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應試教育體制改革:治標更要治本

2018-02-26 17:59王文龍
現代基礎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關鍵詞:階層體制教育

王文龍

(湖州師范學院 農村發展研究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應試教育體制造成了一種困境,使學生、家長、教師都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引起社會廣泛的焦慮與不滿,是歷次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對象。但在經過多輪教育體制改革之后,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有自我強化之勢,各地超級中學的崛起與四處擴張、街頭巷尾各類補習班的欣欣向榮、中小學學生實際學習負擔的加重、應試教育向學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延伸,都是中國應試教育體制強化的表現。那么,應試教育體制為什么能夠長期存在并不斷自我強化?如何才能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一、中國應試教育體制長期存在的現實土壤

根據黑格爾的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應試教育體制之所以能夠在中國長期存在并不斷自我強化,有其合理性,它是當前中國諸多社會矛盾在上層建筑領域的反映,植根于中國現實國情。

1.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均是應試教育體制長期存在的前提

長期以來,城鄉二元戶籍體制、以農補工的發展戰略使中國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城鄉教育由于基礎設施、師資水平差距過大,導致教育質量也相差很大。改革開放后,隨著沿海地區、中心城市經濟的發展,內地與鄉鎮相對落后,教育資源與優秀師資進一步向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集聚,使城鄉、區域之間的教育質量差距進一步擴大。教育資源配置的嚴重不均導致國民教育選擇的分化。通過“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花費大量金錢與時間進行異地陪讀,送孩子參加各種課外補習班、特長班,將學前教育應試化”等方式來縮小教育資源配置差距,其極端方式是各地超級中學的崛起。超級中學通過將不發達地區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和優秀師資集中,在全區域范圍內“掐尖”招生,以及嚴格的教學管理來實現高考競爭優勝。這種極端的應試教育加劇了教育異化,也導致教育機會更不均等。根據北京大學黃曉婷的研究,普通中學農村戶籍學生比例遠高于超級中學,在各省高考招生定額制的情況下,超級中學學生考取重點高校的比例越高,其他普通中學學生考取重點高校的比例就越低。由于農村戶籍學生主要集中在普通中學,導致農村學生發展機會更不均等。并且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對超級中學的資源傾斜必然進一步減少普通中學的教育資源,導致普通中學學生發展機會更不均等。

2.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滯后是應試教育體制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進行人才篩選與培養。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行業側重的能力不同,理想狀態應是各種智能都能夠得到合理開發,從而為分工日益細化的社會提供各種人才,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差異化,錄取標準要多元化。然而,中國高教體系雖經幾輪改革,卻并沒有改變“公立大學一統天下”的格局,私立大學只能處于依附地位,亦步亦趨。由于公立大學不缺生源,財政撥款有保障,改革動力較為缺乏,導致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脫節,且效率低下。經過幾輪合并、擴招、升級,以及本科教育質量評估,各公立大學之間的相似性越來越多,差異性卻越來越少。缺乏差異性、公立高校主導的高等教育體系既無法提供多元化的培養方案,也缺乏多元化人才的篩選動力,導致高考制度改革反反復復,始終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窠臼。這種長期奉行“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的招考模式反過來進一步強化了應試教育,使各種教育改革阻力重重。為打破統一招考的固定模式,增加人才篩選的靈活性,國家教委在統一高考之外,先后實施了高考加分制度和單獨招生制度,但由于這兩種補充方案加劇了教育機會不均等,被逐漸邊緣化。簡言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滯后使應試教育長期存在。

3.階層流動阻滯與二元就業體制是應試教育體制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階層流動打開了多元通道。根據清華大學李強的分析,改革開放后,通過高等教育渠道上升為中產階級的人數有限;通過技術地位上升的渠道明顯受阻;比例最高的是通過體制外商品市場營銷渠道來提升階層。然而,隨著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到來,體制外上升機會不斷減少。技術紅利與人口紅利的消失、生態環境的惡化、出口增長的乏力、內需的不足,導致中國商品全局性過剩,許多企業被淘汰。資本深化與技術進步、市場飽和與壟斷形成都提高了新創業者的門檻,使創業難度越來越大。資本外流與產業外遷、產業結構調整、新技術沖擊,導致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人士失業?!皣M民退”對私營經濟形成擠壓效應,并不斷抬高私營經濟經營成本,再加上產權保護不力、市場監管不嚴、企業稅費負擔沉重、金融抑制,導致私營經濟發展越來越困難。這些都導致體制外階層的上升通道不斷收窄。早在2004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流動》調查報告就顯示,干部子女成為干部的機會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在當前的中國國情下,以公務員為核心的體制內就業在收入、權力、社會聲望與穩定性,以及社會保障各方面依然具有綜合優勢,導致體制內就業偏好,近幾年來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熱依然遍及各個階層,就是明證。隨著體制外發展機會減少,體制內就業優勢進一步凸顯,高學歷作為進入體制的“敲門磚”,使“教育作為階層流動渠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導致應試教育的進一步強化。

二、單純的教育體制改革只能治標不治本

正是認識到應試教育體制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效率與公平,不利于中國現代化的轉型,中國政府對基礎教育體制、高等教育體制、高考招生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體制存在的現實土壤,導致應試教育體制依然長期存在并自我強化。

1.中國基礎教育體制改革效果不佳

在基礎教育領域,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抑制應試教育,發展素質教育。為實現教育公平,中央與各級地方政府通過推進九年義務教育,不斷增加對貧困地區、農村地區的教育轉移支付,提升教育經費統籌層級,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地區教師待遇,使城鄉教育基礎設施、教師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然而,由于城鄉經濟收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差距不斷擴大,鄉村很難吸引、留住骨干教師,加上大規模留守兒童的出現,農村“撤點并?!闭叩膶嵤?,導致城鄉教育質量差距繼續擴大,陪讀問題嚴重,進一步固化了城鄉教育差距。為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政府針對技術工人短缺、普通大學生過剩的現實,積極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對職校學生免學費,并提供生活補貼,以實現教育分流。但由于社會廣泛存在的文憑崇拜,以及對體力勞動的歧視,二元就業體制改革滯后,這項政策推進效果并不理想。為抑制應試教育,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積極地為學生減負,要求減少學生上課時間,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禁止在職教師補課,對各種補習班、奧數班進行清理。為提倡素質教育,政府還增加了基礎教育中音樂、繪畫、體育、手工等課的課時,修訂了中小學教材,增設了圖書室。政府對應試教育的積極干預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家長的負擔,將部分家長從過度教育投資的困境中解放出來。但只要“一考定終身”的統一高考制度,以及“以分數論英雄”的錄取制度沒有實質性改變,體制內外的福利待遇差距繼續存在,體制外階層上升的通道繼續收窄,那么應試教育就會持續存在。當前,各地中小學為規避政府管制,向學生家長轉移越來越多的教育輔導任務,各地非法補習班的大量存在就是明證。此外,政府還通過學區制度和小升初免試制度來抑制學校之間的惡性競爭,減輕家長擇校和學生應試的壓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學區制度也導致部分學區房價暴漲,反而固化了教育不公;小升初免試也只不過推遲了應試時間,并沒有改變應試教育的現實。

2.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成效有限

在高等教育領域政府也積極改革,希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育選擇,培養出更多樣化的人才,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減少學生結構性失業和過度教育的問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分為幾個方面:一是引進民間資本與外資,形成多元化的高教主體,通過外部競爭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改變中國高校過于同質化的問題。經過30多年發展,中國民辦高校已達722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到2015年已達1066個,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機會。但由于政府對民辦高校、合作辦學限制較多,導致民辦高校、合辦高校教育層次普遍不高,難以對公立高校形成“鯰魚效應”,反而由于體制慣性,民辦高校管理逐漸出現公立化趨勢。二是努力擴大高校之間的內部差異,形成多層次、各具特色的多元化高校體系。為克服學科之間缺乏聯系的弊端,很多重點高校重拾通識教育,對院系進行了重新整合,加強學科內部的融合與學科之間的交流,取得了較大成果。但隨著20世紀末中國高校大規模擴招、高校合并,各高校盲目設置專業,再加上幾輪本科教學評估的規范,使中國高校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千校一面,缺乏個性。211與985工程并沒有改變中國高校均質化的問題,反而形成少數精英大學對教育資源的過度壟斷,加劇了高校發展機會的不均等。三是進行高校內部改革,簡政放權、引入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以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師資質量。為充分發揮各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教育部曾推行過校長負責制、院長負責制,但由于高等教育屬于意識形態重地,自主空間有限,因而改革難度很大。為提高教育效果,各高校以市場為導向,對學科專業設置進行了調整,對一些市場需求萎縮、供給過剩的專業進行減招或停招,對社會需求不斷增長、供給不足的專業擴大招生或新設。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持續推進,為爭取更多的發展資源,各高校將進一步加快專業調整步伐。但這種完全以短期市場需求和就業率為依據的專業調整也導致很多短期行為的出現,反而不利于高校的長期發展。傳統高校人事體制僵化、效率低下,為提高師資質量、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各高校進行了人事體制改革。部分高校實行了競爭上崗、目標考核制,還有部分重點高校學習美國,試行常任軌制與非常任軌制,以增加人才流動性。但由于人事體制改革牽涉利益面比較廣,阻力比較大,以公立高校為主的高教體系既缺乏內部改革動力,也缺乏外部改革壓力,因而推進緩慢。

3.中國高考制度改革進展緩慢

在高考制度方面,改革在效率與公平之間,進退失據,進展緩慢。為促進教育公平,政府的高考錄取政策向教育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農村地區傾斜。通過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高校專項計劃,保證貧困地區、農村地區的學生一定比例的錄取名額。高考錄取傾斜政策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地區教育機會的不平等,但由于損害人才選拔效果,并產生反向剝奪,遭到發達地區的反對。為提高高考人才選拔效果,減少應試教育對人才的埋沒,教育部門實行了保送制度、自主招生制度、加分制度,并對考試制度進行了改革。保送制度由于缺乏客觀標準、信息不透明,已被終止。自主招生制度由于受高考成績制約,高校招生自由度不大,考生也缺乏興趣,因而效果不佳。并且招考過程透明度不足,也飽受詬病,推進阻力很大。加分制度由于忽視城鄉教育的客觀差距,加上尋租嚴重,絕大部分加分項已經被取消,其余的加分項則受到嚴格限制,其作為一種高考錄取補充制度已經基本被邊緣化??荚囍贫雀母镏饕ㄔ黾痈呖即螖?、各省自主命題和減少高考科目三種,目的是增加學生的選擇機會,減輕學生負擔,使教育內容更符合地方實際。由于高校擴招,很多省市高考錄取率已達80%以上,加上參加春季招考的高校較少、層次較低,導致學生報考積極性不高,且棄讀較多。再加上考務工作繁復影響高校春招積極性,部分省市已停止春招,繼續堅持的寥寥無幾。分省命題雖然擴大了各地教育自主權,但試卷泄密事件頻發,命題質量與水平參差不齊,影響高考的權威性,已經受到公眾質疑,導致統一高考命題的回歸。高考“3+X”改革雖然名為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高人才篩選精度,但并沒有改變應試教育本質,反而可能進一步壓縮學生知識面,不利于素質教育。

三、通過整體性改革為素質教育發展創造條件

教育體制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現狀的反映,受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社會結構的制約。在開放社會,教育成為階層流動的渠道;在封閉社會,教育成為階層復制的工具。中國要改變應試教育,提高教育效率,促進教育公平,就必須進行整體性改革,進一步開放社會,增加階層流動渠道,優化社會結構,為素質教育發展創造條件。

1.加快行政體制改革,縮小體制內外福利待遇差距,廢除二元就業體制

當前中國教育分流不暢、教育過度的重要原因是社會“官本位”思想依然嚴重,體制內外社會地位、福利待遇差距依然較大,二元就業體制廣泛存在,由此導致民眾對體制內就業的過度需求,對體制外就業的排斥。教育分流不暢導致應試教育偏好,職業技術教育受到歧視,高級藍領技術工人極度缺乏,普通白領嚴重過剩,形成結構性失業。這不僅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也影響社會穩定與工業發展,使中國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直接影響到中國現代化的趕超。教育過度則惡化大學生、研究生就業難的問題,導致教育資源與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加劇結構性失業,降低教育投資效率。只有進一步限制政府權力,廢除體制內特權,不斷縮小體制內外福利待遇差距,廢除二元就業體制,打破體制內就業終身制,對所有合格公民平等開放體制內就業機會,才能有效減輕職業歧視,減少民眾對體制內就業的需求,實現教育的合理分流,減少過度教育和結構性失業。當然,隨著政府的放權與分權,反腐敗運動的深入推進,對政府權力的合理限制,政府精簡機構就成為必需舉措,否則,必然會阻礙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

2.進一步完善市場體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拓寬階層流動渠道

階層流動渠道不暢、發展機會減少,導致流動渠道單一,競爭過于激烈,是應試教育強化的重要原因。如果階層流動渠道暢通,流動渠道不斷增多,應試教育就會自動弱化。要減輕應試教育壓力,我們就必須為當今學生開辟更多的體制外發展機會,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要大力扭轉“國進民退”現狀,推動“國退民進”,打破國有企業對市場的壟斷,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多機會。只有盡快扭轉“國進民退”趨勢,將大部分競爭性、非戰略性國有企業股份化,允許民營經濟進入國企壟斷行業,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給予不同所有制企業統一國民待遇,才能打破國有企業的市場壟斷,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促進階層合理流動。二是要加強私營企業保護。只有大幅降低私營企業稅費,讓私營企業享受同等的待遇,并加強私有財產保護,才能穩定私營企業預期,激發其創業積極性。三是應該加強市場監管,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只有加強市場監管和知識產權保護,對政府權力進行嚴格監督,嚴厲打擊市場假冒偽劣行為,才能實現市場的公平競爭,為私營經濟發展創造條件。體制外發展空間的擴展為階層流動開辟了更多渠道,有利于實現教育分流,抑制應試教育,減少過度教育。

3.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國民選擇自由

隨著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官員特權的取消、體制內外待遇的平等化以及政府尋租機會的減少,“官本位”現象將逐漸消失。而體制外發展機會的增多、階層流動渠道的暢通,將使中國社會結構日益扁平化。政府應該以此為契機,通過廢除城鄉戶籍體制,逐步并軌體制內外、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出賣部分國有企業資產、股份,壓縮行政辦公經費;或通過立法合理征收遺產稅和房產稅充實社?;?,為國民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這既可以提高國民整體福利,也可以有效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消除國民對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的擔憂,使普通人減輕生活壓力,從而減輕普通民眾對應試教育與過度教育的需求,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社會保障體制的完善、社會貧富差距的縮小,也降低了普通國民的生存風險,減輕了他們的經濟壓力,為他們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創造了條件,有利于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和素質教育的發展。

只有加快推進整體性制度改革,縮小體制內外福利待遇差距,進一步開放社會,拓展階層流動渠道,提高國民福利,建設橄欖型社會,才能從根本上動搖應試教育的基礎,為素質教育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教育體制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經濟基礎的制約,是經濟基礎在上層建筑領域的反映。單純的教育體制改革只能治標不治本,只有對經濟基礎進行合理調整,才能為教育體制改革的成功創造必要條件。中國應試教育體制能夠長期存在并不斷自我強化,不僅與中國教育資源城鄉、區域配置不均,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滯后有關,更與體制內外社會地位、福利待遇差距較大,體制外階層流動阻滯,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有關。因此,中國要順利改革應試教育體制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發展,就必須在繼續縮小城鄉、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差距,加快高等教育體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同時,加快行政體制改革,逐步縮小體制內外福利待遇差距,進一步完善市場體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以有效促進個人發展機會均等,拓寬階層流動渠道,擴大國民選擇自由,從而從根本上動搖應試教育的根基。只有改變傳統的片面教育改革觀,實行整體性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國應試教育自我強化的趨勢,提高教育投資效率,實現教育合理分流,化解過度教育問題,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猜你喜歡
階層體制教育
黃永峰:追夢互聯網新藍海 彰顯新階層新擔當
當“非遺”遇上“新階層”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試論烏俄案對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
美國大學招生行賄丑聞凸顯其階層割裂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大眾富裕階層如何理財
建立“大健康”體制是當務之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