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藝術傳播的語境轉換與基本維度研究

2018-03-09 19:02李智
關鍵詞:傳播研究

李智

摘 要:民俗藝術雖然已經獨立于民俗學之外,但是仍與民俗學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這就使得鄉土社會對其保有持續性的關注,民俗藝術對人們的鄉土生活有著十分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藝術形式在過去,主要確立為鄉土本位,但是隨著其在空間上的轉變,也實現了由鄉土本位向消費語境的轉化。在這一轉化以及民俗藝術影響范圍的擴大過程中,出現了三個最為基本的空間維度,分別是精神性維度,社會行為維度以及信息技術維度,這三種維度相互交織,共同作用于民俗藝術的傳播與發展過程中。本文通過研究民俗藝術傳播與發展的語境轉換,從而剖析在這一過程中呈現出的幾種基本維度。希望理論的研究,可以對實際工作的開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民俗藝術;傳播;語境轉換;基本維度;研究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10-0100-03

在民俗藝術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不同的學者對于這一文化形式有著不同的見解,并且構建了形式各異的理論研究系統。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民俗藝術的傳播與發展從未脫離“鄉土本位”,所有專家學者在這一方面達成了高度的一致。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民俗藝術也不僅僅局限于“鄉土本位”,而是逐漸向城市轉移,形成了新的“消費語境”。下文將具體介紹民俗藝術傳播與發展過程中語境的轉換情況,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基本維度。

一、民俗藝術傳播的語境轉換

(一)民俗藝術“立足民間”“眼光向下”的鄉土本位

民俗學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表現為“鄉土本位”的特征,并且不同的研究流派也都認同其所具有的這一特征。鐘敬文作為我國民俗學的開創者,曾經這樣說過:我們所研究的民俗學,是側重于民族原有的、傳統的文化,所以更加重視農村的狀況[1]。從他開始,我國民俗學的研究都展現出這樣一個特點:即堅持田野作業,回歸農村。

而隨著對于民俗學研究的不斷深化,民俗藝術學的研究也應運而生,并且成為民俗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胡愈之在談到民俗藝術學時這樣說到:“民情學主要研究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民間的風土人情;二是民間的文學;三則是民間藝術”[2]。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民俗藝術學開始單獨成為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脫離民俗學而單獨存在,它們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決定了民俗藝術學的研究,無法脫離鄉土社會,而且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決定了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而經濟基礎又決定了某一時期的經濟制度。傳統經濟形式主要為農耕經濟,所有的民俗藝術,都側重于對于農業生活的描述。例如,人們根據長期農作的經驗,總結出了十分科學、合理的“二十四節氣”;再如,創造了許多新的民俗,并且與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又如,不同地區的人們,根據當地的自然狀況,總結出了有利于作物種植的農業諺語……總而言之,民俗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最為基礎的農業環境。

其次,文化心態對于民俗藝術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而文化心態又可以細分為各種社會心理、大眾的思維方式、不同群體的宗教信仰……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難以獲得最為基本的生存保障,精神享受更是無從談起。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需要一定的精神寄托,這也是“信仰民俗”的來源。

最后,地域分布對于民俗藝術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以我國的南北方為例,南北方間的自然環境差異十分明顯,受其影響,農業生產的方式與對象也有著較大的差別。我們以我國常見的藝術形式——年畫為例,雖然各地都有這一藝術形式,但是因其自然環境、歷史傳統等因素的不同,年畫的選材以及工藝也是多種多樣,使得我國的年畫藝術十分豐富多彩,并且分別體現著不同區域的風土人情。

自從民俗藝術研究的產生開始,就離不開“鄉土本位”這一深刻的標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人文情懷??偠灾?,民俗藝術的發展要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潮流,但是始終不能脫離“鄉土”而單獨存在,這也是民俗藝術興旺發達的根基所在[3]。

(二)民俗藝術的消費語境:向城市文化的滲透及新變

民俗藝術的研究興起以后,其存在的空間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究其原因,則在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轉型。而之所以稱其為民俗藝術的消費語境,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社會的“消費”屬性,即社會大量存在的消費現象,這也是“消費語境”的來源以及社會背景;其次是文化的“消費”特性,這是文化存在并且發展的表現之一,其中藝術消費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最后是消費文化,這是人們通過消費來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心態與觀念。民俗藝術在消費語境的大前提下,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首先,民俗藝術被賦予了不同的時代內容。在過去,民俗藝術根植于農村環境,所以其內容主要也是與農業生活息息相關的。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民俗藝術逐漸向城市轉移,即不僅僅局限于農村地區,城市民俗也開始占據一定的比例。除此之外,過去人們不僅要欣賞民俗藝術,更要切身參與其中,成為民俗藝術的“表演者”,但在消費語境下,民俗藝術成為人們消費的重要途徑,所以更多的人成為這一藝術形式的“欣賞者”,我們可以將這一現象看作是大眾參與度的弱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視覺文化的興起。

其次,在鄉土社會中,民俗藝術的實用性十分顯著,這不僅是這一藝術形式可以在鄉土社會傳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廣大勞動者藝術創造的動力之一。凡是存在的,并且可以長期發展的民俗藝術,必然是要有一定的功能與作用[4]。

最后,民俗藝術的研究視野與研究內容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鄉土本位下,專家學者們側重于對“民俗”的發掘與研究,所以其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鄉土社會民俗文化的變更。但是在消費語境下,社會發展的速度更加迅速,“移風易俗”的現象不斷發生,并且頻率也逐漸加快。美國的著名社會學家帕克對于這一現象,這樣說到:城市中的生活與文化十分多變,但是其發展的動因與鄉土社會所差無二[5]。即使城市中的民俗更新換代的十分迅速,但這并不妨礙其對于民俗藝術發展的重要作用,即民俗藝術的傳播與發展離不開對于民俗的更高層次的發掘與研究。endprint

二、民俗藝術傳播的基本維度

(一)精神性維度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所有事物的傳播與發展,究其根本,都在于人們意識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民俗藝術的傳播與發展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稱其為人們較高精神層次的反映[6]。民俗學家研究的并不是固有的物質條件,而是在這基礎上的,民眾的心理表現[7]。民俗藝術的精神性維度,主要可以體現為以下幾點:首先就是民俗文化是民眾獲得精神寄托與情感慰藉的重要途徑。例如各種祭祖的習俗,再如傳統的歲時習俗……人們通過這些物化的民俗藝術,實現了自我情感的表達與寄托。其次,民俗藝術還可以傳達人們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并且這二者之間具有發展與延續的關系[8]。一方面,人們通過民俗藝術,實現了對于生活、生產智慧的有效整合,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民俗藝術的科技性更加顯著,實現了更加現代化的發展。最后,民俗藝術的精神性維度還表現為其所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民俗藝術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具有很強的與時俱進的能力。

(二)社會行為維度

民俗藝術的社會行為維度,主要表現為其在傳播與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借助于特定的行為方式與物質條件,即民俗藝術的實踐性與物質性。我們以最為常見的民俗藝術——民俗儀式行為為例,從我國周朝開始,人們就開始利用民俗活動的具體儀式,來實現自身特定的目的,我們稱其為“吉禮”[9]。社會維度的具體表現,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說起。首先,就是傳播的行為結構,主要包括不同的角色定位、不同的行動分配以及相應的程序。在民俗儀式化的過程中,不同人擔任著不同的職務,他們協同配合,共同服務于民俗儀式的順利施行。其次,我們可以將民俗藝術看作是不同群體間的社會性行為,是它溝通與交流的媒介之一。人們不僅僅是交流與傳播的主體,同時也是其傳播內容的接受者。最后,其傳播的行為狀態,主要通過雙方面對面的形式。這一情況受制于當時的時代環境,所以傳播的范圍很難擴大。

(三)信息技術維度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民俗藝術的表現與傳播方式更加多樣。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了解到不同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民俗工作者也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實現民俗藝術更為廣泛的傳播。在這一情況下,民俗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而是一個重要的“傳播事件”[10]。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可以實現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這都是借助于現代化的科學技術。

三、結束語

民俗藝術呈現出來的三個維度,已經深深影響了其傳播與發展的進程。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加大對于不同維度的研究力度,從而為我國民俗藝術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幫助促進民俗藝術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鐘敬文.鐘敬文學術論著自選集[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449.

〔2〕胡愈之.論民間文學[J].婦女雜志,1921,7(1).

〔3〕張士閃.鄉民藝術的文化解讀:魯中四村考察[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18.

〔4〕陶思炎.民俗藝術學[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129.

〔5〕帕克,等.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文集[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

〔6〕陳勤建.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國人的精神生活[J].民俗研究,2007(3):5.

〔7〕查·索·博爾尼.民俗學手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2.

〔8〕關敬吾.民俗學[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4.

〔9〕李穎,李明泉.民俗藝術傳播的語境轉換與基本維度[J].社會科學研究,2016(1):190-197.

〔10〕張廷興.中華民俗一本全[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2.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Abstract: Folk art has already been independent of folklore, but it still has a variety of connection with folklore, which attracts the rural society's continuous attention. Folk art is very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in rural life. I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past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cal standard, but as the change of its space, it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ocal standard to consumption context. In this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continuously extensive impact process of folk art, it arises three basic spatial dimensions, including spiritual dimension, social behavior dimens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mension. These three dimensions are intertwined, and work together in the process of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ends to study the spread of folk a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context so as to analyze these three basic dimension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folk art will facilitate the practical work.

Keywords: Folk Art; Transmission; Context Transformation; Basic Dimensions; Researchendprint

猜你喜歡
傳播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湖湘文化的傳播效果評價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