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的語篇連貫

2017-10-21 20:13石秀虹
知音勵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

本文以凱瑟琳·曼斯菲德的《蒔蘿泡菜》(A Dill Pickle) 中的經典對白為語料,借助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探討在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三個層面的語篇連貫現象。作者從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的語篇連貫出發,通過對這部短篇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對白進行剖析,力求探查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讀者的理解過程。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語篇連貫;《蒔蘿泡菜》

1 引言

英國哲學家奧斯?。?962)率先提出言語行為理論,在此理論基礎上,美國哲學家塞爾(1969)作了更深入的探討。眾所周知,言語行為是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得以體現的。如果我們僅僅以單個的言語行為作為研究對象,我們則很難揭示語言的內涵與實質。在連貫的語篇中,除了言語行為本身所表達的意思外,交際者還會感受到對方的言外之力,甚至會產生言后行為。因此,作為相對較大的一個語言交際單位,語篇越來越成為眾多專家、學者們關注的對象。

2 言語行為理論與語篇連貫

2.1 言語行為理論

根據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言語行為可分為言內/表意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顧名思義,言內/表意行為表達的是言語的表面意思;言外行為指的是說話者或者作者真正的交際意圖,也稱言外之力;言后行為則是言語給交際者帶來的影響。

奧斯汀認為:發音行為不一定有表意行為,但表意行為必定蘊涵著發音行為。同理,言內行為不一定有言外行為,但言外行為必定蘊涵言內行為;言外行為不一定做言后行為,言后行為必定蘊涵言外行為和言內行為。這種內含關系是單向的,并具有傳遞性(1962:96)。

2.2 語篇連貫

語篇連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對于語篇連貫,學者們沒有統一的闡述。Halliday和Hasan(1976,1985)首先提出語法銜接的四種范疇和詞匯銜接手段,認為連貫是在銜接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銜接是連貫必不可少的條件(1985:94)。國內外學者紛紛從不同層面對這一理論進行了完善和發展。國內學者李君總結了對于語篇連貫的研究成果,大致如下:

(1)語篇連貫的一個重要體現是運用銜接手段,但形式上的銜接并不意味著語義上一定連貫。

(2)在言語和語境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語篇連貫。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要根據雙方的交際意圖、具體的情景語境、社會文化語境等進行合理的推理,才能實現語篇連貫。

(3)語篇連貫是交際雙方心理認知的一種反映,只有在雙方有互動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實現。

2.3 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的語篇連貫

當語篇被看作成一個整體的言語行為時,它在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三個層面上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言內行為是有形的,語篇連貫主要依靠語法、詞匯和邏輯連接詞等手段達成的;言外行為是隱形的,語篇連貫是通過在交際意圖、情景語境、社會文化語境等基礎上推導出說話人的含義而達成的;言后行為是無形的,語篇連貫是通過說話人和受話人的心理互動達成的。不難看出,從顯性的表意行為連貫、到隱性的言外行為連貫、再到互動的言后行為連貫,語篇連貫在這三個層面上是一個連續的、有機的整體。

3 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的語篇連貫——以《蒔蘿泡菜》對白為例

既然言語行為理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語篇連貫的新視角,本文就以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蒔蘿泡菜》中的經典對白為語料進行研究。

《蒔蘿泡菜》講述了女主人公薇拉(Vera)與其前男友六年后偶遇在一家店內的故事。小說通篇沒有透露男子的名字,只用“他”來代替?!八弊窇浟藘扇嗽谝黄饡r的“美好”時光,好像對薇拉仍有戀情。在“他”講述了兩人過去共同的夢想——俄羅斯之旅后,“他”的一番甜言蜜語讓薇拉心中泛起波瀾。然而故事的結局出人意料:“他”一人獨坐在那里,薇拉突然離去。作品格調清新,令人回味。小說中兩人間的對話占據了大部分篇幅,而且薇拉和她前男友的話語比例極不對等。薇拉三言兩語,“他”卻是侃侃而談,并且數次打斷薇拉的談話,自顧自地講著自己的事情。

對這部短篇小說的語篇連貫的解讀,我們不能僅僅局限在語篇的內部,我們還要考慮到語篇外部的因素,諸如:情景語境、交際雙方的交際意圖、社會文化語境等。也就是說,我們在解讀“表意行為”層面上的字面意思的基礎之上,還要探究“言外行為”層面上的言外之意以及“言后行為”層面上的交際互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盡力探查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讀者的理解過程。讓我們以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的語篇連貫為切入點,來了解一下這部作品吧。

3.1 語篇的顯性連貫

語篇的顯性連貫停留在表意言語行為層,它強調的是語義關聯。語篇不同部分的語義關聯主要通過語法詞匯手段和邏輯連接詞等得以實現。

小說開篇,男、女主人公偶遇后,彼此都很驚訝。男主人公的話語中透露著意外,而Vera語氣平緩。

He: Vera! How strange. Really, for a moment I didn't know you. Won't you sit down? Won't you have some coffee?

Vera: Yes, I'd like some coffee.

薇拉對第一個問題并沒有回答,而是迫不及待地回答了第二個問題,本來用“好吧”就可以了,但薇拉“來杯咖啡”的話語把她再次見到前男友后的驚喜之情躍然紙上,這里的語義轉承透露出了薇拉是一個內斂的女孩。

緊接著,Vera提到忍受不了寒冷的天氣。

Vera: … I cant bear this weather, you know.

He: Ah, no. You hate the cold…

Vera: Loathe it. And the worst of it is that the older one grows…

He: Excuse me…

薇拉回應中的“and”一詞,在語義上是對前文的解釋說明,也預示著后面的解釋更加重要。但薇拉的話語卻被男主人公打斷了。最為讀者,我們很容易得出薇拉目前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的結論。而男主人公對此卻不聞不問,哪有一絲關切的意思。

在打斷了薇拉的談話、和侍者要了咖啡和奶油之后,男主人公似乎又想起了薇拉剛才的話題。

He: You were saying — the older one grows…

Vera: The colder.

He: The colder. Ah, ah. You still say the same things. And there is another thing about you that is not changed at all — your beautiful voice — your beautiful way of speaking.

男主人公對于薇拉所提及的“忍受不了寒冷”沒有展示出絲毫的關心,而是再一次轉換了話題,他言語中的“still”表達的正是語義轉折。薇拉在兩人的交談中,得體地回應著。我們看到了薇拉的隱忍與內斂,也看到了薇拉的封閉與沉默。男主人公呢?他呈現給我們的是不知道關愛他人、只顧自己的自私臉孔。曼斯菲爾德在這里也給我們埋下了一個小伏筆,既然薇拉的前男友清晰地記得薇拉以前說過的話,也沒有忘記薇拉動人的聲音,他對薇拉依然舊情難忘,為什么故事的結局還是兩人各奔東西呢?

接下來兩人在談論往事的時候,薇拉的腦海里涌現出了曾經的一幅畫面——男主人公的頭靠在薇拉的腿上,很幸福。

He: I wish that I had taken poison and were about to die — here now!

Vera: Ah, why do you say that?

He: Because I know I am going to love you too much. And I shall suffer so terribly, Vera, because you never, never will love me.

男主人公告訴薇拉,他想服下毒藥死掉。當被問到為什么要這樣做時,他說因為他知道他非常愛薇拉,為此他會非常痛苦,但是他也知道,薇拉永遠都不會愛上他。男主人公用兩個“because”強調了兩個原因,可是兩個原因的背后卻隱藏著這個男人的矯揉造作。一邊是他的甜言蜜語,口口聲聲說愛著薇拉;一邊是對薇拉的無視,不關愛曾經的愛人,忘記了兩人的曾經,一個人去了兩人相約要去的俄羅斯,我們甚至可以推斷出他一定會把兩人的分手歸咎于薇拉并不愛他。

當男主人公提及俄羅斯時,薇拉很興奮。

Vera: Youve really been to Russia?

He: Oh, yes. Have you forgotten how we used to talk of going there?

Vera: No, Ive not forgotten.

男主人公的一句“Oh”,沒有語義意義,但作為銜接手段,它可以保持語言的順暢,不一定非得翻譯出來。而“No”卻起著銜接上下文語義的作用,薇拉用它來回答男主人公上面問的問題。男主人公的“Oh”顯示出他回答問題時非常隨意,他不知道、也不愿去揣測,他的回答可能對薇拉會造成多大的傷害。薇拉的“No”雖然簡短,卻反映出她對俄羅斯之旅的極度渴望。從“Oh”和“No”,我們看到了男主人公的自私自利,對于薇拉的傷害,他無動于衷。

當兩人談到以前他們曾經相約好一起要去的地方時,男主人公則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他自己一個人已經到過的地方。

He: Spain, Corsica, Siberia, Russia, Egypt. The only country left is China, and I mean to go there, too, when the war is over.

男主人公在談論這些經歷時,非但沒有因為沒能和薇拉同行感到些許不安,相反,他卻好像是在故意傷害薇拉。男主人公告訴薇拉,這些年他一直在到處旅游?!癮nd”前面列舉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他曾經去過的地方,其實他的回答可以到此為止,但他自私、冷漠的性格驅使著他繼續說下去:“我還是打算去那兒,待戰爭結束后?!薄癮nd”對前面的內容做了補充說明,更加體現了這個男人的自私自利。

隨后男主人公興奮地談起了令他神怡的俄羅斯之旅,他說他在伏爾加河上度過了好幾天,并提及了薇拉過去常常彈奏的船夫曲。

He: Do you ever play it now?

Vera: No, Ive no piano.

He: But what has become of your beautiful piano?

Vera: Sold, ages ago.

He: But you were so fond of music.

當男主人公詢問薇拉是否還在彈鋼琴,并且獲悉鋼琴不在時,他的話語中接連出現了兩個具有強烈的轉折意義“but”。也許,男主人公驚訝于薇拉的表現,如此喜歡演奏卻偏偏賣掉了用來演奏的鋼琴;也許,那只是他“輕描淡寫”地在回應薇拉。無論是哪種情形,他并沒有繼續追問薇拉,她為什么要賣鋼琴,難道她的生活已經落魄到要賣掉自己心愛的東西的地步了嗎?男主人公繼續講述著他的俄羅斯之旅,他的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關心他人的形象躍然紙上。這也許是兩人再次分手的一個原因吧。

兩人繼續交談,男主人公回憶起他曾和薇拉講過他童年時的故事,薇拉善于聆聽。這個時候,記憶的閘門讓薇拉想起了男主人公庭院里的那只小狗波森。然而,男主人公卻忘記了,他以為波森是薇拉養的一只狗。

Vera: The dog was called Bosun.

He: What dog? Had you a dog?

Vera: No, no. I meant the yard dog when you were a little boy.

Vera接連用了兩個“no”。一方面,薇拉否定了男主人公前面提的的問題;另一方面,薇拉對這個男人徹底失望了。男主人公口口聲聲說愛她,卻全然不記得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失望之余,薇拉系上領扣,放下面紗,準備離開。此刻的薇拉,無比失落、萬分孤獨。對于這樣一個男人,她又能報以什么樣的希望呢?唯有回歸孤獨。

3.2 語篇的隱性連貫

在實際交際中,語篇的隱性連貫不同于上文提到的銜接,更多的是依賴于邏輯推理得以實現的。很多語篇如果離開了言外行為層面的隱性連貫,很難得到合理的解釋。讓我們來看一下小說中的一處例子:

He: Wont you smoke?

Vera: Yes, I will. They look very good.

He: … Smoking isn't a habit with me; it's a luxury–like perfume. Are you still so fond of perfumes? Ah, when I was in Russia . . .

Vera: You've really been to Russia?

僅僅看字面意思我們并不能視其為連貫的,香煙和香水有共通之處,一起提及并不唐突。但是,俄國和它們又有什么關聯呢?讓我們從言外行為層面上來看一下,我們會發現,這里的語篇是隱性連貫的。

He: … Smoking isn't a habit with me; it's a luxury–like perfume. Are you still so fond of perfumes? Ah, (I have seen kinds of luxurious perfumes) when I was in Russia.

Vera: (Russia?) You've really been to Russia?

薇拉評價男主人公的香煙看上去還不錯,使得男主人公講述起煙從何而來,并說自己吸煙還沒上癮,這也是順其自然的一種回應。接著,他談到香煙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奢侈品,就像女人的香水。提到香水,男主人公問她是否依然喜歡。隨即,男主人公聯想到了他在俄羅斯的一些事情。為什么他會唐突地提到俄羅斯呢?如果我們能把握到言外之意層面的隱性連貫,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男主人公肯定是在俄羅斯見過香水這類奢侈品,才順便提到了俄羅斯之旅。而薇拉和男主人公六年前在一起時,俄羅斯就是兩人一直夢想去的地方。所以盡管薇拉本人不喜歡被別人打斷,在她聽到“俄羅斯”的字眼兒時,還是情不自禁地打斷了男主人公的話。薇拉的沖動讓我們覺得順理成章,而且兩人間話題轉換也顯得合情合理。

3.3 語篇的互動式連貫

語篇不論長短,都被認為是社會行為的一部分。因此,交際雙方要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決不能忽視對方的反應,一定要建立起雙方之間的互動。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不考慮對方反應的語篇,不能被看作是連貫的語篇。

He: … And there is another thing about you that is not changed at all — your beautiful voice. I don't know what it is — I've often wondered — that makes your voice such a haunting memory… Do you remember that first afternoon we spent together at Kew Gardens? You were so surprised because I did not know the names of any flowers. I am still just as ignorant for all your telling me. But whenever it is very fine and warm, and I see some bright colours I hear your voice saying: 'Geranium, marigold, and verbena…' You remember that afternoon?

Vera: Oh, yes, very well.

男主人公提到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薇拉教他各種花兒的名字。薇拉動聽的聲音經?;厥幵谒亩?,他認為那次記憶是如此的美好。如果薇拉只是簡單回應“記得,記得很清楚”后,就不再有任何反應,這一交際行為并不能說是成功的。李君(2007)在“言語行為理論與語篇連貫”一文中指出:“語篇的連貫不僅僅局限于語篇的內部,還包括語篇外部交際雙方的心理或者行為的互動”。薇拉作出簡短回答后,隨即陷入了回憶。也就是說,男主人公的話語使薇拉有了言后行為。在薇拉的回憶中,那個下午是一片荒唐的景象。男孩當時像瘋子般地轟趕著黃蜂,在眾人面前讓她難堪、丟臉。隨后,薇拉記憶中又涌現出了男主人公頭靠在她的腿上,嘴里說著甜言蜜語的畫面。

薇拉沉浸在幸福的回憶中,不再說話。薇拉的反應和態度同時說明她是一個不愿意敞開心扉的人,男主人公不得不轉換話題。

作品中還有一處言后行為典型的例子:

He: … I remember the evening some friends and I went for a picnic by the Black Sea. We took supper and champagne and ate and drank on the grass. And while we were eating the coachman came up. 'Have a dill pickle,' he said. He wanted to share with us. That seemed to me so right, so — you know what I mean?

Vera: Yes, I know perfectly what you mean.

He: What a marvellous listener you are. When you look at me with those wild eyes I feel that I could tell you things that I would never breathe to another human being.

男主人公向薇拉描述了俄羅斯生活,尤其提到蒔蘿泡菜,薇拉的內心又起漣漪。前男友談論的畫面就在眼前,她甚至還看到了像鸚鵡的嘴、裝在略帶綠色瓶子里的蒔蘿泡菜。它顏色艷麗、食色誘人,正如薇拉一直心儀的俄羅斯之旅一樣引誘著她。所以當她前男友說道馬車夫想和他一起分享蒔蘿泡菜時,他問薇拉:“你知道我是什么意思吧?”男主人公道出了內心的孤寂,他渴望有人和他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與悲。薇拉此刻被感動了,于是她回答道:“是的,我完全知道你的意思?!鞭崩脑捳Z一定像瓊漿一樣灌入了男子的心田,這可以從兩人話語后的深情凝視看出來,“他們感受到了彼此的靈魂,仿佛在伸出雙臂,擁抱著對方,共同墜入同一片海洋,甘愿被大海所吞沒,就像苦戀著的情人”(楊立民徐客容,P46)。男、女主人公各自在理解了對方話語的基礎上都作出了反應,明顯屬于言后行為層面的交際互動。

讀到這里,我們幾乎以為兩個人會重拾舊愛,但男主人公和薇拉對視時說的一句話("What a marvellous listener you are. When you look at me with those wild eyes I feel that I could tell you things that I would never breathe to another human being.")卻被薇拉認為男主人公是在嘲笑她。薇拉敏感多疑性格由此暴露了出來,而男主人公的孤獨、寂寥也從他近乎獨白的宣泄中體現出來。

當男主人公感到薇拉想離開時,作了一段表白。

He: What I really wanted then was to be a sort of carpet — for you to walk on so that you need not be hurt by the sharp stones and mud that you hated so. It was nothing more positive than that. Only I did desire, eventually, to turn into a magic carpet and carry you away to all those lands you longed to see.

男主人公的這段表白對薇拉又產生了影響,薇拉好像飲了瓊漿,她又動搖了,是不是該留在前男友的身邊呢?請看兩人接下來的談話:

He: I felt that you were more lonely than anybody else in the world, and yet, perhaps, that you were the only person in the world who was really, truly alive.

And then the fact that you never had made friends with people. How I understood that, for neither had I. Is it just the same now?

Vera: Yes. Just the same. I am as alone as ever.

He: So am I, just the same.

男主人公對薇拉的解讀甚合其心境,薇拉不禁覺得這個男人就是自己的幸福,內心暗流涌動卻一再封閉壓抑,沉溺于幻想,而不去采取行動。而恰在此刻,男主人公獨白式的自我評價和對雙方性格弱點的剖析,卻激怒了薇拉。

He: But what seemed to me so mysterious then is perfectly plain to me now. It simply was that we were such egoists, so self-engrossed, so wrapped up in ourselves that we hadn't a corner in our hearts for anybody else. Do you know?

薇拉的離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愿意審視自我和面對現實的孤獨女孩。曼斯菲爾德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筆鋒,借助男主人公之口,對這兩個同樣孤獨的靈魂的進行了一場無情的審判。男主人公貌似擁有話語權,在交際過程中一直占主導地位,實際上他也是一個孤寂苦悶的人。在他偶遇昔日忠實的聆聽者后,全然不顧對方的感受,用獨白實現了內心的宣泄。曼斯菲爾德也向讀者交代了六年的時光依舊不能讓兩人再續前緣——性格上的弱點使得他們不能彼此欣賞,分手才是唯一的選擇。

4 結語

通過解析曼斯菲爾德的《蒔蘿泡菜》中的語篇連貫特點,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該作品。很多學者認為男主人公的獨白是對自己成功的一種炫耀,更是對薇拉的傷害。我們從語篇的角度去分析,卻發現在男主人公浮夸的表象下,隱藏著一顆孤獨的心。小說結尾處,薇拉轉身離去,也選擇了孤獨。兩顆孤寂的心靈,因為性格的原因,無法從彼此那里獲得情感與支持。

曼斯菲爾德在這部短篇小說中,其實已經為改善男、女主人公的困境提供了暗示——溝通。薇拉總是封閉自我,不愿意采取行動。正是她總是沉溺于幻想、不積極主動的行為,才使得她和男主人公之間總是橫亙著一道鴻溝。解讀《蒔蘿泡菜》,我們不能只關注話語的表層含義;分析薇拉和男主人公,不但要觀其言,還要看其行;挖掘曼斯菲爾德的寫作意圖,不能只著眼于文本表層的情感判斷,還要深入底層,揭示作者的深層關注。本文從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的語篇連貫出發,分析了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經典對白,希望能給讀者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Austin,J.L.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UP.

[2]Halliday.M.A.K.& R.Hasan.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3]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4]傅翀.精巧的構思,豐富的意蘊——對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蒔蘿泡菜》的功能語篇分析[J].當代外語研究,2012(09):37-40.

[5]李君.言語行為理論與語篇連貫[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綜合版) Jul,2006(04):125-126.

作者簡介

石秀虹(1974-),女,天津市人。碩士學位?,F為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文學。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天津市 300387

猜你喜歡
言語行為理論
淺析中英商務信函中直接言語行為和間接言語行為的使用
中韓“勸說”言語行為的界定探究
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語研究
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語研究
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美劇中拒絕策略的研究
言語行為理論視閾下艾麗斯.沃克_紫色中男權話語的顯現
高中英語教師課堂話語有效性研究
論“言語行為理論”的涵義及其中文翻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