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南地區前后汛期極端降水事件對比分析*

2018-04-02 09:39蔡悅幸陸希楊崧
關鍵詞:海溫華南地區氣旋

蔡悅幸,陸希,楊崧

(1.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2.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1;3.廣東省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275)

華南地區位于我國最南方,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并且緊鄰南海以及太平洋,是全國雨量最充沛的地區之一。每年華南地區降水集中在兩個時期,分別是4-6月(前汛期)和7-9月(后汛期)[1-3]。很多學者探討了前后汛期降水的不同成因和變化規律,發現前汛期降水主要以鋒面降水為主,受大尺度西風帶影響[4-5],年際變化不明顯,總體呈減少趨勢[6];后汛期降水以強對流活動和臺風降水為主,有明顯的年際變化[3,7]。

進入汛期后,華南地區雨量增加,極端降水事件頻發,往往導致嚴重的洪澇災害,給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損失[8-10]。然而關于華南地區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的研究相對較少,有研究指出華南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的概率分布特征不同,前汛期自南向北呈“高-低-高”的分布,后汛期由沿海至內陸遞減[11]。文獻[12-13]分析了近40 a的資料表明90年代以來華南前汛期極端降水異常程度明顯增加,后汛期極端降水長期線性變化趨勢不明顯,但在90年代也發生了明顯的轉折。也有研究表明華南夏季極端降水在80年代末有明顯的轉折與西北太平洋海溫異常有關[14]。綜上所述,華南前后汛期極端降水事件存在很大差異,其時空分布變化規律、異常分布特征以及可能影響原因有各自的特點[15]。然而前人的研究多數把前汛期與后汛期分開研究,極端降水事件對比分析尚不多見;且僅用百分位法來表征極端降水,在華南地區不夠準確,需要改進。本文擬采用改進后的百分位法和統計分析方法,對比分析華南地區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總量和頻次的時空變化規律和異常分布特征,并分析該地區前、后汛期極端降水變異與大氣環流、太平洋海域的海溫異常以及與南海熱帶氣旋之間的關聯性,探討我國華南地區前、后汛期極端降水事件發生差異的可能原因,為區域氣候診斷分析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文使用1961-2014 年廣東、廣西、海南三省的逐日降水資料來自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由于有些站點建站時間較晚,資料序列長度不足54 a,為保證資料序列的均一性,選取50個站點作為華南地區代表站,站點分布如圖1所示。位勢高度場、風場、相對濕度和地面氣壓等數據均來自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和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EP/NCAR)發布的第一套全球逐月再分析數據,選用1960-2014 年共55 a的月平均再分析資料,區域范圍90°E-120°W,30°S-60°N,分辨率為2.5°×2.5°[16]。射出長波輻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資料來源于1975-2013年共39 a 的NOAA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 Interpolated OLR的月平均資料,覆蓋范圍為90°-150°E,0°-60°N,分辨率為2.5°×2.5°[17]。熱帶氣旋資料來自日本氣象廳(JMA)熱帶氣旋最優路徑數據集[19]。

1.2 研究方法

定義極端降水事件一般有2種方法:一是采用日累積降水量≥50 mm(暴雨)作為判定標準,缺點是不能體現不同地區的極端降水特征,因為不同地區極端降水的閾值不同。另一種方法為國際上通用的百分位法,將各站1961-2014 年汛期(4-9月)逐日降水量按升序排列,并將該序列的第95個百分位值的54 a平均值定義為極端降水事件的閾值,若某站日降水量超過閾值則認為該站有一次極端降水事件發生。第95個百分位降水的計算方法如下[19]:

若把降水序列按升序排列為:X1,X2,X3,…,Xm, …,Xn, 則某個降水值 ≤Xm的概率為

(1)

其中m為Xm的序號,n為降水序列的個數,這里n=183,為整個汛期(4-9月)的總天數。第95個百分位是指P=95%所對應的Xm值。這種定義極端降水閾值的方法消除了地域和時間因素的影響,有利于極端降水事件的空間可比性以及時間趨勢[20],有利于客觀地分析極端降水的變化趨勢。

根據百分位法,圖1給出了華南地區各站點汛期(4-9月)極端降水事件閾值的空間分布。由圖1可見,極端降水閾值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廣東沿海地區、廣西的東南沿海地區及海南省的閾值較大,廣西西部及廣東和廣西北部交界處的閾值較小。其中,最大值(86.135 mm)出現在廣東的上川島,其閾值已超出暴雨強度;最小值(43.01 mm)出現在廣西的那坡。根據傳統的百分位定義華南地區的極端降水事件,缺點在于有些地區的閾值小于50 mm暴雨標準,然而華南地區泄洪條件較好,為了研究引發災害的極端降水事件,本文在傳統的百分位定義法基礎上增加暴雨條件即某站日降水量超過閾值且≥50 mm則定義為極端降水事件。為了描述極端降水事件,本文選用了2個指標來表征華南地區汛期的極端降水特征,分別為:極端降水總量即一定時間段內日降水量大于第95百分位值且大于等于50 mm的總降水量; 極端降水頻率即一定時間段內日降水量大于第95百分位值且大于等于50 mm的總降水量與總日數之比,單位為%。

為分析極端降水異常分布特征,本文采用Morlet小波分析等[21-22]]方法研究華南地區前、后汛期的極端降水事件的時空變化規律,并利用合成分析和奇異值分解(SVD)方法[23]分析該地區極端降水異常與太平洋海溫的關聯性特征。

2 前汛期和后汛期極端降水的時空變化特征

本文統計了1961-2014年前后汛期的極端降水總量和極端降水頻率,兩種指標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從距平圖(圖2a, 2b)可以看出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總量與頻率都有很明顯的年際變化,且呈上升趨勢,說明華南地區整個汛期極端降水事件多發且降水總量增加。前汛期(4-6月)極端降水事件多發年(即標準化大于1)主要集中在1968, 1971, 1973, 1993, 1998, 2001, 2005, 2008和2010年,少發年(即標準化小于-1)主要集中在1963,1967,1976,1985,1989,1991,1999,2002和2004年,其中發生極端降水事件最多的一年是2008年,最少的一年是1963年。而后前汛期(7-9月)的極端降水事件多發年為1961, 1967, 1976, 1981, 1985, 1993, 1994, 2001, 2002, 2006和2013年,少發年為1965,1975, 1977, 1983, 1989, 2011和2012,其中發生極端降水事件最多的一年是2002年,最少的一年是1989年。

從小波分析結果(圖2c, 2d)可知,前汛期極端降水頻率主要存在2個周期。一是3~5 a年際變化周期,其能量波動影響的時域主要在6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后期到2000年代初期;此外準兩年的變化周期出現在2000年代初期以后。后汛期則有6~8 a的顯著變化周期,其波動能量影響的時域主要分布在90年代以后。華南地區前后汛期存在著不同的變化周期,而兩者呈現出顯著變化周期主要都位于90年代以后。

為了揭示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的空間分布特征,圖3給出了華南地區前后汛期近54 a 平均的極端降水總量和極端降水頻率分布圖。前汛期的極端降水總量 (圖3a) 大值區位于廣西東北部和廣東中部以及南部沿海地區,廣東廣西大部分極端降水頻率 (圖3c) 偏高,其大值區與極端降水總量大值區基本一致。廣西東北部山區較多,很容易由極端降水事件引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后汛期的極端降水總量 (圖3b) 大值超過前汛期,主要在廣西廣東南部沿海地區和海南,極端降水頻率 (圖3d) 的大值落區也基本一致。綜上所述,華南地區前后汛期極端降水事件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均有差異。

3 前后汛期極端降水事件時空差異的成因

由前文可知,華南極端降水事件存在著明顯的年際變化,且前后汛期變化周期不一樣,這與大氣環流、海溫的關系密切。因此研究華南地區極端降水事件多發年和少發年的大氣環流和海溫異常特征對于研究華南地區汛期極端降水事件的可能成因有重要意義。由于后汛期華南地區還受到南海熱帶氣旋活動影響,且南海區域由于受到低緯度環流的影響,其熱力學變化對華南降水起著重要作用[24]。因而探討南海大氣對流活動對華南地區前后極端降水事件的影響,對于研究該地區汛期極端降水事件的可能成因也有一定意義。

圖3 1961-2014年華南地區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總量和極端降水頻率的空間分布圖Fig.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xtreme rainfall index in South China; (a) extreme rain amount (mm) in the early rainy season; (b) extreme rain amount (mm) in the latter rainy season; (c) extreme rainfall frequency (%) in the early rainy season; (d) extreme rainfall frequency (%) in the latter rainy season

3.1 年際變化與大氣環流、海溫的關系

由前文可知,前后汛期極端降水事件可分為多發年與少發年,根據前文的統計結果,將東亞地區500 hPa位勢高度場、850 hPa風場和整層水汽通量散度等各海氣要素的異常值針對前、后汛期極端降水指數的多發年和少發年分別進行合成分析,圖4和圖5分別給出了各要素在極端降水事件多發年和少發年的合成差值。由500 hPa位勢高度場的合成差值場可看出,多發年與少發年相比,前汛期(圖4a)有來自北方的冷高壓勢力加強,東亞大槽加深發展,有利于北方冷空氣向南擴展。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并向西伸,導致大量的暖濕氣流向華南輸送,與北方冷空氣交匯,易于對流活動旺盛,產生極端降水事件[5,25]。 后汛期(圖4b)中高緯地區出現緯向環流,高緯處貝加爾湖和中國東北部為正異常,45°N附近出現東西向的負距平帶,且副高位置偏東偏北。華南地區出現負值區,環流形式有利于熱帶氣旋等低值系統以及夏季風的偏南氣流在華南維持,對流活躍,易產生極端降水[26]。

由850 hPa風場的合成差值場可得,前汛期 (圖5a) 在30°N以南的洋面上出現了反氣旋差值環流,其西南側有強盛的西南差值氣流由南海自北輸送,說明了極端降雨多發年南海夏季風強盛。同時在大陸中部有一支強盛的偏北氣流由華中直接向華南地區輸送,南北氣流在華南地區交匯,有利于中尺度對流的生成和活躍,從而產生極端降水事件。這與前文分析的高度場結果相吻合。后汛期(圖5b),在南海以及華南上空出現氣旋性差值環流,有利于局地的水汽輻合,上升運動加強,為該地區熱帶氣旋等對流系統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易發生極端降水事件。同時隨著西北太平洋夏季風向東向北推進,西北太平洋上空也出現了氣旋性差值環流,利于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產生,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經過南海也會造成華南地區的極端降水。從前后汛期的顯著區域可以看出華南極端降水事件的多發年與南海夏季風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風的強度有密切關系[27-30]。圖5c是前汛期的整層水汽通量散度的合成差值場(垂直積分為地表氣壓到300 hPa,以消除地形影響),圖中清楚地顯示了最大的水汽輻合區位于華南地區,有利于上升運動。而孟加拉灣、西北太平洋和中國北方上空均為水汽輻散區,這些地區的水汽在華南地區上空輻合,造成前汛期極端降水偏多[31]。后汛期華南上空的水汽輻合區位置較前汛期偏南,延伸至南海。東海,菲律賓沿海以及北印度洋為水汽輻散區,同時西北太平洋也出現了水汽輻合區,利于熱帶氣旋的發生發展。

圖4 東亞地區500 hPa位勢高度場的合成差值場(多發年減去少發年,其中打點區域表示通過信度為0.05的顯著性檢驗)Fig.4 The differences of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during the early and latter rainy season between high and less frequent years

由于華南前、后汛期極端降水存在區域性差異,為進一步了解影響華南地區極端降水的異常情況,本研究將探討太平洋海溫的影響。對華南地區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總量,極端降水頻次的標準化場分別與不同時間的太平洋海溫異常的標準化場進行SVD異性相關分析。發現前期冬季海溫(前一年年12月至今年2月)對前汛期極端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極端降水總量和極端降水頻次的第一模態協方差率分別為38.01%(圖6a)和51.16%(圖略),遠遠大于第二模態協方差。相關性結果表明前汛期極端降水總量和前期冬季海溫相關系數為0.45(通過了信度為0.01的顯著性檢驗)。從海溫異性相關分布場可以看出(圖6c)海溫分布類似于ENSO型,熱帶中東太平洋為顯著的正異常,熱帶西太平洋為負值區并且向東北延伸。中高緯度中太平洋為顯著的負異常區。結合極端降水的異性相關場(圖6a)可以得出當赤道中東太平洋異常增暖時,廣西廣東交界處以及廣西南部,廣東西部極端降水增多。

后汛期的極端降水總量和極端降水頻次與同期夏季(6-8月)有很好的相關,其第一模態的協方差率分別為25.93%(圖6b)和21.58%(圖略)。相關分布場可以看出整個熱帶太平洋都為正異常區(圖6d),對應整個華南大部分地區為極端降水正異常區(圖6b),即當熱帶太平樣異常增暖時,后汛期華南大部分地區極端降水增多。相關系數表明后汛期極端降水總量與同期夏季太平洋海溫相關系數為0.65(通過了信度為0.01的顯著性檢驗),可見海溫對于后汛期極端降水影響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前汛期前期冬季海溫呈El Nino分布時,造成了相應的大氣環流異常。以北緯30°N為界,南北洋面上出現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大氣環流,東北太平洋上的異常氣旋環流將北方冷濕空氣向南輸送,西南洋面上的異常反氣旋環流將暖濕氣流向北輸送,冷暖氣流在華南交匯造成極端降水偏多。后汛期隨著同期夏季熱帶太平洋增暖,特別是西北太平洋暖池,造成洋面上對流旺盛,出現了氣旋性異常,上升運動明顯,局地強對流性降水增強引起極端降水增多。

圖5 東亞地區850 hPa風場和整層水汽通量散度的合成差值場(多發年合成場減去少發年合成場的合成差,其中打點區域表示通過信度為0.05的顯著性檢驗)Fig.5 The differences of 850 hPa wind and vertically-integrated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during the early (a, c) and latter (b, d) rainy season (the difference is between high and less frequent years).Shaded areas (5a and 5b) and dotted areas (5c and 5d)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0.05 confidence level

圖6 華南地區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總量與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第一耦合模態異性相關場分布(打點區域表示通過信度為0.05的顯著性檢驗)Fig.6 Heterogeneous correlation patterns for the leading SVD mode between extreme rainfall anomaly in the early rainy season (a) and the preceding winter SST anomaly (c), and their associated time series (c); (b) and (d) and (f) are in the latter rainy season.Dotted area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0.05 confidence level

3.2 南海周邊大氣對流活動的貢獻

由于華南前后汛期極端降水明顯與局地強對流系統有關,本文將進一步探討南海周邊大氣對流活動的貢獻。OLR低值區表示對流活動發展旺盛,高值區對應著少云或無云的下沉區。由于OLR資料限制,分析華南地區1975-2013年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總量與其同期的OLR的相關性,可以看出前汛期OLR低值區(圖7a)即對流旺盛區呈西南-東北帶狀分布,華南地區東北部對流系統更加旺盛,這與極端降水的空間分布一致(圖3),副高脊線位于15°N附近,深入南海上空,導致降水系統偏北。后汛期(圖7b)副高北跳,高壓強大,脊線呈東西向,有利于熱帶氣旋西行登陸,引發強對流系統偏南,位于華南沿海地區。為了進一步檢驗熱帶氣旋對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的影響,本文選用了日本氣象廳熱帶氣旋最優路徑數據中的1977-2014年前、后汛期南海熱帶氣旋數目(0°N -25°N,100°E -125°E),分別與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總量和極端降水頻次進行相關分析(圖略)。前汛期南海熱帶氣旋的年平均數為2.26個,與極端降水總量幾乎不相關,可見熱帶氣旋對于前汛期極端降水的影響極其微弱。后汛期南海熱帶氣旋(生成與經過)年平均6.83個,與極端降水總量和極端降水頻次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27和0.29并通過信度為0.1的顯著性檢驗,且在90年代以及2000年代中后期相關性更好,說明熱帶氣旋的發生發展對于后汛期華南極端降水的影響較大。

圖7 華南地區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總量與OLR的相關系數分布(打點區域表示通過信度為0.05的顯著性檢驗)Fig.7 The correlation distribution of extreme rainfall over South China against OLR:(a) is in the latter rainy season; (b) is in the latter rainy season.Dotted area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0.05 confidence level

4 結 論

根據1961-2014年華南地區50個站點的逐日降水資料,采用了改良后的百分位法定義了華南地區前后汛期的極端降水,并運用小波分析、SVD等統計方法分析了華南地區的前、后汛期極端降水事件的時空變化規律以及可能影響的原因。主要結論如下:

1) 華南地區前后汛期極端降水都有明顯的年際變化,極端降水總量和極端降水頻次都呈上升趨勢,但是變化周期不同。前汛期主要為3~5 a 的周期變化,而后汛期主要為6~8 a 的周期變化。前后汛期極端降水的空間分布也存在差異,前汛期極端降水多發生在廣西東北部和廣東中部,而后汛期極端降水多發生在沿海地區。

2) 造成前后汛期極端降水時空變化差異的主要原因如下:① 前汛期由于南海夏季風的爆發,強盛的西南氣流由南向北輸送暖濕氣流,同時北方冷空氣延伸至華南地區,冷暖空氣在華南中北部交匯,對流旺盛,易于發生極端降水。后汛期由于局地海溫增暖對流旺盛,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的增多,在華南沿海地區易出現極端降水。② 前汛期前冬季赤道太平洋特別是中東太平洋增暖使得廣西東部,廣東西部極端降水增多。后汛期同期夏季整個熱帶太平洋海溫增暖造成華南大部份地區極端降水增多。

參考文獻:

[1]梁建茵, 吳尚森. 廣東省汛期旱澇成因和前期影響因子探討[J]. 熱帶氣象學報, 2001, 17(2):97-108.

LIANG J Y, WU S S. Formation reasons of drought and flood in the rain season of Guangdong and preceding impact factors[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1,17(2):97-108.

[2]何有海, 金祖輝. 華南后汛期降雨量的振動和分布[J]. 熱帶氣象學報, 1998, 14(4):359-363.

H E Y H, JIN Z H. Oscil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during second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1998, 14(4):359-363.

[3]王志偉, 唐紅玉, 李芬. 近50年中國華南雨澇變化特征分析[J]. 熱帶氣象學報, 2005, 21(1):87-92.

WANG Z W, TANG H Y, LI F. Analysis of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s in South China during the recent 50 years[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5, 21(1):87-92.

[4]伍紅雨, 楊崧, 蔣興文. 華南前汛期開始日期異常與大氣環流和海溫變化的關系[J]. 氣象學報, 2015, 73(2):319-330.

WU H Y, YANG S, JIANG X W. Anomalous onset date of the first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ST[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15,73(2):319-330.

[5]李曉明, 楊玉靜, 何林宴. 華南地區前汛期降水異常特征與大氣環流的關系[J]. 氣象研究與應用, 2011, 32(s2):109-110.

LI X M, YANG Y J, HE L 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rainy season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South China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011, 32(S2):109-110.

[6]強學民, 楊修群. 華南前汛期降水異常與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的關系[J]. 地球物理學報, 2013, 56(8):2583-2593.

QIANG X M, YANG X Q.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rainy season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South China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Pacific[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3, 56(8):2583-2593.

[7]吳尚森, 黃成昌, 薛惠嫻. 華南后訊期降水的年際變化[J]. 熱帶氣象學報, 1990(4):348-356.

WU S S, HUANG C C, XUE H X.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second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1990(4):348-356.

[8]翟盤茂, 王萃萃, 李威. 極端降水事件變化的觀測研究[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07, 3(3):144-148.

ZHAI P M, WANG C C, LI W. A review on study of change in precipitation extremes[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7, 3(3):144-148.

[9]楊金虎, 江志紅, 王鵬祥,等. 中國年極端降水事件的時空分布特征[J]. 氣候與環境研究, 2008, 13(1):75-83.

YANG J H, JIANG Z H, WANG P X,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in China[J].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8, 13(1):75-83.

[10]吳麗姬, 溫之平, 賀海晏,等. 華南前汛期區域持續性暴雨的分布特征及分型[J].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46(6):108-113.

WU L J, WEN Z P, HE H Y, et al.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patterns of regional durative rainstorm during pre-rainy season over South China[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2007, 46(6):108-113.

[11]張婷, 魏鳳英. 華南地區汛期極端降水的概率分布特征[J]. 氣象學報, 2009, 67(3):442-451.

ZHANG T, WEI F Y.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extremes during raining seasons in South China[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9, 67(3):442-451.

[12]李麗平, 章開美, 王超,等. 近40年華南前汛期極端降水時空演變特征[J]. 氣候與環境研究, 2010, 15(4):443-450.

LI L P, ZHANG K M, WANG C,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extremes precipitation in the pre-flood period of South China in recent 40 years[J].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0, 15(4):443-450.

[13]李麗平, 許冠宇, 成麗萍,等. 華南后汛期極端降水特征及變化趨勢[J]. 大氣科學學報, 2012, 35(5):570-577.

LI L P, XU G Y, CHENG L P,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d its variation trend in the post-flood of South China[J].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2012, 35(5):570-577.

[14]齊慶華, 蔡榕碩, 張啟龍. 華南夏季極端降水時空變異及其與西北部太平洋海氣異常關聯性初探[J]. 高原氣象, 2013, 32(1):110-121.

QI Q H, CAI R S, ZHANG Q L. Primarily analyses on variations of summer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ea-air anomaly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J]. Plateau Meteorology, 2013, 32(1):110-121.

[15]李江南, 王安宇, 蒙偉光,等. 廣東省前汛期和后汛期降水的氣候特征[J].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 41(3):91-95.

LI J N, WANG A Y, MENG W G, et al. The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of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and second rainy season in Guangdong province[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2002, 41(3):91-95.

[16]KALNAY E, KANAMITSU M, KISTLER R, et al.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6, 77(3):437-472.

[17]LIEBMANN B. Description of a complete (interpolated)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dataset[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6, 77(6):1275-1277.

[18]SHUNSUKE H, TETSUO N. Estim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intensity using TRMM/TMI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ata[J]. 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2007, 85(4):437-454.

[19]BONSAL B R, ZHANG X, VINCENT L A,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daily and extreme temperatures over Canada[J]. Journal of Climate, 2010, 14(9):1959-1976.

[20]王冀, 江志紅, 嚴明良,等. 1960-2005年長江中下游極端降水指數變化特征分析[J]. 氣象科學, 2008, 28(4):384-388.

WANG Y, JIANG Z H, YAN M L, et al. Trend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dices in the mid-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of China during 1960-2005[J]. Scienti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8, 28(4):384-388.

[21]魏鳳英. 現代氣候統計診斷與預測技術[M]. 北京:氣象出版社, 2007:37-43.

[22]TORRENCE C, COMPO G P. A practical guide to wavelet analysis[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8, 79(79):61-78.

[23]屠其璞. 氣象應用概率統計學[M]. 北京:氣象出版社, 1984:445.

[24]丁偉鈺, 梁經萍. 南海地區OLR變化與華南汛期降水的聯系[J]. 熱帶氣象學報, 2002, 18(3):276-282.

DING W Y, LIANG J P.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tions of OLR over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rainy seasons in South China[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2, 18(3):276-282.

[25]伍紅雨, 楊崧. 華南冬季氣溫異常與大氣環流和海溫的關系[J]. 熱帶氣象學報, 2014, 30(6):1061-1068.

WH H Y, YANG S. Winter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ST[J].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4, 30(6):1061-1068.

[26]管勇, 袁錫沛, 黃青蘭. 廣東省后汛期多雨和少雨的年際異常特征[J]. 廣東氣象, 2011, 33(4):20-24.

GUAN Y, YUAN X P, HUANG Q L. The interannual characteristic of precipitation in flood and drought events in second rainy season in Guangdong province[J]. Guangdong Meteorology, 2011, 33(4):20-24.

[27]王慧, 丁一匯, 何金海. 西北太平洋夏季風的氣候學研究[J]. 氣象學報, 2005, 63(4):418-430.

WANG H, DING Y H, HE J H. The climate research of summer monsoon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J].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5, 63(4):418-430.

[28]WU R, WANG B. Multi-stage onset of the summer monsoon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J]. Climate Dynamics, 2001, 17(4):277-289.

[29]LAU K M, KIM K M, YANG S. Dynamical and boundary forcing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omponents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J]. Journal of Climate, 2000, 13(14):2461-2482.

[30]林愛蘭, 李春暉, 鄭彬,等. 南海夏季風爆發與華南前汛期鋒面降水氣候平均的聯系[J].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49(4):134-138.

LIN A L, LI C H, ZHENG B,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nset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and South China frontal precipitation in the first raining period on climatological mean[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2010, 49(4):134-138.

[31]ZHAO S, YANG S. Dynamical prediction of the early season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by the NCEP climate forecast system[J]. Weather & Forecasting, 2014, 29(29):1391-1401.

猜你喜歡
海溫華南地區氣旋
華南地區最大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建成
華南地區最大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建成
2003年3月北大西洋上兩個爆發性氣旋的“吞并”過程及發展機制分析?
基于深度學習的海溫觀測數據質量控制應用研究
基于Argo、XBT數據的蘇拉威西海溫鹽特征分析
2016年華南地區一次持續性異常降水過程分析
熱帶東太平洋海溫與亞洲夏季風的關系
氨還原劑噴槍中保護氣旋流噴射作用的研究
FY-3衛星VIRR海表溫度產品進展
北太平洋上一個爆發性氣旋族的結構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