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結構化教學,促經驗生長

2017-07-01 09:53顏春紅
新教師 2017年6期
關鍵詞:認知結構結構化小數

顏春紅

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即通過分析研究小學數學教材的知識結構與編排體系,尊重并充分利用學生既有經驗,努力提高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穩定性與清晰性,從數學知識體系高度結構化的特點和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發展規律出發,站在整體、系統和結構的高度把握、處理教材,使知識由點連成線、由線鋪成面、由面構成體,感受知識之間的縱向與橫向聯系,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全程,盡可能擴大、健全學生頭腦中的數學知識的內容、觀念和組織,完善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形式,促進學生新的經驗形成、積累與生長,提高教學效益。本文以蘇教版三下“認識小數”一課為例,闡述筆者在組織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探尋本源,引發“連續”

連續包括“起點連續”“元素連續”與“目標連續”。學生是帶著自己獨特的數學現實開始新的學習,對新知識進行同化或順應。在設計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了解知識元素間的縱橫聯系,知道教什么,教到何種程度。

小數知識在教材中雖然是第一次出現,但學生在生活中并不是第一次接觸。因此,筆者對教材結構進行了微調,先通過提問,讓學生回憶從幼兒園到小學二年級已經認識了哪些數。介紹這些數是表示物體的個數,是自然數,屬于整數范疇。接著讓學生說一說三年級通過平均分物品認識了哪些數。舉例說一說分數所表示的意義。接著,讓學生說一說除了整數、分數,自己還知道哪些數,在哪里見過小數。最后揭示課題。

小數看似新知識的開端,但更是對以往數學知識的延伸。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去試著探尋知識的本源,抓住知識生長的根,使學生在簡單的回顧中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會數學知識的結構美。

二、逐層推進,意義“關聯”

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強調教師在掌握了學科層面知識的結構關系后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和重組,促進知識點的橫向關聯、縱向關聯,以及教材文本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個人經驗的溝通聯系。

(四)環環相扣,逼近本質

世間萬物總是在不斷變化中,而“變化”又總蘊含著“聯系”和“不變”的因素,從錯綜復雜的“變化”中發現“聯系”與“不變”,往往是我們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無論是人民幣抑或是米尺、正方形,都只是認識一位小數的載體,這些不同的載體之間有著哪些相同的因素?它們之間又存在著哪些聯系?為此,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活動:將正方形減少一半變成十等分的長方形,讓學生找出十分之幾、零點幾,接著將這個長方形的寬繼續壓縮,直至將長方形轉化成米尺,抽象出線段,最終形成數軸。學生在不斷地變化中逐漸悟出不變的本質,溝通了不同素材之間的聯系,也使學生真正理解了一位小數的含義。

猜你喜歡
認知結構結構化小數
小數加減“四不忘”
我國古代的小數
小數的認識
促進知識結構化的主題式復習初探
小數的認識
結構化面試方法在研究生復試中的應用
托馬斯·阿奎那的人類認知結構
基于圖模型的通用半結構化數據檢索
基于軟信息的結構化轉換
中學生體育認知結構的若干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