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宗教改革與莎士比亞戲劇創作

2018-03-24 09:30張天驕姚穎
文學教育 2018年3期
關鍵詞:莎士比亞

張天驕 姚穎

內容摘要:《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亞于英國宗教改革時期創作的一部歷史劇,講述了英國國教在國王的直接領導下,脫離羅馬教廷的統治獨立發展的重要歷史事件。莎翁對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女王這都鐸二君治下的英國持肯定態度,該劇對不列顛人民亦產生了巨大的感召力。

關鍵詞:宗教改革 莎士比亞 《亨利八世》

一.都鐸二君與莎士比亞

對歐洲而言,十六世紀是個石破天驚的時代,當馬丁路德四處奔走宣揚其《九十五條論綱》的時候。一個長年靜居于大陸偏遠一隅的國家——不列顛,也在醞釀著一場驚天動地的變革。與其他國家的宗教改革不一樣的是,英國宗教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運動,因為其發起者正是當時的國王亨利八世。亨利八世(1509-1547)和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是發端于1485年的都鐸王朝最著名的兩位君主,在這對英雄父女的統治下,英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快速崛起,步入世界舞臺的中心。

亨利八世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學者質疑其冷酷無情、專橫暴虐。誠然,亨利八世為求得大刀闊斧的改革效果,對反對派毫不留情、殘酷鎮壓,以至于社會秩序動蕩不安。但是卻徹底打破了羅馬教廷對英國的控制,確立了國家和教會的關系,并激發了英國民眾的民族意識,間接推動了不列顛民族國家的形成。故而莎士比亞在創作《亨利八世》時,淡化了其統治中的陰暗面,抱著稱頌都鐸王朝的觀點完成了劇本的寫作。

眾所周知,莎士比亞是迄今為止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豪,無人能出其右。他被公認為英國文藝復興的頂峰,也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這一切也與都鐸二君的治國之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亨利八世的宮廷支持國內著名學者以各種手段傳播人文主義,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在學術、組織、學生及參與政治等方面產生顯著變化,成為人文主義在英國興起的重要推手。而緊隨其后的伊麗莎白時代,可謂是英國文藝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時代。女王繼承了父親的文藝基因,在寫作和翻譯方面頗有建樹,加之得到了古典、歷史、數學、詩歌和語言的良好教育,故在其治下,英格蘭文化達到了一個頂鋒。莎士比亞這樣的文化偉人會在那時候出現,是決非偶然。

莎士比亞的一生幾乎都是在伊麗莎白一世的統治期間度過的,他本人也得到了這位多才多藝的女王的賞識和青睞。然而英國的國內外形勢危機重重:在內,宗教改革期間暗流涌動,天主教和新教兩大陣營的斗爭日趨白熱化,其所帶來的社會動蕩有撕裂國家的可能;在外羅馬教廷虎視眈眈,西班牙國王一直苦心經營“無敵艦隊”。在這風雨飄搖的敏感時期,莎士比亞借助戲劇創作揭露人性弱點,強調人無完人,致力于保守的舊派和激進的新派之間的和解與共生。他的戲劇如同一針冷卻劑,催人反思并在潛移默化中對百姓施以教化。

二.宗教改革時期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創作

莎士比亞共有37部戲劇流傳至今,其創作歷程大致可以分為早期、成熟期、繁榮期和后期四個階段?!逗嗬耸馈纷饔?612年,是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封筆之作,隸屬于第四個時期——浪漫戲劇時期。較之第三個時期的暴風雨和陰沉主題,第四個時期凸顯了和平與光明,人與天地之間達成了和諧共生的態勢。人性的陰暗面固然存在,諸如背叛與忘恩負義、家庭破裂、邪惡勢力與真相扭曲等。厄運如同疾風驟雨,使人妻離子散;因為自己的錯誤和缺陷,人們慘遭放逐;純潔而美麗的人被冤枉,而邪惡力量一度占領制高點甚至手握重權。好在,時間能將所有的創傷撫平:不幸的人,受冤枉的人,在歷經風雨后終見彩虹,恢復了其榮譽和地位,迎來一個好的終局。有別于以往的劇情套路,此時期劇作中的勝利并非通過斗爭獲得,而是由暴君或篡位者的悔悟結合受害者對敵人的大度和寬恕,共同作用的結果。宛若天際的烏云被溫柔的清風吹散,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青年一代,給他們指引新的幸福生活所在。莎士比亞在劇中所描繪的情景正與英國宗教改革之后,國家在伊麗莎白女王治下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相呼應,他這一劇作風格的轉變也迎合了當時英國百姓的呼聲和訴求。莎翁將個人的希望和追求與英國的未來緊密聯系在了一起,把戲劇創作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莎士比亞一共創作了十部歷史劇,始于理查德二世終于亨利八世,縱跨兩個世紀的英國歷史以戲劇的形式重新進行了演繹。這些歷史劇,有些反映了殘酷的內戰,有些刻畫了肩負重大職責的統治者,還有些記述了王位的繼承和更迭。但所有的劇情都暗中表達了同一主題思想:不列顛所面臨的最大災難,是缺乏一個以明智的領導人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唯有既人性化又堅實的中央集權,才不會屈從于國內外貴族和羅馬教廷,才能防止沖突乃至政治災難的發生。伊麗莎白時期的英國人認為一個國王統治下的民族統一有巨大的必要性,并對此有著莫大的渴望。包括莎士比亞在內的大多數同時期人文主義者,都曾不遺余力地頌揚某位盡心竭力為國家服務的明智且仁慈的君主。然而與眾不同的是,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中,對其所描繪的歷屆英國國王卻百般挑剔。理查德二世被塑造成政治幼稚,其自大又無法使麾下貴族臣服。理查德三世剛愎自用且惡行不斷,其借助恐怖手段登上王位,讓英格蘭大地脫變為一座地牢。亨利四世毀譽參半,其鎮壓了貴族叛亂受到好評,但卻卷入了謀殺理查德二世的陰謀且在停戰后背信棄義地抓捕叛亂者。亨利五世是唯一的一位廣受褒獎的國王,他因英國在百年戰爭中的軍事勝利而威名遠揚,在彼時的英國人眼中象征著獨斷乾綱的王者榮耀。

三.英國宗教改革與《亨利八世》

莎士比亞身處一個變革的時代,舊的封建社會制度和經濟秩序正在瓦解,新的資本主義社會即將新生。在這破舊立新的時期,新思想通過戲劇演出得到宣傳。劇作家雖然描繪外國或者其他歷史時期,實際上是隱喻了當時的英國,這也是伊麗莎白時期戲劇的特色?!逗嗬耸馈返膭撟魇妨蟻碜杂谫R林希德的《編年史》和??怂沟摹堆车勒咧畷?,十九世紀后半葉,多數外國學者借助“詩體檢驗”的手段,傾向于認定該劇為莎士比亞和同時代青年劇作家弗萊徹合作的劇本。全劇共五幕十七場,講述了白金漢公爵被誅,凱瑟琳王后因無子被廢,大主教烏爾西被黜以及安·波琳的加冕等情節,尤其還使用濃重的筆墨渲染了英國國教在國王的直接領導下,脫離羅馬教廷的統治獨立發展的重要歷史事件。與莎翁的其他歷史劇情節連貫、結構完整不同,《亨利八世》采用了一種“插曲式的結構”,并未從君王的登基開始敘述,而是選擇了其統治時期的一組事件插曲。當然,在英國宗教改革這一特別敏感的時期,這些事件都很具有代表性,其間亦存在一種松散的聯系。

本劇的前三幕以紅衣主教烏爾西的起落沉浮為中心,描寫他如何博得亨利八世的信任并成為親信大臣,繼而橫行霸道、陷害他人,導致另一位大臣白金漢公爵蒙冤被處死。同時也寫到凱瑟琳王后被離棄,亨利八世另結新歡的橋段。后兩幕描述凱瑟琳王后之死與安·波琳的得寵與上位,以及另一位肱骨之臣克蘭默大主教在貴族之間的明爭暗斗中脫穎而出,得到亨利八世的保護和信任。全劇的最后設置了一個高潮情節:亨利與安·波琳所生的伊麗莎白公主的宏大洗禮,作為教父的克蘭默寓言,公主將成為女王并帶領英國走向光輝萬丈的未來。透過這一情節,莎士比亞對伊麗莎白女王的未來統治進行了預言性的頌揚,對當時亨利八世——伊麗莎白一世這都鐸二君治下的英國之國勢雄漲持肯定態度,該劇對不列顛人民亦產生了巨大的感召力。

此外,該部歷史劇的主要藝術成就還體現在刻畫了宮廷中一批性格突出的人物:飛揚跋扈的紅衣主教烏爾西、王者風度不改的凱瑟琳王后、性格耿直的白金漢公爵以及見風使舵的群臣。在眾多人物中,主人公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亞重點刻畫的對象,其性格特征也最復雜和豐滿。其一開始受權臣蠱惑,聽信讒言以至于誤殺忠臣,但他能正視錯誤和困難,并積極地尋求對策。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其治國手段也愈加顯得老練,最終成就了一位天威莫測的一方霸主。此后還將其的智慧和品德遺傳給他的女兒伊麗莎白,不列顛終得以在這位超群絕倫的女王統領下于18世紀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

參考文獻

[1]蔡騏.英國宗教改革研究[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JC萊爾(英)著,維真譯.舊日光輝——英國宗教改革人物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3]李韋.宗教改革與英國民族國家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趙紅英.英國文學簡史學習指南[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5]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介紹:張天驕,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姚穎,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猜你喜歡
莎士比亞
有魔力的莎士比亞
AStudyofKineticImagesinShakespeare’sSonnets
現狀與展望
你在引用莎士比亞的話
莎士比亞
威廉·莎士比亞的肖像
莎士比亞時鐘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莎士比亞”出逃記
小語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