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時代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文化自覺

2017-12-04 07:18文/劉
傳媒 2017年22期
關鍵詞:主持人文化

文/劉 嘉

融媒時代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文化自覺

文/劉 嘉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起,電視訪談節目以其相對較低的制作成本優勢和較大的影響力,吸引了從中央電視臺至地方電視臺的眾多電視媒體爭相運作。然而,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演進升級,電視訪談節目在努力求新求變的過程中也呈現出同質化嚴重等諸多問題,眾多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受不良風氣影響表現出逐利性失態?;诖?,筆者借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構想,來探討文化自覺在電視訪談節目主持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以期為我國電視訪談節目的發展提供參考,助力其創作出更多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兼具強大傳播力和影響力的精品電視訪談節目。

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與文化自覺

電視訪談節目是指由節目主持人邀請一個或多個嘉賓(新聞人物、新聞當事人或者新聞評論人),圍繞嘉賓自身或者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展開人物類、事件類或話題類討論的節目。

作為電視媒體內容傳播的重要組成,訪談節目歸根結底是要通過人物的故事和情感的表達,通過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的各種復雜關系的梳理和話題性思考,串聯起這些人物、事件、現象所負載的文化內涵和特質,尤其是本土文化的特質,讓人感受節目所代表和傳播的文化價值。而作為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就是要強化訪談中各種類型人物、事件、現象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通過電視屏幕將所體現的文化價值不斷放大。這種通過節目體現出來的文化價值信息,也可以說是電視訪談主持人作用于其節目觀眾的思想領域并加以影響的一種獨特的電視文化傳播能力。

1997年,費孝通先生在為北京大學第二屆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作閉幕發言時提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作為電視訪談節目傳播中最貼近嘉賓與受眾的公眾形象,文化自覺就成了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

當前媒體融合環境對電視訪談節目的影響

隨著新興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革新,電視受眾的視聽審美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變化。作為傳統媒體重要組成的電視訪談節目也在發展中不斷吸收新興媒體在技術上帶來的創新,與此同時,其也受到了新媒體傳播中不利因素的影響。

海量的互聯網信息為電視訪談節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來源。對電視訪談節目而言,選題無疑是其創作的根基。一旦選題失敗,即使是擁有經驗豐富的主持、設計一流的演播空間、完美的后期包裝團隊,也無法吸引觀眾。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信息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加之巨量數據集合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電視訪談節目選題的尋找提供了諸多便捷的渠道。如新浪微博除了在We b頁面中設置有“熱門話題”“熱門微博”外,還在手機客戶端中設置有“熱門/超級話題”“頭條”“榜單”等欄目;百度則設置“搜索風云榜”,內含“實時熱點”“今日上榜”“七日關注”等綜合熱點排行,以及“娛樂”“人物”“汽車”等熱點專題集合,甚至還根據“人群”和“地域”特征設置“人群風向標”及“地域風向標”兩個模塊。這些便捷的信息聚合渠道為各種類型的電視訪談節目的選題確定提供了良好的方向參考。

先進的媒體技術為電視訪談節目創造了及時有效的互動機制。電視媒體受到媒體融合趨勢的影響,開始綜合運用多種新興的媒體技術和表現手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節目在新浪微博或微信這兩大主流社交媒體開設具有強大互動性的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號。在電視訪談節目播出前后,利用這兩大平臺進行前期宣傳和后期持續討論,增加節目的關注度。

二是直播節目中利用手機短信、微博、微信、手機A p p等與場內外觀眾進行實時互動。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可以根據現場需要,適時引入新媒體用戶的參與,這在提高收視率的同時,對訪談現場的氛圍也是一種調節。

三是在視頻網站播出區域開設評論功能與彈幕互動。視頻網站用戶在收看節目時可以隨時在彈幕中或留言區發表評論。

多平臺多元化的收視習慣迫使電視訪談節目改變了單一的播出模式。與以往電視訪談節目只在固定的電視頻道定期播出不同,受益于互聯網傳播技術的跨越式革新,目前大多數電視訪談節目在傳統的電視媒體首播后,還會被投放至電視臺官方網站以及各大視頻網站供用戶隨時點擊收看。一方面,在當今時代,電腦、手機、平板等多媒體終端被普遍使用,這種多平臺播出方式在維持傳統電視媒體受眾關注度的同時,也滿足了更多新媒體使用者對電視訪談節目的收視需求,更加符合年青一代新媒體用戶的收視習慣;另一方面,當前各種廣播、電視、網絡節目盛行,各家電視媒體都在爭相推出極富吸引力的節目資源,這些節目大多被安排在“黃金時間”播出,以爭取收視率。如此來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網絡視頻收看模式,就可以有效解決受眾收視“撞車”的問題。

唯收視率論的逐利心態導致訪談節目主持人失范的現象頻發。在網絡節目盛行的今天,用戶習慣于觀看更“接地氣兒”、更符合現今年輕人審美習慣的網絡訪談節目。因此,許多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開始以一種“拿來主義”的姿態,將很多網絡訪談或是綜藝節目中的內容及表達方式照搬過來,以提高收視率。這種欠理性思考的“拿來”主義必然會導致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失范現象頻出,主要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缺乏社會責任感,忽視了自身文化傳播、言語示范的職能,為了博人眼球,便肆意模仿網絡中一些夸張、低俗的語言表現手法來吸引更多人關注。

二是在電視訪談中,主持人有意涉及被訪嘉賓的隱私或其不愿談及的內容,不顧對他人的傷害,只為滿足大眾的“窺私欲”,增加收視率。

三是部分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為提高收視率,以制造“圍觀”效果為主要敘事手段,甚至不惜迎合低級趣味。

融媒時代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堅持文化自覺的意義

當前,在一味追求收視率的驅使下,一些電視訪談節目及其主持人開始無底線地迎合受眾,庸俗淺薄的選題、嘩眾取寵的語言表達、低俗惡俗的表現說法等都使得這些節目的品質大幅下降。而在這之前,我國的經典電視訪談節目,如《實話實說》《藝術人生》《魯豫有約》《楊瀾訪談錄》等,都是文化電視傳播的經典案例,電視訪談節目的主持人也在潛移默化中對這一價值標準產生了認同感。對于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而言,文化自覺就是要對文化的認知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文化認知水平,知曉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在此基礎上,主持人才可能建立正確的文化認知,在訪談過程中發現那些隱藏在對話中的文化信息并加以強化,將優秀的文化傳播給電視受眾。

文化自覺是抵御融媒時代網絡亞文化侵蝕的防火墻。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文化自覺包含主持人對自身的文化建設及主流文化指導下的修養提升。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下,依托網絡媒體傳播發展,并生動體現網絡使用者,尤其是年輕人群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網絡亞文化帶著非主流性和顛覆性等特征蔓延開來,主要表現為語言的網絡化、思維的個性化、消費的娛樂化等,與我國傳統經典文化中所提倡的思想觀念和現今主流文化提倡的行為模式都有著明顯的區別。電視訪談節目中主持人不斷進行修養的自我提升,在節目中堅持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追求主流文化提倡的價值觀念,有利于抵御融媒時代網絡亞文化的侵蝕。

文化自覺是打破“談話場”中主持人與嘉賓間交流壁壘的連接器。

“以誠相待,以心相交”一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良好品質,也是人與人在溝通交往過程中的重要原則。電視談話節目也應以人與人的言語溝通為基礎,力求達到主持人、嘉賓、觀眾之間心靈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鳴。因此,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必須具備“以誠相待,以心相交”的品質,以博得訪談嘉賓的好感,獲得嘉賓的信任,從而展開真誠的心靈互動和情感交流。如此,電視訪談節目所營造的談話場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

文化自覺是創作融媒時代精品電視訪談節目的源動力。文化自覺是一種理念,為電視訪談節目創作指明了行動方向和參考原則。當前我國很多電視節目同質化現象嚴重,訪談節目也未能幸免。電視熒屏上模仿現象頻現,選題內容雷同、節目結構相似的節目屢見不鮮。歸根結底,這都是因為文化見識、創新意識和獨立品格的缺乏,使得眾多節目創作者陷入了一種文化缺失的困境之中。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必須堅持追求文化品質,以創作高品質節目為己任,親身參與探尋訪談節目創作全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盡其所能地提升節目質量,努力打造精品。

融媒時代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如何堅持文化自覺

一檔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制作精良的電視訪談節目對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作為電視訪談節目的靈魂人物——主持人,在節目創作和主持傳播的過程中又該如何堅持文化自覺?

堅持專業主義的精神。專業主義,應發自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的內心,要有對專業的執著、熱愛、敬畏與堅守。在節目創作中,主持人該秉持這種專業主義的精神,堅持精益求精,親力親為參與節目創作始終,理清節目頭緒,明確主持傳播的規律,盡可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據、言之有理,不可信口雌黃,以達到對電視訪談節目主持傳播工作的充分理會與嫻熟應對。主持人還可以在訪談中將這種精神放大,以影響更多的人。

堅持社會責任的擔當。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談及只有具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才可以成就崇高的人格。從個人到家、國、再到天下,這是一個內在邏輯緊密聯系的過程。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只有熟悉這其中豐富的中國傳統哲學的內涵,才能理解它對于中華民族和睦和平的巨大意義,明確自身對社會責任應有的擔當,由此本著緩解社會矛盾和引導民眾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目的,才能到達電視訪談的終極目標——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以及社會的持久和諧。

堅持自我省思的意識。儒家經典文化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省思”的傳統。無論是對個人,還是整個民族,無論是對道德行為,還是文化傳統,我們都應該時常保有“省思”的意識。如若缺乏自我省思的意識,就很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固執己見,不敢承認自己的問題。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應恪守省思意識,并且有意識地在其節目中傳播省思精神,就可以為我們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電視人自己的一份社會力量。

堅持真誠平等的對話。言語溝通,是人際傳播中最普遍、最迅捷的一種交流模式。真誠、平等,則是人們進行有效言語溝通的基石。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理應向嘉賓和觀眾展示其真誠交流與平等對話的內心意愿,這樣才能爭取到訪談嘉賓的信任,節目所營造的談話場才能更為順暢。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應堅決杜絕為爭收視率而產生的動機不純的對話心態,堅持真誠、平等地與訪談嘉賓交流,并將真誠、平等的態度通過節目傳遞給觀眾。

堅持敢于開拓的勇氣。歷史上,我國曾是創新大國,如今整個社會也在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步伐將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同樣,創新也是電視訪談節目的靈魂所在。電視訪談節目主持人也應堅持傳承這種創新精神,在節目內容、嘉賓選擇、表現形式等多個方面將創新進行到底,堅決杜絕盲目跟風抄襲,大膽開拓創新制造新亮點。同時,也要在話題選擇、嘉賓邀請等方面進行創新精神方面的引導與拓展,通過節目傳播創新精神,影響更多國人的創新意識,以實際行動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作者單位 山西傳媒學院

本文系2016年山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融媒體時代山西電視節目的生存與創新”(項目編號:2016 C 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主持人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主持人語
小小主持人
主持人語
主持人語
主持人語
主持人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