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話原型批評視角下《贖罪》中之“罪”

2018-01-29 10:57
關鍵詞:尤恩莉亞贖罪

(上海外國語大學 英語學院, 上海 200083)

一、引言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1948—)是當今英國文壇最富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其小說《贖罪》自2001年出版以來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2007年由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同樣引起巨大反響,人們對該小說的關注與日俱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該小說進行了極富創見的解讀。就筆者的閱讀范圍來看,目前學界對《贖罪》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大方面展開:一是主題研究。小說中的倫理問題是學者們頗為關注的一大主題,有學者認為《贖罪》的重心是呼喚人們對自我之存在、自我之倫理意識的反思。也有學者關注作品的創傷主題,把《贖罪》解讀為一部有關創傷的敘事作品,把布里奧尼的個人創傷經歷引申為一種集體創傷。二是敘事研究。學者們分析了小說的陌生化敘事特征,指出小說先被建構后被瓦解的陌生化敘事模式,使得小說顯現出一種強烈的不確定性。還有學者認為《贖罪》深刻而具象化地呈現了敘事認知的暴力,揭示出進入虛構世界的危險是人類認知的普遍困境。還有論者從敘事倫理的角度考察《贖罪》,指出文本中“作者—敘述者—文本—讀者”之間的多維度對話,有助于我們對其“贖罪”主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解析。三是互文性研究。這一方面的評論揭示了《贖罪》和其他作品(如艾倫·坡《被竊的信》、簡·奧斯丁《諾桑覺寺》等)之間的關聯以及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動態關系。此外,還有不少富有創見的角度和解讀,在此不能一一羅列。以上解讀拓展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也激勵我們從新的視角來開拓對小說的認知。就目前研究情況來看,鮮有從神話原型角度來分析《贖罪》的文章或介紹,這也給本文提供了進一步闡釋的空間。

通過文本細讀并結合基督教《圣經》,筆者認為《贖罪》具有豐富的宗教內涵,作品中“潛伏”著諸多宗教原型。本文基于諾思洛普·弗萊的神話原型批評,試圖分析闡釋《贖罪》中的宗教原型。弗萊認為原型指文學作品中典型的反復出現的形象。[1]142在弗萊看來,原型呈現為遠古神話意象的再現或變形,具有普遍性和循環性。文學的結構是神話式的,因而文學作品只是移位的神話。在具體的文學作品中,某些具有普遍性的敘述范式和結構原理會以神話原型的形式在作品的主題、人物和情節結構等各個層面表現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贖罪》便是對《圣經》的一種“移位”。

二、主題原型

麥克尤恩的作品常常關注于人類對于信仰的渴望,如對宗教、科學、神秘主義或者自我的信仰。細讀《贖罪》,我們可以發現小說中的宗教元素,從其標題、意象、人物、主人公的“罪惡”與“懲罰”乃至作品的敘事結構等方面均可找到相應的宗教原型。

小說標題“贖罪”(atonement)自然使讀者聯想到基督教中的罪惡與救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該小說就是關于主人公布里奧尼對自己年少無知時誣告羅比之罪惡的救贖。英文單詞“atone”的中文釋義為“彌補”“補償”“贖罪”。atone是at和one二詞連寫合成的。該詞的形成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舊時at one常常出現在to bring at one accord(使一致)和to set at one assent(使一致)等一類較長的詞組中。在使用中人們覺得at one二詞就足以表達整個詞組的意思,因此at one后面的名詞往往被省略掉。早在13世紀,牧師在布道時常常懇求教徒to be at one with God(與上帝和好)。由于該語的頻繁使用,at和one到了14世紀逐漸結合為一個詞,并被賦予“(使)和解”“(使)協調”“與……完全一致”等義。而當時one讀音同own,所以atone發成/'tn un/。這就使得后人往往注意不到atone中的one與數詞one之間的歷史聯系了。通常情況下,一方向另一方贖罪后,才能達成和解與協調。而在基督教中,與上帝和好則意味著通過祈禱、苦修和行善等為自己贖罪。到了17世紀末期,atone作為宗教術語開始由“和解”“和好”“協調”等義轉而表示“贖罪”“補償”“彌補”等義。atone的名詞形式atonement在基督教中常被用來表示上帝與人的和好,英國神學家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1330?—1384)在1382年版本的《圣經》英譯本中就曾用過onement一詞。嗣后,at和onement二詞合而為一,作atonement。[2]58-59顯然,atonement是一個具有深厚宗教意味的詞匯。在《圣經》中表示“贖罪”意思的詞匯中,atonement是使用最為頻繁的一個。

可見,麥克尤恩以“Atonement”這樣一個富有宗教內涵的詞作為小說標題是有一定深意的,這為小說蒙上了一層宗教色彩。小說的主線也是圍繞布里奧尼贖罪的宗教行為而展開的。小說中,布里奧尼由于種種原因對羅比產生諸多誤解,并想當然地認為羅比即是侵犯羅拉的罪魁禍首,致使羅比蒙受不白之冤最終鋃鐺入獄。出獄后的羅比即被送上二戰戰場,不僅承受著戰爭帶來的苦難折磨,而且飽受對塞西莉亞的相思之苦,最終喪命于戰火的硝煙之中。布里奧尼的誣告也間接葬送了姐姐塞西莉亞的終生幸福。本是青梅竹馬、情投意合的恩愛情侶就因一紙誣告而成分飛燕。塞西莉亞因不滿家人對羅比的不公,憤而離家出走,一度與家人斷絕往來。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之中只能通過書信與愛人聯系,以解相思之苦。在一次爆炸中,塞西莉亞也不幸喪命。應該說,在意識到自己當時的錯誤后,布里奧尼也陷入深深的悔恨之中。她對自己罪惡的救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她毅然放棄了自己所向往的成為一名作家的理想,義無反顧地趕赴二戰的“第二戰場”——醫療隊,成為一名護工。她潛心為戰場上的負傷士兵們做好護理工作,這對一個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年輕姑娘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更是一種心理上的折磨。其次,她通過書寫來贖罪。文學史上有為數不少的懺悔錄,作者的寫作目的大多是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以達到減輕內心折磨的效果。在小說中,羅比和塞西莉亞其實早就在戰爭中喪生,而布里奧尼卻有意將二人“寫活”了,其目的不言自明,這只是她虛妄的幻想罷了。布里奧尼希望在文本的世界里使羅比和塞西莉亞獲得重生,這樣她便可以沉浸于自己的罪惡得以救贖的想象之中了。

三、意象原型

意象是文學的重要構成元素,典型意象的創造無疑可以豐富文本的內涵。在弗萊那里,意象是一種藝術形式單位,是帶有以自然體為內容的一種象征[1]182,它在歷代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便構成原型。在《偉大的代碼——圣經與文學》中,弗萊專門分析了《圣經》中的主要意象,并將其詳細歸類,進而探討了各自的象征意義?!妒ソ洝分杏泻芏嘁庀?,例如水、火、樹、羊、蛇、樂園等都具有重要的原型特質,他們在作家的筆下也經常得以再現,小說《贖罪》中不乏類似的意象。

故事發生在塔利斯(Tallis)莊園中,這是屬于大資產階級家庭的高級住所,根據《英語姓名詞典》的釋義,英語姓名Tallis是盎格魯諾曼底法語,含義為“林區開墾地”(a clearing in an area of woodland)[3]431。莊園里有林有水,有花有草,環境宜人,香氣四溢。它如同《圣經》中的伊甸園,為羅比和塞西莉亞這一對“亞當”“夏娃”提供了棲身之所,使其自由自在、快樂平靜地生活。在小說第一部分第二章,麥克尤恩向讀者呈現了一個令人愉悅而神往的環境:“林子里濃郁清涼的樹蔭讓人心曠神怡,就連樹干上錯綜的紋路也讓她著迷。穿過林邊的窄鐵門,跨過矮籬間的杜鵑花,便是一片開闊的稀樹草地……”[4]19《圣經》語言雖高度精煉,但對伊甸園的描述也提到“花園”“水”“樹”這些重要意象。在“強奸罪”發生之前,羅比和塞西莉亞這對情侶雖有一些誤解,但總體來說,他們生活在一片寧靜祥和之中。

小說《贖罪》和2007年基于它改編的電影《贖罪》都重點聚焦了這樣一個鏡頭,即羅比和塞西莉亞發生爭執的那一幕。這一幕中呈現了一個核心意象——花瓶。它是塞西莉亞一位名叫克萊姆的叔叔的遺物。在一次敵軍轟炸中,克萊姆在最后一刻成功組織大家撤離,并救出了五十名婦孺老幼??梢哉f,這是英雄的遺物,這位英雄曾是大家的“救世主”。而且花瓶是件千真萬確的正品,是真正的邁森瓷器,出自大畫家之手,還有可能曾是奧古斯特的財物。某種意義上說,花瓶對于塔利斯家族來說有著如同宗教傳說中的圣杯一般的重要意義。首先,它是救世英雄的遺物,是對英雄的永恒的紀念;其次,它價值不菲,它雖不能像傳說中的圣杯那樣使人返老還童、死而復生并且獲得永生,但至少對于這個家庭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但是這樣一件珍貴物件卻在羅比和塞西莉亞的爭執中被打碎了,也許這正預示了二人的愛情終將得到如同花瓶一樣的結局。

小說第二部分轉而描寫羅比在戰場上的經歷。在這一部分開頭,羅比在撤退的路上注意到“有什么動物的足印圈著輪胎印轍形成的小水洼。也許是山羊吧”[4]193。眾所周知,“羊”是《圣經》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它和“替罪羊”的意義密不可分。結合故事本身,羅比又何嘗不是一只替罪羔羊呢?應該說,他既是大資產階級的代表馬歇爾的替罪羊,也是人類殘酷戰爭的祭品。

四、人物原型

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也可在《圣經》中找到原型。羅比和塞西莉亞這對純情的少男少女本是天之驕子,他們天真無邪,對未來充滿無限的遐想和憧憬。如果沒有誣告,如果沒有戰爭,他們本可在塔利斯莊園中過著無憂無慮逍遙自在的生活。如果說羅比和塞西莉亞在小說中扮演了亞當、夏娃的角色,那么塞西莉亞的父親杰克則可視為故事中的“上帝”。父親杰克雖多數時間不在場,但其影響力卻如影隨形,他代表了20世紀30年代殘存的森嚴的社會階級制度。杰克出于一片愛才之心和對羅比的同情,不顧妻子的反對,給了羅比莫大的眷顧,資助羅比完成學業。與《圣經》所不同的是,杰克把羅比帶入了女兒的生活,或者說,他“創造”了羅比來陪伴自己的女兒。在家人的眼中,杰克也是上帝般的存在。他與最親密的愛人的對話都顯得那么超然:“停頓之后是長話線的噼啪聲,最后才是杰克毫無感情的聲音?!盵4]155布里奧尼一想到她父親,便“不由自主地在經過藏書室的門口時放慢了腳步”[4]124。在妻子的眼里,“杰克是這個家的保護人,守護著這個家的寧靜。這個家要仰仗他的高瞻遠矚”[4]152。透過這樣一些細節可見父親杰克是家庭的主宰,他佑護著這個家,因而也讓其他家庭成員對他心生敬畏?;诖?,羅比悲慘結局也就不難預見了:一旦觸怒這個一家之主,這個家的“上帝”,就難逃被放逐、被拋棄的命運。而小說中另一位主要人物布里奧尼無疑成為了故事中的“撒旦”,一定程度上,是她由愛生恨誣告羅比,一手拆散了一對恩愛的情侶,并使他們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從天堂墜入地獄。

《圣經》中有關“罪”與“罰”的故事不勝枚舉,而《贖罪》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一個“罪”與“罰”的故事。在描寫布里奧尼對其表姐羅拉的厭惡之情時,小說中這樣寫道:“然后,她帶著各種無恥的罪惡——傲慢、貪婪、貪吃、不合作——妄圖東山再起,但結果為她的每種罪孽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盵4]74這句話所列舉的罪惡基本屬于宗教中的“七宗罪”,任何觸犯其中之一的人都要付出代價。在小說中,羅比和塞西莉亞的純真愛情雖然無可厚非,即雖在法律上沒有犯罪,但在宗教意義上,他們偷嘗禁果,犯了“淫欲”之罪。同樣,故事發生時,布里奧尼只是一個天真爛漫不諳世事的十三歲少女。很難想象,她能在法律上有什么樣的罪行,錯就錯在她對羅比的愛戀。布里奧尼曾問羅比“如果我落水了,你會救我嗎?”并果真做出了荒誕之舉,自己跳入冰冷的水中以證實羅比的心意。當羅比事后問及緣由時,她給出了最簡單直接的回答“因為我愛你”。然而,更為嚴重的是,她因羅比對塞西莉亞的愛戀而產生嫉妒,犯了“嫉妒”之罪,并間接導致羅比和塞西莉亞的悲劇。這三個宗教意義上的“罪人”也因各自所犯的“罪”而受到相應的“罰”。根據“七宗罪”及其相應懲罰,“淫欲”的懲罰是在硫磺和火焰中熏悶,而羅比和塞西莉亞恰都死于戰火的硝煙之中?!凹刀省钡膽土P是投入冰水之中,而布里奧尼的余生則生活在如同冰窖一般的懺悔之中。

五、結構原型

小說《贖罪》在敘事結構上也與《圣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我們知道,《圣經》敘事呈現重復、交叉的特征,有著大量的關鍵詞重復、語句重復、情節重復、意念重復。[5]97《圣經》中創世之初人在伊甸園里和上帝親密地交往,卻在撒旦的誘惑下毀于一旦,人的罪導致了自身被放逐的命運。圣子耶穌降世為人,獻上自己的生命,贖清人世間的罪,成為上帝和人溝通的橋梁,使人類重歸伊甸園,和上帝重新建立美好的關系。從《舊約全書》第一章失樂園的故事,到《新約全書》最后一章復樂園的預示,《圣經》的敘事結構就像巨大的U形弧線,自始至終都呈現出一種具有無法超越的首尾呼應的史詩結構。在《偉大的代碼——圣經與文學》一書中,弗萊指出《圣經》敘事遵循的是神圣喜劇U型結構,由“墮落—受罰—懺悔—救贖”四個步驟組成。[1]220在小說《贖罪》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類似的重復。麥克尤恩對同一事件的呈現,經常采用多視角敘事,視角的碰撞給了讀者更為直觀的印象,同時也使得敘事更富張力。不同視角的敘事或相互印證,或相互沖突,給讀者以非常強烈的現實感。如前文提到的對花瓶被打碎一幕的敘述,作者先是以全知視角展現事件的過程,再從布里奧尼的視角出發,突出了布里奧尼對羅比的誤解,同時也為后來的誣告埋下了伏筆??v觀小說,它也呈現了一個U型的發展曲線。小說以布里奧尼寫作劇本《阿拉貝拉的磨難》開頭,經過一系列曲折和起伏,我們看到的是布里奧尼想象著“羅比和塞西莉亞依然活著,依然相愛,依然并肩坐在藏書室里,對著《阿拉貝拉的磨難》微笑”[4]379。小說人物眾多,情結跌宕,人物關系錯綜復雜,布里奧尼的劇本在一定意義上起到了串聯的作用。小說以劇本起始,又以劇本結束;起點就是終點,終點亦即起點,這其中也蘊含了一定的“塵歸塵,土歸土”的宗教思想。

在弗萊看來,文學對神話移位,其目的是讓文學與特定的時代相適應。文學必定帶有特定時代的烙印。神話原型雖是一種集體無意識,但神話移位應是作者有意識活動的結果,是作者表達主題的一種渠道。

前文呈現的有關《贖罪》中的宗教原型的核心所在誠如小說題目所現;而小說情節也以“罪”與“贖”來展開??v觀該小說內容,麥克尤恩呈現了人類已經犯下或可能會犯的種種罪惡。布里奧尼因愛生恨,犯下嫉妒之罪;羅比和塞西莉亞情到深處,不禁觸犯“淫欲”之罪;特納夫婦因其固有的階級偏見,不分青紅皂白,默然目睹羅比被送進監獄;警察聽信年少無知的布里奧尼片面之詞,玩忽職守,認定羅比就是罪魁禍首,而任由真正的罪人馬歇爾逍遙法外。由此可見,在麥克尤恩眼中,整個人類社會充斥著形形色色的罪惡。換句話說,人人都有可能犯罪,甚至人人都是罪人!這在某種程度上來源于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犯下的原罪,因此,任何人窮其一生也難以洗清人類所固有的、與生俱來的罪。以上所列皆為個體的罪惡,然而在小說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里,麥克尤恩展現了人類集體的罪惡——戰爭。大衛·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描寫了一段異常慘烈的蟻戰,借以諷刺人類戰爭的殘酷。他認為不論哪方取得最終的勝利,戰爭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那么人類的戰爭豈不是這樣?麥克尤恩的父親曾是一名二戰老兵,父親對二戰的回憶對他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在《贖罪》中,麥克尤恩讓一介書生羅比置身于二戰的腥風血雨之中,飽受戰爭的無情摧殘。讀者眼前是戰后的滿目瘡痍,是不忍直視的掛在樹上的孩童的殘肢。為了贖罪,布里奧尼積極投身于二戰的第二戰場,成了一名護工。她所面對的是鮮血,是士兵們痛苦的呻吟,甚至是死亡!在對戰爭的描寫上,麥克尤恩雖未過多涉及戰爭的宏大場面,只是更多聚焦于個體的經歷,然而這樣的寫法對戰爭的控訴更是入木三分。不論是在前線還是在后方,作品中的每個個體都是飽受戰爭之苦的普通民眾的代表,他們的痛苦凸顯了戰爭的荼毒生靈之害。由此觀之,戰爭在小說中是“罪中之罪”“惡中之惡”。而戰爭的始作俑者當然也只能是人類自己!試想,如果沒有戰爭,羅比和塞西莉亞就不會雙雙殞命;如果二人還活著,布里奧尼就有機會為羅比澄清不白之冤。麥克尤恩對戰爭的控訴無疑是有現實意義的。當今世界,有些國家和地區仍處于戰火之中,許多平民百姓仍在戰亂中艱難度日。戰爭是人類集體的罪惡,人類需要深刻反省,避免或減少戰爭帶來的創傷。

《圣經》中,亞當、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園,從而開始了永遠的流浪之旅。上帝對女人說:“我要增加你懷孕的苦楚,增加你生孩子時的陣痛。你要渴望你的丈夫,他要做你的仆人?!鄙系蹖啴斦f:“你要終身勞苦才得食物,你只能吃野菜過日子。你要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重歸于塵土?!睆拇?,人類只有經過諸多磨難,贖回原罪、行善去惡,才能在死后重返伊甸園。那么,小說中的人物能夠通過贖罪“重返伊甸園”嗎?或者說,他們能完成贖罪嗎?我們僅需考察主人公布里奧尼的贖罪之旅這條主線便可得到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她間接導致了羅比和姐姐塞西莉亞的悲劇,使二人在戰爭中相繼死去。如前所述,為了贖罪,一方面,布里奧尼放棄學習的大好機會,毅然當上護工;另一方面,她訴諸寫作,在自己的作品中給羅比和塞西莉亞安排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讓他們死而復生,有情人終成眷屬。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么應該說布里奧尼算是完成了她的贖罪之旅。然而,在小說結尾處我們方知羅比和塞西莉亞早已亡命于戰爭之中。這樣一來,布里奧尼的罪就永遠也無法贖回了,她窮其一生的贖罪之旅也就變得徒勞無益了!

既然贖罪只是徒勞,那么麥克尤恩為什么又將贖罪作為小說發展的主線呢?實際上,縱觀麥克尤恩的小說創作,他對人性的洞悉可謂入木三分。在寫作中,他“尤以對有序社會的假象之外,人物心理和情感困擾的抒寫而見長”[6]235。在他看來,“小說是最廣泛,最好的關于人性本質的調查形式”[7]6。美國9·11事件以來,他更加關注時事,關注人類的生存狀況,其作品亦充滿了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

生命的租期終究有一個期限,人終有一天要復歸塵土。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生看似一場徒勞的旅行,但是麥克尤恩顯然不這么認為。布里奧尼的贖罪之舉就是對麥克尤恩思想的最好詮釋。她明知羅比和塞西莉亞早已于戰爭中喪生,卻依然試圖通過寫作來做些許彌補。正如主人公所說:“我深深覺得,讓我小說中的有情人最終團團圓圓,生生不息,絕不是怯弱或逃避,而是最后的一大善行,是對遺忘和絕望的抗衡?!盵4]379這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勇之舉,是西西弗斯式的堅韌,是人類不輕易低下高昂的頭的豪氣。通過布里奧尼的贖罪,麥克尤恩唱出了人性的贊歌。人首先要認識自己,尤其是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其次要做好自己,盡管有人惡貫滿盈卻仍逍遙法外,我們還要對世間的公平正義抱有信心,堅定地朝著自己選定的方向邁進,即使最終的結果是失敗。

六、結語

宗教對英美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很多宗教形象和思想早已滲透到英美文學的骨髓之中。英美文學史上不乏經典的宗教文學名篇。托爾斯泰指出:“如果人類是在進步,換句話說,如果人類是在向前發展,那么這發展必然有一個方向的指南。這個指南常常就是宗教。整個歷史證明:人類的進步總是在宗教的引導之下完成的?!盵8]154同時,他還著重強調了基督教文學的重要性,認為基督教文學才是真正偉大的文學?!皞ゴ蟮乃囆g作品之所以偉大,正因為它們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盵8]102只有傳達宗教感情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因為宗教是被所有人所理解的。通過對《贖罪》的閱讀,我們發現麥克尤恩對托爾斯泰的觀點應該是持認同態度的。作為土生土長的英國作家,宗教這樣一種集體無意識對麥克尤恩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谝陨险撌?,《贖罪》不失為一部偉大的基督教文學作品,它有著豐富的宗教意蘊,宗教原型散布于小說的始末,甚至連小說的結構也呈現出與《圣經》的相似性。通過宗教原型的復現,麥克尤恩展現了其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悉及其深厚的人文情懷。罪惡充斥著整個人類社會,它來源于我們的始祖,它與生俱來,揮之不去,人人都是罪人。同時,人的罪惡是無可贖回的,一旦犯罪,必定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等到當事人反應過來時為時晚矣,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罪惡放任自流??v然一切終將是虛妄和空洞,我們也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正如布里奧尼所說,贖罪之舉是對遺忘和絕望的抗衡。

猜你喜歡
尤恩莉亞贖罪
抒情的抽象——莉亞·尼克爾作品欣賞
The Book
伊恩?麥克尤恩國外研究綜述
伊恩·麥克尤恩:《夢想家彼得》
話語、視角與結構:伊恩·麥克尤恩的創傷敘事藝術
關于影片《贖罪》的藝術批評
跨媒介的敘事藝術:《贖罪》的電影改編研究
反轉:麥克尤恩《甜牙》之魅力、誘惑力及權力
《洛麗塔》與《贖罪》的救贖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