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坪土陶凝聚黃土的記憶

2017-10-10 08:34楊俊
中國西部 2017年9期
關鍵詞:呂氏土陶窯爐

文/楊俊

高坪土陶凝聚黃土的記憶

文/楊俊

祖上燒過的老窯成了遺址,祖輩傳下的技藝成了遺產,但制陶的老人依然在那間破舊的青瓦作坊里揉捏著黃泥。拉胚機不疾不徐勻速地旋轉著,酥軟的黏土在枯瘦老手的擺弄下變幻著形態,由笨拙而圓滑,由呆板而流暢。

我們來到蓬溪縣高坪鎮的時候,被當地人稱作老窯溝的陶器生產集中區十分冷清,坍塌、殘破的窯爐沒于茂密雜草叢,無以數計的殘陶碎片零亂堆積于窯爐四周。唯一還在生產的呂氏作坊如遺世而立的隱者,孤獨、寂寞,執著于荒野。

“以前這兒窯口林立,車流如織,熱鬧得很喲。不過現在已沒有什么人再用土陶了,高坪鎮上也只有我家這口窯還在冒煙?!奔妬y的腳步聲沒能影響老人的工作,身為高坪土陶第十四代傳承人的呂錫光,邊說邊拿起蘸著色彩的畫筆在成型的陶器上繪制圖案。他的腰彎得很低,眼睛幾乎落在了手中那塊罐狀黃泥上。

此時,晌午的陽光正從高處的黑漆木窗上潑灑而入,將老人傴僂的身形專注的神態清晰雕刻于簡陋土墻上。這圖景,有一種英雄末路的悲涼,也有一種油畫般的光影輝煌。

老人念念不忘的祖輩榮光,始于八百年前那一次的舉族逃亡。

那應該是一個曙色成霞的清晨吧,瓷都景德鎮的碼頭上步履匆匆行色倉皇。不遠處,蒙古鐵騎正攻城掠地狂亂地撕扯著江南的庭院曲廊??v然故土難離萬般不舍,制瓷匠人呂氏一族的腳步還是踏進了前途未卜的遠行船倉。

溯長江而上,穿巴山,越蜀水,不知行進了多少時日,他們終于來到了川中這片丘陵起伏之處。這是一方多么美好的土地??!青山環伺,地肥水美,錦鱗暢游,鷗鷺翔集……疲憊的眼神煥發出了欣喜的光澤。他們停下顛沛流離的腳步,扎營結寨,修房建舍,如倔強堅韌的藤蔓,開始在這異地他鄉休憩、扎根、繁衍。

地肥水美固然令人心情愉悅,但不善農耕的制瓷匠人們卻不得不面對新的生存壓力。歇好氣,養足神,他們決定重開窯爐,用祖先傳下來的手藝溫飽老弱婦孺的身心。

走遍山川溝壑后他們的眼中蒙上了一層陰霾。這里沒有故鄉那種絲緞般光滑的高嶺土,這就意味著他們燒制不出享譽天下的景德鎮瓷器。老人呆滯的目光,嬰兒尖利的哭泣,讓呂氏先祖心沉如鉛。

事實證明,生存的壓力往往是激發人類創造力的最強催化劑。經過苦苦尋找、反復比對,他們發現這里雖然沒有瓷石瓷土,但有一種質細膩、粘性強的“糯黃泥”,也能練泥、拉胚、成型,且遍布山野取之不盡。

拱窯取土,伐木燒炭,呂氏一族開始了燒制土陶的試驗。勞動,創造著產品,也孕育著驚喜。經過近千度高溫煅燒出窯的陶器,造型古穆,價格低廉,尤其保質、保鮮、原味持久。黃泥的胚,在烈火中化繭為蝶,異彩繽紛:罐、缽、盆、碗、盞、碟……

而那熊熊燃燒的爐火,一燒就是八百年!

為罐胚繪完最后一筆,呂錫光走出作坊坐到門前的矮凳上,點燃香煙,小憩片刻。

“高坪土陶不是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嗎,怎么這里還是這樣冷清?”我問。

“是被列入遺產了,但這遺產換不了錢啊。不值錢的遺產誰會來繼承?”老人興趣索然地說,“30年前可不是這樣,要學這手藝,得擺酒敬煙叩頭,還得看師父樂意不樂意……”

口鼻噴出的煙霧,裊裊升騰籠罩著老人的亂發。煙霧將他的眼神隔離得有些朦朧,像是對前景的迷惘,又像是對昔日輝煌的追憶……

由宋至元,由元而清,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延續八百年的高坪土陶發展到了巔峰?!杜钕h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燒制土陶的梯窯最多時建有30多座,工人700余,年產陶器110萬件,遠銷周邊20余市縣?!?/p>

方志的記載雖然準確,但遠不及呂錫光記憶中那么生動、形象、富有激情。

老人說,那時高坪陶泥已發展到紅、黑、白三色,技法有刻花、刷花、雕填多種,品種也從以往單一的生活陶器延伸到工業、美術陶器,保鮮、味美、數月不變色的高坪土陶享譽川中。那時,山中終日伐木聲聲,山下窯中爐火熊熊,無數技師工匠奔忙其間,選土、煉泥、拉坯、晾干、上釉、碼窯、封窯、燒制……

說到這里,老人的臉上終于有了笑容,眼神也顯得清澈愉悅起來。余興未了地繼續說,那時,鎮上的旅舍住滿了等待提貨的客商販夫,繞鎮而過的涪江上來來往往都是運送土陶的貨船?!坝袝r,半夜三更都能聽見涪江號子聲?!?/p>

“即使如此,高坪土陶依然常常供不應求?!崩先说那榫w顯然被往昔的繁華、喧鬧所牽引、沉醉,哈哈笑著講起當年的趣事。為了盡早購得土陶,商客們常常為誰先提貨而爭吵不休,有人甚至會在爐火未熄的窯門上寫下自己的名,會睡在窯邊等著土陶燒制出窯……

瓷都的技藝,在這片遠離江浙數千里的川中丘陵,以另一種方式綻放出了嶄新的泥之絢爛。與瓷相比,樸拙的陶如折翅的天使,從廟堂之上謫落尋常百姓家,生根,開花,凝成了一縷關于泥土的詩意鄉愁。

時光因不可逆而珍貴,更因不可逆而無情。千百年來,它曾慷慨地賦予我們創造美好的機會,又以一種漠然的姿態遺棄、碾壓,甚至吞噬掉我們創造的美好,比如商爵周樽,比如秦磚漢瓦。這種不可逆的漠然,尤其令人心悸絕望。

現代制瓷工業的發展,讓傳統手工藝的高坪土陶很快日薄西山,輝煌不再。如今,數十座窯爐已相繼倒閉,技師工匠鳥獸散,只剩呂家窯爐孤獨地困守一隅。老人說:“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真是舍不得丟。哪怕別人都走了,我也得在這里守著?!?/p>

在呂錫光的心中,祖祖輩輩代代相傳的制陶技巧,就是一段故土記憶與蜀地風情揉捏融合的情感歸屬。不離不棄不遺忘,否則,就意味著對祖輩的背叛。這也是他如釘子一樣扎在這片距縣城百里之遙的邊遠鄉鎮的力量之源。

抽完煙,歇好氣,呂錫光叫來了自己的女婿——也是這幾年里他收下的唯一一名徒弟——一起將院壩里晾干的陶胚逐一放進窯里,壇、罐、盆、缸,堆放井然有序。老人自嘲地說,“現在沒有人愿意來繼承這門手藝,我只好押著我女兒女婿來學。反正,不能讓祖傳的技藝斷在我的手上?!?/p>

暮色四合,我們告辭返城。老人禮節性道別送客后,又回身帶著徒弟碼窯封窯,忙碌地做著燒窯前的準備。翻上鎮頭山埡,回頭一望時,老窯溝的天空正冉冉升起一片灰黑的煙幕。明天的窯爐里,又會燒出怎樣的陶器?

當你在一方土地上傾盡汗水、智慧和美好歲月時,他鄉何嘗不故鄉?這時,我想到了一位友人寫過的一行詩句:“為什么我這樣深愛陶瓷,因為我愛著這片泥土……”(責任編輯/呂文錦設計/毛豆)

猜你喜歡
呂氏土陶窯爐
明清易代之際的批判理學:再論呂留良理學思想的基本定位*
湘西土陶創新發展探究
雙間歇窯之煙氣余熱互用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土陶產品設計與創新
——評《農村藝術性民間工藝》
“吃了嗎”原來是鄉約
一種帶二氧化碳回收的全制氧燃燒石油焦工業玻璃窯爐系統
鄉約“吃了嗎”
“吃了嗎”原來是鄉約
土陶記憶
河南滎陽市一碳素廠窯爐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