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線文化與六盤水市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2018-04-02 10:53諶晗
視聽 2018年2期
關鍵詞:六盤水城市形象文化

□ 諶晗

一、城市文化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重要性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的聚集。美國城市規劃學家林奇認為,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故事、一個反映人群關系的圖示、一個整體和分散并存的空間、一個物質作用的領域、一個相關決策的系列或者一個充滿矛盾的領域。城市經濟學家巴頓認為城市是一個坐落在有限空間地區內的,各種經濟市場住房、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狀系統。因此,城市不僅是一種區別于鄉村的地理空間,而且是文化、生態、人文、社會、經濟等各類要素在一定時空內集合而成的相對獨立的大系統。

一座城市發展過程因集體力量催生出的地域文化是其城市形象塑造的關鍵所在。不論一座城市經濟如何發達,歷史文化如何豐厚,如果未能善加利用開發,在城市文化的基礎上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也無法打造出閃亮的城市名片。

具體來說,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顯,城市文化建設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城市品牌化的過程。城市形象代表了城市的精神和靈魂,是城市能夠長久、和諧、穩定發展的根本之所在,亦是精準識別城市的重要方式之一。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城市其他部分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深刻而長遠地影響著城市發展,不論是城市建設、政府政績、市容市貌、居民素養、社會風尚等都與其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山川地貌、歷史文化、民俗風物、都市霓虹、人間冷暖……自然生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都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眾多蕪雜的城市文化中,只有那些底蘊豐厚、文化元素豐富、具有地理辨識度的城市文化才能成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一如桂林主打山川水文“桂林山水甲天下”,西安主打厚重歷史“十三朝古都”,香港主打現代化大都市“購物天堂”。

具體舉例,江蘇鹽城作為海濱城市,生產海鹽歷史由來已久,因“鹽”得名,因“鹽”置縣,因“鹽”興城,其自然、人文景觀都深深地打上了“鹽”的烙印。

而地處祖國西南的六盤水既無厚重歷史,也無獨具特色的山光水色,找準自身定位就成為其塑造城市形象的關鍵一步。

截至目前,六盤水建市不足四十年,是一座新興的移民城市。在這里,南腔北調并存,喜食面食、喜食米飯的居民兼而有之,彝、苗、布依、回等44個少數民族和漢族居住于此,文化的多樣性在這里得到最佳闡釋。但是,作為移民城市,六盤水沒有有效整合轄區內具備共通性的城市文化,居民歸屬感不強、文化自信不強導致的主人翁意識不強、自豪感不強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凝聚城市文化,塑造以城市文化為內核的城市形象,成為六盤水提振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二、三線文化在六盤水的源起和發展

六盤水地處貴州西部,是新中國三線建設時期在西南地區以化石煤礦能源原材料為主要產業,歷經幾代人幾十年艱苦不懈的建設發展而成的現代重工業移民城市。六盤水蘊藏豐富的煤礦資源,素有“江南煤?!敝Q,是國家重點規劃建設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

同鹽城因“鹽”建市不一樣的是,六盤水因化石能源開發,因“三線建設”建市。三線建設是1964年至1978年,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十三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備戰”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建設。

三線建設作為我國特殊時代的標本,已經載入史冊,但作為蘊含精神搖籃的產業,它正成為城市形象塑造和傳播的重要基點。

三線建設不僅給六盤水建成了貴州最大的鋼鐵企業、最大的煤炭企業、最大裝機容量的火力發電廠、最大的水泥企業,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即“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三線精神”。數十萬三線建設者深耕烏蒙深處、貴州之巔,在99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揮灑熱血和汗水,使得窮山僻壤迎來山鄉巨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六盤水三線文化。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比€文化是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建設、改革中創造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振六盤水“文化自信”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

近年來,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一系列文件,開展一系列活動,新建一批場館,保護一批遺址,推動三線文化進工廠、進學校、進機關、進基層、進大腦。

財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投入為六盤水弘揚三線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與此同時,不得不承認,“軟硬兼施”還稍顯不平衡,軟件建設還有可提升的空間。

三、以三線文化為核心的六盤水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形象的特征之一就是穩定性和動態性兼具一體,于六盤水而言也不例外。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六盤水展示給外界的形象是“江南煤?!?,從高中地理課本上全國化石能源主產區六盤水標注為煤礦就可見一斑。

將目光鎖定貴州省內,省級層面,貴州省于2005年提出“多彩貴州”的旅游品牌,在全國、全世界面前成功展示了貴州的新形象,近年來,秉承“走出去,請進來”的旅游營銷策略,依托國家政策資源、媒體傳播渠道,借助省旅游發展大會契機,舉辦了一系列有影響力、效果好的旅游活動,開發了一批有亮點、有特色、有看頭的景點,將“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的省級形象打出去,產生了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助推了城市發展。

“19度的夏天,360度的激情”,近年來,六盤水依托氣候優勢,將“中國涼都”這張閃亮的名片展示在世人面前,但是僅僅有氣候資源遠遠不夠,如何將“三線城市”的文化城市形象打出去是城市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跨越轉型發展、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六盤水要深刻理解“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個道理,依托獨具特色的三線文化,使之成為城市繁榮興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和創新源泉。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塑造以三線文化為核心的六盤水城市形象:

(一)依托高校人才科研資源,深入挖掘和搶救三線文化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三線遺址上高樓平地起;時間流逝,早期的三線建設者們日漸老去,留住三線記憶,挖掘三線歷史迫在眉睫。而地方高校不僅具有教書育人的功能,還具有科研、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功能。目前六盤水境內擁有六盤水師范學院、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六盤水師范學院擁有較為完備的師資,文學、史學、新聞學等學科門類教授、副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密集,并建有六盤水師范學院“三線”建設文化研究中心,下設“三線”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六盤水區域地方史研究、六盤水區域地方文獻研究等三個研究室。高校和地方有機互動,邀請一批該校相關領域內的學者專家,申請專項經費,通過田野調查、史志整理、口述歷史等方式,參與三線建設歷史遺產的挖掘,產出一批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三線建設學術專著、紀實文學。

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在塑造城市形象、傳播城市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內以三線建設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數據庫并不多見,市級層面可探索“校地合作”的方式,協調人力、物力、財力,開放“綠色通道”,扎實做好資料搜集分類工作,建設以三線建設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數據庫,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積極爭取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高校圖書館向全體市民開放,真正發揮好圖書館文化育人的功能,培育和提升全民三線文化素養。

(二)開發三線紅色旅游線路,開啟特色旅游發展之路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品質的提高,旅游日益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從淺層次來看,旅游活動是經濟活動,可就深層次而言,旅游活動本質是文化活動。

近年來,六盤水認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圍繞建設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山地公園市”目標,用大手筆、下大工夫、花大力氣打造了一批旅游景點,如烏蒙大草原、明湖國家濕地公園、梅花山滑雪場、月照養生谷等,但景點開發欠缺文化底蘊是其弊端所在。

為此,一方面應當在已開發景點上適當增加三線文化元素產品,讓外界游客感受六盤水的氣候養人、文化養心、風景養眼,開創文化與景點美美與共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還應該精心規劃紅色旅游線路,具體而言,要制定好中長期紅色旅游發展規劃,有序開發各類紅色資源,包括三線建設遺址,但不局限于三線建設遺址,還應當包括盤縣會議會址紀念館、龍場碗廠紅軍紀念基地等革命遺址,規劃如三線建設市內一日游、紅色旅游周邊兩日游、三線深度體驗三日游等線路。在規劃線路的同時,借鑒遵義等兄弟城市的成功經驗,立足實際,圍繞三線文化做好“雙創”工作,開發紅色旅游周邊產品,如定制郵票、定制手繪明信片、定制郵戳等,讓游客帶得走、記得住,提高六盤水“中國涼都”新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推進三線文化進校園下基層,人人爭當宣講員

城市形象是內在文化底蘊和外在特征二者合二為一的產物。它依靠內、外公眾的整體評價來衡量,僅僅是少部分公眾知曉、了解、好評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若想從根本上提升城市形象,在城市內部形成人人都是宣講員的良好局面刻不容緩。

邀請老一輩三線建設者到各機關單位、社區街道、大中小學進行主題宣講,老者們走上講堂,回憶三線建設往事,用親身經歷教育后輩。讓他們了解三線建設歷史,了解過去的人和事。整合各類資源,編寫三線建設本土教材,推出三線歷史校本課,納入教育評價考核體系,推動三線文化進校園,從而以三線精神為引領,幫助中小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六盤水境內保存有大量三線建設遺址,這是新時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組織中小學生實地參觀體驗三線建設歷史具備基礎條件。

城市形象的更新源于內外公眾的“口碑”,人人了解三線歷史,在內部公眾心里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從而自發對外宣傳推介,以三線文化為內核的城市形象塑造自然水到渠成。

(四)依托融媒發展,對外宣傳推介

此前,六盤水對外宣傳推介城市形象主要依靠辦會、辦展和紙媒、電視廣播媒體、門戶網站等形式,傳播方式相對單一,傳播渠道相對狹窄,傳播影響力有限。在媒介融合的高速傳播時代,如何主動擁抱新媒體、擁抱融媒發展是城市形象管理者們應當思考的問題。

1.從分散傳播到整合傳播。過去,各類三線文化資源大都“單兵作戰”,缺乏統一規劃和組合,影響力有限。如能將三線工業遺跡、三線建設博物館、三線記憶創意小鎮、三線建設系列圖書、三線題材紀錄片等加以優化組合“抱團取暖”,作為一個整體品牌和城市名片對外展示,所形成的影響力絕非“1+1=2”的簡單相加。

從分散傳播到整合傳播還體現在媒介手段的運用上,當今“紙媒式微”,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如能綜合考慮不同層次、不同閱讀習慣、不同年齡的受眾,構筑起全方位、成體系的全媒體傳播渠道,綜合運用紙媒、電視廣播媒體、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平臺以及其他自媒體平臺,利用Gif動圖、短視頻、VR全景視頻、短平快文案、深度報道、直播等各類傳播形式,生產出受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將達到高效傳播的目的,從而助力六盤水城市形象傳播。

2.從政府傳播到全民傳播。從過去到現在,六盤水對外推介的主體還局限在政府部門,沒有形成全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的全民傳播意識。市民普遍認為城市形象塑造傳播只是政府部門的事情,而沒有意識到自身作為城市形象一部分的主體責任。

城市形象的塑造并非靠政府興建場館、進行城市亮化美化就能實現的,更多的要依靠廣大群眾齊心協力、共同參與。每一個個體都代表城市形象,因而提高文化素養、了解三線歷史、弘揚三線文化、爭當三線文化宣講員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到了當今“人人都掌握麥克風”的全民傳播時代更是如此。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在移動端,不論是內部公眾還是外部公眾,都可以對自己在六盤水的所見所聞即時發布,一條朋友圈、一條說說、一條評論、一條微博,就可以實現可見的影響力,通過網民之間的互動,無形中塑造著城市形象。

在物質文明飛躍發展的今天,六盤水如何勇立潮頭,對外宣傳自己、推介自己、在世人面前樹立起嶄新的以三線文化為核心的城市形象,需要多措并舉,需要多方合力,需要全民參與。

1.張小齊,任宗哲.城市功能 城市形象 城市經營[J].西部大開發,2003(01):32-34.

2.[美]凱文·林奇.城市形態[M].林床怡等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3.[英]巴頓.城市經濟學:理論和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4.

4.王艷.從洛陽城市文化建設談城市形象發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07):51-52.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經濟周刊,2017(42):68-96.

6.劉頌.城市形象的塑造[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3.

7.岳振,趙宇飛,奚曉陽,喻丹,吳文仙,彭舒姍,李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貴州實踐[J].當代貴州,2015(43):8-9.

8.朱俊成.城市文化與城市形象塑造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

猜你喜歡
六盤水城市形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詩書畫苑
尋味貴州——六盤水
誰遠誰近?
鏡中武漢:城市形象的傳播與認同
六盤水二題
芻議沈陽城市形象與效益
藝術風味-我的人生
2015年《第一財經周刊》“新一線”欄目的城市形象呈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