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教師非語言行為在教學中運用的探究
——以大同市渾源縣城七所中小學為例

2018-01-30 01:44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體育教師語言教育

( 山西大同大學渾源師范分校,山西 渾源 037400)

學校是育人的地方,交流和溝通是學校人與人關系的常態。從本質上講,課堂教學就是師生之間一種溝通和交流。溝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我們和他人通過語言信息感受談話的內容外,我們還在有意或者無意的傳遞著其他一些信息,心理學家把這種與語言無關的行為稱之為非語言行為。庫珀認為,非語言交際對教師至關重要,教師的非語言行為關系到學生對學校的態度。[1]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如果教師善于運用非語言行為,不僅能夠改善師生關系,而且還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研究是在對渾源縣中小學體育教學現狀廣泛調查研究基礎上,采集數據,然后進行分析研究,期望對體育教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作用。

(一)研究對象

以大同市渾源縣城的渾源中學、示范中學、渾源三中、渾源五中、渾源七中、穆岳小學、北岳小學等多所學校80多名體育教師為調查對象,對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師中對非語言運用的現狀進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基于研究目的和對象的特點,本研究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對一線體育教師進行了問卷和訪談,期望研究結果更加真實可靠。

1.文獻法。運用文獻法廣泛收集與本研究有關體育教師非語言的運用的調查分析與研究的資料,了解和掌握近年來體育課堂非語言運用的研究與信息。力爭在借鑒和學習相關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礎上發現新問題拓展自己的研究思路。

2.問卷法。為了了解大同市渾源縣體育教師非語言行為運用的情況,制作相關調查問卷,先后到渾源中學、示范中學、渾源三中、渾源五中、渾源七中、穆岳小學、北岳小學等多所學校對隨機抽取的82名體育教師發放問卷調查表。通過對問卷調查表進行詳細的分析統計,得出大同市渾源縣城體育教師課堂非語言行為運用的情況。此次問卷調查共計發放問卷82份,回收76份,回收率為94%,其中有效份數76份。其中有效份數中男老師63人,女老師13人。

3.訪談法。 對大同市渾源縣城的渾源中學、示范中學、渾源三中、渾源五中、渾源七中、穆岳小學、北岳小學等多所學校中的部分老師進行面對面的普通訪談,掌握體育教師對非語言運用的實況。另外還訪談了七所學校部分學生,初步了解學生在課堂中對教師非語言行為的看法及意見。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學校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解決學校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師職前培養和繼續教育,在溝通交流手段方面更多的指向語言交流素質的提高,期望我們的研究結果能使教育工作者進一步體會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非語言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手段。

(一)課堂非語言行為的分類

非語言行為是指運用無聲語言將信息輸送給對方的行為,其具有提綱挈領的表現力。[2]非語言行為手段主要包括口哨聲、動作的示范、神情、表情、手動作勢等。所以根據動作分類,主要分為:面部表情、手勢、頭部姿勢以及空間距離。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感情的集中體現,也是非語言行為中最有代表性的最細致,也是最微妙的部分。面部表情以靈敏的特點,把人的喜怒哀樂暴露無遺。面部表情微笑是教師最常用的非語言行為之一,它是和學生拉近距離最有效的非語言。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都和教師有一種距離感,但這樣不利于授課,教師主動地用微笑面對每位學生,會增加親和力、感染力,能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與信任,也更有利于教學效果。正如馬卡連柯所說:“做教師的不能沒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師?!盵3]

2.手勢:手是人們表情達意最為靈活的器官之一,一般是手和上肢組合形成的不同姿勢,是傳遞豐富多彩描述的典型手段。[4]手勢語言是體育教師經常使用的人體語言,生動形象、活潑多樣的手勢語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它的運用一般與語言講授、面部表情等其他肢體語言相配合,是一種無聲教學語言。比如,動作的示范以及鼓掌、加油、停止、出發、擺手等,這些動作有時候更有利于教學的進行,比如在齊步走教學中,教師用出發手勢,可以讓學生更直觀的知道口令,達到整齊出發的效果。在我們問卷調查的76名教師中,有33名教師在“最常用的非語言”中,選擇了“鼓掌加油”。說明手勢是教師在授課中最常用的非語言行為,教師在體育教學中一般都喜歡給學生帶來正能量方面的非語言行為鼓勵。教師就是表演藝術家,根據教學需要運用好手勢語言是一門藝術,同時也能起到形象而直觀地強化教學信息的作用。

3.頭部姿態和動作:頭部姿態和動作是非語言形體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頭部持續一段時間稱之為頭部姿態,短時間的瞬間動作稱之為頭部動作。頭部的朝向,或者點頭、搖頭、低頭抬頭等,都能傳達一種信號。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頭部朝向于學生還是經常左顧右盼,就傳達了教師是專心致志教學還是心不在焉的敷衍塞責。教師經常使用點頭還是搖頭,也就是教師經??隙▽W生還是否定學生,也表達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感。

4.空間距離。 心理學認為,人與人的親密程度往往取決于雙方的距離??臻g距離近則心理距離近;空間距離遠則心理距離遠。因為,當彼此的空間距離縮短的時候,交往的雙方的心理戒備也開始放松,有可能產生信任感和親密感的心理傾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師生都處在一個空間里,比如在體育室外課上,教師一般站在隊列前面進行教學,這樣和后排學生人際距離就相對遠了,久而久之,在教師不易滲透的區域的學生就會有失落感。在室內上課,一般情況下坐在靠前的學生容易和老師產生親近感,后排的學生則慢慢淪為差生。所以,有經驗的教師室外體育課盡可能地讓學生圍成圓圈進行教學,平時也注意和學生等距離交往。

除上述內容外,非語言行為還包括說話時語調、語速、高低等。體育教師發出的口令應該是那種振奮人心鏗鏘有力極具感染力的聲音,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士氣。服飾也是一種非語言行為,服飾在教學中雖然不直接參與信息的傳遞,但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潛在的因素。尤其是體育教師在選擇服飾時要特別考慮學科特點,這是體育教師區別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體育教師的標配就是運動服運動鞋,彰顯青春運動力量,體育教師應該是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教學過程中非語言行為的運用情況

據研究,高水平的教師課堂組織管理行為中90%是用非言語發出的。[5]近年來非語言行為越來越受到學界關注,但是在教師培養過程和培訓過程中依然沒有提高到應有的位置。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教師運用非語言行為大多是出于一種經驗積累或者老教師的言傳身教,并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

1.各個年齡段的體育教師對非語言行為的認知與運用。問卷統計結果顯示,渾源縣這幾所學校的體育教師年齡跨度在22-55歲之間,年齡跨度比較大。較為年輕的教師都是剛從大學畢業踏入學校的本科應屆畢業生,年齡一般24歲以下,而資歷較深的年長的老師都是將要離開教育崗位的老師,年齡最大的有55周歲。各個年齡段的教師對課堂非語言運用的情況存在很大差異。由于非語言行為使用不是體育教師專業素質中的必備技能,職前教育很少涉及,因此,非語言行為經驗積累途徑比較單一。60%的年輕教師的有關非語言理論和技能來源于入職后他人的傳授或影響,通過資料查詢知曉非語言行為的不到13%。

年輕教師由于剛參加工作的原因,教學經驗不足,所以對非語言的運用還沒有正確把握,同時,他們覺得穩定事業才是最重要,所以他們更加注重自己在學校的生存情況。因此,他們有學習的欲望,能積極主動地向有教學經驗的教師請教,以利于他們快速成長。中年教師中的大多數都是學校的骨干教師,無論是在工作上的經驗還是在學生心中樹立的個人形象,都使得他們可以輕松應對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同時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非語言行為的使用方式已經固化,只有不到5%的教師尋求在理論層面提高,主動查閱和學習有關教育理論。老教師教學風格更加固化,職業倦怠的原因使他們不再追求更高的教育藝術,但是大多都好為人師,愿意指導年輕教師。所以,對于年輕的教師來說,能積極在工作中請教他人,吸收經驗,對教學工作和自己的專業成長是非常有利的。

2.新授課和復習課教師非語言行為的運用情況。在教學中,課程類型一般分為新授課和復習課。新授課一般包括講解示范部分、練習部分和糾正部分。新授課側重于指導學生認識掌握知識和技能,課容量相對比較小。復習課側重于知識的鞏固和消化,技能的熟練和提高,課容量比較大。教師也會根據課型的不同調整改變教學策略,而隨即調整的還有非語言行為。由于兩種課型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不同,所以,教師在新授課和復習課中使用非語言行為隨之改變。

問卷和訪談統計顯示,非語言行為在新授課中經常使用。在新授課中,無論講解示范還是練習和動作糾正,師生人際距離非常近。因為全新的教學內容需要和學生的空間距離拉近,才能方便學生更加清楚地看到示范動作。同時,大部分的新動作示范都需要手勢才可以完成,故使用手勢非語言行為非常頻繁。在學生練習部分時,為了動作統一,方便學生觀察自己動作的時候,會使用口哨的頻率增加,為了給學生一定的鼓勵和肯定,使用面部表情也頻繁。

復習課的教學環節一般包括點撥部分、復習部分和拓展部分。在復習課之中,手勢使用非常頻繁,頭部姿態和動作較少使用。其中點撥部分,是對上一個內容的深入陳述,所以面部表情和手勢使用頻繁,人際距離也近;復習部分,學生都基本掌握動作技能,所以只需要手勢提示就可以;拓展部分,就是學生自由發揮的階段,故不用太多提示。

3.在體育教學中使用非語言行為存在的不足。在體育教學中,使用非語言行為情況存在很大的差別。中老年教師基本都能夠主動的使用非語言行為來增強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但是,他們對非語言行為理解和使用也是源于自己對教學工作的感悟和經驗積累,因此也不是很規范,隨意成分較大。年輕教師由于在職前教育過程中并沒有受到有關非語言行為技能的專門培養,所以往往缺少靈活教學手段和技巧,在教學中有意識的運用非語言行為稀少,即使用也是出于一種過往形成的行為習慣。因此,和學生感情交流較少,教學手段單一,內容不夠豐富,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在當前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下,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說,教師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使學生全面發展。這一切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必須注重自身職業素質的提高,成為讓學生滿意的教師。

(三)非語言行為對教學的作用

美國教育社會心理學家班尼指出:“在課堂教學中,動作和姿勢、表情等非言語行為是替代詞語表達的一種有效而又經濟的輔助手段?!盵6]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合理地利用非言語行為,課堂教學的效果必然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對教學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非語言行為具有替代語言行為功能。非言語行為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時,有著暗示性、便捷性、形象性和直觀性等許多優點,對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著極大的輔助作用,“教師也是表演藝術家”就是很好的詮釋。體育課最大的特點就是“動”,有很強的形象性和立體性,其中動作示范教學中最為典型,教師通過動作示范展示給學生,學生以此建立動作表象。倘若教學過程中不使用非語言行為輔助,僅僅靠語言行為傳遞教學信息,可能造成動作內部結構和聯系表達不清。非語言行為具有的優勢使其可以替代語言行為功能,同時非語言行為都包含著情感元素。因此,倘若在教學中能夠把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有機結合,必然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學生更加容易建立支撐感知的表象,掌握理解知識技能更加容易。

當然,教學中要把握每一種非語言行為的功能和特點,把握住運用非語言手段的時機,才能起到好的效果。面部表情主要用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對學生動作正確或錯誤做出判斷。手勢主要用于隊伍集合、隊列隊形、活動開始或結束、指定學生、方向、節拍數量等。鼓掌主要用于吸引學生注意力、贊許學生、鼓勵學生、節拍頻率等。人際距離中的身體接觸主要用于贊許學生、鼓勵與安慰學生、提醒學生、提示動作要點、幫助與保護等。

非語言行為在教學中的運用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不僅要會運用,還需合理調整,這樣才可以事半功倍。

2.非語言行為有利于組織教學。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體育課大多是室外課,物理空間比較大,學生大多也屬于站立或者運動狀態。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經常會發生違反課堂紀律,干擾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行為,如果處理不好,一是破壞課堂氣氛,影響教學效率和師生關系, 二是有可能發生安全事故。

比如,當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時,教師若當面批評責罵,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也導致師生關系緊張,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態度。同時,也會耽誤寶貴的教學時間,對其他學生也不公平。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用非語言手段間接地暗示性對違紀學生發出提醒和警告信號,使其終止其問題行為。 這樣不僅保護學生自尊心,還贏得學生的尊重,使教學秩序井然有序,此時的非語言手段比語言手段教學效果尤其顯著。

3.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非語言行為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F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度的保護和學習任務繁重,室外自主體育活動游戲很少。導致有些體育項目技術難度不是很高,但教學效果和質量不是很理想。比如跳高和單雙杠之類稍微有危險且需要勇氣的項目,學生在學習這類項目時,往往想著磕著碰著怎么辦,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學習,練習效果和質量肯定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教師若用親切和鼓勵的目光看著他們,讓學生感受他人鼓勵和支持,也可以用點肯定、鼓掌等非語言來刺激和感染學生,減輕心里壓力,增強信心;倘若失敗了給個溫暖的擁抱,就或多或少能化解學生的心理包袱,這時候的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還可以雙向溝通,利用學生表情的反饋信息,改進教學。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難度、密度、運動量過大,學生感覺難度較大,就會下意識的發生皺眉、撓頭等信號;或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兩眼有神、點頭等行為。教師就可以根據情況,針對學生反饋到的信息,及時了解學生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和進程,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非語言行為無論有著多么神奇的效果,仍然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教學手段要服務教育目的,因此不可濫用非言語手段,否則會適得其反。

三、結論與對策

從上面的研究結果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雖然非語言行為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教育實踐中仍然運用的不夠理想,據此提出改善現狀的策略。

(一)結論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最優化是當今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和目標,在單位時間內向學生高效傳授盡量多的教學信息是我們的教學目的。非言語交流最大的特點是形象、直觀、便捷,非常有利于幫助我們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對知識和技能信息的編碼和傳遞,有利于正確解碼學生的反饋信息,有利于良好的課堂秩序建立,從而優化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目標。

(二)對策

針對非語言行為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我們認為,任何一種問題的產生都有其產生的原因,因此,應該從各方面努力,來改變這種現狀,促進體育教育的健康發展。

1. 職前教育中重視運用非語言行為能力的培養。我國師范院校長期以來存在著重學科理論輕教育實踐和先理論后實踐的現象?,F代教師教育理論認為,教學實踐技能是成為教師必須具備的核心職業技能和素養。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要求教師教育機構要強化實踐意識的發展和培養,構建全方位的教育實踐體系。為了強化師范院校的教師專業化意識,提高了教師入職的門檻,教師資格證也實行了國考,師范生也要參加教師資格證國考才能拿到教師資格證?;诖?,許多師范院校進行了課程改革,開始重視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技能的培養。但是,仍然只是加強了與教師資格證考試有關的技能和傳統的教學技能培養,比如三筆一畫一話,類似表情和手勢之類的身體語言依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葉瀾認為,未來教師的專業素養不應局限于“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是強調多層復合的結構特征[7]。所以,職前教師教育機構要改變傳統的“師范生”培養模式,重新界定教師的基本功,科學合理地設計課程計劃和課程內容,加強教育實踐環節,突出強調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教師繼續教育中重視非語言意識和技能的培養。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認為,教師培養不僅是大學的職責,也是中小學的職責。[8]師范院校只是教師培養的初級階段,中小學才是教師成長的主陣地,也是教師教學實踐能力成長源泉。中小學可以利用校本教研平臺有針對性地對青年教師開展專題學習,讓有豐富經驗的教師給年輕教師傳授課堂教學非語言行為的應用,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從而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同時,青年教師也要增強自我認識,主動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強化教學基本功,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與學校學生一起成長。老教師雖然教學風格已經固化,教學中也有比較保守成就的一面,但是他們教學經驗豐富,學校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同時,學校也應注意對年輕教師培養,讓他們從入職的第一天就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否則,等他們步入熟練期,教學風格已經形成,再想糾正就難上加難了。教育行政部門也應該加強調研,根據教學實踐需要把非語言行為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去,讓每個教師都可以實實在在的提高,這對整個教育行業而言,都是有利的。

參考文獻:

[1] 畢繼萬.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153.

[2] 于歡歡.非語言行為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體育時空,2014(10):32.

[3] 陸昌盛.師生間的表情互動[J].教育藝術,1997(3):26.

[4] 黃仁惠. 體育教師課堂教學非言語教學行為的運用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2013(14):79-80.

[5] 張武升.教學藝術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78.

[6] 常思亮.記課堂教學中非言語行為的基本功能[J].湖南師大社科學報,1994(1):58.

[7] 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素質初探[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1):16.

[8] 程耀忠.基于卓越教師培養的“大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9):31.

猜你喜歡
體育教師語言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語言是刀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我有我語言
體育教師如何上好室內課
體育教師要重視“聽、說、讀、寫”
由“小學兼課體育教師”引發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