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來民族文化進校園研究綜論

2018-05-14 12:46黃小剛劉星
歌海 2018年4期
關鍵詞: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

黃小剛 劉星

[摘 要]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推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學校教育的形式進行傳承與發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一種路徑創新。近年來,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全國全面鋪開,隨著民族文化進校園實踐活動的開展,學術界有關這一活動的各種研究也愈益增多。

[關鍵詞]民族文化;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族文化進校園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一種路徑創新,是喚起青少年學生民族文化意識、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自覺的一種具體方式。民族文化進校園通過將民族文化教育與社會義務教育相結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校教育內容,拓寬了學生的知識接觸范圍。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影響力,圍繞著實踐活動的開展,在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理論探索和學術研究領域也出現了大批研究成果。通過對中國知網等學術期刊網絡資源進行整理,自2007年以來,有關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研究文獻有250余篇。在這些研究中,學者們分別從具體案例、專項文化、實施策略、理論探討等不同視角,從民族學、教育學、文化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出發,對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民族文化教育與傳承

陳興貴(2005)認為基于對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為起點的多元文化教育,對于促進各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①孫杰遠、黃李鳳(2007)在對廣西龍勝侗族、瑤族地區進行實際調研基礎上,發現民族傳統文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且這一變化正在持續,進而認為應不斷調整學校教育,以適應民族地區文化發展和民族成員的精神需求。②曹能秀、王凌(2007)認為促進學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③同時,他們(2009)還指出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傳承和教育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的交互作用關系,前者從知識與技能、智力、民族意識、民族精神等方面對教育產生影響,而教育在心理傳承、文化保存、傳承質量等方面對民族文化產生相應的影響。④張俊豪(2008)分析了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并就如何通過教育推動民族文化傳承提出了相應思考和對策。⑤謝紅雨、肖荷(2017)從文化教育人類學的視角,分析了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并探討了教育所獨有的民族文化傳承功能和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途徑。①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共同記憶,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別的民族的重要標識。在全球一體化和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原本相對封閉和獨立的民族文化空間被打破了,依托于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外出打工接觸、旅游產業引入等方式,新的價值觀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產品不斷涌進,民族傳統文化開始受到沖擊和冷落,優秀民族技藝瀕臨后繼無人之危機。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就日益受到國家關注。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一直都是教育的核心宗旨,因此,作為從事文化傳播與傳承專業機構的學校,自然也就承擔起保護與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職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教育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民族文化豐富和充實了教育的內容和范疇,教育對民族文化的研究、傳播與傳承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民族文化進校園的路徑與對策

民族文化進校園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重要工作,涉及學校、家庭、傳承人、學生等多個參與主體,涵蓋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不同教育形式,因此,探討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可行路徑和有效對策自然也就成為相關研究人員重點關注的問題。

吳正彪(2008)基于法律的視角,認為立法手段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學校教育中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②以法律法規制度建設,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合理開展。黃勝(2009)從水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角度出發,提出通過積極貫徹落實有關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水族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水漢雙語教學、水族文化進校園的教育活動等方式,努力構建水族文化傳承的長效教育機制。③進而形成對水族優秀傳統文化系統性、全面性和多方位的教育、傳承與發展。楊?。?009)認為民族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因而不同地區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同樣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針對性,但其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并探討了推動民族文化進課堂的具體路徑。④楊麗萍(2011)通過研究發現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和教師等不同群體基于各自的角度對民族文化進校園提出了不同的理解,要保證這一活動持續有效的開展,需要得到政府、學者、老師和學生等群體的密切配合。⑤張泰城、龔奎林(2012)認為與政府、企業、劇團、文博等單位相比,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個維度上具有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然優勢,因此,高校應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園文化活動兩條路徑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在與西方文化的話語權爭奪中走向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⑥羅佳(2015)從民族民間音樂入手,通過對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二中進行實地研究,認為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進校園,不僅僅是簡單的傳統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器樂進校園,這些音樂形式所產生的文化環境、與之相關的各種文化現象也要進校園。⑦孟立軍、吳斐(2014)結合貴州省民族地區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地調查,探討了如何優化學校民族文化傳承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問題,認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影響學校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因素。①

從目前關于民族文化進校園相關路徑研究來看,一則從具體的個案調查出發,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分析與路徑思考;一則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出發,對民族文化進校園做一定的理論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定的對策構想。然則,民族文化進校園作為一項實際工作,真正需要的是具體的實施步驟與實際方案,以及在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復雜問題和應對策略,如課程設置與教育機制之間的矛盾性、學生動機與傳承效果、績效評估機制等問題。同時,學校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室內教育,當學校教育脫離了傳統民族文化所依托的環境,傳授的也僅僅只是一種技藝而缺失了內在的靈魂,那么民族文化也就必然因“真實性”的缺失而帶來理解上的偏差。

三、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意義與價值

嚴慶、李彬(2007)從民族文化與民族教育的內涵與關系出發,認為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是一項民族文化與民族教育互動發展的助推工程,對于推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②許建寶(2010)認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巨大威脅和挑戰的當下,高校是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基地,而對高校學生而言,民族文化進校園有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藝術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③井祥貴(2012)認為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鏈接民族心理變遷與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促進民族教育改革及拉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④

民族文化進校園是一個多主體參與的系統工程,也應該是一個多方受益的文化工程。作為民族文化或是傳統文化本身而言,借助學校教育這一具體路徑和實踐而得以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傳承與發展;作為傳統技藝守護者和繼承者的廣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因這一活動而進一步拓寬傳承范圍,以尋求更合適的傳承人選,追求更有效的傳承效果;作為民族文化進校園主陣地的各級學校,因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開展而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困難,更因這一活動的開展而在發展思路、社會影響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績;最后,作為這一活動的宏觀管理者與指導者的各級政府,在完成不同政績訴求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相關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宣傳與教育傳承。

但是,在充分肯定業已取得或本應擁有的這些意義與作用的同時,我們更應保持對“民族文化進校園熱”的“冷”思考。并非所有的民族文化都要通過學校教育這一形式進行傳承與發展,必須對走進課堂、走進校園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甄別和篩選,重點選取一些適宜于學校教育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學校教育的形式進行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在不斷適應其所處環境的改革中逐漸形成的一整套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內容,其形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同樣,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應該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因此,民族文化進校園理應作為一項長期工程來實踐和完善,而不能單純依靠短期的、看似熱鬧的活動,必須形成一種長效的培養機制,讓民族文化真正融入到學校教育體制里面,通過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效果評估等方式,為民族文化進校園提供一個長期而穩定的發展平臺,讓民族文化不僅進校園,更要進到教育體制的深處,進到每一個人的內心。

四、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現實局限與未來走向

民族文化進校園是一個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實踐工作,從現有民族文化進校園相關研究成果與具體實踐來看,民族文化進校園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監管考核制度不健全。民族文化進校園作為一項在全國范圍內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具體工作,具有范圍廣泛、內容多樣的特點,需要結合各民族文化特點,建立合理有效的傳承考核機制,及時發現民族文化傳承中的具體問題和傳承效果,為改進傳承方式、提升傳承效果提供及時有效的參考依據。然而,從目前絕大部分地區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施過程來看,“平時不重視,檢查做樣子”的現象大量存在,民族文化進校園依舊停留于一種形式。

第二,民族文化進校園師資隊伍不健全。學校是民族文化進校園系統工程的主陣地,教師則是這一陣地上最主要的民族文化傳播者和傳承者,不僅要求教師要掌握良好的教學技能,有效的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愛上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更要求教師要深入的把握和理解這些民族文化?,F實中的情況卻是:要么只能通過書本、教材向學生簡單而生硬的介紹民族文化內容,要么通過邀請民間藝人向學生教授簡單的民族技藝。

第三,民族文化進校園課程體系設置不健全。民族文化進校園以課程教育與傳承為主,包括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受升學率訴求的影響,民族文化課程設置較少,且不受重視,學校和學生關注的中心主要在主流教育科目上。在高等教育中,則表現為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通常是作為選修課、主題講座、主題活動等形式出現,且開課時間較為隨意,主要表現為一種興趣教育,受眾面較小。

基于此,未來民族文化進校園研究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完善民族文化進校園制度體系建設。從宏觀管理層面,加強民族文化進校園系統工程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體系建設,尤其是通過第三方考核機制建設,強化對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全程管理與考核。

二是進一步完善民族文化進校園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通過學校內部選拔、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民族文化進校園師資隊伍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引進校外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等方式,探索建立穩定的實踐教學形式,強化民族文化的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實際感知與技能掌握。此外,加強和完善校外合作基地、中心的聯合教學實效,真正發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功效。

三是進一步完善民族文化進校園課題體系建設。在現有教育體制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完善民族文化進校園的課程體系設置。在中小學教育中,通過與素質教育聯合設置相關課程,開展多形式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動,多渠道傳播民族文化內容,形成民族文化的濃厚氛圍,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度,促進學生在不自覺的過程中實現對民族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在高等教育中,則應重點加強民族文化教育課程設置與學生就業之間的關聯,提升學生學習和掌握民族文化的主動性、積極性。

五、結語

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核心在于民族文化,關鍵在于學校教育,宗旨在于文化傳承。但就目前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一是關于什么樣的民族文化才能進校園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大抵各地皆根據本地特色,相對較為隨意的挑選部分內容作為民族文化進校園的主要代表;二是民族文化如何走進校園沒有統一的標準,或是沒有提煉出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具體形式。誠然,民族文化特色各異,民族文化教育不同于傳統的知識教育,很多走進學校的民族文化更多是一種技藝,并沒有相應的課本作為參考,因此,有關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具體形式總結,民族文化教育的具體案例分析等內容理應受到重視。

民族文化進校園是一個涉及多元主體的系統工程,民族文化進校園是以學校為陣地,以學生為對象,以教學為手段,推動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在青年學生中進行傳播、傳承與發展的系統工程;是以學校為中心,借助學校及相關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加強民族文化資源梳理、理論研究,保護和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舉措;是以學校為基地,通過與企業合作,進行民族文化產品研發與產業轉化的重要承載。因此,民族文化進校園是以學校為中心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研究機構以及相關企業的共同協作,形成以學校為核心的政產學研協調機制,依托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推動與保障,才能真正有效解決民族文化進校園過程中面臨的相關困境,推動民族文化進校園系統工程的有效開展,實現民族文化研究、保護、傳承與發展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興貴.多元文化教育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5).

[2] 孫杰遠,黃李鳳.民族文化變遷與教育選擇——對廣西龍勝侗、瑤民族地區的田野考察[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7(5).

[3] 曹能秀,王凌.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2).

[4] 曹能秀,王凌.論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的關系[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5).

[5] 張俊豪.教育多樣性與民族文化傳承[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3).

[6] 謝紅雨,肖荷.文化教育人類學視野下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路徑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1).

[7] 吳正彪.民族文化知識進課堂與發揮學校教育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08(6).

[8] 黃勝.水族文化傳承的學校教育策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1).

[9] 楊俊.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效性問題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0).

[10] 楊麗萍. “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多維闡釋與民族文化傳承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2).

[11] 張泰城,龔奎林.高校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與路徑探究[J].江蘇高教,2012(6).

[12] 羅佳.貴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進校園研究[J].音樂創作,2015(9).

[13] 孟立軍,吳斐.生態學視閾下學校民族文化傳承的生境及優化——基于貴州省“民族文化進校園”的調查[J].貴州民族研究,2014(2).

[14] 嚴慶,李彬.民族文化與民族教育互動發展的助推工程——對貴州省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07(4).

[15] 許建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談大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J].經營管理者,2010(8).

[16] 井祥貴.民族文化進校園的若干問題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12(5).

猜你喜歡
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內蒙古民族文化對外傳播效果研究
論仡佬族作家王華小說中的鄉村鏡像與民間想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