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伯恩哈德長篇小說《寒凍》中的批評藝術

2018-03-09 18:59趙燕蕊
關鍵詞:溫格隱喻畫家

趙燕蕊

摘 要:托馬斯·伯恩哈德是戰后德語文壇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在當代德語文壇占據無可爭辯的地位。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寒凍》為他贏得了德國不萊梅文學獎和世人的關注。本文著重分析《寒凍》中的批評藝術,作品中語言和人物的極端性以及其中大量怪誕的隱喻。

關鍵詞:《寒凍》;批評藝術

中圖分類號:I521.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10-0085-03

托馬斯·伯恩哈德(1931—1989),奧地利著名作家,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說,伯恩哈德是奧地利文學的標尺,而其他人都是“其他”,無人能與他比肩。誠然,伯恩哈德引領了戰后奧地利文學的風向標。由于伯恩哈德幼年的經歷和作家的敏感性等原因,其作品時時刻刻流露出極端性和大量怪誕的隱喻。從《寒凍》中可以窺見伯恩哈德前期作品的一貫主題:以極端的藝術形象來揭示極端的病態現實,飽含“人生就是不治之癥”的荒誕處事體驗。

一、托馬斯·伯恩哈德和《寒凍》

文學是作家抒發情懷的窗口,在被人們所了解的中外文學作品中,作品多體現著作者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大的時代背景,如《紅樓夢》,《布登勃洛克一家》等。伯恩哈德亦是如此,所謂文章憎命達,托馬斯·伯恩哈德的坎坷人生經歷對他的作家生涯影響至深。作為私生子的伯恩哈德生活中充滿不幸和創傷。他被父母拋棄,在姥爺家度過童年,在文學和音樂方面他深受姥爺的啟發。后來他被迫接受法西斯式的嚴酷教育,二戰時期奧地利成為德國的附屬國,伯恩哈德經歷了二戰對歐洲的整體摧殘。戰后奧地利獨立,伯恩哈德與家人回到薩爾茨堡,感染了嚴重的肺病,后在別人的幫助下成為全職作家。正是這段坎坷不幸的成長經歷,特別是對法西斯統治的憤怒,伯恩哈德開始以批判的方式關注人生,關注死亡與社會現實。

在伯恩哈德與生俱來的悲觀主義和極端性的推動作用下,1963年長篇小說《寒凍》誕生。這部作品以一名醫學實習生去完成一項不尋常的任務展開,講述的是一名醫學實習生,也就是小說中的“我”,受醫生施特拉赫之托,到小地方溫格去觀察醫生施特拉赫的哥哥——畫家施特拉赫。并報告他的一舉一動,同時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和意圖。畫家施特拉赫是個古怪的人,由于厭倦了世間的一切,一直隱居在小地方溫格。他因為孤獨、失敗和恐懼而充滿了憤懣,便用漫無邊際的謾罵和攻擊來解脫。醫學實習生的任務就是每天對他的習慣和語言等瑣碎小事進行記載。在“我”陪伴作家的二十七天里,“我”逐漸被畫家影響,最后由于怕自己陷得太深而離開了這個地方,而畫家卻最終消失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這部小說震撼著德語文學界和整個社會,小說以荒誕的陰郁為重,特別表現了偏僻、閉塞、混沌的環境,極端的人物內心和滿是傷痕的精神狀況。從此也開啟了伯恩哈德陰森,恐怖,極端,批判的小說世界。他批判一切他所能想到的,讓一切還原本身丑陋的一面。

二、《寒凍》中的批評藝術

(一)批評藝術之一——極端性

文學作品的藝術標準指向作品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構成,之所以稱伯恩哈德作品《寒凍》體現出了批評藝術,也正是從這兩方面考慮的?!逗畠觥访枋龅氖呛唵蔚那楣澋珔s融入了大量主觀的生活體驗、自我反省、對環境和社會的犀利觀察、思考和批判。小說全篇無時無刻不展現出作者的批判性。而伯恩哈德的批判性的典型特點又是其淋漓盡致的極端性。因此,有人將其視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下面著重就《寒凍》中人物,語言等表現出的極端性進行分析。

伯恩哈德在《寒凍》中把環境、人物意圖、行為方式等用極端的言語推向了極端。在《寒凍》中伯恩哈德使用了大量德語形容詞、副詞最高級,不停地重復一些詞,如陰暗、寒冷、疾病、自然等和大量的間接引語,還有獨白式的表達方式,達到了語言的極端性。

畫家施特拉赫是伯恩哈德筆下的一個極端人物。畫家在全文中有大量的獨白,他肆無忌憚地批判著他所見到的一切骯臟事物,重復使用著“寒冷”、“陰暗”、“疾病”、“死亡”、“戰爭”、“自然”等詞,意在與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第十四天伯恩哈德更是用大量的獨白式表達方式描寫了畫家的語言。伯恩哈德正是想以畫家這一極端的藝術形象來鞭撻這變態、陰暗、寒冷的現實。

《寒凍》中的小地方溫格,在伯恩哈德筆下變成了陰暗、冷漠、丑陋、骯臟的地方。這里充斥著亂倫、奸情、酗酒、虐待兒童等行為。而且這里的人沒有信仰。溫格的人則是伯恩哈德筆下的變態人物,是其極端化的典型,也是伯恩哈德批判的對象。他甚至指出這里的人和畜生一樣??蜅@习迥锸钱嫾遗械囊粋€主要人物,畫家認為溫格這個地方的人丑陋、惡心、變態也主要體現在這個人物身上。畫家認為老板娘對所有人都比對自己好,并且指出老板娘做出了種種令人發指之事,如極其不禮貌地用食指在背后指他,放蕩且和屠夫有奸情,私下稀釋牛奶,吃狗肉,占小便宜。畫家說,老板娘是根本沒有努力的人的例子,令人討厭。放蕩,淫蕩等詞更是多次出現來形容老板娘。畫家對這里孩子的評價亦是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這里的孩子早熟、狡猾、有腦水腫。女孩蒼白,干枯,耳洞化膿。男孩有金黃的頭顱,大手,平平的額頭。他們的童年在跑、跳、靜坐中就過完了。這里的孩子身上長滿虱子并且有淋病。伯恩哈德借此指出了上行下效這一可悲的事實,孩子能學到的只是大人的骯臟和混亂,一代代延續這種風氣,如此往復,這是個沒有任何希望,沒有信仰,無可救藥的地方,未來對于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文章里有多處對話,如老板娘和“我”,但是卻多采用了間接引語的方式,字里行間透露出溫格人的冷漠。伯恩哈德采取了一種大段獨白的形式,有的獨白可以長達幾頁卻不分段,從沉思到亢奮,各種情感翻騰其中。伯恩哈德早年接受過歌劇的訓練,他就像一個作曲家創作優美的主題曲一樣,重復關鍵詞和主題思想。由于沒有敘述與說明,就只能靠讀者自己去推進劇情?!逗畠觥分懈嗟膭t是畫家一人獨白式的表達,他發表對于所有他能想到的事物和人的看法,如對于童年的看法,對于老板娘的看法,對于自然的看法,他認為,人們對自然了解的越多,人們知道的就越少,就越沒有價值。畫家多次提到了疾病和死亡,以很長的篇幅抒發了對此的看法,最后也親身選擇了死亡,并且得出結論:只有死亡是真實的。endprint

文章憎命達,這種極端的描寫手法正是源于伯恩哈德的人生經歷,伯恩哈德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故鄉:他的故鄉之城實際上是一個不治之癥,它的臣民生在這不治之癥里,并且被牽累進去。倘若他們關鍵時刻不離去的話,他們要么遲早直接或間接地在這種可怕的情況下十分突然地自殺,要么直接或間接地、慢慢地、凄慘地在這塊不人道的死亡土地上走向滅亡。這座城市對那些了解它的人及它的臣民來說,是一片從表面上看美麗的,可在這表面之下實際上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幻想與愿望的墓地。這個地方為世人所稱道的美麗,正好是這塊致命的土地上那致命的力量之所在。一個這樣舉世聞名的美麗連同一個這樣不人道的氛圍是致命的。

(二)批評藝術之二——怪誕的隱喻

伯恩哈德曾這樣說自己的人生態度,他對生活持著一種完全普通的態度,也許像所有其他普通人一樣;他不是只看到生活的陰暗,也不是只看到生活的光明,因為人在不斷地經歷著一切,這就是全部生活之所在。因此,伯恩哈德越是極力地表現生活的變態、陰暗,就越是要告訴人們應珍惜現在。為了使這一對比更加鮮明,使作品中的生活、人、一切更加陰暗、寒冷,伯恩哈德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怪誕的隱喻手法,突出《寒凍》中籠罩著的濃重的冷漠和嚴寒氣氛,渲染痛苦、絕望和死亡。伯恩哈德用怪誕的隱喻來暗示這個昏暗的世界。從伯恩哈德所處的時代來看,他親身經歷了二戰中的法西斯暴政和戰后荒誕派文學的興起。雖然伯恩哈德的荒誕不同于卡夫卡筆下特有的怪誕化人物但他卻采用了怪誕化的藝術手法。

《寒凍》中怪誕的隱喻比比皆是,如狗叫、奇怪的夢、疾病、戰爭等。小說中,畫家多次提到了狗叫,更是用一個獨立插入的小文章描寫了無休止的狗叫。且使用了多個不同的詞來形容狗叫,如吼叫、狂吠、哀鳴等。這些詞給人的感覺也正是伯恩哈德想透過狗叫傳達給人的訊息,即狗叫代表了人們心中的恐懼,失去了安全感,環境變成了狗的環境。

小說中畫家提到了兩場夢,第一場夢發生在第五天,描寫的是夢中奇特的顏色,如天空是綠色的,雪是黑色的,樹是藍色的。這些離奇的景象只有在夢中才可能出現,所以這種荒誕的場景體現了畫家對現實的厭惡,和對夢中場景的向往。第二場夢發生在第十六天,畫家夢見了顏色的變化,由原色變成了昏暗的顏色,然后出現了無休止的噪聲,這噪聲沒有開頭沒有結尾,最后夢變得恐怖,在一個房間里警察在怒吼,在蹣跚,像在獸口里一樣無助。從這個夢中可以看出畫家原先是認為人生是有顏色的,但后來他的夢想破碎了,一切變得昏暗、陰森,還有走不出去的恐怖。

畫家從頭至尾都在說自己病了,頭痛、腳痛,更懷疑自己得了腫瘤。而作為醫學實習生的“我”認為這些只是他在胡亂猜想。但畫家最后的死亡是不是因為疾病卻不得而知。畫家一直在強調自己病了而最后他卻不理會這一切,這體現了畫家思想的轉變,由對這個社會還抱有幻想,認為世界像疾病一樣可以治愈,到最后對世界的所有幻想破滅,認為只有死亡可以結束所有的痛苦。伯恩哈德正是用身體上的疾病來預示世界病了,而外人卻不以為然,這一怪誕的隱喻值得讀者反思。

這部小說中對于戰爭的隱喻更是體現了伯恩哈德對戰爭的反思,且深入到了對人性的思考中。在第十四天,畫家用大量的獨白表達了他對戰爭的看法,表面上看戰爭給人類的傷害很重,痕跡一直存在,例如到處都是尸體,但畫家最后想讓人們反思的是戰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的麻木,不應該像當時的奧地利政府一樣逃避,而應該身體力行,警示后代。

三、結語

伯恩哈德獨特的世界觀和思考方式在其成名作《寒凍》中顯露無疑,他此后的戲劇和小說無不圍繞著一個極其陰暗的世界現狀主題。他的作品中飽含的特有的批評藝術也深深地影響著后人的文學創作。

德國著名文學評論家拉尼茨基在其自傳《我的一生》中寫到,他也向托馬斯?伯恩哈德的最初兩本小說投降。他懷著混合的感情在1963年讀了長篇小說《嚴寒》。他既深深為之吸引,印象深刻,又感到迷惑。難道出了一個偉大的天才嗎?他對此不是吃得太準。托馬斯·伯恩哈德知道的和感覺到的比他用文字能表達的要多得多。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表達在他書本里能找到的東西。他的作品因其出其不意的和傲慢的不完美性而變得出色。對那種提供完美作為任務的觀念,他肯定會把它當作荒誕的苛求和極端來加以拒絕。

參考文獻:

〔1〕Thomas Bernhard. 《Frost》[M]. 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Taschenbuch, 1972.

〔2〕韓瑞祥,馬文韜.20世紀奧地利、瑞士德語文學史[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3〕韓瑞祥.托馬斯·伯恩哈德前期小說創作中空間與人物的極端性[J].外國文學,1998,(2).

〔4〕韓瑞祥.《寒凍》——貝恩哈德“笑藝術”的開端[J].外國文學評論,2006,(6).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Abstract: Thomas Bernhard i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writers in the post-war German literature. He occupies an indisputable pos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German literary world. His first novel "Frozen" won him the German Bremen Literature Prize and the world'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ritical art of chilliness, the extremes of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and the abundance of grotesque metaphors.

Keywords: Rozen; Art of Criticismendprint

猜你喜歡
溫格隱喻畫家
他從丹麥漁村騎向環法冠軍
《活的隱喻》
酷炫小畫家
溫格與特朗普
溫格13年首勝穆帥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