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塑造對雨果內心世界的展現

2018-03-09 18:57楊捷
關鍵詞:巴黎圣母院雨果人道主義

楊捷

摘 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義意識流寫作技巧的代表作。電影《巴黎圣母院》根據同名小說改編,雖有些許出入,卻無傷大雅。本篇論文以電影《巴黎圣母院》中的角色人物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女主角愛斯美拉爾及與之發生主要矛盾的相關人物的分析,從理想與現實的角度來探尋原著作者雨果的內心世界。這篇論文的目的旨在探索對人性、對社會、對愛情及自我的客觀認識性,從而引導人們走進作家雨果的內心世界,走進他的作品,便于人們能更深的走入雨果的心靈,以便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

關鍵詞:巴黎圣母院;雨果;人性;人道主義

中圖分類號:I565.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10-0075-03

一、關于《巴黎圣母院》原著小說的介紹

雨果,法國作家。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富有情感的作家。其作品《巴黎圣母院》創作于1831年。當時,正處于革命浪潮時期,雨果的創作熱情也被這把革命之火點燃。在小說中,雨果歌頌和贊美著平凡而普通的勞動人民,贊美那些革命者。雖然該作品以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貫穿,卻也不乏諸多情感糾葛的描寫。這也是作者創作本小說的另一個誘因所在,情感性變故。1830年前后,他一直深愛的妻子安黛爾“背叛”了他,感情上出現了第三者。這對于一位情感豐富、心思敏捷的人來說無疑是件痛苦的事。于是,在作者多次參觀圣母院后,終因那陳舊角落里的幾個手刻字母,ΑΝΑГКН(希臘語“命運”的意思),激發了他寫作的欲望。最終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部偉大的作品?!栋屠枋ツ冈骸愤@部作品在某種程度而言也的確充滿了一種悲情感。

二、關于《巴黎圣母院》電影劇情的介紹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他在本部小說中塑造了善良的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和自私丑惡的副主教克羅德。故事講述了在15世紀的法國,副主教克羅德因貪戀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美色,由愛生恨,最終迫害愛斯梅拉爾達,卻被自己收養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相救,自己也因此而亡的故事。小說揭露了人性的復雜,宗教的虛偽,叫囂禁欲主義的黑暗壓抑,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那豐富的內心世界。

三、電影中主要人物塑造分析

(一)善良美好的群像

形象一,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熱情、善良,樂于救助人。因不忍心看見無辜的詩人甘果瓦被處死,她以與他成婚為由保全了他的性命;看見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她拿水來喂他,卡西莫多也因此被感動。但善良的愛斯梅拉爾達被無情的命運所扼殺,她被虛偽的副主教覬覦,被風流的菲比斯玩弄于鼓掌。被教會、法庭誣蔑為“女巫”、“殺人犯”,并被判處絞刑。作者將人物塑造的如此完美,命運又如此的多折,這是雨果人道主義精神的一大體現,因為“人總是不由自主的要表現內心的感受?!?/p>

形象二,卡西莫多。相貌丑陋,又聾又啞,經常被世人所恥笑。雖然影片中并沒有多少的語言對白來表達人們對他的蔑視和厭惡。但在原著小說中卻出現了“又兇又丑”“真是惡魔一個”等等類似于這樣惡毒的評論。然而,他丑陋的外表下卻被作者塑造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擁有高尚心靈和圣潔靈魂的人。他對于愛是真誠的,是敢于付出的,在近乎殘酷的影片角色中,他卻演繹了純潔溫暖的一幕。這在虛偽的宗教黑暗中,是難能可貴的。他為報恩而愛,為報恩而死,他的丑陋沒能成全他對愛斯梅拉爾達的愛,他的愛也讓他選擇最后與她死在一起。

(二)自私丑惡的群像

形象一,副主教克洛德,在禁欲主義的宗教壓制下的犧牲品。一個病態而丑陋的人格展示,他外表看起來溫文爾雅,不茍言笑。面目表情中總是滲透出一股郁郁寡歡的神態。他熱愛他的神教事業,學識淵博,照顧弟弟,收養丑陋的卡西莫多。他向往愛情,幻想愛與被愛,可在病態而丑陋的人格及相應的行為模式的驅使下,他最終被邪惡的自我所挾持,他為了他所向往的美好的愛情而犯了罪,他又是被同樣向往愛情的卡西莫多制了罪。影片中的克洛德,既是宗教惡勢力的代表,又是封建統治階級實施專政的工具。他生活的社會背景、特殊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的思想和行為。

形象二,菲比斯。菲比斯是個虛偽的人物形象,他的整個臉部都被一種叫做“虛偽”的面具所遮掩著,又被一種叫做“漂亮”的面具所防護著,他是所有與之相同的人類愚蠢行為的象征。他貪慕愛斯梅拉爾達的美色,與她幽會,他用善意、溫和、救贖的套路,將斯梅拉爾達玩弄,可骨子里卻又瞧不起她的身份地位。他是肉身存在,靈魂消亡的消極熒幕形象,影片中,他的言行處處顯露出他的輕佻,和他的逢場作戲。他所追求的是一種肉體快感的榨取,卻又對真摯愛情的道德觀念進行褻瀆。他主動的誘惑斯梅拉爾達,可當愛斯梅拉爾達身陷囹圄,菲比斯竟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溜掉,不到法庭去為無辜的,愛他愛得死心塌地的姑娘洗刷冤情,對她的生死完全無動于衷,而跑去與一貴族小姐調情。這是一種人性的冷漠。

形象三,甘果瓦。一個怯懦的男人形象。是愛斯梅拉爾達的“丈夫”,是善良的愛斯梅拉爾達了救他而與他結成夫妻。在影片中甘果瓦的貪婪和欲望與副主教克洛德和菲比斯如出一轍,他們的矛盾關系也一直處于隱喻式表現,并沒起正面的沖突。在影片中甘果瓦的形象很真實,沒有特別凸顯的矛盾?!坝涀∫粋€人的恩”可以是互忠互愛之情的一種純真流露,可在本片中,他喜歡愛斯梅拉爾達,卻又并非真心的甘于奉獻,在愛斯梅拉爾達遇難的時候,他放棄了本該守護的“愛的本源”,卻選擇了逃脫,棄她于不顧,甚至將愛斯梅拉爾達的山羊都拐跑了。怯懦的嫁妝模式終于啟動了,影片將這個昔日里頽落的男人形象發掘的更加偽裝,揭露出他對于整個死亡的恐懼,對于愛情的虛無,暴露出一個殘缺不全的人格的本質。

四、探尋雨果的內心世界

(一)社會浪潮帶來的沖擊。社會需要愛,需要人道主義精神

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美是生活?!避嚑柲嵫┓蛩够陉P于這一觀點列出了生活的三個層面:第一是我們愿意過,喜歡過的那種生活。第二是任何一種生活,因為活著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東西在本性上就恐懼死亡,恐懼不存在,而愛生活。第三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暗示。車爾尼雪夫斯基和雨果是同一時代的人,雖然年齡上相差20多歲,但他們同處于革命民主主義時期,他們都已經有了歷史發展觀的萌芽,盡管還不甚明顯,但這也是時代的要求,是他們在思想上無法回避的問題。車爾尼雪夫斯基是他的美學觀點回答了這個時代留給他的問題,雨果則是用他的文學作品回答了這個問題,《巴黎圣母院》這部作品應運而生。該作品誕生于1831年,正是革命的風口浪尖時期,在這場革命力量與貴族間的對抗中,雨果用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彰顯了自己的革命立場,用一把無聲的利刃插入統治者的心臟。我想雨果之所以將小說故事以15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為背景,大概就是因為時代背景下的異曲同工之妙。雨果反對暴力壓制,倡導共和主義。影片中多個片段的出現都反應出雨果對于社會愛,和對社會中的人道主義的倡導之聲。如:愛斯梅拉爾達的熱情善良,單純與執著。敲鐘人卡西莫多,為了自己的恩人,為了正義的不顧生命。endprint

(二)美學思潮帶來的沖擊。美丑是相對而言的,人性是復雜的

斯賓諾莎說:“善即是美”。美學家朱光潛在《談美》中也提到,“藝術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兩回事;藝術的美丑不是模仿自然的美丑所得來的?!笔颤N是真正的美,在普遍意義上來說,美與丑是相對的。如果我們所界定的美只停留在美的外在上,這種美是簡單的,是帶有局限意義的“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而真正意義上的美是要存在于深層意義上的美感,是潛意識世界里,刨除“虛假美感”之外的真實意義上的美。關于這一點,雨果也曾提到:“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惡與善并存,黑暗與光明相共?!边@是雨果在1827年《克倫威爾序》中提出的著名的“美丑對照原則”。于是,在四年后的《巴黎圣母院》這部偉大作品中,我們深切體會到了他的這一觀點。電影中也真實的再現了美丑的相對應性,在這部電影中我們所體會到的是美中有丑,丑中含美,是一種和諧的統一。女主角埃斯梅拉達,有著一張美麗青春的面龐,眼神中無時不滲透著她那吉普賽人所特有的熱情,而且她有著一顆高尚純潔的心靈,美與善在她身上結合得是那麼的完美,使她擁有了一種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于是,觀者扼腕于她那悲情的近乎殘酷般的愛情中。尤其在她被處以絞刑時,觀者會不自覺陷入一種悲情中,會詛咒這當權者的殘酷,會痛心這個年輕生命的逝去。而影片中的加西莫多,一個教堂的敲鐘人。他自幼身世凄厲,容貌丑陋,獨眼,駝背,羅圈腿,而且還是個聾子??梢哉f是將丑陋一展無余。但他卻有著純潔的心靈,他知恩圖報,心甘情愿的服務于對他的養育之恩的副主教,哪怕是為他做“違法”的事。后來為報答埃斯梅拉達的滴水之恩,他寧愿去為她冒險。他象普通人一樣喜愛著埃斯梅拉達,有情卻不敢表露,他愿意象一抹影子一樣跟隨在埃斯梅拉達的身旁,來保護她。當目睹心中的“女神”被無情地處以絞刑,他憤怒、無助而又絕望,生前無緣,只求死后陪在她的身旁。他的容貌是丑陋的,丑陋的讓觀者都不忍直視,在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復雜的人性美,卻使他成為影片中最獨特、最感人至深的一個藝術形象。當影片發展到高潮時,他的美麗心靈已完完全全地掩蓋了他外表的缺陷,觀者被他的善良所打動,所震撼。而影片中兩個比較帥的角色,副助教克洛德和侍衛隊長菲比斯,外表都算英俊,卻又都被丑惡的心靈所扭曲。身為神甫的克洛德,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壞人,他收養丑陋的加西莫多,他深深的迷戀上埃斯梅拉達,可他必須壓抑自己的欲望,正是這種壓抑扭曲了他的人性,情欲和嫉妒最終導致了他的理智失控,成為自己欲望的奴隸,由神甫變成了殺人的魔鬼。侍衛隊長菲比斯,風流任性,薄情寡義,為了權和財,不惜出賣埃斯梅拉達的感情。由此可見,美丑是相對而言的,人性是復雜的

(三)文明與道德所帶來的壓抑性

“人的歷史就是人被壓抑的歷史,文明不僅壓制了人的社會生存,還壓制了人的生物生存,不僅壓制了人的一般方面,還壓制了人的本能結構?!保ǜヂ逡恋拢┳髡哂旯菈阂值?,他所深愛的妻子有了情人。但理智并沒有讓他做出什么過激的行為,而是激發他將這種壓抑轉嫁于文學作品中。那可憐又可憎的副主教克羅德,那自私又不負責任的菲比斯,他們身上都影射出作者雨果那份矛盾的心理,副主教克洛德的道貌岸然的身形下,原本也有顆善良之心。他的丑惡行徑,既是他以個人的罪行,又使宗教勢力的殘酷與虛偽。副主教克洛德雖是宗教勢力的代表,但他又是宗教勢力的受害者。宗教嚴重束縛了人性的自由發展,壓抑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本能。這才使得克洛德成為道貌岸然的殺人兇手,最后導致了埃斯梅拉達遇害,并最終也害死了自己。這是小說在進行無言的道德評判,是對禁欲主義的吶喊,是對文明與道德所帶來的壓抑性的宣戰。

總之,通過分析電影《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塑造,我們不難看出,雨果所創作的作品中,揭示人性化的東西比較多,他憑借對《巴黎圣母院》人物的塑造,將自我的那份隱藏在心底的“狹隘”與“自私”,“光明”與“磊落”與影片角色本身融為一體,面對激烈復雜的人性,雨果選擇了接受,并很好的用角色加以詮釋,從而達到了文學創作的高度。雨果作為資產階級的民主作家,對于人性的看法多少會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也是真實的再現,是對自身的全部弱電或是脆弱的展現,他用美丑高度對比的手法凸顯了故事本身的劇情性和悲劇性,用細膩的手筆將壓抑已久的感情在此刻加以宣泄,正如加西莫多最后將副主教克洛德摔下鐘樓一樣,他也甩掉了現實中觸及他靈魂那份情感與情緒。他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他在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中的泰斗地位,也因此被尊稱為“法國的莎士比亞”。

參考文獻:

〔1〕雨果.巴黎圣母院[M].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2〕雨果,沈業標譯.九三年—世界經典文學名著[M].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鄭林.藝術圣經—巨匠眼中的繆斯[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

〔4〕王長江,王其全.美育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5〕周來祥.西方美學主潮[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Abstract: "Notre Dame De Paris"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Hugo romanticism. The film "Notre Dame De Paris" is based on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a little discrepancy, but it doesn't hurt. This paper with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tre Dame De Pari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leading lady love, beauty,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character analysis, from the Angle of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explored the inner world of the original author Victor Hugo.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human nature, society, lo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oneself, so as to guide people into the inner world of writer Victor Hugo, into his works, facilitate people to deeper into the heart of Hugo,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is work better.

Keywords: Notre Dame De Paris; Hugo; Humanity; Humanitarianendprint

猜你喜歡
巴黎圣母院雨果人道主義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雨果剃發
巴黎圣母院之殤——紀念巴黎圣母院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人道主義思想
拯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跟蹤導練(一)5
雨果的“謊言”
極度生存狀態下的人道主義
《雙城記》人道主義中的善與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