。何時置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傍。子美先生作,甲戌為雨恭老年兄。王鐸用褚河南枯樹皇帝冊二帖。

鈐?。和?鐸(連珠)

去年浙江美術館舉辦“真山難老—傅山作品展”時,總有人問傅山與王鐸的關系。兩人都是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都是中國書法史上不可逾越的人物。傅山是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生于山西太原陽曲縣,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攻下臺灣,明朝最后的疆域也喪失了,明朝徹底滅亡。1684年2月,傅山唯一的兒子傅眉去世,這一年,傅山78歲,傅眉年僅57歲。傅眉去世三個月后,傅山也耗盡心力,溘然辭世,下葬時,仍穿著一身朱衣。

一般都說,王鐸是明萬歷二十年(1592)生于河南孟津雙槐里,現有資料考證,王鐸其實是生于1593年1月12日。明弘光元年(1645),也就是清順治二年,5月15日豫親王多鐸進入南京,王鐸和禮部尚書錢謙益等文武數百員出城受降。清順治九年(1652),王鐸病逝于鄉里,死前“遺命用布素殮,壟上無得封樹”。

王鐸年長傅山14歲,王鐸卒后傅山又活了32年,兩人同處一個時代,在審美境界和藝術探索上當然是有所借鑒。兩人皆以行草最為著名,平生最好臨帖,在張芝、“二王”的基礎上又都深習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米芾等,晚年精研漢碑,對趙孟頫、董其昌一路“巧、媚、秀、潤”的風格持批判態度,共同開創了晚明書法縱橫跌宕、雄奇變化、真力彌漫、氣勢開張的風格。傅山以奇人義士著稱,生性放蕩不羈,他沒有明說學過王鐸,但其草書顯然受王鐸影響極大。王鐸降清后身負“貳臣”之名,政治上無欲無求,全部精力都花在書法上,藝術已臻化境,對后世影響深遠。浙江大學白謙慎教授在評價傅山和王鐸書法藝術的關系時說:“第一,傅山的觀念是‘作字先做人’。第二,王鐸在書法技法上比較成熟,作品數量比傅山多。第三,王鐸既有技術又有學術,更像文藝型的書法家。傅山有玩世不恭的個性,精品和非精品的差別非常大,傅山好的作品跟王鐸有一拼,一般的作品王鐸更成熟?!?/p>

今年,浙江美術館又推出“健筆蟠龍—王鐸作品展”,再次聚焦晚明書法高峰,較全面地展現王鐸的書法成就和藝術思想。吳昌碩對王鐸推崇備至,曾贊譽:“眼前突兀山險巇,文安健筆蟠蛟螭。波磔一一見真相,直追篆籀通其微。有明書法推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薄?〕王鐸的確對書法藝術的發展和成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鐸,字覺斯,又字覺之,號嵩樵、石樵、十樵、癡樵、雪山。明代的書畫大家,如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等,大都家境優渥,讀書訪友,吟詩作畫,優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而王鐸不同,他生長于農耕之家,生活貧寒,甚至有時“不能一日兩粥”,父母要變賣首飾、田產才勉強度日。艱苦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敏感而倔強的性格,日后曾自述“余少年貧,衣食為艱,鮮有掖者,余復崖然,不求人憐”〔2〕,這與他頗為悲情的人生結局都不無關系。

[清]王鐸(款) 行書自作詩峨嵋山記游

24.8cm×237.6cm 絹本 1649年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菊潭纂《峨嵋山紀》,覽之作十首,夜書無墨之嘉。未可測奇奧,鐵牌風雨愁。乘時休離佛,不夜吼高秋。巴岳天根老,邛崍月魄稠。釀花求發綠,世外灝悠悠。第六首誤書第一首多病荒??梢园l噱。其一。三峨稱絕險,大略勢孤生。南極星辰細,中華水平木。仙飆空外起,海鶴夜間聲。何日幽棲遂,山潮與結盟。其二。即此披圖記,峨樓遠卜居。學佛身將老,為儒夢已虛。獅坪收雪嶺,龍馬共蘧蘧。其三。長安猶滯跡,羲洞欲思玄。外國分峨頂,玆山有木蓮。塵心因寺息,神水向天懸。白首犍為上,繩繩萬古煙。其四。奇象何能繪,瑠璃(亭名)迥未移。陽坡榮異蕊,缺竅現山魑。岷水臺前沒,天河檻外卑。笑容應自得,祝腎返無知。其五。攀踐在幽岑,人間一古林。盤陀窺太始,蔥嶺割重陰。白雪吹香籟,蒼龍隱窟心。沖夷深煉藥,渺渺下空音。其六。已書前。其七。瓦屋山無盡,諸番限此疆。七天通氣冷,三殿引光長。枳木資僧業,煙云厚客裝。攜君觀邃古,廣樂遠鏗鏘。其八。寶塔木瓢掛,無為養谷神。探河偕老衲,借枕遇遺薪。邛管山形變,平羌江影春。分憂非我事,覆載一閑人。其九。梅子坡前路,天門處處殊。勛華皆點綴,情性亦虛無。大地諸靈宅,閑云一病軀。木羊與黑虎,洵美伴山夫。其十。龍池千萬劫,迸水貫虛空。路束氤氳半,磬飛杳靄中。高深鄰蟒徑,通寒佞獼叢。儻得長生秘,休忘造化功。己丑十月。瘧新瘥,頭眩暈,體猶作楚。過三弟大隱齋一更濡墨書此。無善筆,炬下瞇瞢,亦覺不惡。三弟知書畫大意,不肯用力時習,然能知勝于不知者,遠若徑庭,不可混而不辨也。書學當少年時,恒易言之。迨五十彌喻其難,蓋書,古之跡易學,晉之神,瞠乎其后,逾寫逾望洋,始覺少年氣浮心粗,不臻其室,故往往輕為發議焉耳。精要難窺,外藩易涉。登五岳然后知山,浮海澳然后知海。詩、舉業、文、畫皆然。嗚呼!索解人安得日日遇之哉。王鐸書于大隱齋,時年五十有六。

鈐?。和蹊I之?。ò祝?/p>

王鐸14歲開始讀書,16歲入庠,30歲中舉,31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同期還有倪元璐、黃道周,當時人稱“三株樹”“三狂人”?!岸渴歼M之時,已群同為儲相”,王鐸獲得了仕途中很高的起點。仕明24年是王鐸一生最重要的階段,也是他從政和為學為藝的主要階段。其間,擔任過翰林院檢討、福建考試官、翰林院侍講、右庶子、少詹事、禮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職。崇禎十一年(1638)秋講日進講《中庸·唯天下至圣章》,“力言加派,賦外加賦,白骨滿野,敲骨剝髓,民不堪命,有司驅民為賊,室家離散,天下大亂,致太平無日”〔3〕,遭到崇禎帝切責。他上疏“言邊事不可撫”〔4〕,堅決反對主和派,險些遭廷杖斃命。1644年,崇禎帝自縊,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建立弘光朝廷。因昔日曾對朱由崧有救助之恩,王鐸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入閣為次輔。錢謙益為王鐸所作墓志銘稱:“事弘光皇帝于南,獎護忠直,疏解禁錮,侃侃有以自處?!薄?〕

清順治二年,王鐸降清。順治三年(1646),以原官禮部尚書管弘文院學士,充《明史》副總裁。順治六年(1649),授禮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實錄副總裁,同年晉少保。順治九年病逝故里,謚文安。王鐸入清以后,大節已虧,頹然自放,“按舊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歡間作”〔6〕。他是在極度矛盾苦悶的心情中度過余生的,作書作畫占去了他大部分時間。王鐸于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以書法見長,有《擬山園帖》《瑯華館帖》及諸多詩文書畫傳世。

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王鐸有“神筆”之譽,他以其獨特的書風和書學成就,確立了在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王鐸擅長真行草隸各體,楷書師法鐘繇,又學顏真卿及柳公權,筆力洞達,既端正莊重,又顯靈氣俊逸。行草書最為世人所重,宗法“二王”,后得力于宋米芾,其手卷蒼勁跳躍,布勢連綿,變化神出。六尺到丈二巨幅立軸,寫來得心應手,一氣呵成,雄健悠肆,骨力暢達。王鐸長于布局取勢,章法奇特,為明末清初在草書上最具成就的書家之一。他與倪元璐、黃道周、傅山等書家一道,提倡取法高古,開展復興書壇的活動,一掃明末書壇因循守舊之氣,開創了明末清初大寫意書風格局。清代書法家吳德旋曾語:“王覺斯,人品頹喪,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豈以其人而廢之?!薄?〕拋卻朝代興替的政治立場,客觀而言,王鐸的書法藝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清王宏撰《石氏齋題跋》評:“文安學問才藝,皆不減趙承旨,特所少者,蘊藉耳?!薄?〕清吳修《昭代尺犢小傳》評價王鐸:“鐸書宗魏晉,名重當代,與董文敏并稱?!薄?〕

“健筆蟠龍—王鐸作品展”一個展廳是手卷、信札、扇面,呈現了王鐸的日常書寫狀態和文人情趣;還有一個展廳全部是條幅作品,件件巨制,筆力強勁,氣勢磅礴。展覽策劃的用意很明顯,也很到位,把王鐸最精到的兩件事做了放大:臨古和創作。

參觀展覽的觀眾多,這與近年來的國學熱、書法熱不無關系,這當然是好事。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應當承擔起美學普及和公共教育的職能。很多人關心“如何才能練好書法”,通過展覽就要傳遞出強烈的信息:臨帖是根本,創作是本領,臨帖,創作,再臨帖,再創作,這是書法人生中一條走不完的路。這是他話,暫且不表。

從明天啟到明崇禎初年,王鐸任職翰林院,從而有機會看到皇家內府的庋藏,大量的晉唐真本書畫大大提高了他的藝術視野和鑒賞水平。除能見到各類刻帖碑拓外,眾多的唐宋元明經典作品上還留有他的題跋。從這些題跋中,可以欣賞到他極為精到細致的書法佳作,又可作為研究王鐸書畫師承關系的資料。這種博覽和鑒賞的機會是其他藝術家不可企求的,也是攀登藝術制高點必不可缺的條件之一。浙江美術館展覽開幕之日請浙江大學薛龍春教授做了《王鐸臨古的創造性》講座,他從王鐸臨帖中的臨摹范本、改變字樣、割裂與雜糅、展大與改變范本字體、《閣帖》版式與雜書卷冊五方面,詳細介紹了王鐸在臨帖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

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自言學書50年來一直在臨帖。他幾乎臨遍了當時他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刻帖,比如張芝的《冠軍帖》宋代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偽作,但王鐸一而再再而三地臨摹,且多次為這件作品辯護,“二王法芝,或謂為贗,強作解事,可哂”〔10〕。這次展覽中就有兩件臨張芝《冠軍帖》作品,一件是條幅(廣東省博物館藏),一件是扇面(溫州博物館藏),可見王鐸對此是念念不忘、爛熟于胸。

“予書獨宗羲、獻。即唐宋諸家皆發源羲、獻,人自不察耳。動曰:某學米,某學蔡。又溯而上之曰:某虞、某柳、某歐。予此道將五十年,輒強項不肯屈伏。古人字畫詩文,咸有萭彟,匪深造博文,難言之矣?!薄?1〕王鐸書法上追“二王”,高揚“獨宗羲獻”的旗幟始終不渝,對《閣帖》的研究最為深入。王鐸早年臨習《圣教序》,無論形神筆墨,均足以與古人比肩,自云:“《圣教》之斷者,余年十五鉆精習之?!薄?2〕對“二王”已經到了“飲食夢寐之”,臨摹的水平甚至是“如燈下取影。不失毫發”?!叭鐭羧∮啊碑斎皇强鋸?,臨摹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樣,但從一個角度反映了王鐸臨帖的勤奮和功力。王鐸臨摹《蘭亭序》,現存世四件,這次展出的是紹興博物館藏臨作。王鐸臨摹得很精美,但很多字與摹本不同,他認為王羲之寫錯了。王鐸的確是自詡為“二王”正宗,他在《臨王獻之〈小行帖〉》(故宮博物院藏)起首寫道:“摹吾家獻之《小行帖》,雨后新爽偶為之?!辈恢浪袈犝f日本人稱贊他“后王”勝“前王”,會不會也欣然接受?但王鐸的個性注定要險中取勝,他說:“羲、獻不過姿之秀婉耳,畫不知古也,未之學也?!彼谝欢闻R摹郗愔書法的題跋中也說:“書未宗晉,終入野道,懷素、高閑、游酢、高宗一派,必參之篆籀隸法,正其訛畫,及可議也,慎之,慎之?!?/p>

王鐸取法很廣,臨摹過的書家就近百位,但他不學張旭、懷素,王鐸認為他們壞了規矩,所書是“野道”?!拔釙鴮W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于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閑、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草書杜詩卷》后)“懷素獨此帖可觀,他書野道,不愿臨,不欲觀矣?!保ā董側飶]帖》臨《唐僧懷素帖》后)蘇軾和黃庭堅在明代非常受追捧,但在王鐸的臨摹作品中,一件臨摹蘇、黃的都找不到。這或許與王鐸對蘇、黃的詩文不屑一顧有關,他認為宋元弱嫩,不敢宗法,又說“詩文不愿觀蘇軾”〔13〕“學詩誓不傍蘇、黃”。王鐸一生約有三萬首詩作,大多焚毀于戰火或遺失于旅途,保留下來的也有六千多首,主要集中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蘇州刊本王無咎刻本《擬山園選集》。王鐸詩稿中有很多古字、異體字、繁體字,甚至是改造字,現代人很難見到,這就給閱讀和研究帶來麻煩。但也反映出王鐸的“復古”思想,也容易理解他為何反對“二王”的“俗”,提倡“古法”?!皶ㄙF得古人結構。近觀學書者,動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雅,易學故也。嗚呼!詩與古文皆然,寧獨字法也?!保ā董側飶]帖》臨《淳化閣帖第五·古法帖》后)換種思路,從文人的角度來看,王鐸似乎也是賣弄學問,讓書法增加了點難度和趣味性。

師古臨帖是王鐸書法藝術的重要特色,他一生都在勤奮地臨帖學習?!拌I每日寫一萬字,自訂字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五十年終日矻矻而不綴止。月來病,力疾勉書?!彼踔撂岢俺列尿屩?,割情斷欲,直思跂彼室奧。恨古人不見我,故飲食夢寐以之?!保ò稀董側飶]帖》)。他臨王羲之最多,但用了幾十種筆法、體制來臨,以遺貌取神的意臨來逆反古人、擺脫古人。此外,王鐸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但又“強項不肯屈服”于虞世南、柳公權、米芾等先賢,這是王鐸膽大與氣魄的表現,也是他此后研習各家流變、獨樹個性規模的基準點,反映了王鐸的書法史觀和對自我的高度清晰認識。

王鐸臨帖也不是好好“臨”,他的臨帖也是創作,體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王鐸以行草書最為著名,布局精到,章法多變,筆沉墨實,技巧熟練,善用漲墨,結字奇險,幾乎達到了無一敗筆的程度。王鐸臨帖擬古,并非一味“規規模擬”,從他大量的存世作品看,他把臨古和創作有機結合在一起,既有經典的元素,又有自己的風格,他汲取魏晉書家中和典雅的韻致以節制個人創作狂放縱逸的“度”,勿使自己偏離書法本體,避免陷入“野道”之中,同時,運用自己的理解和情態去臨寫古人,使之成為一種創作形式。

王鐸是晚明書法藝術精神的典型代表。張岱在《自為墓志銘》中這樣寫道:“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薄?4〕這段富于聲色的文字,不僅是張岱的自傳,也是晚明繁華及其士大夫階層審美的真實寫照。王鐸與張岱關系不錯,兩人還相遇“一同南下杭州”。當時的社會風氣自然會影響書法,根據浙江大學白謙慎教授的研究,晚明的出版業和印刷業發達,圖書版式也影響書法形式,反映在手卷上尤其典型,如這次展出的廣東省博物館藏王鐸《自作詩》卷,不是一種書體一種風格到底,作者是極盡變化之能事,一會兒行書,一會兒楷書,一會兒又是大草,書體、大小、輕重一直都有各種各樣的變化。觀者是一頁一頁、一段一段觀賞作品的,這就產生了如同翻看圖書的效果?!半s書卷冊”的出現就是追求視覺效果,觀讀的趣味性也隨之加強,作者展現技巧的空間自然也增大了不少。

[清]王鐸 行書信札

24cm×11.2cm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損親家嘉饛,情深桃花潭矣。悵別牽系,文通黯然,今使信之,為呼奈何?傅海老素紈撥雜嘈書,五之三指真如椎,目腫痛,新作數首之二也。未及為我心知濡之。陟厘總總,可知昨來者。弟委頓舌本僵,不能即耳,當乃哮唇屃氣。弟恐其在親家前有螫譖,略及之,雖然不及,更渾笑笑。行翁親家閣下。弟王鐸頓首,沖。

鈐?。禾劓I藥(朱) 藥農秘笈(朱)

與前代書法相比,晚明書法更追求視覺性,而王鐸最具代表。王鐸的大寫意書風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在用筆上求“變”,錯落有致,正欹相生,通過粗細、潤燥對比強烈,給人造成驚奇的視覺效果。一直以來,王鐸被視為雄強一路的代表,他在《文丹》中闡明了他的美學追求,“文要膽”“大力,如海中神鰲”“如臨陣者提刀一喝,人頭落地”,面對王鐸的大幅草書作品,的確有驚心動魄的感覺。王鐸書宗“二王”,遍學諸家,“用張芝、柳、虞草法,拓而為大”〔15〕“柳誠懸用《曹娥》《黃庭》小楷法拓為大,力勁氣完……但以刀割涂加四隅耳……謂為國工不虛”〔16〕“米海岳書,矯矯沉雄,變化于獻之,柳、虞自為伸縮,觀之不忍去”〔17〕。王鐸在自我意識驅使下求變,以氣馭筆,以勢鋪墨,連綿大草,氣勢驚人。在運筆過程中又有變化,線條異常干凈、勁健,忽粗忽細,時方時圓,出鋒、搶筆、飛白、牽絲無一敗筆,有著驚人的駕馭筆墨的能力。

二是在用墨上求“漲”,創新性使用漲墨,使筆畫自然滲化,造成一種模糊、混沌、殘缺的美。在墨法上,王鐸以濃取神、以潤求妍、以干得險、以淡調和,書寫時用水用墨,但求變化,任其濃淡,妙會天機。

三是在結體上求“險”,結體緊密,姿態欹側,追求奇險又能縱斂適宜,剛柔相濟,通過正欹、聚散、伸縮等夸張組合,大開大合而富于動感。50歲前,王鐸顯得過于匠心,他曾說:“每書當于譚兵說劍,時或不平感慨,十指下發出意氣,輒有椎晉鄙之快?!薄?8〕50歲以后,尤其是降清以后,心性巨變,始擺脫“極力造作”,方能“無意會拍,遂能大家”。自此,王鐸書法結體由狂怪轉向自然,用筆由鼓努為力轉向沉著內效,點畫漸趨溫潤,呈現出浩蕩壯闊的態勢。

四是在章法上求“奇”,布局大小參差、剛柔相濟,豐富多樣。董其昌說:“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薄?9〕他又說,“書家以險絕為奇?!蓖蹊I則主張“極勢”,“臨寫之時,神氣揮灑而出,不主故常,無一定法,乃極勢耳”〔20〕。王鐸不僅追求書法的視覺張力,而且書寫內容也是出“奇”,把臨帖“混”為創作,避諱一些寓意不佳的字詞句,把幾種法帖拼合在一起,根本無法讀懂意思,不愧是視覺優先的“當代藝術家”。

[清]王鐸 草書臨王獻之小行書帖

17cm×53cm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摹吾家獻之小行帖,雨后新爽,偶為之。忽動小行多/晝夜今/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風不至/差腳更腫轉/欲書疏/唯絕嘆于人/理耳二妹/平平昨來山下差/靜岐當/還委屈前書/具想勝/常也諸人悉何/如承冠/軍定入計今/向達都/汝奉見欣慶/恐停日/不多耳慶等/已至也/王鐸。

鈐?。和蹊I之?。ò祝?/p>

[清]王鐸 行書臨王操之等帖

17cm×53cm 紙本 1650年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教王操之帖/操之等白得/識婢/書慰意知年光/數問可/不姜順消息懸心/操之頓首/教凝之帖/八月廿九日告庾氏女/明便授/衣感嘆念增遠思/得郗中/書書說汝勉難安/隱深慰/懸心微冷產后何似宜佳/消息吾并更不佳/憂之遣/不次凝之等書/教坦之帖/坦之惶/恐言不知已與謝郎/事慮/日多以來憂懷實/已萬端/庚寅十月/王鐸與三弟。

鈐?。和蹊I之?。ò祝?/p>

[清]王鐸 行書臨柳公權辱問帖李邕晴熱帖

16.4cm×52cm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辱問卻送及/碑本/兼虛獎逾涯/但深/反側因見趙張/如虛/獎之說為緣飾/也幸/甚不具公權呈/三數日/晴頓熱若為/自適/也仆少理欲使入/京當/從灃州去有書公/欲賽/九百之事當不復/爽也/故使弛問不具李/邕白/十二日差無多事/三弟子陶觀/兄覺斯。

鈐?。和蹊I之?。ò祝?/p>

五是在幅式上求“大”,其書法多是大軸長卷,氣勢上雄渾博大。這些動輒高過兩米的巨幅大制,突破了魏晉以來長期寄寓書法中的寧靜嫻雅的書齋氛圍,它們是掛在高堂華屋供人欣賞的,是藝術家特意創作的,是體現出書畫社會性功能的。王鐸肯定沒有想到,隨著當今書法熱、展覽熱,他創造的具有強烈視覺張力的書風,越來越受到追捧。

王鐸生活在明清之交一個社會劇烈動蕩、江山易幟的特殊時代,這個時代造就了他充滿矛盾而苦難深重的內心世界,同時又激發了強烈的藝術創造性。他由明朝舊臣變為清廷新貴,在清朝統治集團中又受到諸多猜忌和防范,故國樓臺、舊朝往事,功名理想煙消云散,精神上的壓抑和折磨轉而為書法藝術上的寄托和放懷,書法成為其自我價值實現的最終門徑。這種傾注和釋放,使王鐸的書法藝術開創出魏晉以來全新的視覺面貌,在“二王”中和藝術審美外建立起磅礴雄強的視覺沖擊力。

注釋:

〔1〕(清)吳昌碩《吳昌碩詩集》,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189頁。

〔2〕何傳馨主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法書篇·13》,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8年版,第217頁。

〔3〕由智超著《中國書法家全集·王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頁。

〔4〕同上,第5頁。

〔5〕〔6〕(清)錢謙益《錢牧齋全集·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4頁。

〔7〕于安瀾《書學名著選》,開封書學研究會1979年12月,第201頁。

〔8〕〔9〕陶夢清著,《中國書法藝術大師·王鐸》,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頁。

〔10〕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頁。

〔11〕同上,第445頁。

〔12〕 張升編著《王鐸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頁。

〔13〕 劉世英、何留根供稿撰文,《王鐸詩稿》,河南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頁。

〔14〕(明)張岱《陶庵夢憶》,西湖書社1982年版,第123頁。

〔15〕〔18〕陶夢清著《中國書法藝術大師·王鐸》,第172頁。

〔16〕〔17〕陶夢清著《中國書法藝術大師·王鐸》,第182頁。

〔19〕 劉遵三選編《歷代書法家述評輯要》,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217頁。

〔20〕 陶夢清著《中國書法藝術大師·王鐸》,第173頁。

猜你喜歡
王鐸傅山臨帖
傅山的“四寧四毋”
臨帖趙孟頫《洛神賦》
臨帖孫過庭《書譜》
臨帖孫過庭《書譜》
“止哭神器”等十五則
止哭
淺談我對硬筆書法臨帖與出帖的理解
漫畫
清·傅山論書句
傅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