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家浜文化早期的生業經濟研究
——以動物考古學為視角

2017-10-14 03:17宋艷波
東南文化 2017年5期
關鍵詞:羅家西溪遺存

宋艷波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濟南 250100)

馬家浜文化早期的生業經濟研究
——以動物考古學為視角

宋艷波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山東濟南 250100)

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沿岸的先民們主要通過漁獵野生動物來獲取所需的肉食資源,不同聚落野生動物群構成的差異可能與聚落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先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有關。他們已經馴化并飼養狗和豬,家豬飼養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提高;水牛尚未被人類馴化,仍屬野生種屬;除了獲取肉食外,先民還會進一步利用動物骨骼和鹿角等來制作所需的物品,有可能會利用某些特殊動物的皮毛資源。

西溪遺址 神墩遺址 羅家角遺址 馬家浜文化早期 動物考古 生業經濟

一、研究背景

環太湖地區是中國史前文化區中重要的一區,馬家浜文化是目前該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根據古地貌狀況分析,其分布區域應為古長江以南,公元前4000年前的沿今江蘇常熟、太倉,上海馬橋一線的古海岸線以西,古錢塘江以北,茅山和天目山以東的地區[1]。

從發表材料來看環太湖地區馬家浜文化時期動物考古研究文章并不多,尤其是馬家浜文化早期的相關研究。經筆者統計,目前為止發表動物遺存鑒定報告的馬家浜文化時期遺址包括上海青浦崧澤[2],浙江桐鄉羅家角[3],江蘇常州圩墩[4]、昆山綽墩[5]和溧陽神墩遺址[6],其中羅家角和神墩遺址包含有馬家浜文化早期[7]的遺存。

近年來,筆者與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對江蘇宜興西溪遺址出土動物遺存進行鑒定和分析[8],該遺址也包含有馬家浜文化早期的遺存。下文筆者將選取西溪、神墩和羅家角遺址出土動物遺存進行對比分析,以期對環太湖地區馬家浜文化早期的生業經濟情況作出一定的推斷。

二、各遺址動物遺存概況

1.西溪遺址

該遺址位于太湖西部的江蘇省宜興市芳莊鎮,2003年5—7月和2003年9月—2004年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發掘總面積1068.6平方米[9]。遺址可分兩個大的時期,分屬馬家浜文化早期和晚期,其中早期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遺址出土了數量較多的軟體動物遺存,可鑒定種屬包括麗蚌、楔蚌、曲蚌、帆蚌、珠蚌、河蜆和環棱螺等[10]。據發掘紀要介紹,這些軟體動物多數出自于馬家浜文化晚期的堆積中,早期很少發現[11]。

出土的脊椎動物遺存共2963件,早晚兩期均有發現。屬于馬家浜文化早期的可鑒定種屬包括:鯉魚、青魚、烏鱧、龜、鱉、黿、鳥[12]、豬獾、貉、狗、豬、牛、麋鹿、梅花鹿、獐、兔子和嚙齒動物等。

研究結果表明,西溪先民生活在近水的低山丘陵地帶,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先民會充分利用周圍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狩獵野生的鹿類、捕撈水生的龜鱉類和淡水魚類;先民能夠飼養狗和豬,并且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經驗,提高飼養水平。

2.神墩遺址

該遺址位于長江下游的江蘇省南部、太湖西部溧陽市社渚鎮孔村,2004年12月、2005年12月—2006年7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組成溧陽神墩遺址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全面鉆探和三次發掘,發掘面積共1002.5平方米[13]。遺址主體堆積為馬家浜文化時期,早晚兩期的遺存均有發現,其中早期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出土動物遺存共48件,全部屬于馬家浜文化早期??设b定種屬包括青魚、龜、鱉、梅花鹿、小型鹿、牛和豬等。

研究結果表明,神墩先民生活在近水的低山丘陵地帶;可能已經飼養家豬,并且會進一步利用食剩的動物遺存來制作各類骨角器;先民主要依靠漁獵捕撈野生動物來獲取所需的肉食資源。

3.羅家角遺址

該遺址位于杭嘉湖平原中部,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羅家角村,羅家角考古隊于1979年11月下旬至1980年1月底對該遺址進行了局部發掘,發掘總面積為1338平方米,獲得獸骨2000多斤[14]。遺址堆積可分四層,涵蓋了馬家浜文化早晚兩期。

出土動物遺存具體數量不明(從發表報告中的數據來看,應該超過3000件),多數出自于遺址的③、④層(即馬家浜文化早期階段)[15]??设b定種屬包括:蚌、鯉魚、青魚、鯽魚、烏鱧、烏龜、中華鱉、黿、揚子鱷、雁屬、鯨、麋鹿、梅花鹿、獐、貉、水牛、豬、狗和亞洲象等。

研究結果表明,羅家角先民的生活環境為一片開闊的濱海平原沼澤,湖泊河汊星羅棋布,林木稀疏,灌叢密接,水草十分豐盛;先民可能通過馴養狗、豬和水牛[16]以及狩獵其他野生動物來獲取肉食;先民會利用鹿角來制作工具,甚至有意識的拾獲自然脫落的鹿角來用作原料。

三、討論和結論

從上文的描述可知,神墩和羅家角遺址鑒定報告中的動物遺存可認為均屬馬家浜文化早期;西溪遺址的動物遺存則有一部分屬于馬家浜文化早期,筆者將選取這一部分遺存與上述兩個遺址做對比研究。

1.動物群構成

從馬家浜文化早期三個遺址出土動物群種屬構成情況可以看出,除神墩遺址出土動物種屬稍微簡單外,其余兩個遺址都呈現出復雜的動物構成情況(表一)。

表一//馬家浜文化早期羅家角、西溪和神墩遺址出土動物群構成情況一覽表

神墩遺址發掘面積較大,出土動物遺存數量卻非常少,這可能與當地的土壤等埋藏因素有關,導致大部分遺存并未保存下來,因此呈現出較為簡單的特征。

從地理位置來看,西溪與神墩遺址都位于太湖西北側,羅家角遺址則位于太湖東南側(圖一)[17]。從表一可以看出,三個遺址動物群種屬結構非常相近,都包含有狗和豬兩種家養動物,同時也都發現大量的種屬復雜的野生動物(魚、爬行動物和各種鹿類動物)。

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可以幫助復原遺址周圍的生態環境。復雜的水生動物組合(淡水軟體動物、淡水魚、淡水爬行動物和淡水水禽等)與環太湖地區的大地貌特征是相符合的;種屬繁雜的陸生哺乳動物,包括各種鹿類(大、中、小型)和小型食肉動物(貉、獾等),則顯示出在遺址周圍存在一定面積的灌木叢林。相似的動物群落組合說明在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周邊的自然環境是相似的,都是河網密布,林木繁盛。孢粉分析結果也說明遺址周圍河湖灌叢密布、氣候溫暖濕潤[18],因此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

圖一//馬家浜文化早期類型分布圖

同時也可以看到,羅家角遺址相對于其他兩個遺址動物種屬更加復雜。遺址發現有鯨這種海生哺乳動物,可能與其距古海岸線較近有關;發現有現今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亞洲象的遺存,可能與其緯度較低且氣溫較現在更高有關;發現有揚子鱷這種現今還存在于長江下游地區的動物,則可能與先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力有關。

2.家畜飼養

神墩遺址出土哺乳動物的數量太少,不具比較意義,因此下文將主要比較西溪與羅家角兩個遺址家畜的飼養情況。

(1)狗

兩個遺址報告均明確提出狗的存在。西溪遺址判定狗存在的依據主要為形態特征、多種動物骨骼表面的食肉動物啃咬痕跡和特殊埋藏現象(灰坑中埋藏整條狗);羅家角遺址判定狗存在的主要依據為形態特征。

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狗出現在河北徐水的南莊頭遺址,時間約為距今10000年[19],可見人類對狗的馴化時間是比較早的。馬家浜文化早期年代上限距今約7000年,結合上述兩篇報告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明確在馬家浜文化早期已經存在家養的狗。

(2)豬

兩個遺址報告都明確提出存在家豬馴化飼養的現象。西溪遺址判定家豬存在的主要依據為下頜M3的測量數據和死亡年齡結構;羅家角遺址判定家豬存在的主要依據為死亡年齡結構和出土遺物(陶豬)的形態特征。

通過對兩篇報告的分析,筆者認為在兩個遺址中確實存在馴化飼養的家豬,但同時也不排除野豬存在的可能性。

從西溪遺址的情況看,在同屬早期的先后兩個階段,雖然豬的總體都是以小于2歲的未成年個體數量居多,但從早期到晚期發生過一定的變化,小于1.5歲的個體數量比例由50%上升到60%,或可說明先民的飼養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在慢慢進步的。

(3)水牛

羅家角報告中提到水??赡転橄让耨Z養的家畜,其主要依據為死亡年齡結構和一些特殊現象(如角心有磨面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該遺址出土牛的遺存數量雖然較多,但多為頭骨和牙齒,少見前后肢部位的骨骼。如果是本地飼養宰殺的動物,其身體各個部位的出現率不應該相差如此懸殊,因此從骨骼保存部位的角度來說,筆者認為該遺址的??赡懿⒎羌茵B動物;而劉莉等先生從形態學和死亡年齡結構等角度也認為該遺址的水牛并非家養動物[20]。

西溪遺址出土牛的數量極少,僅1件橈骨近端殘塊;神墩遺址出土10件牛的遺存,主要為下頜骨及零星牙齒、四肢骨殘塊等。兩個遺址出土的數量都比較少,很難判斷是否為家養動物。

綜合各遺址的情況,筆者認為馬家浜文化早期并不存在馴化的牛。

3.生業經濟

(1)定量統計

從全部動物的數量分布情況來看,西溪遺址的魚類是最多的,其次為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鳥類數量最少(圖二);神墩遺址的哺乳動物最多,爬行動物次之,魚的數量最少(圖三);羅家角遺址按照報告中的文字描述應該是魚骨數量最多,但是按照報告中給出的數據統計結果則是哺乳動物數量最多,魚類次之,爬行動物和鳥數量比較少(圖四)[21]。

圖二//西溪遺址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全部動物數量分布示意圖

圖三//神墩遺址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全部動物數量分布示意圖

圖四//羅家角遺址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全部動物數量分布示意圖(發表報告中的數據)

從哺乳動物可鑒定標本數分布情況來看,西溪遺址家養的狗和豬占48.81%,以鹿類動物、牛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為主的野生動物則占51.19%(圖五),野生動物比重稍高;神墩遺址則明顯以野生的鹿類動物和牛為主,尤其是鹿類動物,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圖六);羅家角遺址同樣以野生的鹿類動物和牛為主,其中鹿類動物比重也占一半以上(圖七)。

從哺乳動物最小個體數來看,西溪遺址野生動物要明顯多于家養動物,尤其是鹿類動物,占總數的44%(圖八);神墩遺址的野生動物也明顯多于家養動物(圖九);羅家角遺址各動物種屬的最小個體數在報告中沒有完全展示出來,因此無法描述其最小個體數的分布情況,從文中出具的數據分析,如果牛為野生動物的話,該遺址應該也是以野生動物為主的。

圖五//西溪遺址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哺乳動物可鑒定標本數分布示意圖

(2)利用方式

新石器時代先民對動物的利用,主要是獲取所需的肉食資源,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利用方式。

羅家角報告中曾經提到,河姆渡先民可能會利用貉這類動物的皮毛資源。西溪遺址在這一時期也發現有保存基本完整的半副貉的骨架,這種特殊的埋藏狀態似乎也說明先民對貉的利用方式并非食用,很有可能是利用其皮毛資源。

西溪遺址發現有明顯的角料和骨器半成品,雖然數量不多,但足以說明先民會利用大中型哺乳動物的肢骨和鹿角等動物遺存來制作工具。羅家角報告中提到發現有明確用來制作骨角器的鹿角(麋鹿和梅花鹿),而且各種鹿角中屬于自然脫落的標本數量較多,這部分遺存顯然是先民有意識拾獲自然界脫落的鹿角來制作工具之用。

可見,除了獲取所需的肉食外,先民還會利用動物的皮毛資源,并利用動物的骨骼和角來制作工具。

(3)小結

羅家角報告沒有分層描述動物遺存的出土情況,我們無從得知該遺址馬家浜文化早期不同階段先民對動物利用的情況是否發生過變化。

從西溪遺址的情況來看,從早期一段到二段,動物遺存的總體數量和動物種屬的復雜程度都是大大增加的(圖一〇)。

圖六//神墩遺址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哺乳動物可鑒定標本數分布示意圖

圖七//羅家角遺址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哺乳動物可鑒定標本數分布示意圖

圖八//西溪遺址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哺乳動物最小個體數分布示意圖

圖九//神墩遺址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哺乳動物最小個體數分布示意圖

圖一〇//西溪遺址馬家浜文化早期兩個階段動物可鑒定標本數量分布示意圖

結合上文關于家豬飼養的分析,筆者認為在馬家浜文化早期的不同階段,先民除了飼養家畜的水平在慢慢提高之外,對于野生動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力也在逐步增強。

總的來說,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周圍的先民們主要通過漁獵野生動物來獲取所需的肉食資源,不同聚落野生動物群構成的差異可能與聚落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先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有關;他們已經馴化并飼養狗和豬,家豬飼養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慢慢提高;先民并未馴化水牛;除了獲取肉食外,先民還會進一步利用動物骨骼和角等來制作所需的物品,有可能會利用某些特殊動物的皮毛資源。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462頁。

[2]黃象洪、曹克清:《崧澤遺址中的人類和動物遺骸》,《崧澤——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11—114頁。

[3][15]張明華:《羅家角遺址的動物群》,《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學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43—51頁。

[4]黃象洪、曹克清:《常州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時代狗的頭顱骨標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75年第2期;黃文幾:《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動物遺骨的鑒定》,《考古》1978年第4期;黃象洪:《常州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四次(1985年)發掘出土的動物遺存研究》,上海市自然博物館編《考察與研究》,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年,第20—30頁;黃象洪:《圩墩遺址出土動物遺骸鑒定》,《考古學報》2001年第1期。

[5]劉羽陽、袁靖:《綽墩遺址動物遺存研究報告》,《昆山綽墩遺址》,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372—380頁。

[6]宋艷波、田名利:《動物遺存分析》,南京博物院等編《溧陽神墩》,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487—491頁。

[7]本文中關于各遺址所屬時代均參照南京博物院等編《溧陽神墩》,第548—549頁。

[8]宋艷波、田名利:《江蘇宜興西溪新石器時代遺址脊椎動物研究報告》,《海岱考古(第九輯)》,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335—357頁。

[9][11]南京博物院、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蘇宜興西溪遺址發掘紀要》,《東南文化》2009年第5期。

[10]黃寶玉、朱祥根、蔡華偉、林留根、田名利:《江蘇宜興駱駝墩、西溪遺址全新世軟體動物》,《海洋科學》2005年第8期。

[12]這批材料為筆者2007年鑒定,因缺少對比標本和圖譜,對鳥類遺存的鑒定并未進一步細化。

[13]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館、溧陽市文化局:《江蘇溧陽神墩遺址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09年第5期;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館、溧陽市文化廣電體育局:《溧陽神墩》,文物出版社2016年。

[14]羅家角考古隊:《桐鄉縣羅家角遺址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學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42頁。

[16]該報告的研究者認為,羅家角遺址先民馴養水牛,筆者對此持不同意見,詳見下文分析。

[17]南京博物院等編:《溧陽神墩》,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553頁圖五五〇。

[18]馬春梅、田名利:《江蘇溧陽神墩遺址地層的孢粉記錄研究》,《微體古生物學報》2010年3月,27(1)。

[19]袁靖、李君:《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出土動物遺存研究報告》,《考古學報》2010年第3期。

[20]劉莉、楊東亞、陳星燦:《中國家養水牛起源初探》,《考古學報》2006年第2期。

[21]該遺址并未發表準確的動物遺存數量數據,文中涉及到該遺址的數量統計全部為筆者根據報告中提及的數據完成的,雖然并不完全準確,但應該能夠代表該遺址的一般特征。

Abstract:In early Majiabang Culture,the residents of the Taihu lake valley depended on hunting and fishing for their meat consumption.The fauna composition of one settlement is believed to be tired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settlement and the residents’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At the time,dogs and pigs had been domesticated and the pig breading level was advancing;Buffalos were still a wild species yet to be domesticated.In addition to meat consumption,people also used animal bones and deer horns to make tools and utensils.Very likely,some special animals were also consumed as fur resources.

Key words:Xixi Site;Shendun Site;Luojiajiao Site;early stage of Majiabang Culture;zooarchaeology;subsistence strategy

(責任編輯:黃 苑;校對:張平鳳)

The Subsistence Strategy of Early Majiabang Culture:A Zoo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SONG Yan-bo
(Th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

K871.13

A

2017-01-18

宋艷波(1981—),女,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動物考古。

本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膠東沿海地區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生物考古學研究”(14CKG003)資助。

猜你喜歡
羅家西溪遺存
從佛教文化遺存看天水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性
骨科全麻圍術期腹脹便秘的中醫護理方案效果評價
小蝸牛
遼代契丹貴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遺存和祭祀遺存初探
西溪濕地:杭城的大花園
羅家權:致富才是硬道理
所見·西溪度假酒店
“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召開
浙江安吉漢代土墩遺存
西溪掠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