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欽州壯族與漢族跳嶺頭儀式比較研究

2018-05-14 12:46盧純
歌海 2018年2期
關鍵詞:壯族漢族比較研究

盧純

[摘 要]欽州部分地區壯族和漢族一直有過嶺頭節的習俗,在每年農歷八九月都會有街社、村寨請師公舉辦一場跳嶺頭儀式。跳嶺頭儀式的目的在于祈福和驅鬼(邪),儀式程序、表演、動作都圍繞著這一核心展開,主要展示了當地壯族與漢族對“人-鬼-神”的信仰觀念。在欽州地區,隨著壯族與漢族交往日益密切,跳嶺頭已經成為當地漢族與壯族文化信仰認同的一種表現,形成了一種地域性的文化信仰習俗。

[關鍵詞]跳嶺頭;壯族;漢族;信仰認同;比較研究

欽州地處中國中西南沿海,位于廣西南部,先秦時期屬于百越之地。秦朝統一嶺南地區設立郡縣后,開始有中原人南遷,并與當地越人雜居。歷史上,欽州的壯族和漢族一直有交往,“它(欽州)是中原漢族人民南遷‘與越雜處,促進嶺南的開發和壯漢民族的融合及文化交融的一個縮影?!雹僦两駳J州部分壯族和漢族地區仍然保留著過嶺頭節的習俗,每年農歷八九月都會有街社、村寨請師公舉辦一場祈福驅邪的儀式,由于儀式中有許多跳舞娛神的內容,并且多在村邊嶺地的廟壇邊舉行,所以當地人常稱為跳嶺頭、嶺頭節、跳廟,還因為儀式的目的是進行每年的祈福還愿,且“歷代遵循,已成慣例”②,故也有人稱為還年例、大排年例。本文通過壯族與漢族跳嶺頭儀式的比較分析,探討欽州壯族、漢族在族際交往過程中所體現的地域信仰認同。

一、跳嶺頭儀式程序

目前,跳嶺頭儀式在欽州的欽南區、欽北區、靈山縣和浦北縣都還流行,筆者曾對欽北區大寺鎮壯族和欽南區那彭鎮漢族跳嶺頭儀式進行了實地調查,其儀式程序如下:

(一)大寺鎮壯族跳嶺頭儀式過程③

1. 請神

到大寺鎮的北帝廟中請北極玄天上帝(簡稱北帝或真武大帝)。在請神隊伍中,由兩位男村民領頭,其他嶺頭隊員戴面具扮三師,拿旗、拿樂器等一路敲鑼打鼓到北帝廟把北帝神請到跳嶺頭的上壇,三師進行叩拜后請神儀式完成。

2. 安壇請師

安壇,即搭建一個祭壇供奉北帝、觀音、関圣帝等神靈,也稱為燈壇、上壇。請師就是請土地公、功曹等神靈以及師公的師父們、家先祖公赴壇,并向神靈祈福保平安。儀式由掌壇師公主持,他站在祭臺前,邊喃誦請神的經文,邊拋卦、灑米,敲鐺子或用令牌畫符等。

3. 唱神和跳神

唱神和跳神大多同時進行。其內容與那彭鎮漢族跳嶺頭的唱神和跳神大致相同,目的都是請神到壇、驅邪驅鬼、祈求保佑。但兩地的唱本、服裝、表演形式略有不同。

4. 捉精

捉精也叫殺精,由一位師公頭戴関帥面具,手拿關刀,與兩位頭戴小鬼面具的嶺頭隊員表演捉精的過程,目的是保證村社的平安,使這些鬼怪不能對村民作怪。

5. 搭“龍船”

“龍船”是用來裝鬼邪之物?!褒埓毕扔弥衿幊纱?,再用紅紙鋪在船內,船兩邊各插三面旗(一邊為十二鬼頭旗、金旗頭、鐵旗頭,另一邊為棒旗頭、銀旗頭、康旗頭)。師公在“龍船”前擺放祭品、燒香并念誦《讃瘟書壹卷》,目的是祭拜瘟王,并把護船的神靈請上船,再把四周的鬼邪請上船。

6. 掃屋驅邪

掃屋驅邪儀式由嶺頭隊全體成員共同完成。其內容基本與那彭鎮漢族跳嶺頭的掃屋驅邪儀式相同,所不同的是大寺鎮壯族嶺頭隊進屋驅邪結束后,直接到鎮邊橋下的溪水邊,在師公念完經文后把“龍船”和在每家收到的“邪物”燒掉。

7. 送圣

嶺頭隊伍回到上壇處,師公在燈壇祭臺前喃念送圣經文,念完后開始拆祭臺,其他嶺頭隊員則把北帝送回到北帝廟。

(二)那彭鎮漢族跳嶺頭儀式過程①

1. 拜社

拜社就是祭拜社王,社王對當地居民來說是日常管轄和保護他們社區的主要神靈。拜社儀式由師公主持,師公喃念《社皇科》《疏文》,其內容主要是告請社王該年舉辦跳嶺頭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向社王祈愿并通達上天。

2. 安師收地頭

安師就是搭上壇、燈壇②。祭臺上掛“三清神像”,擺放香燭、酒、茶等祭品,壇外棚頂四角掛上兵旗。儀式由兩位師公主持(一位“文將”,一位“武將”),“武將”師公頭戴三元面具,與“文將”師公一起喃念《收壇秘法》,目的是祭神,并把祭壇四周圍的小鬼、妖邪等不潔凈的東西收起壓在壇底,使儀式能夠順利的進行。

3. 開燈和跳燈請神

開燈儀式由一位掌壇師公主持,在祭臺前與三位嶺頭隊員一起唱《領頭燈筵科》中的“燈頭請圣文”,內容主要是通過開燈引路,把眾神請到上壇前,集福燈筵。跳燈請神儀式則是兩位師公主持,愛上壇前進行跳燈表演,目的是供神茶果,請神領燈、護燈。

4. 請師進壇

請師進壇儀式中“師”是指師公的祖師們,通過念咒語、畫符、拋卦等形式請祖師入壇,為師公在儀式期間進行護法。

5. 進屋驅邪

該段儀式由兩位師公和其他嶺頭隊員共同完成?!拔膶ⅰ睅煿帜谩皩㈦u”和令劍,“武將”師公則拿法水和令劍,其他嶺頭隊員則穿上衣袍戴面具,扮成三元、四帥、土地公、土地婆等形象。先有領頭人給參加儀式的每家每戶兩道符,大的天師符貼在家戶神龕上,小的驅邪符貼在家門口辟邪。師公和嶺頭隊員先進屋驅邪,然后在各家門口由“武將”師公念咒、畫符收鬼安宅,“文將”師公念咒、畫五雷字令封屋隔煞,使鬼邪不能進入屋內,并把每家供奉在門口的“小鬼”③收到“龍船”上,隨后每家再放鞭炮驅邪。

6. 回壇安座

進屋驅邪儀式結束后師公和嶺頭隊員回到下壇,把“龍船”放到下壇邊,兩位師公共同念咒把收到的鬼邪壓到瘟王的大旗下。

7. 唱神和跳神

唱神在上壇內,跳神則在上壇和下壇之間的空地內進行,用的科儀本有《領頭燈筵科》和《領頭唱腳》,內容是請神到壇、歌頌各神的事跡等。跳神過程有出三師、出四師、走罡(出十帥)、舞旗、出鏟路二郎、出女、出三元、出四帥、出云梯、出四官五官、捉精?!俺觥笔侵副硌?、跳的意思。有的邊唱(念)邊跳,如出三師、出四師、出鏟路二郎、出女、出三元、出云梯、出四官五官;有的只跳不唱,如走罡、舞旗、出四帥。嶺頭隊員模仿這些神的動作十分生動形象。唱神和跳神的表演不僅是為了娛神、傳頌各路神的功績,還通過表演神的動作等來震懾、驅除四周妖魔鬼怪,保護家宅和村社的平安、潔凈。

8. 捉精

儀式由一位戴三元面具的師公和一位頭戴小鬼面具的嶺頭隊員完成,表演把妖精、鬼怪等捉到龍船上。同時,師公邊唱《領頭唱腳》中的“捉精口訣”,邊拋卦,確認是否把鬼邪都捉到。

9. 散壇和送圣送瘟

散壇和送圣儀式都是為了送圣,兩個儀式同時進行。送瘟儀式在下壇進行,師公喃念《領頭唱腳》中有關送瘟船的科目,并用令劍畫符作法,令請瘟神把鬼邪送上“龍船”帶走。送瘟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把“龍船”推到江邊,師公在江邊作法把鬼邪送走,然后把“龍船”燒掉。到此,整個跳嶺頭儀式結束。

二、壯族與漢族儀式的比較分析

要了解跳嶺頭儀式的文化內涵,比較跳嶺頭儀式在欽州壯族、漢族地區是否存在信仰差異,首先要從儀式的時間、空間、結構、執儀者等要素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一)儀式的時間與空間

關于跳嶺頭儀式的舉辦時間,一般都在每年的農歷八月至九月期間,具體時間由舉辦儀式的社區來定。那彭鎮上按“社王管轄范圍”分為三個區,所以每年鎮上會有三場跳嶺頭儀式,傳統上定下來的時間是老街農歷八月廿二,其他兩個社區則分別是農歷的九月初二和九月十六。實際上,具體到每年其時間會有一定的靈活性,一般是在傳統時間前后的一個圩日舉行,即由“傳統時間—圩日—吉日”三個因素綜合考慮而定。大寺鎮舉辦儀式時間的情況基本上與那彭鎮相同,它是選擇在八月初二至初十期間的一個圩日。關于各地各社區舉辦時間不同的問題,嶺頭隊員的解釋是各地的嶺頭隊數量有限因此需要把時間錯開。

關于跳嶺頭儀式的舉辦地點,一般都是在當地廟壇周圍的空地上舉行。那彭鎮老街的跳嶺頭儀式是在社王廟旁搭建祭壇進行,而大寺鎮則是在當地的“灘浪福德土地廟”。不管是社王還是土地公,可以看出都是直接“管轄”當地社區的神靈廟壇旁舉行。

(二)執儀者身份

跳嶺頭儀式需要嶺頭隊全體成員共同協助完成,一般有10~20個隊員組成,嶺頭隊長由掌壇師公擔任,其余隊員有師公、徒弟,也有民間藝人;有師徒關系,也有雇傭關系,他們只是在嶺頭節時才相約組織起來的嶺頭隊伍。儀式的主要執儀者是師公,他們自稱茅山派,做消災解難、祈福、請愿等法事活動,并且法事上都要請到太上老君、三清等神靈。就跳嶺頭儀式來看,師公不僅具有道教特征,如畫符咒、下咒等;也兼具了的許多本土信仰的特征,如信仰五雷、千歲等神靈。

儀式過程中師公又有“文教”和“武教”之分,比較明顯的是在唱神和跳神環節,壯族、漢族師公中文教師公負責唱頌經文,講述神靈的來歷、功績等內容;而武將師公則頭戴面具、身著衣袍、手拿法器,表演所附神靈的動作與故事。當然,文教和武教并不是固定的師公或隊員擔任,而是根據儀式過程的人員情況由掌壇師公進行調配。但是,在儀式的念咒、畫符等作法環節,則要由已出師的師公進行請神、招兵、收禁驅邪。這一點在那彭鎮漢族師公舉辦的跳嶺頭儀式中可以看到,安師收地頭、開燈和跳燈請神、請師進壇、散壇送瘟等環節都是由掌壇師公與一名師公配合,一“文”一“武”相互配合完成儀式內容。而大寺鎮的跳嶺頭儀式,則由于師班傳承等原因,請神、招兵、驅邪等需要念咒、畫符環節基本上由掌壇師公一人完成。

(三)儀式結構比較

從以上兩地跳嶺頭儀式過程可知,那彭鎮漢族師公的儀式程序為“拜社—安師收地頭—開燈和跳燈請神—請師進壇—進屋驅邪—回壇安座—唱神和跳神—捉精—散壇和送圣送瘟”,大寺鎮壯族師公為“請神—安壇請師—唱神和跳神—捉精—掃屋驅邪—送圣”。那彭鎮跳嶺頭儀式是三天兩夜,比大寺鎮兩天一夜的程序要多一些,以唱神和跳神階段為例,大寺鎮有跳三師、四帥、五雷、十帥和千歲;那彭鎮則多了出四師、鏟路二郎、出女、三元、云梯的部分,雖然沒有表演跳五雷,但是在科儀本中有唱五雷的內容。此外,那彭鎮沒有北帝廟,所以沒有去廟內迎神的階段,只是在科儀本中有請北帝的部分。

如果按儀式行為的意義來劃分過程,那么那彭鎮跳嶺頭儀式可劃分為“請神—驅邪—祭神娛神—捉精—送神驅邪”的核心環節,與大寺鎮“請神—祭神娛神—捉精—驅邪—送神驅邪”的相比,區別只在于“先驅邪后祭神”,還是“先祭神后驅邪”。據大寺鎮的壯族師公說:“先祭神,告訴四周這里有神降臨,震懾周圍的妖魔鬼怪,讓它們不敢出來搗亂,第二天就把它們收到龍船上送走?!蹦桥礞偟臐h族師公則解釋為是:“先把每家的鬼邪捉到龍船上,晚上祭神跳神給神看,也給鬼、精看,給它們(鬼邪)好吃好喝的、好看的,明天好把它們哄在‘龍船上送走?!彪m然在程序上順序和內容有些不同,但跳嶺頭儀式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驅邪”和“祈?!?。

由上可知,大寺鎮壯族和那彭鎮漢族跳嶺頭儀式所存在的差異,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是在服飾、動作、科儀本、程序等方面壯族師公班與漢族師公班在儀式傳承上的差異;二是與大寺鎮、那彭鎮居住地區的信仰情況有關,大寺鎮建有北帝廟,是當地壯族人信仰的重要神靈,因此在跳嶺頭儀式神壇上奉以主神的位置,而那彭鎮上沒有寺廟則供奉三清神像為主。除此之外,跳嶺頭儀式更多則是展現了地域范圍內壯族、漢族共同的信仰觀念。

三、儀式的信仰觀念

跳嶺頭儀式舉行的最直接目的在于祈福和驅鬼(邪),儀式的程序、表演、動作等都圍繞著這一核心展開,主要展示了當地壯族與漢族“人—鬼—神”信仰觀念。

人們要實現祈福和驅鬼(邪)的意愿,需要借助“師公”這一身份,通過他們執儀來與鬼、神交流,“顯示出一個有形—無形,肉體—魂魄,陽—陰流傳,相合相生的‘在世存有的圖景?!雹僖簿褪钦f,師公是人與神、人與鬼溝通的重要媒介?;陉庩栂嗤ǖ奶刭|和感應,師公在儀式過程中通過咒語、畫符等一系列動作,香燭紙馬、面具等介質,敲打樂器營造氛圍等形式來與鬼、神“交流”。

第一,人與神的關系。筆者在儀式過程及其使用的科儀本中發現,欽州地區的漢族、壯族信仰的神靈十分繁雜,他們都信奉北帝、三清、龍母、觀音、功曹、燈主、三元、四帥、五雷、千歲、社王、土地等神靈。師公通過設立“祭壇”架起他與各路神溝通的橋梁,可在那彭鎮漢族師公班的《燈頭請圣文》科目中“……接請住宅土府九罍真皇大帝,五方五位五土龍神,住居土地有福神、請降燈壇,歸位受座,看師跳度,集福燈筵”、大寺鎮壯族師公班的的《請神》科目中的“……千千神將都來降,萬萬吏兵降燈筵。到處神堂我請了,到處廟堂我請完。若有一神請不到,聽到鼓岳降燈筵”得到印證。關于兩地燈壇內的神龕設置,那彭鎮漢族師公是掛上一幅三清神像,而大寺鎮壯族師公則是用紅紙寫著觀音菩薩、北極玄天上帝、関圣帝君、通天龍母夫人、本廟朝天諫議侯王、伏羲神農的神位。但是在整個儀式過程和科儀本中兩地需要祭祀的神靈大抵相同。

社王和土地是欽州地區壯、漢民族十分崇敬的神靈,村民認為他直接掌管著當地人丁、五谷、家宅平安,所以做儀式時都需要告知社王。那彭鎮的跳嶺頭,師公向社王祈愿喃念《疏文》,希望通過社王把愿望傳達給眾神。除此之外,跳嶺頭儀式中也供奉有康熙、雍正、乾隆、朱千歲、嘉慶、道光、楊國華等都奉為世俗神靈。以朱千歲為例,其原型是清朝順治時期的朱統鑒大將,因率兵進駐靈山和合平浦一帶,任靈山縣知縣而為當地百姓所記載下來。跳嶺頭科儀本中在唱頌朱統鑒事跡時把他神化,“……朱爺有道在靈山,出圣原來樊麓江。出道靈山我上任,二十四練盡安康。立起吳瑩并四鎮,前是學各后進方。三界勒符來攬狀,攬將口狀進靈山?!币驗?,當地人相信這些人生時治理、保護他們,死后化為神靈后也會仍然會護佑他們。

第二,人與鬼的關系。人們認為陰間的鬼(邪)會來陽間作惡,如家宅不寧、做事不順、人變癲狂等都有可能是鬼(邪)作惡的結果,所以必須要把這些“不潔凈”的鬼(邪)趕走。據漢族師公說,瘟王即瘟主楚大鬼王,負責收鬼、管鬼,所有鬼(邪)都懼怕他。師公把鬼(邪)捉到“龍船”上后,就由瘟王坐鎮看管這些鬼(邪),不讓他們再跑出來作惡。同時,師公依靠“龍船”把家宅、村屯內的鬼(邪)困在上面,在有水流的地方把“龍船”燒掉,意味著通過村落周圍江河水流把這些鬼(邪)送走。

上所述的人與神、人與鬼的關系如下圖所示,同時,“跳嶺頭”儀式中人與神的關系并不是單向的,兩者之間是一個雙向的互惠關系,人們在殺牲酬神的同時會向神提出自己的要求。①也就是說在燈壇內,師公供奉紙馬、香果,戴面具跳儺舞來祭祀神靈;同時希望獲得神靈的護佑、降福,并借助其神力驅趕鬼邪,使所生活的家宅村落潔凈、平安。

當地村民相信鬼神能夠影響現世人們的生活,筆者采訪大寺鎮一位村民說:“我們每年都要請師公來辦(跳嶺頭儀式)的,不然怕明年有不好的事情發生?!笨梢娝麄儗砩竦木次?。因此,跳嶺頭儀式可歸結為:溝通“人鬼神”三者的信仰活動。

四、結語:地域社會的信仰認同

自古以來,廣西為百越之地,壯族先民是其主要世居民族之一。不少學者認為,自秦始皇同一嶺南后,漸漸開始有中原(漢族)人口遷入廣西境內。欽州一帶,駱越、僚人、俚等族群是最早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的居民,與廣西其他地區一樣,欽州也處于歷代王朝的統一管轄內,設置了郡、州或縣進行管理,使得中原漢族能夠通過不同的途徑不斷移居欽州地區。②在壯族和漢族雜居的歷史環境下,民族文化交往頻繁,相互影響。據載,明清以后“僮(壯)漸以漢民同,且有讀書如庠,與漢民通婚姻者,習以漢處,久而同化,與舊日所記迥殊矣”③。而壯族的許多文化也被漢族所吸收,“形成了壯漢或漢壯文化相互交融,漢中有壯,壯中有漢,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④。

關于跳嶺頭儀式起源于壯族還是漢族的問題已經沒有確切的史料可證,有學者認為“桂南跳嶺頭應是由漢族帶入的,儺由北至南傳播的演變形態”⑤,也有學者認為是“壯漢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產物……嶺頭節文化植根于古老的百越文化,也吸收了中原漢族文化因子”⑥,就筆者看來,跳嶺頭已經成為欽州漢族與壯族的地域性文化信仰的一種表現。盡管那彭鎮的漢族師公和大寺鎮的壯族師公所呈現的儀式程序有些差別,唱本、跳神動作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祈福和驅鬼(邪)的核心信仰,且儀式表達也有較多相同的地方,可以說,現今跳嶺頭儀式祈福、驅邪的信仰觀念在欽州的壯族和漢族民間受到普遍認同,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地域性的文化信仰習俗。

猜你喜歡
壯族漢族比較研究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壯族迎客歌
壯族山歌
不要亂叫“老家”了!中國姓氏分布圖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蒙古族與漢族甲狀腺結節患病情況對比調查
中外數據新聞編輯流程比較研究
各國稅制結構與我國的比較研究
資產減值新舊會計準則比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