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驗教育的初探研究

2017-10-21 02:11汪瑤
報刊薈萃(下) 2017年10期
關鍵詞:體驗思考

摘 要:通過對體驗的內涵以及體驗教育特點的整合與分析,探究其體驗教育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體驗;體驗教育;思考

“體驗”一詞最早出現在德國的文獻中,在19世紀70年代成為與“經歷”這個詞相區別的慣用詞。今天,“體驗”一詞越來越被關注,像我們經??梢月牭降摹绑w驗假日”、“體驗上網”、“體驗生活”、“體驗成長”、“審美體驗”、“體驗經濟”等等。在《現代漢語辭?!分?,對“體驗”的界定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王一川在《審美體驗論》中寫到:“體驗,就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即身體力行,親身實踐?!泵绹鴮W者約瑟夫·派恩認為,體驗在本質上是個人的,當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時,他意識中所產生的美好感覺。

盧梭重視兒童生活體驗,認識到教育領域中生命所固有的價值,在個體的生命面前,教育不是萬能的,是有局限的,教育必須聽聽生命的發言,甚至是借助于生命力量的顯現。陶行知積極倡導體驗教育。他在給試驗鄉村師范全體同學的信中指出:“我們的真正指南針知識實際生活。我們朝著實際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在實際生活里問津的人必須要破除陳見”。蔡元培先生把“美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張發展受教育者的“自由個性”。在其教育理論的闡述過程中,體驗的思想也滲透在字里行間。

一、關于體驗的內涵

從“體驗”的視角去看,體驗教育是以組織性為前提,以主體性、實踐性、社會性為主要內容。學校的體驗教育是在學校德育機構引導下的體驗,學校各級德育組織是體驗教育的倡導者和推進者,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學校各級德育組織的,按照各自分工進行精心指導下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的體驗都是他人不可替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都應是他們積極參與的體驗,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體驗。每一次體驗過程都是實踐的過程,體驗教育就是在實踐中認識事物,最終達到把握事物的目的。

從“教育”的視角看,教育懷有一個美好的理想,就是通過教育目標的確立,使受教育者將外在美好的東西內化為自身的素質,表現為美好的行為習慣。教育的本質及功能就在于把人類積累的生產與社會生活經驗內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智慧、才能與品德,使其身心得到發展。從這一質的規定性來看,對學生的內化不是強迫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激發他們內心強烈的感受,使他們進行不斷地感悟,從而使教育目標得以實現。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會發覺,自己對聽到或看到的事情往往是事過境遷,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通過親身體驗所獲得的思想情感則刻骨銘心、難以忘懷,以至于被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和素養,達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

二、體驗教育的特點

第一,教育主體的選擇性。受教育者將自己視為主體,自主地實現選擇的權利。體驗教育為受教育者提供了各種選擇的機會,激發了受教育者的各種需要,并使他們希望真實地展現自己所面臨的道德問題和道德沖突,從而不斷地意識到他人的利益和觀點、社會的期待和普遍的價值。

第二,教育目標的導向性。體驗教育的目標要通過一定的教育過程才能夠實現,體驗教育的過程則始終受到體驗教育目標的導向性作用。無論何時,體驗教育的過程必須根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教育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與教育目標有著緊密的聯系。教育內容必須合理地分解到教育活動的各個層面和環節上,使每一個環節都能較好地體現教育目標,促進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感悟、不斷積累、不斷內化,實現教育的目標。

第三,教育效果的知行統一性。體驗教育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是思想道德的認知外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解決思想道德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即要實現認知與行為的有機統一。如果僅把思想道德理論和一些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會考試、會背誦,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認同了這些理論觀點。筆者認為,體驗教育應該是學校組織和引導學生親身參加實踐,從而使他們把做人做事的思想道德規范內化為健康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绑w驗教育”一詞在這里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不可任意地割裂理解。

三、對體驗教育的思考

基于當前現狀的反思,由于受到科學主義和工具理性的影響,呈現明顯的技術化傾向和工業化生產特征。教育以知識和社會為本位,注重知識的傳承和教育的社會功能,強調教學過程的標準化、程序化、規范化和精確化,把教學和人的成長當作可預設的機械流程。如何才能行之有效的踐行體驗教育。

首先,讓學生用自我的視角去體驗。用自我的視角去參加體驗,感受參與的真實性、快樂性和辛苦性,從中獲得真實情感,并通過道德選擇形成良好習慣,這是體驗教育的最基本途徑。學生用自我的視角去體驗,起主要作用的是情感,因為情感是以主體為前提的交往互動過程,同時也是主體的能動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實踐過程。

其次,讓學生用他人的視角去體驗。用他人的視角去參加體驗,就是讓體驗者站在對方的位置和立場上,去感受應有的處境、心情、責任、社會關系等,使自己形成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優良道德品質,從而健康地完成個人社會化過程,這是體驗教育的又一條重要途徑。

最后,讓學生在設定的事件和環境中去體驗。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和目標,通過設定的事件和環境去熏陶和感染學生,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主動自覺地參與到體驗教育中去,以達到“自我教育”和“完善個性”的過程。體驗教育不是說要全盤否定原有的教學模式,更側重于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感受、體會、學習。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育教學中融入參與式、體驗式教學,在情境中獲取知識,傳授的不僅僅是專知識,更重要的是體會知識,如何展現知識,學生懂得學以致用,實現體驗教育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王一川.審美體驗論[M].鄭州: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2]舒志定.論體驗教育的合理性及其展現[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

[3]李放滔.對體驗教育的認識[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12.

作者簡介:

汪瑤(1991.6—),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師教育。

猜你喜歡
體驗思考
體驗式學習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運用
談數學教學中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體驗視角下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
對于少兒英語教育的幾點思考
少兒圖書館小志愿者工作的意義和思考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語用”環境下對古詩詞教學再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