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理工類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不足與改進對策研究

2017-09-27 18:06徐辰龍王卉芳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5年8期
關鍵詞:高職學院理工人文素質

徐辰龍+王卉芳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猛發展,但由于受市場經濟負面影響,高等職業教育近年來也呈現出急功近利的狀態,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嚴重缺失的現象令人擔憂。本文旨在分析高職理工類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對于目前人文素質培養過程中的不足提出改進的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高職學院 理工 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718.5

高職院校兼顧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身份。高職院校除了要以就業為導向,完善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外,還應兼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謂"人文素質"就是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的總和。就其內涵而言,就是要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主要指人文科學)包括哲學、經濟學、倫理學、史學、法學、文藝學、語言學和藝術學等通過知識傳授、 環境熏陶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 它對

形成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文化涵養、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審美修養、 思維品質和創新意識等都有重要作用??茖W與人文是支撐人類進步與人的發展的"兩翼",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要求既要重視自然知識的傳授,也要重視社會、人文知識的傳授。 然而,在眾多高等職業院校中,特別以建筑類為代表的理工類高職院校中,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還不高,雖有較硬的專業技能,但綜合能力不強,社會核心競爭力較為薄弱。高職理工類院校需義不容辭的擔負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歷史使命。

一、 高職理工類學生院校人文素質的不足

1、 人文知識儲備嚴重不足

目前,在高等職業院校中,學生所了解的人文知識還十分薄弱。根據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夏劍萍教授的調查,近 46%的學生不能正確選擇儒家經典"四書"具體篇目;有 53%的學生不知道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藝術名勝是秦始皇兵馬俑;有 36%的學生不能正確選擇 "迄今為止, 世界一共爆發過幾次世界大戰"; 有 66%的學生不了解國旗、 國微、 國歌的內涵;有43%的學生不知道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是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有 41%的學生"很少閱讀人文書刊和從來不閱讀人文書刊";有 44%的學生對于閱讀哲學類人文書刊"興趣一般,經常是三分鐘熱情,興趣一過就晾在一邊";有 19%的學生"感覺很神秘和不可理解,因此不會去閱讀" ;有 12%的學生"覺得哲學沒有用處,還不如去背英語單詞"。同樣,這種現象在筆者所在學校也比比皆是,許多學生不清楚哈爾濱是黑龍江省的省會,絕大部分學生不知道校訓的含義,學生認為在校期間只需學習專業知識,甚至認為只需要學習實踐知識,而不需要學習理論知識。

2、 心智發展不成熟,文明禮貌意識淡薄

筆者作為學校一線學生管理工作者,遇到過不少缺乏文明禮貌基本涵養,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的學生。許多學生在公眾場合遇見老師會刻意避而不見,不主動與老師打招呼,有學生在校期間曠課成癮,認為只要拿到學校的文憑,就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排斥學校和老師的教育,完全不注重自身內涵建設,校園內、教學樓內任意吸煙的學生比比皆是,穿拖鞋上課的學生數量也十分廣泛,這些都顯示出學生的心智還不夠健全,文明禮貌意識淡薄。此外,在學生群體中還存在誠信缺失等問題,許多畢業生單方面撕毀就業協議,且不告知單位和學校;有些學生騎驢找馬,連續同多家單位達成就業意向,再從中任意選擇,為個人和學校都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3、 公德意識弱化、以自我為中心

目前,高職院校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現出缺乏社會責任感,社會道德水平不高,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表現得愛心不足。根據筆者了解,許多學生不愿意見義勇為,不愿意幫助別人,評選班級助學金不考慮貧困同學實際情況,偽造夸大自身家庭經濟狀況,惡意爭取國家助學金, 在寢室內不顧及同學感受,高聲喧嘩、作息時間不規律影響他人休息,隨意吸煙影響他人健康等。這些都反映出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集體榮譽感淡薄。

二、 高職理工類學生院校人文素質不足的原因

1、學校辦學理念上突出以就業為導向,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

目前,在高職院校中,衡量一個學校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就是就業,學校內部所有單位都以學生如何能順利就業為工作中心。在招生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下,過分追求就業率和經濟目標,只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考慮課程設置,從而使得與市場經濟不密切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受到排擠,日趨邊緣化,影響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在這種功利主義教育影響下,培養出來的往往是"工具人"、"經濟人",而不是社會人。美國著名教育家羅伯特·赫欽斯在《美國高等教育》一書中指出,當大學和下屬的專業學院放棄創造性思維并蛻變成為初級職業學校時,專業也必定會蛻變成為一個初級職業。大學中所能學到的東西,應該是學科的一般原則、基本命題和理論。將專業學院變為職業學校貶低了大學,也不能提高專業地位,還會貶低了課程和教職人員的價值。這是不利于學校的進一步發展的,更不能保證培養出具備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大學生。如果學生畢業后不從事進校伊始學校既定的職業準備,那就是在浪費學生的大學生涯。大學不僅僅應該學會專業知識,還應該學會為人做事的基本原則,要培養健全的心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而不是只會專業技術的高級工具。

2、缺乏高質量的教學設施與教學團隊,影響人文素質的培養

高職院校學制為三年,較普通本科類院校少一年,專業課程壓力重,擠壓了人文素質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更為重要的是高職理工類院校缺少人文素質培養相關專業的教學設施與教學團隊。人文學科所需教學設施較為簡單、成本也較低,主要為相關普及類和專業類書籍和文獻數據庫等,但目前這一要求在許多高職理工類院校均未能滿足日常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高職理工類院校也不能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發展平臺吸引人文學科方面的專家和教師安心在校工作。目前,高職理工類院校人文類教師為學生開設的課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基礎""形勢與政策"等課程,僅僅涉及思想政治類學習,對于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的要求還遠遠不夠。師資的缺乏嚴重限制了高職理工類學校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endprint

3、學生自身的忽視與不重視,阻礙人文素質的培養

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線低于普通本科院校,文化基礎薄弱,對于學習、特別是專業以外課程的學習興趣不大,甚至有排斥的想法。學生自身功利主義色彩濃厚,在校期間一切行為舉止都是以就業為核心。這一思潮導致學生三觀有失偏頗,入黨動機不純,參與學生活動為自身牟利,課程學習頭重腳輕,盲目追求金錢、物質等。學生群體中的普遍觀點是:"在校一學期不如跟著師傅一星期"。他們不能正確理解大學生的身份和所應擔負的職責,更不能理解專業理論課與基礎課對于自身長期發展的重要性。

三、高職理工類院校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方法

1、樹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突出人文素質培養的地位和作用

高職院校不僅要以就業為導向,突出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還要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是他的根本和靈魂。高職院校應適時調整功利主義價值觀,轉變職業教育是單純的"技術教育"的偏頗認識和培養"工具人"的目標取向,要杜絕"快餐式"的教育理念,不能把高職院校當成"高等農民工培訓學校",要突出大學立德樹人與心智開發的核心作用。要充分認識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樹立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 做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努力培養高素質的智力技能型人才。學校應告知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專業學習、畢業實習、參加工作以及個人綜合素養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目標與價值取向,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要建立良好的機制,促進人文領域專家學者來校開展人文社科類知識普及講座;要給予本校內人文相關專業學科教師發展平臺,要為他們提供授課的機會,除了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還能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科研熱情,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人文風氣,促進學校建立和諧的校園文化。

2、 構建人文課程體系,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

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 高職院校、特別是高職理工類院校要根據高職教育的屬性, 構建有特色的人文課程體系, 形成以專業素質與人文素質并重的雙核課程設置模式,加大并保證人文學科課程所占的相應比重,注重文理交叉、滲透,促進科學教育人文化與人文教育科學化的有機統一。高職理工類院校應結合自身專業發展概況,設置與專業相關、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選修課程,設置可以將部分課程放入必修課程。如建筑類專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構建起有生命力的建筑物,開設"中國古典建筑美學""西方建筑設計與藝術""中西方建筑史"等課程,要將學生培養成為建筑專業未來的大師,而不僅僅未來的高級技工。此外,要充分征求學生的意見,通過互聯網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資源,使人文素養的學習更貼近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

3、開展多種活動,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人文素質的養成,離不開多種多樣的輔助活動。一是建設學校硬環境。學校要加大經費投入,更新、增加教學設施和圖書資料,加強校園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設施的建設,增加人文類書籍的種類與數量,舉辦各種人文講座、藝術節,開展各類競賽,吸引學生主動而廣泛地參與,營造生動而健康的人文氛圍??梢詫W習美國教育家,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在校內掀起的"名著閱讀運動",由學校層面在學生群體中推出"大學期間必須閱讀的書目",將各類書目進行分類,如文學類、自然科學類、社會或行為科學類、歷史學類等;此外,還可以在校園內開展與專業相關課外讀物推薦與閱讀活動,如建筑類專業可閱讀《梁思成與他的時代》等。二是構建網上人文教育平臺。借助互聯網絡,以給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注入生機,在學生的人文教育中起到一個導航的作用。三是加強校外社會活動。學校應當充分利用寒暑假,結合專業學習的特點,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深入社會、深入企業,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國情,認識社會,改造自我,促進自身健康發展, 以達到人文素質培養與人文精神提升的最優化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羅伯特·M·赫欽斯.美國高等教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禹利萍,岳志強.高等職業院校落實通識教育的路徑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10):169-170.

[3]夏劍萍,張 鋒.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0(12):89-90

[4]鄧樹生.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現狀、原因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3(9):76-77

[5]麻富游.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困境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54-55

[6]楊雪冬,吳志鵬,王輝.高職建筑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1(3): 189-190

[7]高京平,韓 穎.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48-49

[8]宋唯一.淺談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1(7):93-94endprint

猜你喜歡
高職學院理工人文素質
卜梅玲、荊忠杰作品
高冷理工也有呆萌專業
手機依賴影響下的高職學院學風建設新途徑
校園文化對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意義
高職高專院校養老服務類人才人文素質的缺失及對策
南通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狀況調研分析
合并組建類高職院校扁平化管理初探
高職學院思想政治教學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用探析
理工科地方高校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理工人之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