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地區漢代屈肢葬初步研究*

2017-09-13 08:06劉尊志
考古與文物 2017年5期
關鍵詞:墓主屈曲墓葬

劉尊志

(南開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屈肢葬是我國古代一種特殊的葬式與葬俗,石器時代開始出現,東周及秦代得到較大發展,分布地域較廣,并在一些地區較為發達。關于屈肢葬,學界已有較多研究成果公布[1],但多數集中于秦代及之前,對于漢代屈肢葬極少論述或僅是簡單提及。京津冀地區發現的漢代屈肢葬墓數量大,種類多,蘊含的喪葬內容較為豐富。本文擬以考古資料為基礎,結合相關資料,對京津冀地區的漢代屈肢葬作初步研究。

一、墓葬概況

多年來,京津冀地區發現、發掘的漢代屈肢葬墓已有數十座,時代貫穿西漢一代,部分可能晚至東漢初。

一些地區僅有個別發現,且為相對獨立的單體墓葬,總體數量不多,如天津市北郊雙口鎮東北漢墓[2]、河北承德平泉楊杖子村漢墓[3]等。一些地區數量較多,如北京市北部及河北省石家莊的東部與南部、邢臺的西北及北部、邯鄲的西部與南部等,多與其他墓葬位于同一墓地中。一些墓地中的漢代屈肢葬墓數量僅1~2座,如河北陽原三汾溝M4B[4]、廊坊大廠回族自治縣大坨頭遺址M3[5]、易縣燕下都M34[6]、元氏縣南程村M1014與M3004[7]、邢臺曹演莊M25[8]、邯鄲涉縣索堡鎮SSM1[9]、邯鄲市區西部建設大街HWM13與M15[10]、邯鄲市區南郊渚河橋M5與M6[11]及北京市的懷柔M61[12]、昌平半截塔村M18[13]等。部分數量較多,河北藁城臺西漢代墓地發現一定數量[14],邢臺內丘張奪墓地發掘更多,并有戰國及秦代屈肢葬墓多座[15],邯鄲市西王朗村發掘7座[16],北京市昌平史家橋亦發現多座[17](圖一)。另有一些骨架,或雙下肢微曲,或一腿屈曲一腿較直,部分手臂亦屈曲,如昌平史家橋M17、內丘張奪的部分墓葬、河間東文莊M10[18]等,當是屈肢葬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形式。

圖一 北京市昌平史家橋部分漢代屈肢葬墓分布示意圖

圖二 河北省內丘張奪09Ⅱ區墓葬分布圖(局部)

位于某一墓地中的漢代屈肢葬墓與直肢葬墓共存,有的墓地屈肢葬墓集中于漢代,有的則有一定數量的東周與秦代屈肢葬墓,體現出葬俗的延續和發展,如內丘張奪、邯鄲建設大街等墓地。屈肢葬墓數量較多者很少見集中分布或統一規劃,僅極少數在局部略顯集中,墓葬的具體方位和墓向亦不統一。不過,京津冀地區漢代屈肢葬墓在墓地中的分布也存在一定特點,即多位于所屬墓地的邊緣,考慮到漢代家族墓地中墓葬分布排列及屈肢葬墓時代與附近墓葬較為接近等因素,大致反映出多數屈肢葬者身份、等級相對較低的特征。內丘張奪墓地中,二號遺址的TG2M9位于家族墓地南端,TG7M21位于家族墓地東南邊緣,TG3M52與M57位于家族墓地東北邊緣(圖二);村南Ⅰ號墓地的TG4M34位于家族墓地東部邊緣,2號墓地的TG2M32位于家族墓地北部邊緣。一些墓葬的墓壙方向也體現出與其他墓葬不同的特點,如張奪二號遺址的TG7M21,墓壙為東西向,其他墓葬則基本南北向。少量屈肢葬墓不位于所屬墓地邊緣,墓葬形制和陪葬品也體現出墓主身份地位相對略高的特征,如涉縣索堡鎮SSM1、邯鄲渚河橋M5等。

圖三 北京市懷柔城北M61與M62

圖四 北京市昌平史家橋M2

合葬形式多樣,屈肢葬與非屈肢葬者合葬常見,屈肢葬者共同合葬少見。異墳異穴合葬者略少,屈肢葬者或男或女,另一為直肢葬。內丘張奪09ⅡTG2M9與M8,M9墓主男性,屈肢葬,M8墓主女性,直肢葬。邯鄲建設大街HWM15與M14,M15無棺,墓主女性,屈肢葬,M14有棺。同墳異穴合葬亦不多,墓葬基本并列,距離較近,屈肢葬者以男性居多,直肢葬者多女性。昌平史家橋M17與M16位于一近正方形坑內,墓坑并列,中有矮墻,骨架均居中,M17規模略大,墓主男性,屈肢葬。懷柔城北M61與M62有生土隔墻,墓坑排列不甚整齊,骨架均位于靠近隔墻一側,M61墓主男性,屈肢葬,M62墓主女性,直肢葬(圖三)。廊坊大坨頭遺址M3局部打破M2,骨架均靠西側,M3墓主男性,屈肢葬。同穴合葬稍多,屈肢葬者多女性,個別男性,兩棺并列但平齊者少,有間隔,女性棺多數略小。昌平史家橋 M2、M14、M23、M24、M43,兩棺錯位明顯,屈肢者均女性,直肢葬者面向左,屈肢葬者面向右,M2等面部相對(圖四),M43等面部相背。平泉縣楊杖子村漢墓的兩棺錯位明顯,間隔稍小,屈肢者下肢曲向另一墓主。天津北郊雙口鎮漢墓,東側棺小,內為屈肢葬者,下肢曲向西側棺。陽原三汾溝M4B,洞室內有男、女兩具小孩骨架,側身屈肢,女性屈肢明顯。無合葬者也有發現,元氏縣南程村M3004、邯鄲建設大街HWM13及內丘張奪09ⅡTG7M21、TG3M52等均是如此。大致來看,京津冀地區漢墓中女性屈肢葬者的面向或屈肢方向多朝向男性,但整體合葬形式已漸融入漢代墓葬的發展之中,主體特征與其他中小型墓葬較為一致,同穴合葬普及、異穴合葬距離較近、男性墓主的墓穴與葬具多較女性墓主略高等綜合體現出家庭觀念的不斷加強及夫妻在家庭中地位的差異和尊卑關系。

圖五 京津冀地區的漢代屈肢葬墓

墓葬多不見封土,有者面積小且低矮。墓穴基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形制簡單,部分不甚規整,填土經夯筑者少,多數較所屬墓地中其他墓葬規模要小。元氏縣南程村M1014、M3004及內丘張奪漢代屈肢葬墓、邢臺曹演莊M25、邯鄲建設大街HWM13與M15等,規模多小于周邊墓葬。具體形制大致有三類。一類平面長方形,無墓道,葬具或有或無,數量多,分布地域廣,時代跨度長,是該地區漢代屈肢葬墓形制的主體。較多墓葬無二層臺,單人葬。藁城臺西漢代M43與74均呈不規則長方形,兩窄端長度略有差別,無葬具痕跡,亦無陪葬品。張奪10NDZ2#MDTG1M9的豎穴開口與底部尺寸基本相同,有木棺和陪葬品。邯鄲建設大街HWM13、張奪09ⅡTG3M52有木棺,墓壙上大底小,整體呈“斗”形,張奪09ⅡTG3M52無陪葬品(圖五,1)。昌平史家橋M2、M14、M23、M24等亦呈“斗”形且無二層臺,豎穴底部錯位置放二棺。有二層臺的單人葬墓皆有棺,張奪10NDZ2#MDTG1M18的豎穴底部兩長側及TG2M32的西、北、東三面皆有生土二層臺,二層臺上均有橫向蓋板痕跡。一些墓葬有棺槨,并有頭箱、邊箱等設施,亦基本為單人葬。南程村M1014、昌平史家橋M17與半截塔M18、燕下都M34、曹演莊M25等,墓主頭前棺外有較大面積,擺放有器物,當為頭箱,南程村M1014與史家橋M17還有二層臺。懷柔城北M61、廊坊大坨頭遺址M3等,棺位于槨內一側,另一側為邊箱,內擺放陪葬品。邯鄲渚河橋M5槨室西部北側為棺室,頭箱居東,邊箱與棺室并列。磚砌或瓦砌槨室墓為新出現的墓葬類型,時代最早為西漢早期偏晚階段。磚砌槨室以單人葬居多,張奪09ⅡTG7M21的土坑下部修葺磚?。▓D五,2),邯鄲渚河橋M6的磚槨有木板蓋頂,河間東文莊M10磚槨上部覆蓋大量板瓦、筒瓦片。瓦砌槨室墓如天津北郊雙口鎮漢墓,雙人葬,女性屈肢。第二類為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坑墓,數量少。平泉楊杖子村漢墓的墓坑南側有梯形墓道,豎穴底部有木槨,槨內并置兩棺,可能有頭箱。昌平史家橋M43的墓坑東南側為墓道,墓坑底部置二棺,錯位明顯(圖五,3)。第三類為帶豎穴墓道的洞室墓,洞室長方形,葬二人。涉縣索堡M1的洞室內用磚和木板筑成墓室,并有木質封門及磚墻等,葬具為木質棺槨,棺有錯位,男性墓主屈肢葬。陽原三汾溝M4B,不規則長方形洞室位于豎穴墓道西側,無棺槨痕跡和陪葬品,所葬二人均側身屈肢(圖五,4)。二、三類墓葬雖也分布于一些不同地區,但數量少,且時代基本為西漢中晚期,其與一類中的磚砌或瓦砌槨室墓等可視為屈肢葬墓在其他漢墓影響下的發展與融合。

部分墓葬無陪葬品,部分有1~2件陶器,一些墓葬的陪葬品超過2件但不足10件,僅少量墓葬超過10件,其中還有一定數量的夫妻同穴合葬墓。陪葬品質地以陶質居多,制作粗糙,日常生活類陶器多,罐較常見,仿銅陶禮器出土于部分墓葬中,組合大多不全,模型明器不見。陶俑僅出土的少量墓葬,數量不多,品種單一。其他質地器物所占比例較小。銅質器物出土于少數墓葬,與日常生活有關,如釜、鏡、帶鉤等,平泉楊杖子村漢墓還出土有印章、盉、筒形器、洗等,個別墓葬還出土有車馬器,但明器特征明顯。鐵、漆木、骨等質地器物較少,玉器及金銀器等基本不見。多數墓葬不見或僅有少量銅質錢幣出土,部分錢幣被用作口琀。

與京津冀地區鄰近且距離較近的山西朔州[19]與遼寧朝陽袁臺子[20]等地也有漢代屈肢葬墓發現,均單人葬,等級普遍較低,時代為西漢早中期,它們與京津冀地區的漢代屈肢葬墓當有密切聯系,限于篇幅,本文不多做論述。

二、葬式分析

京津冀地區漢代屈肢葬的葬式可分為仰身屈肢和側身屈肢兩大類,仰身屈肢葬居多。

(一)葬式分析

1.仰身屈肢

上身平躺。上肢部分彎曲,部分較直,下肢屈曲情況和程度有所差別。根據下肢的屈曲程度及上、下肢屈曲情況等的不同,可分為三型。

A型 面部朝向一側。上肢中一肢微曲,手置于腹部,另一肢置于身側。下肢后屈較甚。根據下肢屈曲程度等的不同可分為兩式。

Ⅰ式 下肢上部與下部夾角較小,雙小腿后屈疊壓于骨盆下。張奪09ⅡTG3M57,墓主面部朝左,右臂局部疊壓身下,左小臂微內曲,手部置于髖骨處(圖六,1)。

Ⅱ式 下肢上部與下部夾角稍大,雙小腿與盆骨有一定距離。張奪09ⅡTG7M21,墓主面部朝右,右小臂微內曲,手部置于髖骨偏下,左小臂上曲置于肩外側(圖六,2)。

B型 面部朝向一側。一手臂彎曲或二手臂均彎曲。下肢多雙腿并曲,方向一致,少量一腿屈曲,一腿近直,屈曲者程度較輕,上部與下部夾角大于90°。根據上、下肢屈曲情況的不同可分為三亞型。

Ba型 一手臂彎曲,手部置于下腹或髖骨處,一手臂略直,靠近身體。雙腿并曲,多數面部朝向與屈肢方向一致,少量相反。根據手臂彎曲程度及手部位置等的不同可分為四式。

Ⅰ式 內曲手臂基本呈垂直狀,手部置于下腹部偏上,另一臂緊貼身體。張奪09ⅡTG 3M52,墓主右小臂內曲,面部及下肢均向左側(圖七,1)。

圖六 A型仰身屈肢葬

圖七 Ba仰身屈肢葬

Ⅱ式 內曲手臂的夾角略大于90°,手部置于下腹部,另一臂緊貼身體。張奪10NDZ2#MDTG1M18,墓主左小臂內曲,面部及下肢均向右側。張奪09ⅡTG2M9,墓主面部及下肢均向右側(圖七,2)。藁城臺西漢代M9,墓主右小臂內曲,面部向右,下肢屈向左側(圖七,3)。

Ⅲ式 內曲手臂的夾角略大,手部置于髖骨處,另一臂與身體稍有間隔。南程村M1014,墓主左小臂內曲,面部及下肢均向右側(圖七,4)。

Ⅳ式 內曲手臂的夾角大,手部置于髖骨處,另一臂與身體間隔稍大。邢臺曹演莊M25,墓主左小臂微內屈,面部及下肢均向左側(圖七,5)。昌平史家橋M17,墓主右小臂微內屈,面部及下肢均向左側(圖七,6)。

Bb型 一手臂彎曲,一手臂略直,靠近身體。一腿外曲,一腿近直,面部朝向與下肢屈向一致。河間東文莊M10,墓主右臂微內曲,手部置于髖骨處,右腿近直,左腿外曲,面部與下屈肢均向左側(圖八,1)。

Bc型 二上肢均彎曲,手部位于胸及腹上部,略有錯位。一腿外曲,一腿微曲或近直,面部朝向與下肢屈向一致。根據下肢屈曲程度等的不同可分為二式。

Ⅰ式 一腿外曲,另一腿微曲,方向一致,雙腿無交叉。張奪10NDZ1#MDTG4M34,墓主左手置于腹上部,右手置于胸部,面部與下屈肢均向右側,左腿微屈,右腿稍甚(圖八,2)。

Ⅱ式 一腿外曲,另一腿近直,兩小腿有交叉。藁城臺西漢代M74,墓主雙小臂放在胸部偏下,面部與下屈肢均向左側,左腿外屈明顯,右腿近直,左小腿彎曲壓在右小腿下(圖八,3)。

C型 雙臂直,平置于身體兩側。面部向上或朝向一側。根據下肢屈曲情況的不同可分為三亞型。

Ca型 二下肢平行屈曲,較輕,雙臂微外伸,與身體略有間隔,面部朝向與下肢屈向一致。元氏縣南程村M3004墓主、平泉楊杖子村漢墓女性墓主,面部與下屈肢均向右側(圖九,1、2)。

Cb型 一下肢屈曲較輕,另一稍甚,夾角均大于90°,雙臂與身體緊貼,面部朝向與下肢屈向一致。易縣燕下都M34、懷柔城北M61墓主,右下肢微屈,左下肢稍甚,面部與下屈肢均向左側(圖九,3、4)。

Cc型 一下肢作屈曲狀,較輕,方向內外皆有,另一下肢近直,面部朝上。張奪10NDZ2# MDTG2M32墓主,右下肢向外(右)彎曲,左下肢近直。邯鄲建設大街HWM13墓主,左下肢向內(右)彎曲,右下肢近直。二者均是左臂與身體緊貼,右臂微外伸(圖九,5、6)。

圖八 Bb、Bc型仰身屈肢葬

圖九 C型仰身屈肢葬

2.側身屈肢

身體側躺,左右方向皆有,面部與側身方向一致。上肢或一臂彎曲一臂略直,或兩壁皆彎曲。下肢屈曲情況和程度有所差異。根據下肢的屈曲程度及上、下肢屈曲情況等的不同,可分為二型。

A型 體側向右。右手臂彎曲上舉,手部過頭,下肢屈曲較甚。根據上、下肢屈曲情況的不同可分為二式。

Ⅰ式 左臂亦彎曲上舉,高度低于右手臂。左腿向上彎曲,小腿上舉,右腿蜷曲。藁城臺西漢代M43墓主,左手彎曲護住臉部,左膝頂住腹部,右小腿下伸(圖一〇,1)。

Ⅱ式 左臂微內曲,下垂貼身。下肢上部與下部平行或疊放。邯鄲渚河橋M5墓主,左手置于髖骨處(圖一〇,2)。

B型 體側向右或向左。上部手臂略彎曲,置于腹及髖骨處,另一手臂略直,與身體稍有間隔。下肢基本為平行并屈,屈曲度較輕,方向與側身方向一致。根據下肢屈曲程度的不同可分為二式。

Ⅰ式 下肢屈曲稍甚。張奪10NDZ2# MD TG1M9墓主,向左側身,右小臂斜內屈(圖一〇,3)。

圖一〇 側身屈肢葬

Ⅱ式 下肢屈曲較輕。昌平史家橋M2屈肢葬墓主,向右側身,左小臂內屈(圖一〇,4),M14、M24、M43與之相似。陽原三汾溝M4B葬二人,均側身屈肢,方向相反。廊坊大坨頭M3墓主,面向西。

(二)分期

在上文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墓葬形制、陪葬品等,可將京津冀地區漢代屈肢葬葬式分為三期。

一期主要包括A型、Ba型Ⅰ式與Ⅱ式、Bc型Ⅰ式、Cb型、Cc型仰身屈肢,A型Ⅰ式側身屈肢葬。屈肢葬所屬墓葬基本為第一類墓葬,稍早階段的墓葬形制簡單,稍晚階段的墓葬出現了二層臺等設施,并有磚砌和瓦砌槨室等墓葬。部分無陪葬品,有陪葬品者,仿銅陶禮器不多且組合不全,生活類器物以罐為主,陶俑、錢幣少見,早期特征明顯。主要墓葬有內丘張奪09ⅡTG3M52與M57、TG7M21,張奪 10NDZ1#MDTG4M34 與 Z2#MDTG1M18、TG2M32,易縣燕下都M34、天津北郊雙口鎮漢墓、邯鄲建設大街HWM13與HWM15、藁城臺西漢代M34等。時代大致相當于西漢早期,具體為西漢建國至武帝頒行五銖錢幣(公元前118年)之前。

二期主要包括Ba型Ⅱ式、Bc型Ⅱ式、Cb型、Cc型仰身屈肢,A型Ⅱ式、B型Ⅰ式側身屈肢葬。屈肢葬所屬墓葬以第一類墓葬為主,二層臺或有或無,有的有其他設施,磚砌槨室墓也有使用,另有第三類墓葬。陪葬品中,仿銅陶禮器出土于較多墓葬中,組合器物增多,生活類器物的數量和種類均稍多,罐常見,陶俑在稍早階段還有少量使用,后漸消失,模型銅車馬器在一些墓葬中得到使用,錢幣、銅鏡少見,時代特征明顯。主要墓葬有內丘張奪09ⅡTG2 M9與10NDZ2#MDTG1M9、藁城臺西漢代M9與M74、邯鄲渚河橋M5與M6、涉縣索堡M1、懷柔城北M61、昌平半截塔M18等。時代大致相當于西漢中期,具體為五銖錢幣頒行(公元前118年)之后至昭宣時期。

三期可分為兩段。

Ⅰ段 主要包括Ba型Ⅲ式、Ca型仰身屈肢葬及B型Ⅱ式側身屈肢葬。屈肢葬所屬墓葬為第一、三類墓葬,一類墓葬中,二層臺或有或無,有的有其他設施。陪葬品中,仿銅陶禮器出現在部分墓葬中,僅1~2種,生活類器物以罐為主,銅鏡、錢幣少見,時代特征明顯。主要墓葬有元氏縣南程村M1014與M3004、廊坊大坨頭M3、陽原三汾溝M4B等。時代大致相當于西漢晚期偏早階段,具體為元帝至王莽新朝(公元8年)之前。

Ⅱ段 主要包括Ba型Ⅳ式、Bb型仰身屈肢葬及B型Ⅱ式側身屈肢葬。屈肢葬所屬墓葬為第一、二類墓葬,一類墓葬中,二層臺或有或無,有的有其他設施,也見磚砌槨室墓,第二類墓僅見于該段。陪葬品中,仿銅陶禮器多有發現,種類較多,搭配不一,生活類器物以陶罐為主,另有陶甕等,個別墓葬還有相關銅器,銅鏡、錢幣等有所發現,有錢幣出土者均見王莽時期的錢幣。主要墓葬有昌平史家橋M2、M14、M17、M23、M24、M43及平泉楊杖子村漢墓、邢臺曹演莊M25、河間東文莊M10與邯鄲王朗村的相關墓葬。時代大致相當于西漢晚期偏晚階段,具體為王莽新朝時期,一些墓葬的下限可至東漢初期。

(三)發展演變和時代特征

A型仰身屈肢葬中,微曲上肢的夾角漸大,手部位置也隨之下移;下肢上部與下部的夾角也漸增大,屈曲后的雙小腿與盆骨之間由幾近疊壓發展為有一定間隔,體現出仰身后屈肢葬漸趨舒緩的發展特征。Ba型仰身屈肢葬的下肢基本平行彎曲,上部與下部夾角較大,一期屈肢明顯,至三期Ⅱ段已近直肢;彎曲上肢的夾角由垂直逐漸變大,至三期Ⅱ段僅微曲,已近直,手部位置也逐漸下移。Bb型較少,時代為三期Ⅱ段,上肢一臂及下肢一腿微曲,反映出趨近直肢的特征。Bc型的下肢由一腿外曲一腿微曲發展為一腿微外曲另一腿近直,時代基本集中于第一、二期。Ca型的時代較為集中,僅下肢略屈曲,Cb、Cc型均有一定的時代跨度,基本是時代較早者下肢屈曲稍甚,時代稍晚者略輕,變化不太明顯。側身屈肢葬方面,A、B型中的兩式均體現出屈肢趨緩的發展特點,A型屈肢較甚,至二期已消失不見,B型總體屈肢較輕,基本處于三期,與同時期的仰身屈肢葬有較大形似。

總的來看,一期的屈肢葬葬式種類多且大部分屈肢明顯或較甚,但也顯現出屈肢漸趨輕緩的發展態勢。二期對一期有較多的繼承,但A型仰身屈肢葬基本不見,而其他葬式的屈肢程度也較一期趨于輕緩。第三期,屈肢葬葬式種類明顯減少,Bc型、Cb型、Cc型仰身屈肢葬與A型側身屈肢葬均不見,其他葬式的屈肢程度也更舒緩,雖然劃分為不同型式,但總體上較為相似,一些已與直肢葬極為接近??梢哉f,京津冀地區漢代屈肢葬葬式的發展是由屈肢較甚向屈幅漸小,并逐漸接近直肢葬方向發展的,在這一過程中,屈肢葬葬式種類不斷減少,形式也逐漸趨同。

三、繼承、發展與消亡

京津冀地區漢代屈肢葬作為兩漢喪葬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著相應的繼承、發展和消亡,體現出自身的諸多特點。

(一)繼承

京津冀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屈肢葬,并有以屈肢葬為主體的墓地。河北陽原縣姜家梁遺址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78座,葬式均為仰身屈肢葬,多數屈幅很大[21]。西周時期的屈肢葬墓在琉璃河燕國墓中有所發現,一部分為側身屈肢葬[22]。東周時期,這一地區屈肢葬墓數量增加,分布地區較多。保定徐水大馬各莊村發現26座春秋時期屈肢葬墓[23];邯鄲市區建設大街發現1座戰國早中期的趙國平民屈肢葬墓[24];邢臺內邱官莊小驛頭遺址發掘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的趙人屈肢葬墓至少8座[25];已發掘靈壽城外中山國的一般墓葬中,屈肢葬墓的時代集中于戰國中晚期,中七汲村北的M8001時代為戰國晚期,可能是趙滅中山后的墓葬[26]。另外,易縣燕下都[27]、武安縣午汲鎮古城[28],邯鄲百家村[29]、張家口懷來甘子堡[30]、唐山賈各莊[31]、承德灤平東營子[32]、北京懷柔城北M3[33]與昌平松園村[34]等均有一定數量的東周屈肢葬墓發現,數量不等,時代早晚不一,具體葬式也有差異。

東周時期,秦國的屈肢葬較為普及,隨著秦的東侵、秦文化的東漸,加之相關人員遷徙等原因,具有秦文化特點的屈肢葬得以推廣。戰國晚期至秦統一之后,具有秦文化特征的屈肢葬在京津冀地區得到逐步推廣。承德圍場東臺子戰國M12,葬式為側身屈肢,可能為具有秦文化特點的屈肢葬墓[35]。邢臺內丘張奪發掘戰國晚期屈肢葬墓11座,側身屈肢葬中的自然彎曲屬本地傳統的屈肢葬,而將上肢擺放成具有一定含義的姿勢,下肢小腿沿大腿回折或將小腿與大腿擺放成直角的人為彎曲又具有明顯的秦文化特點,墓主中部分可能為秦國商人;隨著秦對趙地的占領,特別是秦統一之后,有一部分秦人遷徙至此,其中可能會包括一批“罪人”;張奪不同墓地中發現秦代屈肢葬墓20余座,骨架蜷曲較甚,仰身后屈肢居多,側身屈肢數量少,陪葬品極少或沒有,個別墓葬出土具有秦文化特征的陶器,部分墓主與遷徙“罪人”的特點較為相符[36]。

京津冀地區漢代屈肢葬墓的分布與東周秦代有較多相似,而一些墓地中,戰國與漢代,或戰國、秦代、漢代屈肢葬墓并存,體現的繼承特征較突出。中北部地區在戰國時基本屬燕國統轄,屈肢葬的屈曲程度整體較輕,多數在90°以上,墓葬頭向以北向為主,鼎、豆、壺、盤等陶器陪葬較為常見,而這一地區的昌平、懷柔、燕下都等地發現的漢代屈肢葬屈曲程度普遍較輕,且墓主頭部大多北向,而昌平、懷柔等地漢代屈肢葬墓的陪葬陶器以陶鼎、豆、壺、罐為主,器物造型也表現出明顯的延續,體現出對燕國屈肢葬墓的繼承。當然,隨著秦墓屈肢葬在該地區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這一地區的漢代屈肢葬墓。南部地區在被秦占領之前基本屬趙國統治。邯鄲一帶戰國屈肢葬有仰身和側身屈肢葬兩種,仰身居多,下肢多略彎曲,少量兩腳相交,該地的較多漢代屈肢墓基本為仰身,下肢略彎曲,應是對本地趙國屈肢葬的繼承,墓葬形制、陪葬品等也有體現。另有一些漢代屈肢葬體現出對秦墓屈肢葬的繼承,渚河橋M5,下肢疊放在一起,與秦文化屈肢葬墓極為相似;涉縣索堡M1使用豎穴墓道、木棺、屈肢葬、墓室內架圓木的做法是秦文化洞室墓的典型特點[37]。該墓在棺蓋板上置幼狗骨架,墓主軀體下面鋪一層谷粒的做法也與一些秦墓的葬俗接近。湖北云夢縣睡虎地秦代墓葬中,M11槨蓋板上正中有一具完整牛頭骨,M3槨蓋板上放置一個馬頭骨,M7棺底板上有稻谷殼[38],這與入葬時祭祀及象征財富等葬俗可能有關。邢臺地區發現的戰國晚期及之前的屈肢葬墓多屬趙人墓,隨著秦文化的進入及秦國對該地的占領,具有秦文化特征的屈肢葬墓增多,而這一地區的漢代屈肢葬墓也對之有較多繼承,如墓壙為整體較窄長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多有生土二層臺,陪葬品少或無,有者以陶罐為主,葬式為仰身后屈肢葬等,屈肢較甚,有的上肢亦屈曲等等,這在內丘張奪墓地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也有些屈肢葬墓保留著本地戰國“斗”形豎穴土坑墓葬的某些特征,下肢蜷曲程度較輕,應對本地趙國屈肢葬墓有所繼承。邯鄲、邢臺二地漢代屈肢葬的繼承特征在元氏南程村、藁城臺西的漢代屈肢葬墓中也有體現,既有對本地傳統的沿襲,也有對秦墓屈肢葬的繼承,如藁城臺西漢代M43,側身,屈肢較甚。受秦文化影響明顯的一些漢代屈肢葬墓墓主很可能為遷徙此地秦人的后裔,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地區也有發現,如內蒙古烏海市西北新地墓地中的M1、M7、M9等,時代最晚為西漢中期,墓葬形制、葬式及陪葬品等均體現出較多的秦文化特征[39]。

(二)發展

在繼承的基礎上,京津冀地區的漢代屈肢葬與漢代喪葬文化不斷融合,日漸形成具有時代及地域特點的屈肢葬內容及特征。

對比可知,漢代屈肢葬墓的分布區域較之東周秦代擴大,墓地增多,且新增墓地有一定數量。一些墓地中,漢代屈肢葬墓與前代屈肢葬墓并存,有的墓地中漢代屈肢葬墓的數量較之前代要多。漢代屈肢葬墓的使用時間長,基本從西漢初至西漢末或東漢初期,這使得葬式有了較多的發展??傮w上是由屈肢較甚發展為普遍屈肢較輕,西漢中期至西漢末,較多屈肢葬的下肢屈曲度在140°~150°以上,并有一腿較直一腿彎曲者,原有的屈肢葬涵義大為削弱,更多的是承繼和沿襲,體現出與直肢葬的逐漸融合及向直肢葬過渡的特征。另外,墓葬形制、陪葬品與直肢葬墓的趨同,夫妻同墳及同穴合葬增多等也是漢代屈肢葬墓發展的體現。

(三)消亡

京津冀地區的漢代屈肢葬在經歷200余年的發展之后,在西漢末,至遲東漢初年走向消亡,該地區東漢墓葬中均不見屈肢葬者基本證明了這一點。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方面,屈肢葬自身的衰落及直肢葬的全面普及與之有較大關系;另一方面是墓葬形制的發展變化,屈肢葬基本以豎穴墓葬為依托,需要豎穴墓葬的密封以達到或實現相關思想信仰及喪葬目的等,而在東漢初,橫穴墓葬基本取代豎穴墓葬,完成了由封閉向開放的全面轉化,屈肢葬失去了依存基礎。另外,政權的更迭、相關社會內容的發展等也促進了這一地區漢屈肢葬的消亡。

四、相關問題

(一)墓主身份等級推測

京津冀地區漢代屈肢葬者很大一部分應為東周秦代本地居民或遷徙此地秦人的后裔,而墓葬分布、形制與設施、陪葬品等又反映出墓主身份等級普遍較低的特征。但墓葬之間也存在差異,反映出相應的等級差別。

一些相對獨立或位于墓地非邊緣地帶的墓葬,規模略大,形制相對復雜,有相關設施,陪葬品也較為豐富,墓主的身份等級略高,可能為低級官吏或富庶的地主家族成員,如邯鄲渚河橋M5、涉縣索堡M1、平泉楊杖子村漢墓等的墓主。燕下都M34出土有陶人、馬俑,雖種類與數量均較少,但也說明墓主具有一定的地位。一些位于墓地邊緣地帶,規模小,形制簡單,無或僅有1-2件陪葬品的屈肢葬墓墓主的等級身份較低,可能為依附農或雇農甚至奴婢等,如邯鄲建設大街HWM15及內丘張奪墓地中部分無陪葬品墓葬的墓主。介于二者之間者,多為一般平民或庶民,墓葬較多,如邯鄲建設大街HWM13、廊坊大坨頭M3、北京懷柔城北M61及昌平史家橋、元氏縣南程村、內丘張奪等墓地中相關墓葬的墓主;部分可能為普通地主、以農為本的富庶之家或有一定經濟實力家庭中的成員,如邯鄲渚河橋M6、昌平史家橋M43等的墓主。

(二)相關葬式的確定

京津冀地區漢墓中的一些骨架,或雙下肢微曲,或一腿屈曲一腿較直,部分手臂亦屈曲,發掘簡報或報告對該類葬式的定名并不統一,或稱屈肢葬,或稱直肢葬。這在其他地區也存在,如《洛陽邙山戰國西漢墓發掘報告》一文報導的屈肢葬中,有的雙腿或向內側或向外側,蜷曲的程度非常舒緩,有些只是小腿部分略有彎曲[40]。

筆者認為,京津冀地區漢墓發現的上述骨架情況,大部分亦應稱為屈肢葬。漢代,尸體下葬之前多有相關的喪葬禮儀,斂衣后要綦結于跗,之后還要衣衾裹尸,馬王堆M1墓主衣衾裹尸后還橫扎絲帶9道[41]。甘肅武威磨咀子M48,男尸衣斂后捆扎4道麻繩,女尸斂后扎3道絲帶[42]。尸體經過斂衣、結跗、捆扎等程序,肢體較直,正常情況下,下肢或上下肢不會屈曲,馬王堆M1、磨咀子M48均有明顯體現。而一些骨架出現上文所述情況,應是屈肢葬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形式。隨著直肢葬的全面普及和不斷影響,較多屈肢葬者對于死后肢體的屈肢要求已不如從前嚴格,加之相關斂尸程序的簡化,逐漸形成一些接近直肢葬的屈肢葬葬式。也有一些如藁城臺西漢代M7與M23墓主骨架,前者左臂橫放于胸部,后者左臂微內曲,兩腳交疊,但其他肢體均較直,可能為斂葬或下葬時所致,則應視為直肢葬。

綜上所述,漢代屈肢葬是我國早期屈肢葬發展的延續和尾聲,京津冀地區發現的漢代屈肢葬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這一發展的代表,對研究古代屈肢葬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意義。京津冀地區的漢代屈肢葬也是漢代喪葬的一部分,包含的喪葬內容與社會內涵較為豐富,綜合體現出漢代喪葬的發展和演進。

[1]a.韓偉.試論戰國秦的屈肢葬儀淵源及其意義[C]//中國考古學會編輯.中國考古學年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204-211.b.王子今.秦人屈肢葬仿象“窋臥”說[J].考古,1987(12).c.戴春陽.秦墓屈肢葬管窺[J].考古,1992(8).d.韓建業.中國古代屈肢葬譜系梳理[J].文物,2006(1).e.梁云.從秦墓葬俗看秦文化的形成[J].考古與文物,2008(1).陳洪,李宇,武麗娜,李斌.再談秦墓屈肢葬淵源及其相關問題[J].文博,2014(1).等。

[2]天津市文物管理處.天津北郊發現一座西漢墓[J].考古,1972(6).

[3]張秀夫.河北平泉縣楊杖子村發現漢墓[J].文物,1987(9).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地區文化局.河北陽原三汾溝漢墓群發掘報告[J].文物,1990(1).

[5]天津市文化局考古發掘隊.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大坨頭遺址試掘簡報[J].考古,1966(1).

[6]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1964-1965年燕下都墓葬發掘報告[J].考古,1965(11).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莊市文物研究所,元氏縣文保所.石武鐵路客運專線南程墓地發掘報告[C]//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河北省考古文集(四).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68-110.

[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臺市文物管理處.邢臺曹演莊漢墓群發掘報告[J].文物春秋,1998(4).

[9]邯鄲市文物管理處,涉縣文物保管所.河北涉縣索堡漢墓[J].文物春秋,1996(1).

[10]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邯鄲市建設大街戰漢墓葬發掘報告[J].文物春秋,2004(6).

[11]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邯鄲渚河橋漢墓發掘報告[J].文物春秋,2004(6).

[12]北京市文物工作處.北京懷柔城北東周兩漢墓葬[J].考古,1962(5).

[13]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昌平半截塔村東周和兩漢墓[J].考古,1963(3).

[1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莊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藁城市文物保管所.藁城臺西商、漢及宋代墓葬發掘簡報[C]//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河北省考古文集(五).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110-135.

[15]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設管理局,河北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河北省文物局編著.內丘張奪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16]唐云明,江達煌.邯鄲王郎村清理了五十二座漢墓[J].文物,1959(7).

[17]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昌平史家橋漢墓發掘[J].考古,1963(3).

[1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滄州市文管處,河間市文保所.河間東文莊窯址和墓葬發掘簡報[C]//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河北省考古文集(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83-193.

[19]平朔考古隊.山西朔縣秦漢墓發掘簡報[J].文物,1987(6).

[20]遼寧省博物館文物隊.遼寧朝陽袁臺子西漢墓1979年發掘簡報[J].文物,1990(2).

[2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陽原縣姜家梁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J].考古,2001(2).

[22]a.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隊.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發掘簡報[J].考古,1984(5).b.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學系.1995年琉璃河遺址墓葬區發掘簡報[J].文物,1996(6).

[2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徐水縣文物管理所.河北徐水大馬各莊春秋墓[J].文物,1990(3).

[24]同[10].

[2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內邱小驛頭遺址發掘報告[C]//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河北省考古文集.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154-178.

[26]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戰國中山國靈壽城-1975-1993年考古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90-326,362-382.

[2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易縣燕下都第13號遺址第一次發掘[J].考古,1987(5).

[28]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北武安縣午汲古城的周、漢墓葬發掘簡報[J].考古,1959(7).

[29]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隊.河北省邯鄲百家村戰國墓[J].考古,1962(12).

[30]賀勇,劉建中.河北懷來甘子堡發現的春秋墓群[J].文物春秋,1993(2).

[31]安志敏.河北省唐山市賈各莊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1953(6):57-116.

[3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市文物局,灤平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東營子墓地發掘簡報[C]//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河北省考古文集(三).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8-53.

[33]同[12].

[34]蘇天均.北京昌平區松園村戰國秦墓發掘記略[J].文物,1959(9).

[35]圍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北圍場東臺子戰國晚期至秦代墓地出土文物[C]//文物編輯委員會編.文物資料叢刊(10).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42-145.

[36]同[15]:467-468,503-504.

[37]韓建業.中國先秦洞室墓譜系初探[J].中國歷史文物,2007(4).

[38]湖北孝感地區第二期亦工亦農文物考古訓練班.湖北云夢睡虎地十一座秦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6(9).

[39]魏堅.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179-196.

[40]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邙山戰國西漢墓發掘報告[J].中原文物,1999(1).

[41]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28-31.

[42]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磨咀子三座漢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2(12).

猜你喜歡
墓主屈曲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鈦合金耐壓殼在碰撞下的動力屈曲數值模擬
遼寧法庫葉茂臺七號遼墓的年代及墓主身份
墓葬中的女人
1/3含口蓋復合材料柱殼后屈曲性能
“梳妝樓”墓主考淺析
與趙琦先生商榷
岳麓秦簡《廿七年質日》所附官吏履歷與三卷《質日》擁有者的身份
揚州胡場漢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關、地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