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與守望

2018-05-14 12:46周立潔
歌海 2018年4期
關鍵詞:文化變遷現代傳統

周立潔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方式的改變,羅城壯族民歌原生土壤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口口相傳的民歌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環境下以及旅游業高度發展的今天,羅城壯族民歌文化也適應著環境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使羅城壯族民歌的情歌功能、歌圩功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遷,從而也導致了羅城壯族民歌的文化變遷。

[關鍵詞]羅城壯族民歌;文化變遷;傳統;現代

關于文化變遷的類型,有的學者將其分為無意識的變遷和有意識的變遷。①無意識的變遷是指變遷主體在不自覺、被動的情況下發生的變遷,有意識的變遷是指變遷是由主體中的個人或某一社會階層發動的,有意識的對個別文化特質或局部制度乃至文化結構進行改革和發展的一種變遷過程。經濟制度的改變、外來文化的沖擊對羅城壯族民歌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全球一體化進程的當今社會,我們要用客觀的眼光看待傳統,用歷史的眼光記錄變遷。

一、情歌功能的變遷

無論從80年代出版的《羅城歌謠集》來看,還是從筆者親自采錄的資料顯示,在羅城壯族民歌中,情歌在民歌中占的比重最大。這與當地壯族人民的生活觀念和婚戀方式是分不開的。從情歌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兩點:

(一)生殖崇拜的體現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會普遍流行的一種風習。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業興旺發達的一種表示,也是對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種贊美和向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生產的兩重性之一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②。在情歌的歌詞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一觀念根植在羅城壯族人民的心里:

1. 我見河水清又清,想去河里走一走;我見田地寬又廣,想去地里種仙桃。

2. 蝴蝶飛進燈,沒有哪一只能飛得出來;妹已成為人家媳婦,不能再回到哥身邊。

3. 我倆在家心浮氣躁,看到山坳前面有棵小草;

又見鯉魚在水里打轉,一條黃鱔很難跟隨它。

從以上三首歌詞中,我們可以發現,“水、桃、魚、蝴蝶”是當地歌者最喜歡用作比喻的事物,也是羅城壯族情歌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我們把男人或者女人受到異性的愛戀稱之為“桃花運”,又用“魚水之歡”形容男女之事,而蝴蝶更可以透視出人們對生殖繁衍的崇拜。在離羅城50公里的融水苗族就有著“蝴蝶媽媽”“蝴蝶和水上的泡沫結合懷孕生出人”的傳說。所以說,羅城壯族情歌中喜歡把人比喻成“水、桃、魚、蝴蝶”等是與原始的生殖崇拜有關的。

(二)反映半開放的婚戀方式

在壯族中,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齡就可以參加歌圩社交場合,以對歌的方式尋找愛人,這種婚前社交和對歌活動要走出戶外,一般在特設的場地或山坡進行,否則將被視為對老人或者家風族規的不尊重。在歌場上,男女青年通過歌聲進行戲虐挑逗、談情說愛,以尋求自己的情人,他們的對歌和社交活動十分自由,但婚姻卻多數由父母做主。下面是一首反映父母干涉婚姻的《怨媽歌》?譹?訛:

媽哦,媽哦!

你暈了腦殼,

你暈了腦殼!

你聽媒婆瞎亂扯,

拆散呦一雙好飛鴿!

又說命不合,

又說命相克,

一對相愛情人呦,

被山壑相隔!

媽哦,媽哦!

怎暈了腦殼,

怎暈了腦殼!

你聽媒婆瞎亂吹,

強迫呦女兒嫁給老木殼!

又講不愁錢,

又講不愁喝,

強扭的瓜兒不甜呦,

悶悶不快樂!

從上面這首歌中,可以看出,在羅城壯族鄉村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是占有一定地位的。這種婚前自由對歌戀愛,而婚姻卻受到“父母之命”干涉的婚戀方式和漢族封閉型的婚戀方式相比,處于較開放的形態;而與一些婚戀方式完全開放、婚姻完全由自己做主的少數民族(如布朗族、基諾族)相比,又處于較封閉的形態。所以說,壯族的婚戀方式是一種處于開放和封閉之間的半開放狀態。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情歌最主要的是承擔著尋偶的文化功能。這也是情歌占民歌比重大的原因之一。從歷史看來,這種以情愛為核心內容的婚戀,交際功能一直占著主要的地位。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娛樂方式的增多,現代的壯族青年男女已經很少有人靠對唱情歌來尋求伴侶。情歌依然在唱,但不是以尋偶為目的,更多的是以娛樂、交友為主。情歌中以情愛為核心的婚戀交際功能相對減弱,而以玩耍為核心內容的娛樂功能逐漸增強。這也是情歌功能從“愛情訊物”向“娛情工具”的變遷。這種變遷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在不自覺、被動的情況下發生,屬于前述無意識的變遷。

二、歌圩功能的變遷

歷史上,歌圩一直是壯族群眾舉行的節日性聚會歌唱形式,是壯族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壯族群眾通過歌圩場來進行聚會、交友、尋偶。隨著時代的改變、經濟的發展,歌圩也失去了它原始的意義和功能。近幾年,中國有一句流行語:“文化搭臺,經貿唱戲”,就是以文化活動作為招攬顧客的手段,進行實質性的經濟貿易活動。羅城縣現存的幾個歌圩點,如兼愛鄉的天堂牧場、懷群鎮的天門山、寶壇鄉的野馬灘等就是政府為了搞旅游開發,以民歌的形式作為宣傳,目的是發展當地的旅游業,以促進經濟的發展。筆者以自己親身經歷的一次民歌比賽為例,描述現代模式下鄉土歌圩活動的變遷。

寶壇鄉位于縣城的西北部,九萬大山南麓,這里氣候適宜,風景宜人,每到11月份,野馬灘的烏桕樹的葉子就變成紅色,極為漂亮,加上河灘卵石、魚翔淺底的景色,確實是個可以度假旅游的好地方。當地政府借助這個資源,每年中秋節在這里舉行山歌比賽,目的是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地方,吸引更多的人來旅游。筆者于2011年中秋節,參加了寶壇鄉的山歌比賽,比賽由羅城縣文化局、寶壇鄉政府出資主辦。參加比賽的選手都是各個鄉鎮推薦來參賽的民歌手。大賽設一等獎一組,獎金1000元;二等獎三組,獎金500元;三等獎五組,獎金200元;優秀歌手若干名,發放獲獎證書;另外,所有參賽者都獎勵毛巾一條作為鼓勵。

山歌賽舉行三天,現場人山人海,一派火爆的場面,大部分人是來觀看比賽和去野馬灘欣賞風景的。前來觀看或參加比賽的不止羅城縣本地人,還有附近的宜州、融水等地的鄉親。當時鎮上所有的賓館、旅店全部住滿。野馬灘附近的村民有的在家搞農家樂,前來聽歌旅游的人就在村民家住宿、吃飯,一般住宿50元一晚,用餐一個人10-20元左右;還有的老人和小孩在野馬灘的河邊上、烏桕樹下對歌,游客隨時都可以聽到淳樸的民歌,有些游客也會給幾十元作為報酬。政府的這種行為吸引了游客前來旅游、消費,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狀況,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像懷群鎮的天門山景區、天堂牧場等景點也會定時舉辦民歌比賽、山歌會等活動,目的主要也是帶動經濟發展。羅城壯族的歌圩從原始的社交、擇偶功能,到今天的為經濟發展服務;從原來的歌圩是人民自主的、無意識的行為,到現在由政府出面組織,并且帶有功利性目的(獎金的誘惑),這種變遷是政府階層為了發展地方旅游、發展地方經濟,有意識的對歌圩進行改革和發展的一種變遷,當然也是一種保護性措施,這種變遷屬于前述有意識的變遷。

三、當傳統遇上現代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傳統文化的變遷給當地人的心靈帶來了雙重觀念的沖擊。一方面,從局內人的角度來看,相對于富裕的物質生活,當地人覺得應該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他們對于工業文明也具有一種強烈的渴求,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得當地人有種迫切改變當地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而另一方面,從局外人的角度看,他們本土的傳統文化卻受到外界,尤其是一些文化學者的認同和青睞,希望他們保持原有的文化狀態,不要有任何改變,越原生態越好,甚至包括他們簡陋的生活條件和不同于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當地政府選擇發展旅游業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一個明智之舉,讓當地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人們常常說,發展旅游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會使民歌文化的原始性變得模糊。作為局外人,人們沒有權利要求他們一直保留著原始貧窮的生活方式,所以說發展經濟的觀念看似比較公正和人性化,但是由于在建立文明秩序中忽略文化溝通的重要作用,發展經濟的背后,掩蓋了許多本土傳統文明合理秩序被破壞的事實。下面,筆者就壯族民歌在傳統和當代的境遇中的特征繪制以下表格進行比較:

從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本土的民歌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境遇中所表現出來的變遷。當地政府通過對本土民歌文化價值的關注,使這些積累了幾百乃至上千年的傳統文化遺產轉換成社會資本,從而形成市場經濟價值,使當地人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在物質生活條件改善的同時,人們的精神狀態也在發生著變化,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在慢慢消失,商品經濟和現代工業文明的意識正在全面影響他們的生活。文化是面鏡子,也許人們可以透過這面鏡子對經濟規律運作下的社會進步作出反省。

從文化變遷的角度看,政府舉辦一次民歌大賽活動,這種急于把鄉土民歌推向旅游市場的行為,卻能夠把本土多年唱歌的傳統意識“格式化”。一方面,壯族民歌、歌圩活動被媒體廣泛宣傳,再加上當地美麗的風景,似乎可以喚起都市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這是媒體的目的;另一方面,政府希望借助媒體把民歌“炒”起來,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游客或者吸引開發商來投資,而村民則希望,不論是政府還是游客,都能夠給當地人帶來更多的經濟實惠。在發展旅游的同時,民歌文化也在變化發展著,雖然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過去那種傳統的民歌文化狀態正在逐漸變得模糊,但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對這種變遷,人們就難以分析它的利與弊,就像筆者在前文中提到的,民歌文化的式微,并不一定會徹底的消亡,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參考文獻:

[1] 麻國慶.走進他者的世界[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2]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十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3]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羅城歌謠集[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

[4] 杜亞雄.也談民族音樂學的觀察方法[J].人民音樂,1985(12).

[5] 杜亞雄.民族音樂學概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6] 喬建中,陳永華.音樂文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7] 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8] 田聯韜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9] 湯亞汀.音樂人類學:歷史思潮與方法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猜你喜歡
文化變遷現代傳統
藏族文化變遷對其教育的影響
傳統與重構:一個水族村寨端節文化傳承與變遷模式的調查與分析
淺析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的特征
少年力斗傳統
現代教育技術在體育院校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現代煙草工業發展趨勢及降焦減害技術應用研究
談森林管理管理體制的創新
淺析迪士尼童話電影的繼承與創新
解放軍,在“現代”與“后現代”之間
清明節的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