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古戲臺

2017-09-29 02:24張兵
文史月刊 2017年8期
關鍵詞:戲臺山西建筑

張兵

山西地處華北地區黃河流域,歷史積淀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之說。山西地上文物在全國占據著重要位置,有統計資料顯示,全省現存遼金以前的古建筑占全國總數的83%。其中,古戲臺作為建筑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境內現存1000余座,年代跨越宋、金、元、明、清,被譽為“中國古戲臺博物館”,是山西古建筑中最為華麗的瑰寶之一。

古戲臺的形成

戲臺產生于古代的祭祀酬神,早在秦漢時期就出現了露臺的建筑形制。到宋金時期,隨著樂舞、百戲的發展,戲曲文化已成熟,戲曲演出場所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最終形成。全國最早的戲臺出現于山西萬榮縣橋上村的后土圣母廟內。北宋建立政權后,深刻總結了五代時期藩鎮割據,以致“王室日卑”的歷史教訓,有針對性地在全國推行“重文輕武”政策,戲曲創作和表演日漸繁榮,有力地推動了戲臺的建設,并在元代達到高潮。同時,戲臺的修建離不開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宋代城市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為修建戲臺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此外,人們價值觀的轉變,在娛神的同時也注重了人的身心愉悅,于是,在市肆酒樓內修建戲臺甚至專門的戲場,巨大的需求推動了戲臺的修建和完善。

山西介休清代四大文人之一的宋廷魁所著《介山記》中說:“庸人孺子,目不識丁,而論以禮樂之義,則不可曉,一旦登場演劇,目擊古忠者孝者,廉者義者,行且為之太息,為之不平,為之扼腕而流涕,亦不必問古人實有是事否,而觸目感懷,啼笑與俱,甚至引為佳話,據為口實?!毙蜗蟮卣f明了戲曲對人們所產生的強烈的道德感染作用。隨著劇本內容的多樣化和靈活化,同時讓更多的人在休閑娛樂之時接受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教育,戲劇有著強烈的社會教化作用,利于統治者實行道德教化。因此,修建戲臺也就得到了統治者的倡導和支持。

山西是舉世公認的北方戲曲搖籃,上至宋金,下至民國,各朝歷代修建的戲臺數量居全國之首。據1980年代統計,山西省境內 “仍存清代以前的廟臺2887座,僅及原數十之二三”?;诖隧椊y計推算,山西明清時期戲臺總數近萬座。僅運城地區河津縣1950年代普查,就遺存傳統戲臺400座。其中,縣城內達24座,清澗一村多達12座。由此可見,山西的戲臺不僅修建在人口密集的市井城鎮,而且散落分布于各地鄉野村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成為研究我國戲曲文化和古戲臺建筑的重要實物檔案。

從現有檔案資料可知,戲臺的修建發端于宋,歷經金元,至明清大量普及,形制也逐漸成熟、完備。保存至今的山西戲臺,大多數屬于清代建筑。就全國而言,明代以前(包括明代)的戲臺已不多見,而在山西,不僅有大量實物,而且有碑刻作為旁證。全國現存有史志記載和碑刻可考的創建于宋金元以前的戲臺共20座,主要分布在山西、陜西、甘肅、河南等省。這些戲臺,除山西現存的金元戲臺原貌保持較好外,其他的絕大部分面貌已多有改變。創建于金元以前的戲臺,有確切紀年且保存較好的在山西省共有13座,其中2座為遺址。全國現存明代戲臺,有據可考者約90余座,其中將近一半在山西省。

戲臺的特點

考察各個時期的戲臺,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依附祠廟建筑,二是建造華麗精致。

古戲臺除了宋金元時期的瓦舍勾欄、清代的城市茶園劇場(包括后來模仿茶園劇場的會館劇場)和皇宮戲樓以及始終伴隨中國戲曲發展的臨時搭臺之外,大多依附于宗教建筑或禮制建筑而存在。明清兩代,尤其是在清代廣大的農村地區,戲臺分布極為廣泛,很多地方達到“村村有戲臺”的程度,而這些農村戲臺幾乎毫無例外都依附于神廟或祠堂。隋唐時期佛寺內的“戲場”演戲,是佛寺演奏梵樂功能的延伸,也是僧侶們為了宣傳佛法、吸引更多信徒而采取的“本土化”措施。而宋代以后神廟內的戲臺演戲,則是祭祀目的的外延,也是鄉民們用來“酬神”的手段。

建筑形象華麗,建筑構件精致,是從整體上與其他建筑相比較而言的。我國著名的鄉土建筑專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陳志華教授《寧海古戲臺》序言中這樣寫道:“廟宇和宗祠本來就是鄉土環境中最壯觀、最華麗的建筑,它們是一方匠師們最有代表性的杰作。杰作總要把最好的一切放在人們最看得見的位子上,所以,對著觀眾的戲臺正面是第一個下功夫的地方”。這也是山西戲臺具有的一個顯著特點。

山西的宗廟祠觀,大多采用合院式布局,遵循中軸線布局、院落左右對稱、主體建筑坐北向南的規制。如寺廟建筑一般坐北向南,并將正殿等主要建筑布置于南北向的中軸線,左右對稱分布次要建筑,而戲臺則在中軸線上坐南向北,戲臺臺口總是面向正殿,與正殿相對而建,故戲臺也稱為“南樓”。這種建筑布局的規制,是由中國戲曲演出中祭祀奉神的特點決定的。寺廟中戲臺建造的初衷,就是為了祭神娛神,那么為了讓主要的神靈方便觀看戲曲演出,戲臺位于正殿之前就理所當然了。

19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在《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中所繪制的山西省汾陽縣柏樹村天龍廟,戲臺就位于寺院中軸線山門背面,正對大殿?!埃ㄉ剑╅T內無照壁,卻為戲樓背面。山西中部南部我們所見的廟宇多附屬戲樓,在平面布置上沒有向外伸出的舞臺。樓下部為實心基壇,上部三面墻壁,一面敞開,向著正殿,即為戲臺。臺正中有山柱一列,預備掛上帷幕可分成前后臺。樓左闕門,有石級十余可上下。在天龍廟里,這座戲樓正堵截山門入口處成一大照壁。轉過戲樓,院落甚深,樓之北,左右為鐘鼓樓,中間有小小的牌樓,庭院在此也高起兩三級劃入正院。院北為正殿,左右廂房為磚砌屋各三間,前有廊檐,旁有磚級,可登屋頂?!?/p>

但也有例外,古代文人多將戲曲看作低俗之物,認為用戲曲演出祭禮會褻瀆神靈,而且戲曲演出時,人聲喧嘩,破壞了寺廟的安靜,于是將喧嘩的戲場建于寺廟之外。如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碑刻《重修關帝廟記》曰:“以前樂樓逼近正殿,士女喧然,頗覺褻瀆,遂移建雉門內,而雉門復增高之”。

還有將戲臺與寺觀山門結合,將山門臺基抬高,在山門上建戲臺,從庭院中看是戲臺,從外面看是山門,運城永樂宮龍虎殿即是實例。endprint

金元戲臺

據調查,中國現存金元戲臺13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內。其中,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戲臺、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的臨汾市魏村牛王廟樂廳、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的芮城縣永樂宮龍虎殿、元泰定元年(1324年)的翼城縣武池村喬澤廟舞樓、元至正五年(1345年)的臨汾市東羊村東岳廟戲臺等8座有確切的建造年代;翼城縣曹公村四圣宮舞樓、臨汾市王曲村東岳廟戲臺、澤州縣冶底村岱廟舞樓、高平市下臺村炎帝廟戲臺等4座也建于同一時期,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元至治二年(1332年)的永濟市董村三郎廟戲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時期以前的戲臺已經蕩然無存,中國現存最早的戲臺是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修建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寺莊鎮王報村二郎廟內的戲臺。其屋頂酷似董明墓中的舞亭模型(單檐歇山頂,山花向前),斗拱和梁架做法也與宋《營造法式》的規制接近,是金代戲臺建筑的真實體現。侯馬市出土的金大安二年(1210年)董明墓磚雕仿木結構戲臺,臺基高l.O1米,寬0.77米,單開間。戲臺下面設矮柱和云板。臺基兩側為小八角柱子,柱上設大額材和斗拱承托屋頂,正面施斗拱三朵。屋頂山花向外,十字歇山式,前面的排山部分博風、懸魚非常精致。臺上雕有戲俑5個,一字形排列,矗立在臺面前沿,面形和服飾均經過設計和化妝。

金元戲臺多為一間,即使三開間者,中間的柱子(平柱)也比角柱細小得多,類似輔柱,僅呈三間之勢,整體上還是一大間。戲臺屋頂多為單檐歇山頂,個別為十字歇山頂。芮城永樂官龍虎殿是官門兼作戲臺,用級別較高的廡殿頂,為一特例。金元戲臺已經有了前、后臺的分隔,有的在兩山面后二分之一處設輔柱,輔柱與角柱之間縱向砌墻,兩輔柱之間橫向掛帳幔,以分前后臺,形成三面觀形制。多數戲臺兩山面全部砌墻,呈一面觀之勢。

明代戲臺

《中國古戲臺調查研究》表明:全國明代戲臺遺存,大約有90余座,近一半集中在山西省。與金元戲臺相比,明代戲臺開間由單間變為三間甚至更多,在平面布局上,由方形變為長方形格局,梁架由原來的扒梁結構轉變為一般的廳堂、殿堂式五架梁。

“過路臺”的出現是明代戲臺建筑的創舉。過路臺指戲臺建在通道上(一般為寺廟山門)。所以,過路臺也叫“山門戲臺”“山門舞樓”。將山門與戲臺合建,既節省了占地,又擴大了觀演范圍,同時在不增加建筑材料的前提下可以使戲臺變得高大美觀,確實是一舉多得的創舉。

在城隍廟中建立雄偉壯麗的戲臺,也是明代戲臺建筑的突出成就。城隍神在中國傳統宗教信仰中極為重要,城指城墻,隍指城墻外環繞的深溝。溝中無水曰隍,有水名池。元代始有都城隍廟。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初,對城隍神大加封賞,降旨命各府、州、縣城隍廟制“高廣如官府廳堂”。于是各地均建城隍廟,且分外壯觀。不久,城隍廟內紛紛建起了戲臺,亦比他處戲臺高大瑰麗,成為明代戲臺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目前的發現看,前代城隍廟中尚未有建戲臺者。

“一廟多戲臺”是明代戲臺建筑的又一大創新?,F存金元戲臺之神廟,皆一廟一臺。一廟兩戲臺或者一廟三戲臺的出現,在中國古代戲臺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表明戲曲地位的提高。其次,透露出神廟劇場戲曲演出競賽的信息。第三,表明演戲娛神作用的淡化、娛人功能的加強。如晉城市澤州縣周村鎮周村東岳廟,殿前戲臺達3座之多,每年廟會,三戲臺同時唱戲,相對對壘,又絕不干擾,人們看得十分愜意。

出于增加觀眾席的需求以及受封建禮教男女有別、防止在公共場所男女混雜之禮法的影響,大約在明代末期,戲臺建筑出現了“二層看樓”(供婦女兒童使用)??礃谴蠖辔挥趶R院兩側(一般為東西相向而列),下層起原來廂房的作用,上層則作專門觀劇場所,上下層前檐多出廊,上層前檐設扶欄,防止跌落。

這一時期的典型戲臺有太原市晉祠水鏡臺、介休市后土廟戲臺、晉中市榆次區城隍廟樂樓、長治市城隍廟戲臺、沁水縣郭壁村府君廟舞樓等。

清代戲臺

山西現存的2000余座戲臺建筑中,95%以上為清代遺構。清代以后,山西寺廟中建筑戲臺的比例顯著上升,不少碑刻中提到“舊無舞樓”“創建舞樓”,說明戲臺建設的火熱程度。梁思成、林徽因在1930年代在山西考查時,也提到“山西中南部我們所見廟宇多附屬戲樓”。

清代戲臺建筑平面布置形式多樣,既有明代之前的“一面觀”形式,也有增加了左、右兩面臺口的“三面觀”形式,以單層伸出式、單層鏡框式、過路臺伸出式、過路臺鏡框式四種基本類型為主要框架,又生發出許多變化。戲臺多面闊三間(一般7~10米),進深二間(一般7米左右),建筑面積45~100平方米,小山村戲臺略小,城市戲臺稍大。臺基高一般在1.5米左右,過路臺則在2米以上。

從建筑特征上看,宏麗精巧是清代(尤其是后期)戲臺最突出的特點。元明戲臺粗獷質樸、嚴謹規整的傳統基本被拋棄,明代戲臺宏大華麗的一面得到發展。過路臺本身就高于單層戲臺,給人一種高高聳立的感覺。更為重要的是,清代所有類型的戲臺在屋頂的形制上有了重大變化,舉折(即屋頂坡度)變陡,梁架舉高與建筑進深之比達到1/2,使整座建筑顯得更加陡峻崇高。

這一時期,典型的戲臺有臨縣磧口鎮黑龍廟戲臺、陽城縣郭峪村湯帝廟戲臺、介休市三結義廟祆神樓、運城市鹽湖區池神廟三連臺、平順縣東河村九天圣母廟戲臺等。endprint

猜你喜歡
戲臺山西建筑
駐足山塘古戲臺,體驗繁華新風尚
嘔心瀝血,奉獻山西農業
Right to Roam
觀林家嘴村蘿卜坯戲臺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圓明園戲臺考
杜潘芳格的詩(二首)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虛無一反建筑的建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