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基礎教育理念下數學課堂教師角色新定位

2017-06-14 11:31吳偉華
新教師 2017年5期
關鍵詞:列式全體學生思維

吳偉華

新基礎教育研究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和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致力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把教育價值觀聚焦到為每一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實現幸福人生奠定基礎上。在數學課堂實踐中,教師除了是學生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之外,更有了新的角色定位。本文就教師的“維護者”與“推進者”角色展開探討。

一、面向全體學生的維護者

新基礎教育要求將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真正屬于全體學生,教師則要有意識地規避“替代現象”。那么,什么是“替代現象”?下面筆者以“有余數的除法”教學片段加以說明。

【教學片段】

教師提出問題:有10顆糖,要平均分給小朋友,可以分給幾個人?怎么分?可以怎么列式?

生1:可以平均分給5個人,列式10÷5=2。

生2:可以平均分給1個人,列式10÷1=10。

生3:可以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3顆,還剩1顆。

師:10顆糖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3顆,還剩下1顆,我們這樣列式“10÷3=3……1”,這里“……1”表示還剩下1顆,試著將你們平均分時有剩余的情況也模仿這個算式列出來。

教師通過不斷追問:“還可以分幾個人,列式呢?”將10顆糖能平均分給1、2、3、4、5、6、7、8、9、10人的情況列舉完整。

在學生匯報時,教師在黑板上從上到下有序板書。

平均分給1個人,列式10÷1=10;

平均分給2個人,列式10÷2=5;

平均分給3個人,列式10÷3=3……1;

……

平均分給10個人,列式10÷10=1。

接下來讓學生對這10個算式進行分類,讓學生感知生活中平均分完后,有余數和無余數的兩種情況,并通過這10個算式的枚舉,讓他們在較為豐富的素材中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開放的導入設計打開了學生思維,取得較好的效果。

但這個環節中存在兩種替代思維的現象。一是替代“全面思維”。案例中全面完整的答案,是通過幾位不同學生的點狀思考的結果“湊”出來的,用幾位學生個體點狀思維替代全體學生的全面思維。二是替代“有序思維”。教師將學生隨機的、無序的結果經過處理,形成有序的板書結果,教師的有序思維替代學生的無序思維,替代了學生從無序到有序整理的思維過程。

課堂中常見的替代現象還有許多種。

個別替代全體。教學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自覺地讓學優生多次發言,順利得到正確的答案,讓課堂按預定的程序,在規定時間內順利完成。學優生配合了教師,配合了教案,這樣的數學課堂成為教師與個別學生的對話與互動,其他學生則成了聽眾。

小組替代個人。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展示課教學中,為了突顯合作探究的理念,常常不適宜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但有些數學問題的思考過程(如上述“有余數除法”教學的下一個環節,探究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有些操作過程(如面積轉化操作過程,低段計算學習的操作過程),必須讓所有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而不能由小組合作學習來替代。

教師替代學生。該現象表現為教師不相信學生,在提供的學習單中,幫助學生整理、歸納和概括好本應由學生進行操作的內容,或是提供過多的提示,使本該由學生經歷和體驗的過程由教師包辦了。

課堂是全體學生的,教師應有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堂教學觀,自覺地維護全體學生參與教學、經歷教學過程的權利,成為面向全體學生的維護者。

二、教學互動生成的推進者

新基礎教育認為教與學應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真正能實現師生生命成長的課堂教學過程應是互動生成的教學過程,互動生成的教學過程是教學中“放”與“收”的過程。這里的“放”,要求進行大問題設計,通過把大問題放下去,實現課堂的重心下移,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解決大問題的過程中來;這里的“收”,就是教師現場發現并回收學生解決大問題時的不同狀態和相關信息,作為師生“交互反饋”的資源。一個大問題解決過程,就是一次“放”與“收”的過程,共同構成一個完整教學環節。一般情況下,一節數學課設計三個左右的大問題比較適合,這也契合新基礎教育中“三放三收”的過程結構。

例如,進行“比的應用”教學,教師出示問題一:學校買來一批樹苗要分給四、五年級的班級種植,已知四年級和五年級的班數比是5∶4,?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五年級種幾棵?

一放(大問題一):你能嘗試在橫線上補充適當的條件,并解決問題嗎?

一收:搜集從總棵數角度補充條件的資源。呈現不同數據和不同解法。

教師要求學生觀察條件給出的總棵數(36、90、180……)有什么特點,思考為什么都是9的倍數,歸納方法的共同特點,再引導檢驗。

二放(大問題二):只能通過總棵數來求五年級種的棵數嗎?有不同想法嗎?請把你的想法記錄下來。

二收:(1)通過四年級棵數計算。教師呈現兩種不同解法。追問:“同樣求每份,這里為什么‘÷5?為什么要‘×■?”(2)通過補相差棵數計算。教師追問:“同樣求每份數,這里為什么‘÷1?為什么要‘÷■?”引導學生思考:補充條件角度不同、數據不同,但解題思路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出示問題二:學校買來一批樹苗要分給四、五、六年級的班級種植,已知四、五、六年級的班數比是5∶4∶4,?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六年級種幾棵?

三放(大問題三):你能嘗試在橫線上從不同的角度補充適當的條件并解答嗎?

三收: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從哪些角度補充條件?可以怎樣解決這類問題?

教師構建以三個大問題為核心的“三放三收”教學結構,有效促進互動生成,使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開放,使每一位學生都獨立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其中實現對學生各種生成資源的深度開發,使教學向縱深推進。在此,教師成為教學互動生成的有力推進者。

在數學教育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還應轉變角色,成為面向全體學生的維護者、教學互動生成的推進者,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教師進修學校)

猜你喜歡
列式全體學生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江蘇省淮安市繁榮小學活動掠影
每筐多裝多少
問題教學法在歷史課堂中運用的原則
小學英語課堂再創新
讓課堂煥發創造活力
二年級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自測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