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視野中的生態文明論析

2017-03-09 10:50龔靜源
關鍵詞:馬克思物質文明

龔靜源,黃 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視野中的生態文明論析

龔靜源,黃 娟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當前對生態文明的一般理解缺乏對其實現路徑和現實目標的描述,因此有必要在理論上對生態文明的概念及特征予以新的回答。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為人們認識生態文明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其揭示了物質變換是貫穿了整個人類文明歷程的活動過程;生態文明是一種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自覺地走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物質變換“低消耗-高產出-低排放”的文明形態,具有自覺性、創新性、共享性和長期性等鮮明的特征。

物質變換;生態文明;工業文明;綠色發展

當前人們對于生態文明的理解一般以 “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或 “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核心內涵,并把這種 “協調發展”或“和諧關系”解釋為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能夠保護自然的自覺認識和活動。這種對生態文明的解讀當然不錯,但卻失之抽象,不夠明晰,特別是缺乏對 “協調發展”或“和諧關系”的實現路徑和現實目標的描述,難免有礙于人們對生態文明正確和完整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對生態文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作出新的思考和解讀。

一、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是把握生態文明的堅實理論出發點

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生態文明的新的理論視野?!拔镔|變換”最初是在生物化學和生理學上來說明自然界(包括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物質循環和新陳代謝現象的,馬克思借鑒了這一概念并在其著作中多次使用。

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物質變換”有三重內涵:自然界中的物質變換、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和社會的物質變換[1]。

其中,自然界的物質變換既包括無機界的新陳代謝,也包括有機界的無意識的新陳代謝,對于人來講就是人的自然發生的新陳代謝,也就是“生命,即通過攝食和排泄來實現的新陳代謝,是一種自我完成的過程”[2]87。這個過程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

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是人類通過勞動形成的。馬克思深刻地指出,勞動構成了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過程的中介和途徑,“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3]207。勞動過程就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對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3]215。通過勞動,人類一方面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另一方面又將廢棄物反饋給自然界,“勞動過程就要像生命體的新陳代謝那樣,不僅包括把外部東西同化的一面,還必須包括把獲得的東西再排到外部的異化方面”[4]。這里的“將廢棄物反饋給自然界”或“向自然界排放廢棄物”是從廣義上加以理解的,即人通過勞動或物質活動對自然界產生的物質影響。勞動過程與物質變換過程實際上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正是因為勞動這種“有目的的活動”作為物質變換的實現途徑,所以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不是一種無意識的自然運動,不是自發的而是一種自覺的、對象性的社會運動,是人“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3]208,當然,這一社會運動又必然以自然運動作為其前提。

社會的物質變換是指勞動產品的交換,即商品交換,“交換過程使商品從把它們當作非使用價值的人手里轉到把它們當作使用價值的人手里,就這一點說,這個過程是一種社會的物質變換”[3]125。

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是物質變換的實質。這是因為,一方面,自然界中的物質變換是自然本身的必然性,即體現為物質運動變化的客觀規律,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內在地包含了對這一必然性的認識和運用;另一方面,社會的物質變換,即勞動產品的交換是人與自然間物質變換的必然結果,通過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人將自然物變成了勞動產品,而過剩的勞動產品通過交換變成了商品,而商品正是社會的物質變換的媒介。因此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決定了社會的物質變換過程,這也是由人的實踐存在方式和人的社會本質決定的。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特別說明,物質變換這個概念就是指人與自然間的物質變換。

二、物質變換貫穿著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物質變換是“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3]56,因此人類無論生活在怎樣的社會形式下都不能停止物質變換過程。以物質變換的理論視野來看待人類文明,我們會發現,文明是一個合乎辯證規律的歷史發展過程,不同的物質變換模式區分著不同的文明形態,即如施密特所言:“物質變換以自然被人化、人被自然化為內容,其形式是被每個時代的歷史所規定的”[5]。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即前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的生產工具較為原始,生產力較為落后,生產效率普遍不高,因此物質變換表現為:消耗的自然資源較少,生產的產品不夠豐富,同時排放的廢料和殘渣也較少,即“低消耗-低產出-低排放”的模式。工業文明時代是大機器生產的時代,馬克思生動地將大機器體系比作是“龐大的機械怪物”,它蘊含著巨大的“魔力”,造就了“現代的大工業”,使工業文明時代成為了“生產中的真正的狂飆時期”[2]277。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成百上千倍的提高,勞動產品的日益豐富,使得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消耗也成百上千倍地提高了,同時排放的廢料和殘渣也隨之急劇增長。因此工業文明的物質變換模式表現為:“高消耗-高產出-高排放”。而“高消耗”造成了資源枯竭,“高排放”帶來了環境污染,這正是當前生態危機的兩大基本表現。生態文明要消解生態危機必須重回“低消耗”和“低排放”,同時又能夠不斷發展生產,否則文明的發展就會停滯甚至倒退。生態文明在物質變換上必須遵循“低消耗-高產出-低排放”的模式。

怎樣才能在“低消耗”和“低排放”的同時又能夠做到“高產出”呢?關鍵是彌補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裂縫。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了土壤肥力衰竭的問題,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的大土地所有制、工業化農業生產、強制分工、城鄉對立等“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歸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3]579,這樣一來就在“物質變換的聯系中造成了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6]919,使得土地日趨貧瘠。與此同時,那些被人消費掉而不能回歸土地的部分又成為了污染的源頭,正如馬克思所說:“消費排泄物對農業來說最為重要。在利用這種排泄物方面,資本主義經濟浪費很大;例如,在倫敦,450萬人的糞便,就沒有什么好的處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錢用來污染泰晤士河”[6]115。實際上由于資本對剩余價值的追逐,工業生產總是以粗暴的掠奪方式對待自然,物質變化的裂縫是無可避免的,資本主義和生態文明在本質上必然相背離。因此,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一方面發展了生產,帶來了高產出;一方面又造成了物質變換的裂縫,帶來了高消耗和高排放。裂縫的存在使得工業文明不可持續,要避免和彌補裂縫,在生產力上就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不斷降低消耗和排放;在生產關系上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將資本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限制資本的野蠻增長,引導其為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務。因此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建設和實現真正的生態文明。

三、物質變換理論視野中的生態文明及其特征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是一種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自覺地走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物質變換“低消耗-高產出-低排放”的文明形態。其中,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的實現路徑,“低消耗-高產出-低排放”是生態文明的現實目標。

物質變換理論視野中的生態文明具有以下鮮明特征:

一是自覺性。從前工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物質變換的具體形式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有一點卻沒變,那就是“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僅僅以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時候才顯現出來的、通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產生效應的較遠的結果,則完全被忽視了”[2]562。這正是以往人類文明不自覺性的典型體現。物質變換是一種通過人類勞動實現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雙向運動,工業文明只是實現了人消耗自然資源的自覺性,即人通過以驚人的速度消耗巨量自然資源,來自覺地建設工業化或現代化生活;但對于人向自然排放廢料和殘渣這一方面,工業文明卻處于自發狀態,即將自然界僅僅看作是原料的來源地和廢棄物的存放地,沒有認識到人對自然的改造也就是人對自身的改造。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新的文明形態就在于它消除了這種自發性,將物質變換的兩個方面都變成了人類自覺的實踐,從而使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統一起來,使生態文明成為一種可持續的文明,使人類真正成為自覺的“類存在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7]。這告訴我們,生態文明的發展之路要將自覺利用自然和自覺保護自然統一起來,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就要充分考慮如何保護自然,平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甚至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發生沖突時,要將保護自然放在優先的地位上,因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發展。

二是創新性。歷史上,人類生產的不斷發展總是伴隨著資源消耗和廢料殘渣排放的不斷提高。生態文明要實現“低消耗-高產出-低排放”的現實目標,就決不能重復以往的老路,而只能走一條創新之路。

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先污染,后治理”,認為這是被西方發達工業化國家發展歷程證明過的可行之路。這種觀點實質上就是要求先利用自然再保護自然,先講效率再將公平,把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看作是對立的兩個方面。在理論上,這種觀點實際上仍然是只有利用自然的自覺,而沒有保護自然的自覺,因而仍然停留于工業文明的發展觀上。在實踐上,一方面,西方發達工業化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以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身體健康為代價,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即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美國多諾拉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水俁事件、日本富山事件、日本四日事件和日本米糠油事件)令人觸目驚心,這是和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嚴重背離的;另一方面,“歐美發達國家在幾百年的現代化過程中已將地球的資源和環境透支使用。我們這個時代正面臨著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資源短缺和環境威脅,這決定了我們已沒有可能去重復歐美國家的現代化老路?!盵8]因此,國際和國內環境都不允許我們再去重復“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走綠色發展的創新之路。綠色發展是指保持經濟、社會、自然相協調的發展道路,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則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兩條基本途徑。循環發展旨在強調節約資源,通過回收和再利用,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而且還可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低碳發展旨在保護環境,通過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不斷降低經濟發展中對碳的依賴度,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要大力開拓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將創新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之源。

三是共享性。工業文明雖然創造了驚人的財富,但同時也創造了驚人的不平等。工業文明帶來的高產出成果只能被少數人、少數國家所享有,大部分人、大部分國家卻要為前者承擔高消耗、高排放帶來的種種惡果。因此,工業文明不是一種共享文明,它將少數人的幸福建立在多數人的痛苦上,從文明本身的角度來看,工業文明天然包含著野蠻。

生態文明所要調整的不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也要調整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認為,物質變化不僅存在于人與自然之間,也同樣存在于人與人之間。一方面,人通過勞動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生產出勞動產品,并通過勞動產品的交換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物質變換,即“社會的物質變換”;另一方面,人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也就是說人們只有處于某種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之中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因此生態文明的實現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的全面變革的基礎之上的,不僅要實現生產力的變革,也要實現生產關系的變革。

因此生態文明所追求的“低消耗-高產出-低排放”不僅是一種生產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要求全員參與、全球協作,同時也要求發展成果全面共享,從而消除工業文明的野蠻性。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達成了新的全球氣候協議,即《巴黎協定》,標志著全球共同應對生態環境問題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如果說工業文明促進了世界各民族的交往,從而開創了世界歷史,那么生態文明則促進了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協作,從而開創了全球共享的世界歷史,因為生態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生存和發展基礎。

共享的主體是人,共享性體現了生態文明是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文明形態。就我國而言,目前我們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關鍵一環,生態文明的共享性將為我們促進協調發展,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是長期性。從18世紀中后期到19世紀中后期,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為完成工業化先后花了百年時間。生態文明要轉變生產方式,實現“低消耗-高產出-低排放”的目標也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

首先,如果以1972年斯德哥爾摩會議為標志算起,那么到今天人類開始邁向生態文明的歷史還不到50年。從人類以往的文明發展進程來看,我們目前還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意識也才覺醒不久,我們離建成生態文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次,工業文明還有生命力。從根本上講,這是因為工業文明還能創造出新的生產力。馬克思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9]。特別是當今世界發展不平衡,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國情,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在較落后的國家和地區中工業化仍然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目標。

再次,資本邏輯還將長期起作用。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還占據著優勢。資本主義還將長期存在,資本還將長期統治世界。馬克思曾經生動而深刻地將資本比作吸血鬼:“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創造剩余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3]269。在不斷增值的邏輯下,資本情愿破壞環境來發展自己,情愿禍害別人來滿足自己,情愿放棄未來以獲取眼前利益。因此資本邏輯從本質來講是反生態的,和生態文明是不相容的。但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資本也可以成為我們利用的一個要素。就我國的現實國情來講,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生態文明還離不開資本。但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用宏觀手段約束資本的野性,引導資本發揮積極作用,利用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發展生產力,積累資金,為建設生態文明創造條件。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資本的發展也會不斷創造消滅它自身的條件,最終資本會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資本邏輯也會徹底喪失對世界的統治,到那時生態文明就能真正實現了。

四、結 語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目前我們還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不夠發達,發展還不夠協調,社會具體制度還不夠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既是我國深化改革、轉變發展理念、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要求,也為我們謀求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只要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動搖,堅持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不動搖,堅持四個全面的發展目標不動搖,堅持五大發展理念不動搖,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取得新的偉大成就。

[1]郭劍仁.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概念及其當代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200-20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韓立新.環境價值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41.

[5]A·施米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M].歐力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78.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弘揚人民友誼,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N].人民日報2013-09-08(1).

[8]龔靜源.后現代與中國現代化觀念的轉變[J].理論月刊,2003(7):39-40.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責任編輯 文 格)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Views of Marx’sMateri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GONG Jing-yuan, HUANG Juan

(SchoolofMarxism,Chinese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Hubei,China)

The current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cks the descrip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ts path and reality goals. Therefore,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give the new answer to the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etically. Marx’s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view for humans to understa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eveals that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penetrates the entire proc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cour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kind of civilization form that people walk on the green development road and implement the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low consumption-high yields-low discharge”under the socialist system, equipped with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onsciousness, creativity, sharing and long-term.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green development

2016-12-20

龔靜源(1975-),男,湖北省武漢市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生態文明研究; 黃 娟(1963-),女,上海市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研究。

B031;D616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3.0004

猜你喜歡
馬克思物質文明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馬克思像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請文明演繹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漫說文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