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贛榆鹽倉城(廟臺子)遺址發掘簡報

2017-10-14 03:17南京博物院連云港市博物館贛榆區博物館
東南文化 2017年5期
關鍵詞:夾砂圓唇臺子

南京博物院 連云港市博物館 贛榆區博物館

江蘇贛榆鹽倉城(廟臺子)遺址發掘簡報

南京博物院 連云港市博物館 贛榆區博物館

鹽倉城(廟臺子)遺址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海頭鎮龍河鄉鹽倉城村,為一處近方形城址,城內西北為一處高出地表臺地;城址西北1.5千米處為石嶺大溫莊片漢墓群,為城址當時居民的墓地。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南京博物院聯合連云港市博物館、贛榆區博物館等對廟臺子東側及城址西北墓地進行了小規模搶救性發掘,發現了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和漢代的文化遺存,包括房址、灰坑、灰溝和墓葬等遺跡,以及陶器、石器、銅器等遺物,對于深入了解鹽倉城(廟臺子)遺址的文化內涵和促進本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贛榆 廟臺子 龍山文化 岳石文化 周代

鹽倉城(廟臺子)遺址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海頭鎮龍河鄉鹽倉城村[1],東距海頭鎮5千米,南距贛榆區15千米,城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4°98 38 ,東經119°15 65(圖一)。遺址位于龍王河北側,為一處1000×1000米的近方形城址,城址四面城墻,周圍環繞護城河,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城內西北為一處高出地表的臺地,也稱“廟臺子”,現存為55×105米的南北狹長土墩,最高處距地表2.5米。城址西北1.5千米處為石嶺大溫莊片漢墓群,地處石橋鎮境內,部分進入海頭鎮,從墓葬時代及鹽倉城附近的地勢和古代遺存分布情況看,推定遺址是當時居民的墓地。經過現場踏勘及鉆探,初步確認其范圍包括石橋鎮大溫莊村、石嶺村、于家溝村至海頭鎮鹽倉城村北的區域,墓群范圍東西約2.5、南北約5千米,面積約12平方千米。

圖一//鹽倉城(廟臺子)遺址位置示意圖

該遺址于1959年11—12月調查發現,初名下廟墩遺址,“位于縣北18公里,在古鹽谷城內西北隅……系一突出地面的土墩,高約3,東西161,南北104米……開探溝兩條(6×1.5米)……在遺址外圍是一古代城址鹽倉城……”[2]2012年至2013年,南京博物院等對城址城墻及護城河進行了調查勘探,勘探出南城門位置[3]。近年來,隨著社會建設的進行,城墻東南角處已被沈海高速破壞,加之當地開發取土和挖沙現象較為嚴重,對遺址的保護已刻不容緩。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南京博物院聯合連云港市博物館、贛榆區博物館等對廟臺子東側及城址西北處墓群進行了小規模搶救性發掘,以期深入了解遺址地層堆積情況,全面認清遺址文化內涵。此次發掘對遺址及墓群進行了統一分區布方,發掘區域分處于O4、N4、N5、I7、I8、I9等區,共開探方、探溝26個,發掘面積共計763.5平方米。發現了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和漢代的文化遺存,包括房址、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跡,以及陶器、石器、銅器等遺物。

現將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的文化遺存報告如下。

圖二//鹽倉城(廟臺子)遺址O4區發掘位置圖

一、地層堆積

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的文化堆積主要發現于O4區,即廟臺子東側的發掘區,實際發掘面積365平方米(圖二、三;彩插一︰1),地層可以統一。將發掘區海拔最高的T0537西南角作為基點,分別以探方T0433—T0436東壁和T0537西壁,T0640—T0654東壁為例介紹如下(圖四、圖五;彩插一︰2)。

第1層:灰褐色土,土質疏松,遍布全部發掘區。厚0.05~0.75米,深0.11~1.92米。內出少量現代塑料制品、磚瓦片及鬲足,為現代耕土層。本層下開口H14—H16、H25、G1等遺跡。

第2層:黃褐色土,土質較硬,分布于T0537、T0538、T0539、T0638、T0639等探方,位于發掘區的最高處。厚0.08~0.25米,深0.16~0.97米。內出較多漢代陶罐、豆、瓦片等。為漢代文化層。本層下發現一處由方形柱基組合的漢代房址F2。

第3層:黑灰色土,土質粘硬,分布于發掘區大部,北側 T0652、T0654未 見 。厚0.05~0.75米,深0.45~1.92米。內出大量陶片。屬周代文化層。本層下開口H1、H3、H4、 H6、 H7、 H10—H13、H22、H26等遺跡。

第4層:黑褐色土,土質密實、較硬,分布于發掘區中部 。厚 0.06~1.02米 ,深0.87~2.29米。所出遺物大多為陶片。屬周代文化層。本層下開口 H2、H5、H9、H17—H19、H21、H23、H27、H28、H30、H31、F1等遺跡。

第5層:褐色土,土質較硬,夾雜較多紅燒土顆粒,分布于發掘區大部。厚0.03~1.5、深1.5~2.68米。出土遺物多為陶片,有少量石器,屬岳石文化層。本層下開口H8、H29等遺跡。

第6層:淺黃色土,土質堅硬,夾雜大量的紅燒土顆粒。分布于發掘區中南部。厚0.03~0.5、深 2.02~2.59 米。出土遺物多為陶片,屬龍山文化遺存。

第6層下為黃色原生土。

二、龍山文化遺存

龍山文化遺存分布于發掘區中部和南部,包括 T0435、T0436、T0537、T0640、T0646、T0648等探方的第6層,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有少量石器。

1.陶器

缽 1件。T0648⑥︰2,夾砂灰褐陶。微斂口,圓唇,弧腹內收,底部殘缺,通體素面??趶?3、殘高6厘米(圖六︰1)。

鬶足 1件。T0646⑥︰2,夾砂灰褐陶。尖袋狀足,胎體薄,通體素面。殘高10.1、殘寬5厘米(圖六︰2)。

2.石器

刀 1件。T0646⑥︰1,青色。磨制。雙面刃。殘長12.5、殘寬7.4、厚1厘米(圖六︰3)。

圖三//O4區遺跡平面分布圖

圖四//T0433—T0436東壁、T0537西壁剖面圖

三、岳石文化遺存

岳石文化遺存分布于發掘區地勢較高的中部和南部,北側未見。包括T0433—T0636、T0339、T0439、T0640—T0650的第5層、T0339、T0439內的H8和T0640內的H29。

(一)遺跡

H8 位于T0339、T0439內,南北延伸至探方外。開口于⑤層下,打破⑥層至生土。揭露部分東西長6.3、南北寬4、坑深1米(圖七)。填土為灰黑淤土,土質濕粘,較硬。出土遺物較豐富,有罐、盆、豆等。

H29 位于T0640北側,北部及東西延伸至探方外。開口于⑤層下,距地表深2米,打破⑥層至生土。揭露部分平面呈不規則長條狀,斜壁,弧底。溝口長4、寬3.2、深1.1米(圖八)。填土為黃褐色土,土質較硬。夾雜少許灰燼顆粒,土質致密、較硬。出土遺物有鼎足、豆、罐等。

(二)遺物

罐 4件,修復3件。H29︰2,夾砂灰褐陶。侈口,圓唇,卷沿,弧束頸,弧肩,弧腹內收,平底??趶?3.2、底徑7.2、高22.8厘米(圖九︰1;彩插一︰3)。T0339⑤︰13,泥質灰陶。侈口,折沿,圓唇,鼓腹下收,平底??趶?8、底徑10、高17.6厘米(圖九︰2)。H8︰3,夾砂黑陶。寬折沿,弧束頸,弧腹內收,平底內凹??趶?9.2、底徑8.1、高14.4厘米(圖九︰3;彩插一︰4)。H8︰2,夾砂灰陶。尖唇,窄沿,束頸,弧肩,肩部飾對稱豎耳,鼓腹,平底。頸下有一圈弦紋??趶?2.2、底徑6.6、高10厘米(圖九︰5;彩插一︰5)。

豆 3件,修復1件。H8︰5,泥質黑陶。侈口,圓唇,折沿,弧腹內收,淺腹,豆柄殘??趶?4.5、殘高5厘米(圖九︰4)。H29︰1,泥質灰褐陶。敞口,圓唇,淺弧腹,高細柄,束腰,喇叭形座??趶?9、底徑12.2、高17.6厘米(圖九︰6;彩插一︰6)。H8︰7,泥質紅陶。敞口,圓唇,弧折腹,豆柄殘??趶?6.5、殘高6.2厘米(圖九︰8)。

三足盤 1件。T0339⑤︰14,泥質灰陶。直口,圓唇,淺腹,直腹略弧,腹部有兩突出小耳,下部三足殘,素面??趶?6、殘高11.4厘米(圖九︰7)。

碗 1件。已修復。T0650⑤︰1,夾砂紅褐陶。敞口,方唇,弧腹內收,平底,素面??趶?0、底徑4.8、高4.9厘米(圖九︰9)。

盆 1件。T0644⑤︰2,泥質黑陶,侈口,圓唇,微折沿,腹上部橫置一橋形耳,腹部以下殘,素面??趶?4.8、殘高8.9厘米(圖九︰10)。

圖五//T0640—T0654東壁剖面圖

圖六//龍山文化器物

圖七//H8平、剖面圖

四、周代文化遺存

周代遺存分布于發掘區大部,北部未見,包括探方②—⑤層。遺跡現象有房址、灰坑等,包括 F1、H1—H7、H9—H14、H16—H19、H21—H24、H26—H28、H30、H31等。

(一)遺跡

1.房址

1處。F1,位于 T0433內,開口于③層下。揭露部分東西長1.48、南北寬1.5米。發現8個柱洞。房址表面覆蓋較多紅燒土顆粒和灰燼顆粒,分布于柱洞周邊。柱洞內部地面平整堅實,應為活動面。柱洞平面皆呈不甚規整圓形,直徑0.2~0.46米不等,深0.1~0.26米,部分柱洞柱心痕跡明顯(圖一〇)。

2.灰坑

26處。依口部形狀可分為不規則狀坑、圓形淺坑、方形深坑等。

不規則狀坑 15處。H5,位于T0434內。開口于③層下,打破生土。長3.3、寬2.3、深0.3米。填土為黑褐色土,質硬。出土有鬲足、罐等(圖一一)。

圓形淺坑 9處。H22,位于T0640內。開口于③層下,打破H26和④層??趶?.4、坑深0.76米。填土為灰褐色土,土質較松散。出土有鬲、豆、罐等(圖一二)。

方形深坑 2處。H4,位于T0536、T0636內,向東、北延伸至探方外。開口于③層下,打破④層至生土。揭露部分長5.4、寬6.1、深2.8米(圖一三)。填土為灰黑色土,土質濕粘,較松軟。出土遺物豐富,可辨器形有鬲、豆、罐、缽等。

(二)遺物

1.陶器

圖八//H29平、剖面圖

圖九//岳石文化陶器

包括夾砂陶和泥質陶,以夾砂陶為主,占95.3%,泥質陶占4.7%。陶器以有紋飾的為主,達79.3%,素面陶器占20.7%。紋飾中以繩紋居多,占76.8%,繩紋與附加堆紋組合占2%,其他有弦紋、刻劃紋、方格紋和指捺紋等;陶器中主要有罐、鬲、盆、豆,分別約占總陶容器的37%、35%、23%、4.3%,其余器物所占比例較小,在早晚層位上器類比例稍有些差異。介紹如下。

(1)夾砂陶器

器類有罐、鬲、盆、豆、缽、陶拍、網墜、紡輪等。

鬲 10件。修復7件。器體皆飾繩紋。依據肩腹部特征分為三型。

A型 7件。修復6件。侈口,弧肩,鼓腹,最大徑在腹上部。T0439④︰7,黑陶。方唇,卷沿,弧束頸,弧襠,三袋狀足,尖足實跟。通體飾繩紋??趶?8.8、高20.8、足間距14厘米(圖一四︰1;彩插二︰1)。T0339④︰12,黑陶。方唇,弧束頸,鼓弧腹下收,弧襠,三袋足,實足跟。通體飾繩紋??趶?9、高19.6、足間距18厘米(圖一四︰2;彩插二︰2)。T0439④︰6,黑褐陶。方唇,卷沿,弧束頸,弧襠,有不明顯癟襠,三袋狀足,尖足實跟,通體飾繩紋??趶?8.8、高20.4、足間距16厘米(圖一四︰3;彩插二︰3)。T0439④︰5,黑褐陶。方唇,折沿,束頸,弧襠,有癟襠,三袋狀足,尖足實跟。通體飾繩紋,肩部有一圈抹平線??趶?2.5、高21.4、足間距19厘米(圖一四︰4;彩插二︰4)。T0339④︰11,灰褐陶。卷沿,方唇,弧束頸,弧腹下收,弧襠,三袋狀足,尖足跟。與足部對應的三腹部飾有短扉棱,通體飾繩紋??趶?2.8、高16.8、足間距18厘米(圖一四︰5;彩插二︰5)。T0436③︰10,黑褐陶。圓唇,折沿,弧腹下收,有近袋足痕。腹部飾繩紋,腹部以下殘??趶?4、殘高8.4厘米(圖一四︰6)。T0436③︰6,黑陶。方唇,卷沿,弧束頸,弧腹下收,三袋狀足,尖實足跟。腹上飾有一圈附加堆紋,通體飾繩紋??趶?36.4、高25.4、足間距22厘米(圖一四︰7;彩插二︰6)。

B型 2件。侈口。折肩,弧直腹。T0339④︰18,灰陶。圓唇,折沿,束頸,弧腹斜下收。腹部飾繩紋,腹部以下殘??趶?6、殘高11.8厘米(圖一四︰9)。T0436③︰9,黑陶。圓唇,折沿,弧束頸,腹部斜下收。腹部飾繩紋??趶?7.1、殘高21.5厘米(圖一四︰10)。

圖一〇//F1平面及柱洞剖面圖

圖一一//H5平、剖面圖

圖一二//H22平、剖面圖

C型 1件。無肩,筒狀腹略垂。T0436③︰12,黑陶。侈口,方唇。通體飾繩紋,腹部以下殘??趶?3.6、殘高11.2厘米(圖一四︰8)。

罐 10件。修復2件。依據口部特征分三型。

A型 侈口。8件。H4︰6,灰褐陶。圓唇,折沿,束頸,弧肩,頸部有一周指捺紋??趶?3.2、殘高5.4厘米(圖一五︰1)。H22︰2,紅褐陶。方唇,折沿,鼓腹,腹部以下殘。素面??趶?9、殘高4.8厘米(圖一五︰2)。T0339④︰17,灰陶。圓唇,折沿,弧束頸,鼓腹,腹部飾繩紋,腹部以下殘??趶?8、殘高5.8厘米(圖一五︰3)。T0436③︰8,灰褐陶。圓唇,卷沿,鼓腹,腹部飾繩紋,腹部以下殘??趶?4、殘高7厘米(圖一五︰4)。

B型 直口。1件。T0640③︰8,灰陶。圓唇,鼓腹。腹部飾繩紋,腹部以下殘??趶?5、殘高6.4厘米(圖一五︰5)。

C型 斂口。1件。T0740③︰4,灰褐陶。方唇,腹部以下殘??趶?、殘高3厘米(圖一五︰6)。

圖一三//H4平、剖面圖

盆 6件,修復1件。T0435③︰6,灰褐陶。侈口,圓唇,折沿,弧腹,圜收平底。腹上部飾一圈附加堆紋,通體飾繩紋??趶?0、底徑13.2、高24.4厘米(圖一六︰1)。T0439④︰8,灰陶。泥條盤筑而成,侈口,方唇,折沿,弧腹。腹部飾繩紋,底部殘缺??趶?8、殘高18.4厘米(圖一六︰2)。

豆盤 3件。T0439④︰12,夾細砂灰褐陶。敞口,方唇,弧壁,豆柄殘缺??趶?4、殘高6厘米(圖一六︰3)。T0536③︰6,夾細砂黑陶。侈口,圓唇,弧腹內收,豆柄殘缺??趶?4、殘高6.6厘米(圖一六︰4)。T0439④︰11,夾細砂黑皮陶。侈口,圓唇,折沿,弧直壁,折腹,豆柄殘缺??趶?6.1、殘高6厘米(圖一六︰5)。

豆柄 2件。T0636③︰5,灰褐陶。束腰,喇叭形座。輪制。底徑9.6、殘高6.4厘米(圖一六︰6)。T0435③︰7,黑陶。細把,喇叭形座。輪制。上、下部各飾兩圈弦紋。底徑11、殘高8.4厘米(圖一六︰7)。

缽 3件。H9︰3,黑陶。直口微斂,圓唇,弧腹。腹部飾繩紋??趶?3、殘高9厘米(圖一六︰8)。T0640③︰9,灰褐陶。斂口,圓唇,弧腹內收,下殘。腹部飾繩紋??趶?0、殘高14.2厘米(圖一六︰9)。

碗 1件。H9︰2,灰褐陶。敞口,圓唇,折沿,弧腹內收,平底??趶?9.2、底徑7.2、高6.6厘米(圖一六︰10;彩插三︰1)。

拍 5件。手制。T0339④︰9,黑褐陶。圓柱形把手僅存根部,拍面呈三角形,兩頭微翹起,拍面通體刻線紋。拍面殘長5.4、殘寬5.5、通體殘高1.3厘米(圖一七︰1)。T0436③︰3,灰褐陶。把手殘留根部,拍面殘,兩頭翹起,刻有葉脈紋。殘長6.6、寬5.8、殘高2.5厘米(圖一七︰2)。T0640③︰3,黑陶。拍面近方形,兩頭翹起,拍面刻有葉脈紋,把手缺失。殘長7.8、寬5.2、殘高1厘米(圖一七︰3)。H4︰1,黑陶。圓餅狀,系用繩紋陶片磨制而成,一面飾繩紋,邊緣有磨痕。直徑5.5、厚0.8厘米(圖一七︰4)。T0339④︰6,紅褐陶。圓柱形把手,弧形截面拍。通體殘高5.4、拍面直徑7.2厘米(圖一七︰8)。

紡輪 4件。圓形,中心雙面鉆孔。手制。T0436③︰1,紅褐陶。在孔周邊均勻分布十個戳印圓圈紋。直徑5.8、孔徑0.6、厚1.2厘米(圖一七︰6)。T0339④︰5,紅褐陶。直徑5.8、孔徑0.5、厚1.5厘米(圖一七︰7)。T0636③︰4,夾砂褐陶。邊緣稍殘,多附著物,保存較完整。直徑5.6、孔徑0.5、厚0.8厘米(圖一七︰10)。T0339①︰2,紅褐陶。直徑3.2、孔徑0.8、厚1厘米(圖一七︰11)。

網墜 1件。T0434③︰2,灰褐陶。半圓形,中有一孔,其上有系槽。長6、寬5、厚1.8厘米(圖一七︰5)。

餅形器 1件。T0436③︰4,灰陶。圓餅狀,殘存一半。直徑8、厚1.3厘米(圖一七︰9)。

(2)泥質陶器

器形有豆、匜、罐、盆等。

罐 3件。T0439④︰10,黑陶。侈口,方唇,折沿,鼓腹,腹部以下殘??趶?4、殘高5.6厘米(圖一八︰1)。T0436③︰13,灰褐陶。侈口,折沿。圓唇,鼓腹,腹部以下殘。腹部飾繩紋??趶?6、殘高6.4厘米(圖一八︰4)。

豆盤 4件。H22︰1,黑陶。微斂口,方唇,弧腹內收,豆柄殘??诓匡梼扇ο壹y??趶?2.2、殘高6.1厘米(圖一八︰3)。T0439④︰13,灰褐陶。侈口,圓唇,弧壁,豆柄中空,下部殘??趶?2.4、殘高6.8厘米(圖一八︰5)。

豆柄 1件。T0339④︰15,灰陶。細把,束腰,喇叭形座。輪制。殘高8.2、底徑12.6厘米(圖一八︰9)。

圖一四//夾砂陶鬲

圖一五//夾砂陶罐

圖一六//夾砂陶盆、豆、缽、碗

圖一七//夾砂陶器

盆 3件。H4︰7,灰陶。侈口,圓唇,折沿,折腹,上腹部飾三道凸弦紋,下殘??趶?4.6、殘高6.1厘米(圖一八︰7)。T0433③︰1,灰褐陶。侈口,方唇,折沿,弧直壁內收,圜底近平,頸部飾一圈弦紋??趶?8、底徑12、高13.2厘米(圖一八︰10;彩插三︰3)。

匜 1件。T0434③︰3,灰陶。微斂口,方唇,弧鼓腹,平底。手制??趶?4.8、底徑 6.3、高 6厘米(圖一八︰8;彩插三︰4)。

缽 1件。T0439④︰4,灰褐陶。斂口,尖唇,鼓弧腹,平底略內凹。手制??趶?5、底徑9、高8.4厘米(圖一八︰2;彩插三︰5)。

碗 1件。T0641④︰6,灰褐陶。敞口,尖唇,弧壁,平底略內收。器表有輪制痕跡,保存較好??趶?12.8、底徑 6、高 4.2厘米(圖一八︰6;彩插三︰2)。

紡輪 3件。圓形,中心雙面鉆孔。手制。T0339④︰4,紅褐陶。直徑7.3、孔徑0.8、厚1.9厘米(圖一九︰1)。T0439④︰2,灰陶。中間凸起。素面較光滑。直徑5.4、孔徑0.5、厚1.3厘米(圖一九︰2)。H14︰1,黑陶。中間凸起。直徑5.3、孔徑0.3、厚0.6厘米(圖一九︰3)。

餅形器 2件?;液痔?,圓餅狀,磨制。H4︰2,磨制光滑。直徑5.1、厚0.8厘米(圖一九︰4)。T0339④︰7,殘長10.5、殘寬6.5、厚1厘米(圖一九︰5)。

圖一八//泥質陶器(一)

拍 2件。T0641④︰3,褐陶。圓柱形捉手,圓形拍面兩頭翹起,素面光滑。手制。直徑5.5、通高6.5厘米(圖一九︰6;彩插三︰6)。

方形器 1件。T0439④︰1,紅褐陶。平面略呈正方形,一側有不規整壓印紋。長6.1、寬6.2、厚5厘米(圖一九︰7)。

2.石器

圖一九//泥質陶器(二)

斧 4件。完整2件。T0636③︰1,褐色?;№?,近頂處有一對鉆圓孔,寬刃。磨制。長7.8、寬7、厚 0.7厘米(圖二〇︰1)。H9︰1,灰色。頂部殘,對鉆雙孔,單邊弧刃。磨制光滑。殘長8.2、寬4.4、厚1厘米(圖二〇︰2)。T0740③︰1,灰褐色。長方形,弧頂,頂部厚,底部薄,底部尖刃。周身磨制光滑。長12.5、寬5、厚3.1厘米(圖二〇︰7)。

錛 6件。完整1件。T0740③︰2,青灰色。長條形,頂近平,一面折收刃,一面弧刃。磨制。殘長6.7、寬3.7、厚2.8厘米(圖二〇︰3)。T0640④︰7,青灰色。長條形,頂部殘,尖刃。磨制。殘長6、寬2.4、厚2.7厘米(圖二〇︰4)。T0641④︰5,淺灰色。長條形,一面折收刃,一面弧刃。磨制光滑。長5.1、寬2.2、厚1.3厘米(圖二〇︰5)。

礪石 13件。均殘。T0536③︰2,灰白色。正面較光滑且有磨痕。殘長6.5、寬4.7、厚0.9厘米(圖二〇︰6)。

矛 1件。T0648①︰1,深灰褐色。呈梭形,周身磨制光滑。長14.7、寬4.7、厚1.2厘米(圖二〇︰8)。

刀 4件。完整1件。T0640③︰1,青灰色?;”?,單面尖刃。磨制。長10.6、寬4.1、厚1厘米(圖二〇︰10)。

球 1件。T0339④︰8,灰褐色。梨形球狀,周身磨痕光滑。長徑6.1、寬徑6.4、厚5.8厘米(圖二〇︰12)。

網墜 1件。T0536③︰3,褐色。圓餅狀,有兩個穿孔,雙面對鉆。磨制。直徑6.4、孔徑0.6、厚1.3厘米(圖二〇︰13)。

紡輪 4件。完整1件。H4︰3,灰褐色。圓形,中心雙面鉆孔。素面光滑,制作規整。直徑6.3、孔徑0.4、厚0.5厘米(圖二〇︰14)。

圖二〇//石器、青銅器

石料 2件。T0339①︰3,紅褐色。呈扁柱體狀,通體磨痕明顯。殘長11.4、寬7、厚5厘米(圖二〇︰9)。T0538④︰1,灰褐色。圓餅狀,周身有明顯切割痕。直徑5、厚1厘米(圖二〇︰11)。

3.青銅器

青銅鏃 1件。T0641④︰4,三角形鋒,截面菱形,有鋌,翼殘。殘長5.5、寬1.3、鋌長3厘米(圖二〇︰15)。

五、結語

鹽倉城(廟臺子)遺址出土龍山文化遺物較少。鬶、缽等皆為龍山文化常見器類,其中T0646⑥層出袋狀鬶足(T0646⑥︰2)與山東西吳寺H4182︰23[4]相近,具有龍山文化中期的特點。

遺址出土岳石文化遺存相對豐富,出土遺物器類有罐、豆、盆、碗等,主要陶器具有延續使用的特點。H29出土陶罐(H29︰2)與山東沂源縣姑子坪H18︰1[5]頗為接近,T0339⑤出土陶罐(T0339⑤︰13)口部更大,器身略矮,與山東牟平照格莊遺址 H9︰7[6]相近。H29出土淺盤豆(H29︰1)與山東尹家城T224⑦︰11造型相近。具有岳石文化早期和晚期早段的特點[7]。

周代至春秋時期的鹽倉城(廟臺子)遺址是以鬲、罐、盆、豆為基本器物組合。其中A型繩紋鬲與陜西張家坡周代墓地M318所出相近[8],與沂源縣姑子坪遺址 H38︰1[9]造型一致。T0339④︰11、T0439④︰5、T0439④︰6等繩紋鬲都有些癟襠,T0339④︰11肩部有短扉棱,皆屬周式鬲的風格。B型折肩鬲(T0436③︰9)與安徽樅陽湯家墩遺址T3⑥︰2[10]除紋飾外造型相近,其形制與沂源縣姑子坪周代墓地 M2︰6[11]基本一致。此外,在江蘇邳州梁王城遺址[12],山東臨沂中洽溝墓葬[13]、臨沂鳳凰嶺東周墓[14]和莒南大店春秋二號莒國殉人墓[15]等地皆發現有類似的折肩陶鬲,這種鬲具有較濃郁的東夷(莒)文化特點。時代約為周代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文獻記載當時活動于本地區的是莒國。據《贛榆縣志》記載,鹽倉城是春秋時莒國鹽官駐地,漢時筑鹽倉城,為贛榆縣治所在,其東北為莒邑紀鄣城[16]。鹽倉城(廟臺子)遺址的周代考古學文化無疑對莒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江蘇贛榆鹽倉城(廟臺子)遺址及出土遺物

1.發掘全景(南—北)

2.T0640東壁(西—東)

3.夾砂灰褐陶罐(H29︰2)

4.夾砂黑陶罐(H8︰3)

5.夾砂灰陶罐(H8︰2)

6.泥質灰褐陶豆(H29︰1)

江蘇贛榆鹽倉城(廟臺子)遺址出土夾砂陶鬲

1.黑陶鬲(T0439④︰7)

2.黑陶鬲(T0339④︰12)

3.黑褐陶鬲(T0439④︰6)

4.黑褐陶鬲(T0439④︰5)

5.灰褐陶鬲(T0339④︰11)

6.黑陶鬲(T0436③︰6)

江蘇贛榆鹽倉城(廟臺子)遺址出土遺物

1.夾砂灰褐陶碗(H9︰2)

2.泥質灰褐陶碗(T0641④︰6)

3.泥質灰褐陶盆(T0433③︰1)

4.泥質灰陶匜(T0434③︰3)

5.泥質灰褐陶缽(T0439④︰4)

6.泥質褐陶拍(T0641④︰3)

領隊:朱國平

發掘:高 偉 朱良賽 萬 生 張小樹

執筆:高 偉 朱良賽 萬 生

[1]據蘇政發(2006)76號《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贛榆鹽倉城遺址含廟臺子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將1959年調查定名的下廟墩遺址改名廟臺子遺址,本文采用正式發布的廟臺子遺址作為鹽倉城中高臺的專門用名。

[2]南京博物院:《江蘇贛榆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遺址和墓葬》,《考古》1962年第3期。

[3]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連云港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江蘇徐海地區漢代城址調查簡報》,《東南文化》2014年第5期。

[4]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培訓班:《兗州西吳寺》,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3—44頁。

[5][9][11]山東大學考古系、淄博市文物局、沂源縣文管所:《山東沂源縣姑子坪遺址的發掘》,《考古》2003年第1期。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煙臺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山東牟平照格莊遺址》,《考古學報》1986年第4期。

[7]方輝:《岳石文化的分期與年代》,《考古》1998年第4期。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張家坡西周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第99—100頁。

[10]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安徽樅陽湯家墩遺址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04年第4期。

[12]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江蘇邳州梁王城遺址西周墓地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16年第2期。

[13]臨沂市博物館:《山東臨沂中洽溝發現三座周墓》,《考古》1987年第9期。

[14]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78年,第30頁。

[15]山東省博物館等:《莒南大店春秋時期莒國殉人墓》,《考古學報》1978年第3期。

[16]清·特秀主修、王文炳總纂:《光緒贛榆縣志》卷二。

Abstract:The Yancangcheng is a square shaped ancient city site located at Yancangcheng village in Longhe,Haitou,Ganyu,Lianyungang,Jiangsu province,north to the Longwang river.In the northwest of the site stands a table-land above the ground.About 1.5 km northwest of the site lie a group of tombs,which have been dated to the Han dynasty and identified to be the cemetery of the city residents.From September 2015 to January 2016,Nanjing Museum in association with Lianyungang Museum and Ganyu Museum car?ried out a small-scale rescue excavation o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ity site and the tombs.The excavation re?vealed a range of remains dating to the Longshan Culture,Yueshi Culture,and Zhou and Han dynasties,in?cluding architectural foundations,ash pits,ash pitches,and burials as well as pottery,stone and bronze arti?facts.The excav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Yancangcheng site and promote the studies of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Key words:Ganyu;Miaotaizi;Longshan Culture;Yueshi Culture;Zhou dynasty

(責任編輯:黃 苑;校對:朱國平)

Excavation of the Yancangcheng(Miaotaizi)Site in Ganyu,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Museum Lianyungang Municipal Museum Ganyu Museum

K871.3

A

2017-03-02

猜你喜歡
夾砂圓唇臺子
山東日照市馬莊遺址周代墓葬發掘簡報
澄邁福安窯出土瓷器鑒賞
運橙
朝陽袁臺子墓地燕文化墓葬分期再研究
論圓唇在聲樂教學中的效果
臺子
鑄件夾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對策
安徽泗縣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的調查與研究
暗戀
消失模常見夾砂夾渣缺陷的解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