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2018-03-06 18:06田紅彩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8年1期
關鍵詞:知識建構項目式學習問題解決

關鍵詞 核心素養,項目式學習,知識建構,問題解決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1-0011-07

以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項內容為代表的歷史學科素養,不僅揭示了歷史學科和歷史教育的本質,反映了我國歷史教育發展的要求與方向,也為廣大歷史教師在已有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歷史課程與教學改革,促進歷史學科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指明了道路。

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圍繞歷史教學中某一具體的項目主題,充分挖掘、選擇和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在實際體驗、自主探究、內化吸收的過程中,以合作形式完成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歷史學習任務,完成項目作品要求或達成最終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將學生置于課程實施的主體地位,通過創設和生活相關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復雜性的問題情境,將學生的歷史學習和實際生活相聯系,有利于學生在主體回歸、知識建構、問題解決中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在構建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突出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這與當前我國歷史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恰相符合。

下面筆者以“北洋金融街的變遷”這一項目式學習活動為例,淺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項目式學習、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一點實踐和思考。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從學生的全面發展角度考量,意在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生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它關注學生的真實需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其落地要求教師把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并以此為著力點,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教與學的模式,既關乎教師的“教”,更強調學生的“學”。這一模式的實現包括知識獲取和應用、交流協作、成果匯報三大環節。在知識獲取和應用環節,學生通過搜集、處理信息,發現教材中所學內容與項目任務的相關性,實現對書本、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應用和升華。在交流協作環節,學生在疑難問題的解決中實現知識和觀點的交流與碰撞,完善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開發溝通、協作和團隊作業的技能。在成果匯報環節,學生采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向他人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成為觀點和結論的匯總者和陳述者,分享和傾聽技能也得到有效開發。這三大環節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歷史學習的發生、發展與結果呈現過程,注重師生、生生的對話與合作,適應了學生主體回歸和深度參與的需要,讓學生在主體回歸中涵養歷史學科的必備品格,發展關鍵能力。

“北洋金融街的變遷”項目式學習的設計實施恰恰是在學科素養立意下的一次學習主體和學習方式轉變的嘗試。在實施項目學習的過程中,幾個項目組一改傳統課堂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根據項目完成的需要,學生自行設定學習任務,自行制訂行動計劃,自主選擇研究方法,自主完成實施計劃,學習的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為完成項目,學生們走出校園、走進解放北路,對當地的街區建筑進行了深入翔實的調查,通過與諸多老銀行遺存的對話激發跨越時空的歷史聯想;他們走進中國金融博物館,通過與金融文獻、實物的對話領略近代天津和解放北路的發展歷程;他們制作訪談記錄表和訪談提綱,走訪北洋金融街變遷的見證者,通過與金融老人對話梳理歷史的滄桑;他們上網進行相關信息的搜索,觀看紀錄片《五大道》,閱讀《老天津金融街》《天津通志·金融志》等書籍,查閱《金城銀行檔案史料選編》等相關的歷史資料,在運用史料重現歷史真實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歷史的態度與方法。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學生們對搜集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各種史料信息進行甄別、辨析、篩選、整理、歸納,得出初步結論和認識,并撰寫出調查報告,進行班級展示,嘗試以各類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北洋金融街的歷史變遷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觀評判,經歷一個史料實證過程的體驗及嚴謹科學態度的熏陶。

如其中第三項目組同學為了解20世紀40年代北洋金融街的變化,組織進行了人物專訪,訪談對象是年逾90歲的王鐘聲老先生。王老先生15歲(1943年)進入天津金融系統工作,絕大部分時間在解放北路的銀行工作,可以說是北洋金融街變遷的歷史見證者。為了獲得最佳訪談效果,第三項目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了訪談提綱提交給王鐘聲老先生。提綱中心內容為20世紀40年代北洋金融街上銀行的經營狀況。以下是訪談記錄表和訪談照片。

循著王老先生的口述,學生們又查閱了部分銀行的資料,將20世紀40年代解放北路上銀行的經營狀況分兩個階段進行了如下總結和整理:

抗日戰爭結束前,解放北路還有十幾家銀行,包括日本橫濱正金銀行、朝鮮銀行等外資銀行,官僚資本、民族資本等華資銀行。但英、法、美等國家的銀行普遍不景氣,有很多業務已經撤出天津,部分沒有撤出的業務交由相關部門和人員代管辦理。

1945年日本投降后,橫濱正金銀行、朝鮮銀行等日本人開辦的銀行撤出天津,英國麥加利、匯豐、美國花旗銀行等外資銀行的天津分行相繼恢復營業。美國花旗銀行依靠其政治優勢奪取了外商銀行在天津的霸主地位。華資銀行也都恢復營業,如官僚資本銀行中央銀行天津分行(現址為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于1945年11月16日在原址復業,其他華資銀行也獲得了發展的新時機。

在梳理銀行經營發展狀況的同時,學生們回憶了中國、世界近現代史相關知識,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對其中的原因進行了探究。

從國內背景來說,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平津淪陷,天津被日軍占領。駐津日軍不斷增加,日本洋行和工廠相繼擴展和新建,橫濱正金銀行的業務和機構也隨之擴充。

從國際背景來說,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達到最大規模。日軍加緊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擴張,一度在該地區取得霸主地位。正是受當時戰爭形勢和國際關系的影響,“英、美等國銀行和保險公司撤退,日本的銀行和保險公司則壟斷了天津的金融市場?!雹賓ndprint

為了突出這一時期日本的銀行和保險公司在天津金融市場的優勢地位,學生還用《天津通志·金融志》的記載作了必要的補充,具體如下:

抗戰期間,天津的銀號最多時曾達227家,但多以投機生意為主。一批日本浪人及韓僑在市內遍設2000余家小押當組織,高利盤剝貧民百姓,國人開設的當鋪則在日偽壓制下紛紛停業。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天津有日偽銀行8家,外商銀行5家,華商銀行23家,銀號103家,華商保險機構42家,外商保險公司只有瑞士的3家。

——《天津通志·金融志》

在這一項目的研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占據主體地位。他們通過親身對北洋金融街變遷歷史的調研、探究,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北洋金融街未來的規劃、課下的探究與課堂上的展示交流相結合,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搜集歷史材料的過程,加深歷史理解的過程,升華歷史認識的過程,形成史料實證意識的過程,以及熏染感悟家國情懷的過程。這樣一來,課程運轉實施的重點就從教材轉向學生,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從只關注學習結果轉向學習探究的過程,而學生的若干學科素養就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養成。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直接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學生學習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生核心素養之所以被提出,其目的就是要打破“知識本位”的牢籠,促進學生素養和能力的提升,使其實現真正的學習。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強調最終生成的作品以及作品生成的過程,而作品生成過程體現的正是學生實際知識和實際能力的習得,重視的正是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的理解與內化,最終目的也正是實現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意義建構。這一學習過程重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及思維能力的發展,是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有效路徑。

在“北洋金融街的變遷”項目學習中,學生從自己生活的城市、地區出發,以社會調查等形式,探索歷史學習中未知的領域。在探索過程中,他們以自己原有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對新獲取的信息進行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其原有的歷史知識和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正是在這種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中學生完成了歷史知識的意義建構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下面以第一項目組項目式學習的開展過程為例,介紹其自主學習,實現歷史知識的意義建構,提升學科素養的過程。

(一)開展實地調查,確立建構主題

第一項目組探究的是1860~1894年的北洋金融街。為了解這一時期這條老街的發展情況,學生走進解放北路進行實地調查,了解到英國匯豐銀行是北洋金融街上最早出現的銀行。通過對所搜集信息的梳理,他們對匯豐銀行的概況有了初步認識,以下是學生的匯報材料。

在了解匯豐銀行的過程中,第一項目組的同學有了新的困惑:“解放北路上第一家銀行為什么是英國人開辦的?當時英國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何要到中國、天津開辦銀行?”正是出于解決這些問題的目的,他們把“這條金融老街上第一家銀行——匯豐銀行的出現”作為其項目式學習的探究方向和知識意義建構的主題。借助這一主題,學生走進未曾見過的歷史過往,去了解和認識歷史上的人和事,為其原有知識和經驗的進入創造了條件。

(二)溫故知新,確立基本的認知結構

圍繞探究主題,學生們思維活躍,利用相關圖片、視頻回憶英國工業革命的內容,認識到英國自18世紀中期以來最早開始工業革命,19世紀上半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的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實現了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英國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后盾進行殖民擴張,建立起一個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右欄是學生課堂展示的課件截圖。

通過復習舊知,學生調動了原有的認知結構,為新認知結構的建立和轉換奠定了基礎,也為建構歷史知識意義做好了時空定位。

(三)同化順應,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在回顧英國歷史的同時,第一項目組同學調動課內所學知識,整合相關歷史證據,運用合理的歷史想象,把匯豐銀行的出現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認識到工業革命后的英國,海外貿易迅速發展,為獲取巨大的市場和豐富的工業原料,開始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開設洋行、開辦企業。出于為這些洋行和外商企業提供大量資金支持,并完成國際匯兌業務的需要,英國急需在中國這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開設銀行等金融機構,匯豐銀行的出現正是列強對華經濟侵略早期資本輸出的典型案例。

“然而,清朝在外交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英國又是怎樣將其想法變為現實的呢?”這種新的認知沖突,引導著學生思維的深入和認知結構的重組。

學生的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他們進一步內化、遷移和調動自己的已有經驗,將其轉化為解釋匯豐銀行出現原因的歷史素材。結合19世紀中期兩次鴉片戰爭的形勢圖,學生復習了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尤其強調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天津被開放為通商口岸”這一關鍵條款。在此基礎上,第一項目組同學又查閱了相關資料,并利用這些歷史資料將遙遠、陌生的過去,轉化為鮮活、生動的歷史情境,在這一情境中,他們嘗試以一種更加客觀的態度去理解、建構歷史。以下是學生課堂展示的課件片段。

天津開埠通商后,許多外國商人為掠奪各種原料,紛紛來津,設立“洋行”、保險公司、輪船公司等機構,從事通商貿易。有資料顯示:“從1880~1900年,天津的貿易總量白銀9億4千萬兩,約合今天2000多億人民幣?!比找娣笔⒌馁Q易帶來了金融業的危機,大筆的資金周轉和匯兌沖擊著傳統的銀號和錢莊。為適應貿易需要,方便匯兌,列強開始在我國開辦銀行。1880年,英國匯豐銀行首先來津籌設機構,成為登陸天津的第一家外資銀行。

在這一環節,學生結合自身認知水平和原有知識儲備選擇性的吸收和理解歷史信息,進行著符合自身認知特點的主觀建構。通過同化和順應,他們的認知結構實現了重組,認知發展走向了新的平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歷史理解。endprint

(四)補充材料,完善新的認知結構

“匯豐銀行的設立對天津,對中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生新的認知結構還在完善。在中國金融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介紹下,他們閱讀了《老天津金融街》一書,并選用書中的兩段材料作了闡釋。材料如下:

材料1:1883年英國駐津總領事根據當時的情況報告說:“匯豐銀行……使得天津的洋行在金融周轉方面得以享受和上海洋行同樣的便利,能夠直接進口,節省了上海轉運的費用,從而得以較低的價格把貨物運到天津?!?/p>

——《老天津金融街》

材料2:匯豐銀行天津分行成立后……對清政府的貸款越來越多,數目越來越大。1880年到1927年的47年間,貸款78筆,累計3.384億兩。匯豐銀行提供的這筆貸款主要是以清朝的關稅和鹽稅作為擔保,于是匯豐銀行就獲取了中國兩大中央稅收的存管權?!磕昀麧欉_200萬港元以上。

——《老天津金融街》

由此他們得出,匯豐銀行的出現有利于列強向天津傾銷商品,獲得巨額利潤,同時侵犯了中國主權。

“那么,匯豐銀行的出現有沒有積極意義呢?”在觀看了紀錄片《五大道》中匯豐銀行的相關視頻后,學生認識到匯豐銀行的到來為天津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現代金融模式,讓天津的金融業與國際接軌。這樣,通過材料的補充和解讀,學生對匯豐銀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完善了新的認知結構,也完成了對“匯豐銀行的出現”這一學習主題的意義建構。

通過對第一項目組學習過程的再現和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歷史項目式學習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圍繞建構主題進行資料搜集、篩選歸納、綜合思考和思辨表達,主動參與到現實問題或實際任務的解決當中,通過實際問題的探究性參與主動發掘現象背后的客觀規律和普遍理論,實現了從現象到理論、規律的建構過程。在第一項目組歸納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中,學生將“北洋金融街上第一家銀行——匯豐銀行的出現”這一有待探究的史事置于工業革命后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和近代中國被迫開放、經濟轉型這樣一個大的時空背景下,依據所學知識和可靠史料對其出現的原因和影響進行推理和論證,在對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作出解釋的同時,學會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嘗試以更加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和思考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而這正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本質體現,也是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是學生先天具有的,也不是靠歷史教師直接灌輸教出來的。它是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具體的問題情境,在問題解決的實踐中不斷積累、逐步培養出來的”。①基于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教師創設切合實際的問題情境,將教科書上抽象的歷史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把難以理解的歷史問題與盡可能真實的歷史情境結合起來,為學生搭建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平臺,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訓練和發展學生的學科素養。在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開展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或完成項目的需要,指導學生擬出具體的需要解決的系列問題,以問題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項目推進的過程,并通過核心問題的探究解決實現對歷史學科重點知識的學習和關鍵能力的培養。

在設計和組織實施“北洋金融街的變遷”這一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六個項目組從自身的研究主題出發,明確研究目標,提出具體問題,開展探究活動,使項目完成的過程成為核心問題的解決過程與關鍵能力的培養過程。

如第一項目組同學以“北洋金融街上第一家銀行是怎樣出現的?”這一核心問題為切入點展開調查,在了解到英國匯豐銀行是北洋金融街上最早出現的銀行后,他們擬出了“解放北路上第一家銀行為什么是英國人開辦的?”“當時英國的歷史狀況怎樣?為何要到中國、天津開辦銀行?”“清朝在外交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英國又是怎樣將其想法變為現實的?”“匯豐銀行的開辦在當時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再現1860~1894年北洋金融街的發展情況,并對其發展原因、影響進行分析,完成項目學習任務。

第二項目組走進中國金融博物館,閱讀了《老天津金融街》,以表格形式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北洋金融街上出現的外資、華資銀行進行了梳理。梳理過程中他們產生了新的疑問:“為什么這一時期解放北路上的中、外資銀行突然多了起來?”“這一時期外資、華資銀行大量涌現的歷史原因是什么?”“它們的開辦帶來怎樣的影響?”

第三、四項目組為了解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北洋金融街,進行了人物訪談。在訪談過程中,他們有了新的問題:“20世紀40年代前期,英、法、美等國家在解放北路的銀行為何普遍不景氣?”“20世紀40年代后期,美國花旗銀行又因何取得了在天津的霸主地位?這與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有何聯系?”“1952年底,解放北路上的私營銀行為什么都改稱‘合營銀行?”“到1956年,解放北路上因何出現了中國人民銀行大統一②的局面?這種銀行體制在當時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五項目組探究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金融街。他們走進解放北路的銀行,翻閱《天津通志·金融志》和《天津簡史》,并上網搜索了資料,產生了這樣的疑惑:“20世紀80年代以后,解放北路上的銀行為何又多了起來?”“中國人民銀行‘大統一的局面是如何被打破的?這對天津、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第六項目組在對解放北路變遷歷史進行梳理的同時,產生了新的思考:“回眸過去,是為了前瞻未來。今后的北洋金融街又將怎樣規劃和發展呢?”“對解放北路的規劃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天津金融城包括哪些地區?其功能如何定位?”“京津冀一體化又會給北洋金融街帶來哪些發展機遇?”

這些問題都有相應的歷史材料來解答。以“為什么19世紀末20世紀初解放北路上的中、外銀行突然多了起來?”這一問題為例,學生結合《馬關條約》第四款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辦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在中國開設工廠。正是在外商企業的刺激下,外資銀行紛紛進駐天津,在解放北路開設分行。對于華資銀行的大量出現,學生們選取了金城銀行檔案《行史稿》中的一段記載,以此來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對銀行資金的需要,是刺激金城等華資銀行創立的主要因素。材料如下: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趨于新式,國人均以發達工商業為職志。其時適歐洲大戰期中,銀漲金跌,各外商銀行因資力及戰事關系,均無暇經營中國事業,而中國工商業也有勃興之勢。平津一帶,產業漸興,需要金融機關,于是商業銀行遂應運而生。

——金城銀行檔案《行史稿》

這一系列問題因果相連,環環相扣,有著緊密的內在邏輯聯系,共同構成對“北洋金融街變遷”的歷史解釋。各項目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將這些疑問梳理出來,并在問題的驅動下,激活歷史教科書中的相關內容,嘗試著解決問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思考和升華所學知識,體悟歷史研究的方法,將靜態的歷史教材中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與歷史實際緊密關聯的問題素材知識,引導自己的探究活動走向深入。在自我探究中,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嘗試著發掘歷史現象背后的客觀規律和本質內涵,得到實實在在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歷練。

在本項目式學習課堂展示的最后一個環節,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次項目式學習經歷,你有哪些收獲?”學生的回答格外精彩,有的超出了筆者的預期。從學生的發言可以看出,通過此次項目式學習,他們對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對歷史研究方法有了切身的體會,對自己生活的城市、街區有了更多的了解與期待,對人生也有了新的感悟……這必然會積累、內化為學生未來所需的某種關鍵能力與品格,成為他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總之,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能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獨特育人功能,有利于將相關的教學內容有機整合,讓學生在主體回歸、知識建構、問題解決中養成歷史學科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當前課程改革背景下一種值得探索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

【作者簡介】田紅彩,中學歷史高級教師,天津市第十九中學歷史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學歷史教學及學生德育管理等。

【責任編輯:李婷軒】endprint

猜你喜歡
知識建構項目式學習問題解決
項目式學習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實施項目式學習
網絡信息平臺支持下的PBL英語教學實踐與研究
教師工作坊中促進知識建構的磨課活動研究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
臨床醫學教學改革探討
給學生帶得走的智慧
初中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解析
高三英語閱讀課體裁知識建構教學模式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