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爾·諾丁斯的幸福教育觀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2018-01-30 01:44李潮升王英潔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內爾教育觀幸福感

□李潮升,王英潔

(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30012)

內爾·諾丁斯是美國著名的關懷倫理學家、教育哲學家,同時也是當代世界德育論壇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物,研究的領域涉及哲學、教育學、倫理學等,公開發表專著近20篇,論文近200篇,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關于人類幸福、人類意義等重要哲學命題是以她在2003年出版的專著《幸福與教育》中展開具體詳盡的討論,書中諾丁斯試圖回答怎樣能夠增進人的幸福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了一個關于幸福教育的理論體系,為當今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導。針對當前家庭教育的現狀,將幸福教育觀運用到家庭教育中,以期能夠改善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構建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

一、內爾·諾丁斯的幸福教育觀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內容。[1]內爾·諾丁斯的幸福教育觀也是時代的產物,是諾丁斯結合當時的現實背景與理論背景總結出來的,是她思想智慧的結晶。幸福教育觀主要以關懷教育理念為基礎,由幸福的內涵、幸福的來源、幸福與教育的關系三個部分構成的有機體。

(一)內爾·諾丁斯的幸福教育觀產生的背景

當前,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三者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幸福與教育似乎日益走向對立面,這敦促諾丁斯關注幸福與教育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對二者關系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幸福教育觀這一重要教育理論。

首先,20世紀末期人類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全球重大事件頻發,價值觀不斷發生變化,社會各種思潮此起彼伏,家庭觀念越來越淡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少,人們的幸福感不斷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諾丁斯提出了幸福教育觀這一重要教育理論,旨在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其次,諾丁斯的個人發展歷程促使她關注苦難、幸福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有些人認為痛苦和不幸對于推進社會進步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這種觀點還被越來越多的人應用到教育子女方面,諾丁斯不認同這種觀點,她認為苦難并非是件好事,它更多時候會使孩子喪失本心、本性,使孩子感到不幸福,甚至誤入歧途,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故意對孩子施加苦難;同時,諾丁斯不滿意自己的基督教教育背景,她認為基督教中的某些教條過于痛苦,而且她不贊同宗教中將幸福寄希望于來世,雖然宗教也能帶來幸福,但是這種幸福感來得太遲,很多時候人們感受不到;最后,諾丁斯50多來年的教學工作和她做母親的經歷讓她更加注重到:人們處在幸福的狀態時學習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她認為不論是教師還是父母,都要去關懷孩子,理解孩子,增進他們的幸福感。

(二)幸福的內涵

幸福是幸福教育觀的基礎,想要真正把握幸福教育論,首先得了解幸福的內涵。內爾·諾丁斯通過內涵論和外延論的兩個視角向我們闡釋幸福的內涵。

內涵論的視角。幸福是人的主觀感受,不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體驗,不同學者對幸福的定義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古典學派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就是理智或者沉思;宗教學派的學者奧古斯丁認為幸福是一種值得我們守望的狀態;馬丁·加德納認為幸福是人在害怕和恐懼中表現出來的對神秘事物的感覺;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幸福是由各種事件而引發的超越性的沉醉狀態;約翰·斯圖亞特·密爾認為幸福是沒有痛苦,是快樂;社會科學家們認為主觀幸福感就是幸福等等。這些不同學派的學者對幸福的定義都是根據他們所在時代提出的。時代在改變,人們對幸福的體驗也在不斷改變,這些學者對幸福的理解都包含著規定性的一面,有一定局限性。內爾·諾丁斯則認為幸福沒有明確的定義,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幸福觀,她認為幸福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要想了解幸福的內涵,就得了解幸福的主觀和客觀、現在和未來、規范和精神、長期性和短期性、幸福與不幸這一系列二元對立的關系中。

外延論的視角。當我們不能給幸福下明確的定義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判斷什么條件下會讓我們感受、渴望幸福。諾丁斯曾經提出過一種假設,即我采取某主張X會產生什么后果呢?[2]通過這種假設,我們把幸福與苦難、需要、道德三者聯系在一起。首先通過探討幸福與苦難的關系,我們了解到苦難對于我們來說是有一定意義的,但是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蓄意將苦難加諸于自己或他人身上,而且我們應該盡量排除、減輕苦難,幸福的減少是因為技術變革的結果而非苦難的結果;其次,通過把握幸福與需要的關系,了解到我們應該平衡明示的需要與推斷的需要二者之間的關系,需要父母、教師經常反思他們為孩子推斷的需要,鼓勵孩子明確地說出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采用強迫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獲得更多幸福;最后,通過研究幸福與道德的關系,我們知道幸福的人應該是善良的人,道德的內核是善,道德的卓越表現是美德,幸福和道德的關系就是幸福與善、與美德的關系。

(三)幸福的來源

諾丁斯認為幸福來源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她把這些領域劃分成三個大領域,分別是私人生活領域、公共生活領域以及職業生活領域,每一個生活領域都包含具體的構成幸福來源的因素。

首先是私人生活領域。在這一領域中,家是幸福的發源地,家是一個能給我們提供身心舒適的地方,是我們許多需要能夠被滿足、被整合、被保護的地方,是一個能夠給我們提身份、從事特權討論的地方,因此家是人們感受幸福的主要場所;熱愛住所和自然能夠增添日常生活的樂趣,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幸福,住所是家的重要組成部分,熱愛住所是擁有幸福童年的標志,同時我們也要熱愛自然,只有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健康地相處,我們才能體驗到幸福;品德和精神是幸福的重要來源,幸福的人很少會粗暴、殘忍,學會關懷他人和提高自己的品德會幫助我們收獲更多的幸福,誠實、勇敢、毅力這些都是美德,但是必須學會用靈活的、積極的方式同他人展現美德,太過極端的人是得不到幸福的。同時,日常生活的精神性也能夠產生幸福,如花園、海灘以及好的作品;人際關系是幸福的主要舞臺,擁有令人愜意的品質是進行人際交往的前提,品質既包括個人的品德和人格同時也包括個人身體的吸引力,友誼和愛情是人際交往的兩個重要領域,也是幸福的重要來源,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相互的善意、快樂和忠誠是必不可少的,同戀人相處的過程中,保持輕松的關系、以朋友的身份相處,這樣才能獲得持久幸福的源泉。

其次是公共生活領域。在這一領域中,參與社區服務是獲得幸福的主要渠道。許多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能夠找到與自己興趣愛好相投的伙伴,他們能夠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他們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們的工作延續著社會的精神和民主的關聯方式,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獲得幸福;民主生活是獲得幸福的間接來源。在民主的生活形式中,個人和集體能夠擁有活動和自由,這是幸福所必需的,同時民主生活認識到了每個人的平等價值,認同他們追求個性和生活方式的機會是平等的,這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的需要,也有助于增進幸福;學校是獲得幸福最多的地方。在學校、在教室,學生通過游戲感受到了快樂,他們在學校的團體活動中感受到了參與感和歸屬感,教師處理好明示的需要和推斷需要的關系,采用非強迫的方式教育學生,主動關懷學生,讓老師和學生都能感受到幸福。

最后是職業生活領域。約翰·杜威曾經說過:“職業是唯一能夠將個人的不同的能力和他的社會服務平衡起來的事情,發現適合去做什么并爭取機會去做是幸福的關鍵?!盵2]因此,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職業是邁向幸福的關鍵 。我們不能以金錢衡量是否幸福,工作的報酬和幸福之間并沒有直接的關系。我們也需要通過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為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做努力,同時學校教育和職業教育應該要區別開來,對學生進行專門的職業教育,幫助他們能夠更快地適應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誠實、認真的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從而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二、內爾·諾丁斯幸福教育觀的主要特色

諾丁斯的幸福教育觀將幸福與教育結合在一起,它認為幸福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同時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一種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結,這是幸福教育論最主要的特色。諾丁斯認為最好的學校和家庭一定是幸福的,生活在這些地方中的父母和教師作為教育者,要將幸福作為教育的核心目的,幫助孩子理解多樣的幸福觀,增進他們的幸福感,理由如下:

首先,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最終目的。 我們生活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幸福,幸福是一種真實體驗,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追求幸福是推動人類發展的源動力。亞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終極的和自足的,它是行為的目的”,[3]這說明幸福是我們生活的最終目的,家、住所、自然、品德、精神、人際關系和工作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獲得幸福的重要來源。因此以服務于人的生活為使命的教育活動,自然也要以成就人們的幸福生活為使命。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核心目的,通過教育人們學會如何持家、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工作,如何獲得幸福,好的教育能夠促進個人和集體的幸福獲得感,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教育培養追求幸福的美德。諾丁斯指出,美德最好要在強健、快樂的關系中學習,充滿幸福感的孩子很少會變得粗暴、殘忍,因此我們想要幫助孩子獲得幸福,首先就必須培養孩子獲得幸福的美德,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道德和品格教育。幸福既是道德生活的一個良好的開端,同時也是道德生活中產生的一種受歡迎的副產品。父母和教師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通過正式學習或非正式學習、明示的需要與推斷的需要培育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會孩子在同別人相處時要誠實、善良、勇敢、有毅力、有禮貌,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好的人際關系,進而幫助孩子找到通向幸福的通道。如父母或教師應該鼓勵孩子多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和學校的團體活動,讓孩子在參與群體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學會如何與人進行人際交往并從他人身上學到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他們自身的成就感和價值感以及幸福感。

最后,教育為幸福生活做準備。諾丁斯認為,對生活目的的期待和對豐富的私人生活的享有比有錢要重要得多,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都希望孩子不僅能夠在經濟方面取得成功,同時也希望孩子在精神上是幸福的,而通過受教育,我們在邁向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學會持家會帶來幸福,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會帶來幸福,學會與謀生有關的活動也會給我們帶來幸福。找到一份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是幸福的關鍵,通過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我們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素養,能夠幫助我們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這使我們在工作中獲得幸福感;把幸福作為一種教育活動,能夠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理智地對待任何事情,能夠讓我們在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學會尊重他人,而這些幸福的狀態、幸福的來源都是通過教育活動來實現的。

三、幸福教育觀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內爾·諾丁斯認為幸福是教育的核心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三大教育環境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家庭教育行為對于人類社會、家庭、個體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身心全面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幸福地成長,結合諾丁斯的幸福教育理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教育孩子:

(一)教會持家

家是幸福的直接來源,家是一個只有那些無家的民族才能充分理解,只有四處漂泊的人才能懂得的概念。[4]家是一個舒適穩定的地方,我們的隱私被保護,我們的需要被滿足。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首先就是要教會孩子如何持家,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持家,孩子的前途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他所出生的家庭類型。當前,許多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不舍得讓自己的孩子做家務,導致有的孩子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這就提醒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教會他們如何持家,不僅要教會女生如何持家,男生也同樣需要學會持家,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能夠鍛煉他們的獨立能力,能夠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意識,能夠培養他們如何進行人際關系的交往,能夠為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同時孩子在持家的過程中也會感受到持家的快樂。

(二)非強迫教育

諾丁斯指出“把推斷的需要強加給孩子(或任何人)往往涉及強迫?!盵5]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候不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父母會因此推斷孩子的需要,有時他們的推斷是正確的,有時他們的推斷是和孩子的需要相悖的,這時父母推斷出來的需要與孩子內心的需要就會產生矛盾,父母可能會強迫孩子,控制孩子的需要,削弱孩子的幸福感,導致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不和諧。如當前社會上存在的“虎媽”蔡美兒、“狼爸”蕭百佑的教育模式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他們采取的教育手段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這種高壓教育是否真的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幫助,是否適用于每一個家庭,是否能夠增強孩子的幸福感,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對孩子進行強迫教育,采用非強迫教育的手段,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多溝通、協商以及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這樣才能讓孩子獲得幸福感。

(三)非正式學習

諾丁斯認為非正式學習比正式學習的效果更好,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更多地采取非正式學習的教育模式。正式學習一般是指在學校的學歷教育和工作之后的繼續教育,非正式學習是指采用非教學的手段,由學習者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學習到的內容,非正式學習的范圍比正式學習的范圍更廣。非正式學習和伴隨學習是聯系在一起的,二者給予父母教育孩子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如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非正式學習,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長期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會模仿父母的做法,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央視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就是很好的例證,廣告中的父母并沒有給孩子上培養尊老愛幼的美德課,而是讓孩子通過模仿父母的做法學會尊老愛幼;另一方面,我們應該積極構建學習型家庭,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學習、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樣父母才能更好地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將對孩子的教育寓于無形之中,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起到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

(四)關懷、理解孩子

諾丁斯認為父母需要去關懷、理解孩子。一方面,部分父母忙于工作,和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少,缺乏對孩子的關懷。許多有良知的父母非常注重培養自己孩子維持關懷關系的能力,他們首先讓孩子明白被關懷的意義,然后教孩子們怎樣去關懷他人。[6]面對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尚不成熟,對一些不良信息缺乏辨別能力,給孩子的身心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有些孩子會誤入歧途。因此,父母需要主動關心孩子,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身體健康狀態和思想狀況,如果發現孩子身上存在一些問題,應及時進行溝通和解決;另一方面,父母應該多理解孩子的需求,現代社會中許多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智育成績,孩子每天除了正常上課以外,還要被安排去參加各種補習班,接著還有各種課后作業,他們的時間被安排得很緊,孩子也需要適當的放松,父母這時候應該多理解孩子,給他們一些自己的空間,而不是控制孩子的時間、甚至是體罰孩子。父母的關懷與理解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幸福,進而幫助孩子學會去關懷和理解別人。

(五)培育孩子道德品質

諾丁斯認為美德是幸福重要來源之一,傅雷曾指出教育要把人格教育放在第一位,知識其次,做人的底線是一定要品德高尚、正直,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的道德品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一所終身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品德、道德教化是孩子的第一課,也是最重要的一課。尊老愛幼、誠信友善、樂于助人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對孩子的道德和品格教育要融入到日常小事中去,教會他們學會感恩,學會幫助有需要的人。當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忽視了孩子的全面發展,使得孩子缺乏一定的責任和擔當意識。父母應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在注重智育成績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孩子的道德品質以及其他方面的發展,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僅能夠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且對于構建幸福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四、結語

內爾·諾丁斯結合她自身所處的特殊時代、教育背景及個人的生活經歷,關注幸福,認為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最終目的,將幸福與教育結合在一起,不斷對二者關系進行深入研究,最終提出了幸福教育觀這一重要教育理念。這一教育理念以關懷倫理為視角,主要闡述了幸福的來源與目的、幸福與教育二者之間的聯系,認為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內爾·諾丁斯的幸福教育觀對于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以幫助孩子獲得幸福感為最終目標,同時也要把幸福作為教育手段融入到對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讓孩子在幸??鞓返沫h境中健康成長。諾丁斯的這一教育理念同時也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增進幸福指明了方向,將幸福教育這一理念融入到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這三大系統中,有利于更好發揮這三大教育系統的教育合力作用。盡管諾丁斯的幸福教育理念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會有難度,但是為教育者關懷和理解學生提供了實踐路徑,為教育事業的幸福使命進行了廓清和探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美]內爾·諾丁斯.幸福與教育[M].龍寶新,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美]約翰·杜威.民主與教育[M].紐約:麥克米蘭出版社,1916.

[4]龍寶新.教育:為了幸福的事業——論諾丁斯的幸福教育觀[J].基礎教育,2012(2).

[5][美]諾丁斯.始于家庭:關懷與社會政策[M].侯晶晶,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6][美]諾丁斯.教育哲學[M].許立新,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7]王聰.內爾·諾丁斯幸福教育觀探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12).

猜你喜歡
內爾教育觀幸福感
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觀對項目化學習的發展意義
[德國]萊昂內爾·法寧格作品5幅
不必做的事情
奉獻、互助和封禁已轉變我們的“幸福感”
淺談如何用科學教育觀培育孩子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讓群眾獲得更多幸福感
基于“學為中心”教育觀的“5.2分式的基本性質”教學探索及反思
我喜歡,媽媽也喜歡
幸福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