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重塑:學校文化的深層意蘊與根本旨向

2017-03-24 07:14張曉東
江蘇教育 2017年58期
關鍵詞:價值學校建設

張曉東

理論前沿

價值重塑:學校文化的深層意蘊與根本旨向

張曉東

人離不開文化,當然,文化也無法離開人而存在,人與文化就是辯證的統一體。學校教育文化是人類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兒童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和價值,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高度重視文化的作用,努力在實踐中推進學校文化建設。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盡管文化建設的內容涉及物質、制度、精神等方方面面,但是,文化的內核一定是價值。所以,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和本質是價值重建。這一價值重建涉及文化建設的全過程,應該成為教育變革的首要前提和基本方向,同時也是當代學校內涵建設的題中之意。

學校文化;價值澄清;價值排序;價值自覺

“文化是人類的‘第二天性’。每一個人都必須首先進入這個文化,必須學習并吸收文化?!比穗x不開文化,當然,文化也無法離開人而存在,人與文化就是辯證的統一體。學校教育文化是人類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兒童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和價值,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高度重視文化的作用,努力在實踐中推進學校文化建設。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盡管文化建設的內容涉及物質、制度、精神等方方面面,但是,文化的內核一定是價值。所以,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和本質是價值重塑。這一價值重塑涉及文化建設的全過程,應該成為教育變革的首要前提和基本方向,同時也是當代學校內涵建設的題中之意。

一、價值澄清:教育的返鄉之旅

在價值多元的紛繁復雜時代,受到各種利益誘惑與外部擠壓,教育在彷徨中迷失了自我,誠如大美學家席勒所說的在“實用”這架“粗俗的天平”面前,人們順理成章地卑躬屈膝、降低身段、主動稱量,導致教育已經逐漸淪落為“謀生”的工具,與“養生”的教育漸行漸遠,不再渴望令人肅穆的神圣,不再涵養精神的崇高,不再關注那些等待喚醒的靈魂,不再告訴孩子們為何而生的道理,只是津津樂道于教給了孩子們何以為生的手段,讓他們比別的孩子具有了更多的競爭力,可以獲得薪水更高的崗位,于是乎“為了全力培養那些帶來榮譽和報酬的個別技能,而忽略了心靈的其他稟賦,這怎么會使我們感到驚奇呢”?就是在這種令人擔憂的“不驚奇”中,教育正在不知不覺中反向行走,在喧囂的市場叫賣中低價拋售教育的尊嚴,在機械的刷題中消磨掉兒童最寶貴的無法重演的生命,許多人都忘記了“任何一種學校教育,只要在其歷程的終點把一個職位或一種謀生方式樹為前景,就絕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是一份指導人們進行生存斗爭的說明書”。

學校文化建設在不斷異化,當它與功利聯姻就是表面文章,當它與“說明書”契合就是拋棄內涵。因此,一些學校不是在真正地“學”文化、“研”文化、“做”文化,而是“追”文化、“玩”文化、“秀”文化,就像一些無聊的有錢人炫富一樣,把文化作為相互應和的話題、相互吹捧的談資、茶余飯后的怡情。他們僅僅用“文化”對學校進行包裝,把文化建設變成了符號和物質再生產,操作方式非常簡單便捷,找三五個骨干精英和“專家學者”閉門沉思,從故紙堆中找出幾個充滿了“遠古氣息”“佶屈聱牙”的深奧語詞,或者是在文化公司購買服務的幫助下拿出一套速成形象系統,再或是弄出一套復雜至極的、誰也記不住的掛在墻上“很嚇人”的符號體系。這些都使得學校文化表層化、機械化和庸俗化,成為只供別人參觀考察的文化,不能真正觸及學校教與學的深層變革,只能讓學?!帮@得”很有文化,最終導致學校文化建設的嚴重扭曲,甚至讓文化建設過程成為“去文化”的過程。

學校文化的另一個通俗稱謂和表達就是“內涵”,有文化就是有內涵,學校文化建設與內涵建設是合二為一的。內涵發展是教育向內求索的過程,是對教育是什么的叩問,這種叩問是學校教育的起點,更是學校文化的真諦所在,也是教育之所以配得上稱之為教育的根本,就像杜威所言:“根本的問題不是新教育和舊教育的比較,也不是進步教育和傳統教育的比較,而是任何事物必須如何稱得上教育之名?!辈贿^,我們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已經干了這么多年的教育,難道我們還不知道什么是教育嗎?難道我們是在不知道何為教育的狀態下從事教育嗎?完全有可能!實際上,教育對于我們來說并非自明性的概念,我們往往是在對教育的熟知狀態下開展實踐,許多時候都是一些經驗把握和感性描述,沒有達成縝密而理性的深刻程度,更不是一種高度的文化自省。因此,無論是面對功利的挑戰,還是自身認識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曲解,學校文化建設應該再一次踏上歸家之路,向教育終極目的之深處回溯,要對什么是教育進行再追問、再理解、再定義,從而真正把握住教育的本質,這樣才能牢牢抓住學校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價值排序:實踐的三重邏輯

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重要的系統性實踐,不僅學校文化本身充滿了價值,文化建設整個過程會也涉及各種價值判斷,建設過程中的這些價值會導引各種文化實踐行動,并對學校文化本身的價值產生影響。而如此多的價值判斷會組成一個價值域或價值體系,我們必須回答什么是核心價值,什么是首要價值,什么是從屬價值,并且,要在積極主動的回答中對不同的價值進行合理排序,這樣才能保證文化建設合目的、合規律地展開,否則就會導致價值混亂和價值迷失,最終導致學校文化建設陷入誤區。從當下的現實情況出發,我認為學校文化建設必須堅守如下價值并進行合理排序:

1.第一價值:問題解決。

學校文化要積極倡導把問題解決作為真正的起點,學校文化建設過程應該是高水平、深層次、有品位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不解決問題的學校文化是沒有意義的文化,是自娛自樂式的消遣型的文化。只有找到了問題,文化建設才更有針對性、指向性和操作性,文化建設才能對實踐改進產生真正的影響。但是,現在人們普遍喜歡錦上添花而不喜歡雪中送炭式地解決問題,尤其不愿意去觸碰那些深層次的問題。因為,解決問題會面臨較大的風險,甚至會讓我們失去已經習慣了的舒適生活,并會使某些個體的既得利益受損。但是,如果我們都不去解決問題,尤其是那些瓶頸性的問題,我們怎么才能渡過教育改革的深水區,文化建設又怎么和內涵發展相匹配呢?逃避問題是對文化自身價值的嚴重貶損,會讓文化失去對實踐的重大改進功能。因此,學校文化建設一定要充分關注文化的問題解決功能,把文化作為重要的精神與價值資源,引領我們去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當文化能夠在相當程度或某種程度上解決一些重大問題時,文化就會在現實中產生真正的生命活力,并對實踐者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無窮魅力,讓所有人都主動地投入到文化建設中來。

2.第二價值:恰當方式。

學校文化建設需要概念和文字符號,但學校文化建設不是概念和文字游戲,一定要轉化到實踐中去,要達成文化化人、文化立校的目標追求,這時轉化方式就顯得特別關鍵。當代哲學家趙汀陽對“道”有一個解釋,對我們理解方式啟發很大,他說:“道意味著一切存在的有效運作方式,其焦點落在‘運作’而不在‘事物’上,關注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實存性。在這個意義上,道的形而上學與其說是存在論或知識論,還不如說是方法論?!睋Q言之,學校文化建設之道不是學校文化本身,而是學校文化的實現方式。學校文化如何真正濡化為學生的內在素養,必須找到學校文化實現和轉化的多種方式,甚至創新出新的載體和路徑,這樣才能真正擁有文化建設之道,才有可能實現學校和學生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如果找不到合理的方式,可能就會出現“人想把國家變成天堂時,總是把它變成了地獄”,因為在我們的學校文化建設中,已經找到了不少“天堂般”的目標,但是,我們現在最缺乏的是“天堂般”的方式。而沒有找到“天堂般”的方式,也就沒有找到“天堂般”的文化實現之道,往往就會在實踐中遇到種種障礙,并隨之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尋找“天堂般”的方式是對文化建設者實踐智慧的巨大考驗,也是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

3.第三價值:特色生成。

很多人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對特色尤其偏愛,尋求學校文化的特色本身無可厚非,我也不反對學校文化建設的特色追求。但是,我堅決不贊同把特色追求當作第一價值,如果我們把特色作為第一價值,就會變成為了特色而特色,這已經顛倒了目的和手段,特別是在這樣一個功利化的社會中,現實中的確已經有一些學校把特色當成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張口閉口都是與眾不同,甚至個別學校已經到了病態的地步,一定要找到別人沒有用過的語詞,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地步,好像不與眾不同就不足以顯示其文化的層次和水平,而和別的學校相同是一件非常丟臉、層次不高的事情。他們忘記了學校發展具有巨大的共性基礎,忘記了學生成長有一般規律,忘記了國家有統一的教育方針政策,忘記了我們有相同的教育核心價值觀。而且,如果沒有教育的重疊共識,我們如何進行對話和交流呢?需要再次重申,特色絕對不是文化建設的終極目的,更不是盲目地追求與眾不同,文化特色只是載體和工具,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師生的成長。真正的文化特色是生長出來的,是在解決屬于自己的問題中生長出來的,這種生長出來的文化特色才是充滿了實踐張力和生命活力的文化特色,才會在學校的文化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

三、價值自覺:教師的主體實現

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是人——尤其是教師。我特別看重教師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不僅體現著學校文化的印跡,他們就是學校文化本身,就是學校文化的個體樣態。教師作為學校文化建設主體,他們攜帶著學校文化的DNA,對學校文化進行解碼、增值和積淀,甚至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有什么樣的文化。因此,在回歸到真正的人的文化建設中,教師應該當仁不讓地成為文化建設最為重要的主體。教師成為文化建設主體,絕對不是對學生的遺忘和否定,而是通過教師的視角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人只有通過人,通過同樣是受過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他們就會還給我們什么樣的世界。正因為如此,教師在文化中的作用才顯得尤為重要,他們必須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體,所謂“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怎么才能讓孩子們都遇到“人師”呢?那就只有通過深入的文化涵養,促使教師成為海德格爾所說的深諳林中之路的“護林人”,不會被雜多的歧路所迷惑,才能真正實現言傳身教,以自身的文化素養去感染和喚醒學生。

盡管我們已經生活在信息技術時代,孩子們的交往對象、學習內容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一些技術支持者們提供了許多教育的變革路徑,設計出各種各樣的交往平臺,但是教師的作用絲毫沒有降低,教師的作用也是其他任何工具所無法替代的,因為“教師將許多東西帶入學習過程中,這是電腦永遠不可能比得上的。最好的教育激勵學生去相信自己,努力學習以實現目標。他們開發了孩子家長和孩子自己可能永遠也看不到的可能性”。因此,就算是身處在互聯網之中,教師作為學校文化建設者的主體地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我甚至認為可以把教師的文化作用和功能概括為一句話——教師創造了學校文化。如果說21世紀初開始的課程改革,濫觴于改課程、改教學,那么,現在必須進入改教師的階段了,因為,只要教師不發生改變,一切設想就不可能轉化到實踐中去,教育也就不會真正發生改變。所以,教師要勇于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人,這是文化建設不可拋棄的內在向度與行動路徑,教師們不僅需要進行大量的文化探索與踐行,更需要教育文化的價值自覺,有了價值自覺才能保證進行正確的文化建設。

教師們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價值思考力與價值判斷力,這種價值判斷不僅是選擇的能力,而且是進行深入辨析思考的能力,更是否定與批判的能力。千萬不能像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一樣,只會機械地肯定與接受,只會人云亦云、盲目跟風、迷信權威,而不會進行深刻的質疑與批判。因為學校文化建設,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文化批判與重塑的過程,通過否定之否定的批判,學校文化的品質與內涵才會螺旋上升,達成更高的文化實踐質態,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文化境界。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文化批判與重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形成對教育更為深刻的理解與把握,進而完善自身的教育哲學和教學主張,努力實現對自身經驗的超越。當教師們能夠不斷超越自身的時候,學校文化建設就會成為不斷創生的過程,而不是文化的簡單復制和低水平重復。教師們進行學校文化建設,就是和孩子們一起去建構充滿教育意蘊的文化生態,就是在不斷提升學校的文化內涵,就是和孩子們共同創生美好的精神家園,最終陪伴兒童走向充滿人性光輝的生命旅途。

G47

A

1005-6009(2017)58-0007-04

張曉東,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南京,210013)副主任,博士。

猜你喜歡
價值學校建設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學校推介
小黑羊的價值
放大你的價值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