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理

2017-05-16 15:37左東奇
試題與研究·高考文綜地理 2017年1期
關鍵詞:甲地磷酸鹽區域

左東奇

一、考綱解讀

2017年國家考試中心制定的考試大綱規定,對世界地理的考查范圍不超過《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有關內容,考查程度不超過課程標準規定的要求。以區域地理為背景命題能夠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貼近生活,學以致用。站在高考角度審視世界地理復習備考,要求考生不但要掌握區域地理事物的分布,還要理解地理事物——包括自然與人文事物間的聯系,更要依據其發展歷程評價、推測其興衰演變之趨勢。區域地理綜合題因其融合自然與人文、體現地理原理在實際生產、生活活動中的應用,能夠很好地考查考生思維能力而成為不可或缺的決定高考成敗的重磅題型。

二、考點解讀

就世界地理部分而言,主要考點包括世界海陸分布,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主要氣候要素及其影響因素;世界主要河流、湖泊及其主要特征;對地區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自然資源及其分布、生產、貿易等情況;不同區域(如地區、國家)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的主要問題及其基本對策。世界地理各考點作為高考命題經常涉及的內容,是高中必修三區域地理的基礎,高考地理對知識和能力的考查很多時候都是以世界某區域為載體來實現的,縱觀新課標全國卷近三年對世界地理考點的考查,區域定位、區域差異、區域特征、區域發展等內容是經常出現的,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高考命題對試題背景區域的選擇是多樣的,集中于亞洲、歐洲、美洲等三大洲,且并不忌諱在同一試卷中重復考查同一個區域。因此,學生備考應關注課標對認識區域的要求,選擇典型區域(大洲、地區、國家)掌握區域分析的方法。重視對大、中尺度地區空間定位的掌握,強化區域內、外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對區域特征的分析應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規律為基礎,從確定地理位置、歸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布及變化特征、闡釋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成因及相互聯系、探討區域可持續發展(開發方向、問題、措施、區際聯系)等角度分析區域特征。淡化對具體地理事象的記憶,注重對地理事象空間分布和時間變化規律的掌握。

三、題型回顧

例1 (201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文綜卷Ⅱ)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蝕、沉積及沼澤的吸收(附)影響河流泥沙和營養物質含量。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影響浮游生物量,并與水溫共同制約魚類資源數量。圖1所示的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低平,凍土發育,河流眾多,沼澤廣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亞平原沼澤廣布的原因。

(2)分析葉尼塞河泥沙含量較多,而鄂畢河泥沙含量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魚類資源豐富,但鄂畢河河口魚類資源相對較少。說明鄂畢河河口魚類資源較少的原因。

【參考答案】(1)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氣溫低,蒸發量??;下部土層凍結(永凍層),阻滯水分下滲;(凌汛等導致)河水泛濫。

(2)葉尼塞河支流多流經中西伯利亞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蝕強,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畢河主要流經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積,含沙量小。

(3)鄂畢河河口緯度高,水溫低,魚類生長慢。結冰期長,魚類存活率偏低。鄂畢河流經沼澤,營養物質被植物吸收,河水中營養物質嚴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長。北冰洋營養物質和餌料較為貧乏。

【解題思路】該題充分體現了提取信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高考命題原則,答案隱藏在圖文材料所蘊含的信息當中,強調思維能力的應用。

第(1)題,沼澤是指長期受積水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濘地區,其形成的關鍵是土壤水分多、地勢低平。從圖中可以看出西西伯利亞地區以平原地形為主,地勢低平;有鄂畢河等河流流經,水量豐沛,緯度高,有結冰期、凌汛,河水泛濫、排水不暢,氣溫低,蒸發量??;有凍土分布,阻滯了水分的下滲,導致水分積聚在地表。

第(2)題,河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與流域水土保持狀況、地表性質、流速等因素有關。從圖中可以看出,葉尼塞河支流多流經中西伯利亞高原,落差較大,流速快,流水的侵蝕能力較強,河流攜帶泥沙的能力較強,因而含沙量較大;鄂畢河流經的地區主要是平原,落差小,流速慢,河水攜帶泥沙的能力較弱,以流水的沉積作用為主,泥沙沿河沉積,因而含沙量較小。

第(3)題,由題干文字信息可知河流的侵蝕、沉積及沼澤的吸收(附)影響河流泥沙和營養物質含量。水體中營養物質含量影響浮游生物量,且與水溫共同制約魚類資源數量。決定魚類資源種類是否豐富的主要因素有氣候、水環境、餌料等。鄂畢河流經沼澤,營養物質被植物吸收,河水中營養物質嚴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長。冬季漫長嚴寒,水溫低,適合生存的魚類較少,且魚類生長緩慢;由于自然環境惡劣,使得浮游生物較少,魚類的餌料少。

例2 (201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文綜卷Ⅰ)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內陸的綠洲地區。21世紀初,該國甲地發現便于開采、儲量豐富的優質磷酸鹽礦(位置見圖2)。初期開采的礦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該國在甲地附近籌建磷酸鹽工業城,使其成為集開采、加工為一體的國際磷酸鹽工業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設國際磷酸鹽工業中心的優勢條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設磷酸鹽工業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條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鹽礦石,都會造成污染。有觀點認為“與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鹽礦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較輕”。你是否贊同這種觀點?請通過對甲、乙兩地的對比分析,闡述理由。

【參考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亞洲、非洲、歐洲市場)瀕臨海洋,產品運輸方便;磷酸鹽礦品位高,儲量大,易開采;油氣資源豐富,能源成本低;資金雄厚。

(2)高溫干燥,淡水資源短缺,施工環境差;地處偏遠地區,人口稀少,勞動力缺乏;地區開發歷史短,工業與基礎設施薄弱。

(3)贊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納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經濟活動密集,對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

反對:甲地生態環境更脆弱(水資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環境保護設施較完備,污染物處理技術較成熟。

【解題思路】該題的命題特色突出體現在主題單一、層層遞進,即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設問,各設問各自獨立又相互滲透,且逐層深入,符合新課標的探究理念。本題以磷酸鹽工業城建設為核心,涉及工業區位因素的分析、工業城建設對環境的污染等方面。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新課標必修三的重要內容,而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體現了區域可持續發展。本題以沙特阿拉伯這一區域為背景,以磷酸鹽工業城建設為核心,考查學生讀圖提取信息、調動運用工業區位因素分析相關知識,并把圖文信息與相關知識相結合,形成邏輯聯系,進而判斷、推理、解決相關問題的地理思維能力。

第(1)題,試題要求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設國際磷酸鹽工業中心的優勢條件。人教課標版教材對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歸納為市場、運輸、動力、原料、科技、政策、勞動力、土地、水源等,在日常學習中,學生要立足教材知識,對這九個方面的區位因素逐一分析,采取“寧多勿缺”的答題方法,結合圖文信息,對這九個方面逐一分析作答。這種依據答題模版展開的思維方法雖有其合理性,但面對嶄新的試題背景材料并不能達到兼容并包的目的,反而會因答題模版的僵化教條禁錮了思維的發散,忽視了一些關鍵信息,所以考生在答題時,除了要考慮這九個方面的因素以外,還應“因題制宜”,結合題中所給的圖文材料總結答題要點。結合圖文材料,本小題容易得出沙特阿拉伯建設國際磷酸鹽工業中心的優勢條件有市場、運輸、原料三個方面:位于亞、非、歐三大洲交界地帶,位置優越,市場廣闊;設問中“國際磷酸鹽工業中心”這一關鍵信息,暗示產品是銷往國際市場的;瀕臨海洋,境內有鐵路連接,交通便利,產品運輸方便;磷酸鹽礦便于開采、儲量豐富、優質(品位高)。在回答每個要點的時候,要注意語言敘述的因果關聯性、邏輯性,不能只寫出“市場廣闊”“原料豐富”“交通便利”等短語。對于文科考生而言,由于對油氣資源與磷酸鹽工業冶煉之間的關系不明確,考生很難得出“油氣資源豐富,能源成本低”這一答案要點。磷酸鹽工業產品眾多,主要生產農用磷酸鹽復合肥及提取工業原料,其中必不可少的氮素是來自于煤、石油、天然氣的轉化,且氮素占磷酸鹽產品成分的20%以上,沙特阿拉伯油氣資源豐富,若把該題背景放置在一個煤炭資源豐富的區域,也是需要考慮到這一點的,這是從磷酸鹽工業產品成分來看的;作為磷酸鹽工業的動力來源,沙特阿拉伯的電能絕大部分是由石油轉化而來的,即以火電站為主,圖中沒有火電站標識,這是一個隱含信息,考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很難注意到。沙特阿拉伯工業單一,以石油開采與加工為主,但屬于富裕的發展中國家,建設磷酸鹽工業中心的資金充足,若忽視了該國這一國情,或只依據教材給出的九個工業區位因素,“資金雄厚”這一答題要點就很難得出。如果一看到設問要求回答“優勢條件”就盲目地把答題模版的九個工業區位因素一一加上“廣闊”、“豐富”等字眼,而沒有形成因果關聯的邏輯語言,是很難得分的,甚至會誤答,比如盲目得出“勞動力豐富”的結論。這提醒我們在答題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切不可抱著以不變應萬變的應試心態機械套用答題模版,以選拔性為目的的高考沒有固定套路可言,是對考生地理素養、地理思維能力的綜合考查。

第(2)題,要求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設磷酸鹽工業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條件。在審題時,考生需建立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第(1)題是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設“國際磷酸鹽工業中心”,本題是“甲地”建設“磷酸鹽工業城”,第(1)題是就宏觀而言,本題是具體地點,這是第一個區別;另外要注意的是分析“不利地理條件”?!暗乩項l件”包括“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地理條件”兩個方面。由圖中給出的緯度及圖例中的沙漠可知沙特阿拉伯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區,氣候干旱、淡水資源短缺。熱帶沙漠地區氣候干旱、日光暴曬,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施工條件惡劣。答題時應注意到圖中甲地遠離城鎮,地處沙漠,結合題干文字“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內陸綠洲地區”,可得出甲地人口稀少,勞動力短缺的結論。這一點考生極易失分。題干材料“初期開采的礦石送往乙地加工”說明甲地開發歷史短,工業與基礎設施薄弱(交通、水電、醫療等方面)。本題重在考查學生對圖文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

第(3)題,開放式設問,考查考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在前兩問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設問采取不同觀點的對比,考生無論答贊同或不贊同,都需說明理由,且理由能足夠支持其觀點,沒有科學性錯誤。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還需充分結合圖文信息,從環境污染的角度對比分析兩地發展條件的差異,從污染物的處理能力、生態環境脆弱程度及污染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危害強度進行綜合評價。從贊同該觀點的角度回答,需注意到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則能容納更多污染物;而乙地人口多,經濟活動密集,對污染更敏感,且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從反對該觀點的角度回答,甲地水資源短缺,植被稀少,沙漠化嚴重,生態環境更脆弱,對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弱,且基礎設施薄弱,對污染物的處理能力弱;乙地環境保護設施較完備,污染物處理技術較成熟。

例3 (2016年高考全國新課標文綜卷Ⅲ)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熱帶雨林風光吸引的游客從馬瑙斯出發,乘船沿內格羅河(圖3)溯源而上,見兩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橋。行至內格羅河與布朗庫河交匯處,發現兩條河流的河水因顏色迥異,呈一黑黃分明的界線,景色令人震撼。船繼續前行,岸邊的沼澤漸漸映入眼簾……當晚他查閱資料,得知內格羅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質,顏色烏黑,而布朗庫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黃色。

(1)分析內格羅河河水富含腐殖質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試對“河上很少有橋”這一現象做出合理解釋。

(3)你是否贊同在該地區拓展旅游觀光業?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1)氣溫高,濕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澤形成大量腐殖質。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澤,泥沙沉積。

(2)人口稀少,跨河運輸需求??;水網稠密,水運便利;河面寬,水量大,修路搭橋成本高,技術難度大,對雨林環境破壞大。

(3)贊同理由:熱帶雨林旅游資源獨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開發與運營成本低,經濟效益好,增加當地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

不贊同理由:對熱帶雨林環境造成破壞,產生污染;對當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帶來沖擊;來自自然的威脅(疾病、野生動物襲擊等)較大。

【解題思路】第(1)題,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河水的腐殖質和泥沙含量均與流域內的植被狀況密切相關;根據圖內經緯度和亞馬孫河等信息可知,該區域位于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區,受氣候特征的影響,茂密的熱帶雨林存在巨大的生物量,為腐殖質的發育提供了原料、溫度和水分條件。根據“布朗庫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黃色”可知,地形和沼澤對水流速度有影響,進而作用于腐殖質、泥沙含量。

第(2)題,考察交通建設的影響因素。結合區域自然與社會經濟特征,從需求、建設難度(資金、技術)、環境影響等方面作答。

第(3)題,為開放性試題,可從正反兩個方面回答。若表示贊同,需要從熱帶雨林地區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兩方面分析,說明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和非凡性,以及發展旅游業對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推動作用。

四、命題預測

高考常以各種圖示、文字材料、表格等作為背景材料考查該部分內容,材料新穎、時效性強、陌生度高,通常規避教材案例,或推陳出新,于熟悉區域中展現新情境;或以時政熱點隱性介入,由果溯因考查一般規律。把大量豐富信息隱含于背景材料之中,設問角度各異,舉凡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氣象氣候、自然災害、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皆可入題。因此,就解題而言,破解區域地理試題的關鍵,首在提取和解讀信息,然后調動和運用相關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規律,論證、解決問題。就備考而言,考生要運用地圖,構建空間概念,掌握區域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運用地理原理和規律解釋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成因和分布,注意區域內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運用比較的方法,把握區域間地理要素的差異;分析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注意區域發展條件的評價。

五、能力測試

讀世界某區域圖(圖4),完成1~3題。

1.圖6中甲被稱為“西方的香港”,使其成為國際性海港的主要因素是( )

A.地處國際航道的要沖

B.天然港灣有利于停泊

C.周邊地區的經濟發達

D.陸地交通線稠密便捷

2.圖中乙流域河谷地區是優質葡萄產區,其主導區位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熱量 D.水源

3.丙所在國被稱為“烈日下清涼的國土”,對其影響較小的是( )

A.地形地勢 B.海陸位置

C.緯度位置 D.大氣環流

圖5示意某區域。讀圖,完成4~6題。

4.圖示a國的氣候特征是( )

A.陰雨天氣多,降水豐富

B.夏季溫度高,晝夜溫差大

C.白天升溫慢,夜晚降溫慢

D.四季分明,降水年際變化小

5.20世紀60年代以前,采珠業是a國的支柱產業,20世紀70年代后采珠業迅速衰退,其主要原因是( )

A.國際市場需求量銳減

B.養殖技術迅速發展

C.海水溫度迅速上升

D.石油開采業的發展

6.表1是2014年a國人口統計資料,關于a國人口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調

B.人口增長模式為傳統型

C.大量男性人口遷入

D.人口分布比較均勻

大安的列斯群島位于南美大陸和北美大陸之間,加勒比海北緣,年平均氣溫25°C~26°C,8月最熱;年降水量因向風、背風而異,山地迎風坡達1500mm以上,背風坡在1000mm左右。圖6為大安的列斯群島局部區域圖。據此,完成7~9題。

7.圖中海峽①和海峽②盛行( )

A.東南信風 B.東北信風

C.東南季風 D.西北季風

8.大安的列斯群島中最高峰為杜阿爾特峰,海拔3175米,其山麓自然帶最有可能的是( )

A.東南部——熱帶荒漠帶;西北部——熱帶草原帶

B.西南部——熱帶草原帶;東北部——熱帶雨林帶

C.東南部——熱帶草原帶;西北部——熱帶荒漠帶

D.西南部——熱帶雨林帶;東北部——熱帶草原帶

9.杜阿爾特峰所在島嶼的河流特征為( )

A.全島徑流量季節變化較大

B.水流平穩,利于航運

C.流域面積較小,含沙量大

D.河流短小,水流急

1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國是世界棉花出口量最大、棉花品質最好的國家,植棉實行規?;r場模式。從整地、播種、灌溉、施肥、植保到采摘收獲、儲運及籽棉加工,全部采用大型機械作業。種一畝棉花投入工時約為3個工時(約合0.4個工作日),用工量是全世界最少的。美國農業部全面推廣棉花優良品種,目前有60%的品種為轉基因抗蟲棉。出租農業機械,出售棉花良種、化肥、農藥,運輸、建筑、修理、水利、農業工程以及棉花加工等都有專業公司、工廠為植棉農場服務。在植棉技術上也有技術研究與推廣中心給予科學指導和服務。國家對棉花生產實行扶持和保護政策。美國棉花中長絨棉品質最好,僅分布在西部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長絨棉主產區,棉田主要分布在該州的圣華金河谷地,4~5月種植,9~10月收獲。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進口國,因國內棉花種植成本高,種植面積減少,消費需求大,棉花進口依存度逐年升高。圖7為美國棉花種植區分布圖,圖8為加州洛杉磯市氣溫降水分布圖。

(1)說明美國棉花種植區分布特點及其原因。

(2)描述美國棉花種植業的生產特點。

(3)評價加利福尼亞州棉花種植的自然條件。

(4)針對我國棉花需求現狀說明我國棉花生產應采取的措施。

(參考答案見88頁)

猜你喜歡
甲地磷酸鹽區域
A close look at Nauru’s ecosystem
AZ91D鎂合金磷酸鹽轉化膜的制備與表征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磁性Fe3O4@SiO2@ZrO2對水中磷酸鹽的吸附研究
超高壓處理與添加復合磷酸鹽對海鱸魚保水性的比較
如何計算地方時
平均速度之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