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釋皎然的詩歌意象觀念

2017-03-09 07:28賀孝恩
紅河學院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假象詩學觀念

賀孝恩

(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貴州遵義 563002)

論釋皎然的詩歌意象觀念

賀孝恩

(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貴州遵義 563002)

皎然的詩歌意象觀念主要受佛教唯識宗思想的影響。皎然認為意象就是心象,意象不僅能表情達意,更高的境界是求真。皎然認識到意象對詩歌創作的關鍵意義,對詩歌意象的整體性、象征性、多義性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并闡述了對詩歌意象的審美追求。皎然的詩歌意象理論影響是深遠的,對與他差不多同時代的韓孟詩派、元白詩派以及后北宋梅堯臣的詩歌創作都產生過巨大影響。皎然的詩歌意象理論還被中、晚唐詩學家們所借鑒,形成了中國古代詩學的“物象”論。

皎然;詩歌意象觀念;心象;象征性;多義性

意象觀念是皎然詩論、詩評的重要基石,《詩式·序》開篇就說:“彼天地日月、元化之淵奧、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萬象不能藏其巧?!盵1]皎然對中國古代詩學作出的最大貢獻是他的詩歌意境觀念,而他的意境觀念又是建立在意象觀念基礎上的。皎然所著《詩式》《詩議》《評論》等文獻體現出來的意象觀念內涵豐富,富于理論形態。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把皎然對詩歌審美意象的貢獻與王昌齡、劉禹錫、司空圖并列。胡雪岡認為皎然“對詩歌審美意象作出了新的認識和概括,接觸到了‘意’與‘象’的辯證因素”[2]。屈光認為“僧皎然是意象術語的創造者”[3]。這些著名學者注意到了皎然的詩歌意象觀念,但缺乏系統、深入的學術論證和分析。

那么,皎然的詩歌意象觀念和前人相比有沒有區別,對中國古代詩歌意象范疇有沒有理論貢獻呢?筆者認為,和前人相比,皎然的詩歌意象觀念很具特色,對詩歌意象審美內涵的認識很深刻,為中國古代詩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 從“唯識宗”佛學思想出發,皎然認為詩歌意象是統一的整體,意與象不能分裂,象不能脫離人的主觀意識,是詩人的心象

皎然詩學受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綜合影響,但據孫昌武先生《論皎然詩式》一文所論,其詩歌“意象”和“意境”觀念的哲學基礎則主要源于佛教唯識宗。中國唯識宗為唐朝高僧玄奘法師首創,“萬法唯識”“外境空”是其對精神和物質關系的基本認識。所謂“萬法唯識”,“法”指的是客觀存在,“識”指的是人的心理意識,客觀存在是虛幻的,只有人的心理意識是真實的,“外境”須得依賴于“識”而顯現。雖然唯識宗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否定客觀存在的真實性,但它卻肯定了“外境”能夠產生“識”和轉變為新的“識”。依孫昌武所論,皎然從唯識宗思想出發,他的“意象觀念”具有以下基本內涵:

(一)詩歌意象具有整體性,“意”和“象”不能分裂,“象”就是心象

前人意象觀念里的“意”與“象”是分裂的,“象”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詩歌創作要刻意尋象表意,而皎然認為主客體是統一的,“象”不能脫離人的主觀精神而存在。既然客觀存在都是人心的產物,詩歌、藝術作品中的“象”,都浸透了詩人和藝術家的主觀精神。因此,正如皎然詩云:“如何萬象自心出,而心澹然無所營”(《奉應顏尚書真卿觀玄真子置酒張樂舞破陣畫洞庭山水歌》),“吾知真象非本色,此中妙用君心得。茍能下筆合神造,誤點一點亦為道” (《周長史昉畫毗沙天王歌》)?!跋蟆北緛砭统溆说木?,藝術家無須刻意營造。皎然特別贊賞陶淵明、謝靈運、孟浩然、韋應物等詩人,就是因為他們的詩歌意象隨心而出,卻有著高遠的境界。

(二)詩歌意象除能表現世俗情思外,還有一個高遠目標是求“真”

中國古代詩學家所說“立象盡意”,“意”主要指世俗的思想情感,而在皎然的詩歌意象觀念里,除了這一層意思外,還有一個求“真”的宗旨,就是要把“萬象”虛幻的面紗揭開,坦露出世界、人生的本質。

正如孫昌武先生所論:“皎然認為真正澄凈的‘境’應在花、石等萬象中體現出‘真’來,這個‘真’實際是佛性的代名詞?!盵4]雖然皎然從佛教思想出發認為世間萬象屬于不真實的幻象,但要求‘真’,還得有一個洞察世間萬象擺脫“迷幻”的前提。所以,皎然意象觀念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對“萬象”的去偽存真, 而要完成這一環節,詩人不可忽視對“象”的精細觀察或“神詣”“神會”。

因此,皎然詩歌意象觀念最有價值之處就在這里,詩歌意象不僅能夠傳達詩人的思想情感,它還能表現出世界、人生的終極意義。

二 “假象見意”和“貌題直書”,皎然對詩歌“意象化表現”這一審美本質的深刻認識

皎然在《詩式·團扇二篇》中比較分析了班婕予和江淹的《團扇》詩,指出了構造意象對詩歌創作的重要性,總結了建構意象的兩種不同方式——“江則假象見意,班則貌題直書”[1]128。

(一)“假象見意”辨析

關于“假象見意”的內涵,目前學界分歧較大,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以李壯鷹為代表,認為皎然“假象見意”就是傳統意象觀念“立象盡意” “假象盡辭”的另一種說法;第二種觀點以陳伯海及其學生許連軍為代表,認為“假象見意”反映了皎然的“主意”詩學。陳伯海在《釋意象——中國詩學的生命形態》一文中解釋得比較具體,他認為這是詩歌意象生成的兩大類型,“假象見意”就是詩人的情思積淀成熟,成為某種意念后,再選取某種意象表達。許連軍說得更為直接,他認為皎然“假象見意”繼承、發展了杜甫、王昌齡的“主意”詩學,“意”要“役”象,“意”還可以創造物象;第三種觀點認為“假象見意”就是借助形象,運用比興手法,含蓄、雋永地表現出“意”?!吨袊軐W大辭典》持這種看法,還有一些學者也持這種觀點,如張兮在《皎然<詩式>的詩歌美學思想》一文對“假象見意”的解釋是“就是要求藝術作品的情思、意蘊,不應該直接說出,而應該把它滲透、蘊藏在生動、鮮明的形象、畫面之中,通過形象暗示出來”[5]3。

首先來看第一種觀點。皎然詩學是對漢魏以來尤其是對南朝到盛唐時期詩歌創作實踐經驗的總結,而這個時期是中國詩歌創作大發展的時期,無論是詩人的思想感情還是文學構思方式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如果說皎然“假象見意”僅僅是“假象盡辭”的換一種說法,這并不符合事實。

再來看第二種觀點。首先從文學創作來講,作家的思想情感作為人的主體意識,當然要裁奪萬象,“意”統率“象”根本不用討論,更不可能成為一個學術問題。其次,從中國文學意象觀念發展來看,“意”主導“象”的觀念是一以貫之的。摯虞最早運用《周易》“立象盡意”說來探討文學創作問題,他在《文章流別論》中說:“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倫之敘,窮理盡性,以究萬物之宜者也”,“故有賦焉,假象盡辭,敷陳其志”。(《全晉文》卷77)摯虞認為文學作品就是作家要把倫理道德、人情物理、思想感情通過“象”表現出來。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中“神與物游” “神用象通”等論,核心就是要以“神”來貫通“象”。鐘嶸《詩品·序》說“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這里的“窮情寫物”指詩人需要通過物象盡可能把自己的感情完全抒寫出來。第三,皎然詩學思想主要是對陶淵明、謝靈運、謝胱、吳均、孟浩然、王維、韋應物等詩人創作實踐的總結,這些詩人的詩歌作品意與象自然交融,意境深遠、高逸,皎然竭力反對的正是詩人把“物象”和“情思”進行生搬硬套的聯系。最后,皎然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更為強調詩人主觀精神對萬象的投射、改造作用,但這并不能簡單認為他主張“意役象”,這一點這里不再詳述,上文已經重點討論。因此,對于詩歌意象來說,探討“意”與“象”誰主誰從是毫無意義的。

筆者認為第三種觀點比較符合皎然的本意。皎然高度評價了江淹“畫作秦王女,乘鸞向煙霧”這兩句,“吾許江生情遠詞麗,方之班女,亦未可減價”[1]128。是因為江淹的詩歌“興生于中”[1]128,運用了比興(比喻、象征)表現手法,使詩歌形象更為傳神、生動,傳達出的情思含蓄、悠遠。

(二)“貌題直書”內涵

“貌題直書”,李壯鷹解釋為“就本題而直接敘寫”[1]129, 陳伯海解釋為“指詩人在外物直接感發下進入藝術構思狀態,這樣構造出來的意象往往體現出比較鮮活的自然物象的色彩,而附著于物象上的詩人情意亦多呈現為直感式的生命體驗”[6]。陳伯海的解釋更接近于皎然的本意,“貌題直書”就是外物與詩人的生命體驗相契合,與現代文學理論中的“情景交融”類似,詩人雖處處寫物,但實質處處關情,情通過物得到自然的表露。

皎然詩學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主張詩歌要整體呈現出自然的審美風貌,所謂自然,一是指詩歌要表現詩人發之于心的情性,二是指詩歌語言、意象、結構、想象等方面都不能顯出人為雕琢的痕跡,要與詩人的情性完全融為一體。

皎然是極為贊賞班婕妤的《團扇》詩的,把它列為“不用事第一格”,“至如‘出入君懷袖,搖動微風發。??智锕澲?,涼飆奪炎熱’,旨婉詞正,有潔婦之節。但此兩對,亦足以掩映江生”[1]128,顯然,皎然認為班婕妤詩好過江淹詩,就是因為班詩更符合“自然”的詩歌創作之道。有學者認為皎然更推崇“假象見意”,并由此推斷出皎然的主意詩學,這是十分不嚴謹的。

(三)“假象見意”、“貌題直書”,皎然對詩歌“意象化表現”這一審美本質的深刻認識

皎然對兩首《團扇》詩的比較分析,是對從漢魏到盛唐時期詩歌創作的經驗總結,體現出他對詩歌審美本質的深刻認識,詩歌不是說教,不是引經據典、空發議論,必須通過鮮明的形象即“意象化表現”來傳情達意。

三 皎然明確認識到了詩歌意象“象征性”和“多義性”的審美內涵

(一)皎然認為“比興”是詩歌意象構成的主要方式,明確認識到了“象征”是詩歌意與象的重要契合點

現代詩歌意象的一個核心內涵就是它的“象征性”,皎然有一段論述非常明確地指出了詩歌意象的“象征性”特征:

“取象曰比,取義曰興,義即象下之意。凡禽魚、草木、人物、名數,萬象之中,義類同者,盡入比興,《關雎》即其義也。如陶公以‘孤雪’比貧士;鮑照以‘直’比‘朱絲’,以‘清’比‘玉壺’?!盵1]31

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篇這樣分析比和興的區別:“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眲③恼J為比和興的不同之處在于“比”主要用于事物的外部聯系,是形似;而“興”主要表達事物的內部意蘊,是神似。也就是說,劉勰已經朦朧地認識到了“象征”是“興”區別于“比”的本質因素。

皎然不僅借鑒了劉勰這一觀念,而且至少還有三個方面的突破:

1.明確指出“興”的本質是象征?!叭×x曰興”,興要表現事物的內蘊;“義即象下之意”,要獲取“義” ,詩人必須剝開事物的外在形式,從深處開掘。皎然所論,正是象征手法的運用。

2.劉勰只是說明了比和興的不同之處,并沒有討論二者的聯系。皎然明確了構造詩歌意象的方法不能簡單用“比”,也不可能純粹用“興”,“比”的目的是起興,而“興”必然有“比”的因素。也就是說,皎然主張詩歌意象要把深遠的“義(情思)”和生動鮮明的“象”融會貫通,詩人必須通過細致生動的刻畫來揭示出“象”的內蘊。

3.皎然指出了類型化和固定化的“象征”,成為中、晚唐“物象說”的先導。皎然舉例“陶公以‘孤雪’比貧士;鮑照以‘直’比‘朱絲’,以‘清’比‘玉壺’”,這里所說的“比”不僅僅有“比喻”的意思,實際上已經具有了今天我們所理解的“象征”,這正是現代詩歌意象范疇的核心內涵。當然,皎然所理解的象征手法,具有類型化和固定化的局限性,但卻成為中、晚唐“物象說”的重要先導。舊題白居易《金針詩格》、舊題賈島《二南密旨》、僧虛中《流類手鑒》、舊題梅堯臣《續金針詩格》等詩學著作都對“物象”有過較為深入的論述,尤其是虛中詳細論述了種種“物象”的象征性,強調構造物象是詩歌創作的關鍵,他說:“夫詩道幽遠,理入玄微。凡俗罔知,以為淺近。善詩之人,心念造化,言念萬象。且天地、日月、草木、煙云皆隨我用,合我晦明。此則詩人之言應于物象,豈可易哉?!盵7]這些話與皎然的論述何其相似。

(二)皎然明確認識到了詩歌意象的多義性

皎然借鑒了道家、玄學“言意之辯”的哲學命題,劉勰“重旨”“復意”的文學創作觀,吸取了佛學“言語道斷”的理論,提出了“重意”“但見情性,不睹文字”的重要詩學思想,這種思想也滲透到了他對詩歌意象的認識。

“兩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娗樾?,不睹文字,蓋詣道之極也。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則冠六經之首;責之于道,則居眾妙之門;精之于釋,則徹空王之奧?!盵1]42

從皎然舉的詩例來看,皎然這里講的“重意”,是指詩歌意象生發出來的審美意蘊,詩歌應有文本之外的旨趣,即“重意”?!爸匾狻钡膬群窃娙说?“情性”,詩歌創作主要靠什么來生出“重意”呢?當然是“搜求于象”,“情性”一旦與“象”相契合,詩歌意象就產生了,而通過“象”表現出來的“情性”,欣賞者可以從中咀嚼出多種味道。

“夫境象不一,虛實難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聞而不可見,風也;雖系乎我形,而妙用無體,心也;義貫眾象而無定質,色也?!盵1]374

這段話皎然論述了詩歌在“意” 與“象”貫通時產生的多義性特征,“虛實難明”“妙用無體”“無定質”都是“多義性”的不同角度表述。

四 皎然關于詩歌意象的審美追求

“意”和“象”以何種方式結合才能迸發出無窮無盡的審美意蘊,這種結合應該給欣賞者什么樣的美感?皎然在《詩式》卷一“明勢”“詩有四不”“詩有四深”“詩有二要”“詩有二廢”“詩有四離”“詩有六迷”“詩有六至”等條表述了他對詩歌意象審美境界的追求,其中“詩有六至: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跡,至近而意遠,至放而不迂?!盵1]26,包含了皎然關于詩歌意象的最高審美理想。

(一)自然

“自然”是皎然詩學中最為核心的審美理想,他批評律詩的最大弊病就是以辭害意,過于拘忌而傷害了自然之美,《詩議》:“律家之流,拘而多忌,失于自然,吾常所病也?!盵1]374皎然把“不用事”的詩推崇為詩中極品,特別贊賞謝靈運、陶淵明等詩人,所謂“不用事”,就是指詩人進行詩歌創作時,主要依靠自己敏銳的觀察、洞察能力,以象盡意,不刻意雕琢,不刻意用典,不重復古人,能夠見人之所未見,察人之所未察,隨性隨情,表面上好似隨口而出,實質隱含著很深的內蘊,讓欣賞者拍案叫絕,回味無窮。詩人必須養成細致入微的觀察習慣,深入體驗生活,“意”與“象”的交融沒有打磨的痕跡,詩歌意象才有可能達到“自然”的審美境界。

“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跡”,皎然分別從一個問題的兩個層面表述了他關于詩歌意象“自然”的審美追求:“至麗而自然”是從詩歌創作客體來說的,要求詩歌的語言、修辭、意象要典麗華美,同時又沒有人為雕飾的痕跡;“至苦而無跡”是從詩歌創作主體來說的,指詩人艱苦構思、磨煉自己的詩歌,但又不要脫離自然的本色。

(二)創新

皎然多次提到詩人要刻苦構思,不重復古人,“采奇于象外”[1]376,實現“險”和“難”的詩境,皎然所說“奇”“險”“難”實際強調的是詩歌的整體創新性。

《詩式序》:“其作用也,放意須險,定句須難,雖取由我衷,而得若神授?!薄叭【场睏l:“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盵1]1《詩議》:“凡詩者,雖以敵古為上,不以寫古為能。立意于眾人之先,放詞于群才之表,獨創雖取,使耳目不接,終患依傍之手?!盵1]375詩歌的創新主要依靠意象來體現,“意”要有獨創性,而詩人對“象”的選擇和剪裁也要獨具眼光。

詩人或者采用別人未寫到的“象”,或者從新的角度來描述“象”,或者從“象”中挖掘出前人未見到的“意”,或者更新“意”和“象”的構成方式。皎然所講“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差”,就是認為詩歌創作的最為可貴之處是不落古人窠臼,通過獨特的“象”來抒寫自己獨特的情性,但是,詩人的創新不同于生澀冷僻,要以欣賞者的認知度為限制。

(三)“象”近而“意”遠

皎然“至(語)近而意遠”繼承了司馬遷“舉類邇而見義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鐘嶸《詩評》評阮籍詩“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的文學觀念,皎然主張詩歌創作不能生澀,“采吳楚之風,雖俗而正”[1]53。關于對“近”的理解,皎然本意不僅僅是說語言的通俗性,他更為強調詩歌語言所承載的“象”要貼近人們日常生活,不能過于生疏冷僻,高明的詩人善于通過人們習以為常的物、事別出心裁地表現出高遠的詩歌境界。皎然在《詩式》“淈沒格一品”這一條中討論了“淡俗”這一重要的詩歌審美風格,所謂“淈”,按李壯鷹解釋意為寄身于濁俗中的意思,亦即詩人的情思隱含于濁俗的事、物之中。

(四)含蓄

皎然強調詩歌意象的含蓄表達,“詩有四不”條:“氣高而不怒,怒則失于風流;力勁而不露,露則傷于斤斧”[1]17,就是說詩人要通過對“象”的描繪,讓欣賞者自己從中感悟、體驗其中的思想、情感,意象所表現的觀念、情感不可過于直白顯露。

五 皎然詩歌意象觀念產生的巨大影響

皎然詩歌意象理論對當時和后代產生了巨大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中唐韓孟詩派“雄奇險怪”詩歌意象的影響

皎然反復強調詩歌創作要“難”“險”“奇”,上文已論述實際上他主要強調的是詩歌立象創意要有創新性,不重復古人,但他的這一詩學觀點傳播開來以后,對韓孟詩派追求雄奇險怪的詩歌意象具有一定影響。中唐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以構造雄奇險怪的詩歌意象而著稱,孟郊與皎然同鄉,少年時代就十分傾慕皎然,后來參加了皎然創辦的湖州詩會,在孟郊詩集中,寫到皎然的詩篇也不少。皎然詩學思想對孟郊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孟郊和皎然一樣贊賞謝靈運不拘格律的“自然”批評“流俗淫靡”的大歷詩風,提倡寫詩要有超凡出奇的想象力。

(二)對元白詩派“俗意象”的影響

皎然在《詩式》雖然輕視“俗體”詩,但他并不反對詩歌“用俗”,還特別重視詩歌的“用俗”現象,并對吳中詩派的“俗體詩”進行了理論總結。他把詩歌“用俗”的方法劃分成四類‘越俗’‘駭俗’‘淡俗’‘戲俗’”。 皎然的本意是詩歌創意要“避俗”,但詩人卻可以運用“俗事”“俗物”來表現高遠的境界,這與他主張寫詩要“至近而意遠”的美學追求是相通的。

白居易寫詩主張以俗為美,并創造了大量“以俗諷丑”“以俗刺惡”“以俗為美”的詩歌意象。白居易曾經在吳中長期生活、任職,以皎然、顧況為首的吳中詩派對他產生了很大影響,白居易的詩曾經直接提到過皎然、顧況等吳中詩人。白居易和劉禹錫有密切的聯系,劉禹錫曾經直接向皎然、靈澈學過詩。著名詩人李紳與吳中詩派有很深的淵源,他的《新樂府》 二十首對白居易的新樂府詩創作有直接的啟發作用。

(三)對宋詩開山鼻祖梅堯臣追求“平淡”詩風的影響

梅堯臣被后人譽為宋代重理詩風的開拓者,梅堯臣很推崇皎然,他的詩《次韻和長吉上人淮甸相遇》表達了自己對皎然的崇敬之情,并表示要以皎然為楷模。 其實,梅堯臣的許多詩學觀就是來源于皎然。比如,梅堯臣主張寫詩要刻苦構思,營造出“平淡”境界,“平淡”境界的核心內涵就是指“自然”,這與皎然提倡的詩人創作要“苦思”達到“自然”的審美追求是一脈相承的。梅堯臣善于抓住世俗生活中普通物和事來表現高遠的人生旨趣,在創作實踐上貫徹了皎然“至近而意遠”的詩學思想。

結 語

本文以古代文獻文本為基礎,實事求是,力求客觀、準確地表述皎然的詩歌意象觀念。正是以劉勰、王昌齡、皎然等為代表的詩學家們對“意”與“象”及其關系的深入探討,才為后來中國“意象”術語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釋皎然對“意”與“象”關系的探討比前人更系統、更深刻,更具有理論的形態,對后世詩歌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啟發了后人對詩歌意象范疇的進一步思考。

[1]皎然.詩式校注[M].李壯鷹,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2]胡雪岡.意象范疇的流變[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75.

[3]屈光.中國古典詩歌意象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2(3):162-171.

[4]孫昌武.論皎然詩式[J].文學評論,1986(1):105.

[5]張兮.皎然《詩式》的詩歌美學思想[J].中國文學研究,1988(2):3.

[6]陳伯海.釋意象(上)[J].社會科學,2005(9):168.

[7]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會考[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418.

[責任編輯張永杰]

The Concept of Poetic Image on the Jiaoran

HE Xiao-e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edia,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563002,China)

The concept of poetic image Jiaoran mainly influenced by Buddhism Cittamatra thought. That is the heart like Jiaoran images, images can not only express, the higher realm is the truth. Jiaoran learned that the key meaning of the images on the poetry creation, integrity, the poetry image symbol, have a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many, and expound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poetic imagery. The influence of Jiaoran's poetry imagery theory is profound, and he lived about the same time Han Meng poetry, Yuan Bai school afte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Mei Yaochen's poetry had produced tremendous effect. The theory of poetry image has been Jiaoran, economists from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ancient poetics "image" theory.

Jiaoran; Poetic imagery concept; Imagery; Symbolism; Polysemy

I052

A

1008-9128(2017)02-0064-05

10.13963/j.cnki.hhuxb.2017.02.016

2016-09-10

賀孝恩(1971-),男,貴州遵義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猜你喜歡
假象詩學觀念
維生素的新觀念
背詩學寫話
別讓老觀念害你中暑
有些早泄是假象
健康觀念治療
原野偵探課 第十節 假象掩蓋的真相
假象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新聞觀念與實踐需反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