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意韻”形態

2018-05-14 08:59付鵬
北方音樂 2018年2期
關鍵詞:形態民族音樂創作

【摘要】民族音樂作家在創作音樂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在音樂作品中的民族化意象來表達自我的心理活動,以及在創作過程中的思想和創作意象。為了充分了解“意韻”形態架構在民族音樂創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對此提出“意韻”形態架構部分在音樂創作中存在的重要意義, 為民族音樂創作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從而保證中華傳統民族音樂的經久不衰,擁有更為持久、更為鮮活的生命力。

【關鍵詞】民族音樂;創作;意韻;形態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在民族音樂創作過程中,“意韻”形態的架構過程是創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一個十分關鍵的部分。作曲家的心理活動以及思想感情、所接受的教育、人文環境等均可通過民族音樂創作過程中的“意韻”形態架構表達出來,并且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將民族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以及人文環境等進行全面的表達和闡述,才能將民族音樂表達得更加充分。本文針對作曲教學中的民族意識、民族音樂創作中“意韻”的特點、關于民族音樂創作中“意韻”存在的問題、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意韻”形態的構建、“意韻”的根與源、“意韻”想象的范向性與具向性,以及創造中的不同概念等進行了分別闡述,最后借助于民族之路進行全面總結。

一、作曲教學中的民族意識

在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會根據自我的理解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融入了以前所沒有的元素,增加了創作的原創性,提高了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然而,在如今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不能把握特定的風格,往往只是按照名曲作家的風格或套路去模仿臨摹,這樣形成的作品便會失去意味。這種現象的存在說明老師在對學生的指導上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梳理和更新問題,充分引導學生,及時更新傳統的教學觀念。只有創作者將其所在的文化特色、生活習慣、審美取向等民族文化充分融入到藝術作品的創作中,才能使得作品獲得更為長久的生命力。關于體現音樂藝術作品的民族化問題,在前人作曲家中可以發現:歷代作曲家們都很注重中國音樂元素的融入,在創作音樂作品時最大程度地體現“中國化”,保證中國現代音樂能夠不受未來外來因素的影響,充分體現中國作曲家的創作和思想感情,而且根植于本土文化傳統。

(一)在民族音樂創作中民歌旋律音調的應用

民族歌曲中的旋律音調在整個音樂創作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是整個音樂創作的靈魂,是音樂創作中最豐滿的事物。一個民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在不同的創作家創作過程中都會創作出獨特的民歌旋律,從而具有獨特的韻味。

(二)在民族音樂創作中民族節奏節拍的合理使用方法

節奏節拍是由聲音和動作組成的音樂組合。民族音樂的節拍會因民族的不同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不一樣的發展方向,例如,非洲的是奔放的節奏,印度的是輕快的節奏等。在音樂創作中,民族節奏節拍起到了一種促使音樂作品的形態、結構和內涵特征形成的作用,使民族音樂更具特點。因此,民族節奏節拍是民族音樂創作中較為廣泛的一種民族音樂形式。

(三)民族風格和民族歌詞在民族音樂創作中的運用方法

在整個民族音樂的創作過程中,單純依靠旋律音調和節奏節拍是很難做到如今的作用的。因此,需要民族風格和民族歌詞在這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民族歌詞和襯腔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夠明顯減少民歌和群眾之間的關系。歌詞的作用在不同地域之間更能起到如此的作用,不同地區的人們由于不理解某些地區的詞語,某些歌詞的襯托可以幫其更好地理解歌曲中含義。

二、在民族音樂的創作過程中“意韻”形態架構的主要特點

民族音樂創作中“意韻”形態架構在形成的過程中具有廣泛性、具體性和其發展的特殊性,這對于了解整個民族音樂創作存在的問題具有很好的指導性,從而幫助我們深刻地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解決問題,實現民族音樂創作的良性發展。

(一)在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意韻”形態架構具有廣泛性和具體性的特點

在民族音樂創作過程中,創作家應當掌握“意韻”形態架構中的主要層面包括:一是創作家應對民族音樂作品中的“意韻”形態結構有充分的了解;二是關于“意韻”形態結構的特點,創作家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我國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創作中,“意韻”的形態在架構過程中具有廣泛性和具體性的特點。廣泛性是指不同的作曲家在不同的時代環境、不同的地區發展等條件下創作出不同的“意韻”的形態架構;具體性是指民族音樂創作者在創作歌曲的過程中,應當更加細致化管理,這樣更有助于民族音樂的長久發展。在一部音樂作品中,我們能夠見識到“意韻”形態架構的具體性特點和廣泛性特點,這有便于我們在今后的創作中能夠充分將這些特點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

(二)在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意韻”形態架構的特殊性

民族音樂創作中“意韻”形態架構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其特殊性,主要是體現在其“意韻”來源的特殊性上,“意韻”的來源應當具有創新性,在創作過程中需要融入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才能有助于民族音樂中“意韻”的不斷優化。這就要求創作者能夠在實際生活中不斷發現、不斷探索,提升思維創新能力。

三、“意韻”形態架構在民族音樂創作過程中的形成過程

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意韻”指的是在音樂創作過程中超越表象而具有的一種更深層次的韻味和意韻。在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中,首先需要創作者確定作品的整體風格和作品韻味,從而才能確定作品的旋律、節拍、律節等具象藝術形式的充分表達。在作品的創作中,創作者應當利用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所學習的藝術知識,并且在創作過程中將創新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去,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從而形成具有更深層次的藝術內涵。

(一)“意韻”形態架構會隨著作品的不同創作時間而發展

民族音樂在不同的時代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而變化,在我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創新的大背景下,音樂作品也在不斷地發展。同時,在民族作品中所表現的“意韻”形態架構也不盡相同。即使是在同一年代下,對于不同事物的選擇仍然會影響“意韻”的結構特點。

(二)“意韻”形態架構會隨著作品的不同創作內容而發展

民族音樂作品中的“意韻”的形態架構是通過整個音樂作品的內容和演奏方式等來表達的。在民族音樂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會通過用獨奏方式、合奏方式以及重奏方式等來表達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并且通過不同的樂器選擇,不同的組合方式,或者不同的演奏方式等對作品的表達力度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影響整個民族音樂作品中“意韻”形態架構。同時,創作家在民族音樂的創作過程中會在自己的思想情感中加入適當的具體想象,從而為創作者提供情景意韻形態的架構基礎。在民族音樂的創作過程中,創作家需要有豐富的生活經歷,能夠對事物進行充分的表達和描述,并且需要創作者有較高的音樂素養和音樂感悟,能夠在音樂中發現更多的創作思路,能夠通過豐富的音樂選擇,在不同時代和不同的作品內容中表達其音樂“意韻”形態架構,向大眾展示民族音樂的特點和時代的精神。

(三)“意韻”形態架構會隨著作品的不同創作地域而發展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大融合的家庭,在不同的民族中,不同的地域里,生活著不同的民族,存在著不盡相同的民族生活習俗和民族語言等,形成不同的民族音樂和不一樣的民族音樂文化。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在民族音樂創作中,應當充分把握不同地域發展中民族音樂多樣性的特點,使民族音樂實現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盡量受到大眾的歡迎,從而促進各個民族的音樂實現更為長久的發展。例如,深情、嘹亮的地域歌聲特點一般屬于西藏地區,柔情、悠揚的地域歌聲特點一般屬于湖湘地區,因此,要十分重視在不同地域發展中的民族音樂創作特點對作品中的“意韻”形態架構的重要影響。

四、“意韻”形態架構在民族音樂創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民族音樂創作中所指的“意韻”形態架構既包括民族音樂作品中的作品觀念,又包括民族音樂作品中的意識形態。其中,“意”是指創作過程中的特定指向,“韻”是指在創作過程中的特定風格和特定情韻。綜合來將,“意”是要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準確把握語言的表達,準確掌握語境的表達;而“韻”是要求創作者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在作品中傳達出“可感受卻很難充分表達”的東西,我們可以稱之為“韻”,即作品的核心和靈魂。

(一)對“意韻”的認識和了解不到位,從而影響“意韻”形態架構的進一步開展

在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未能正確分析“意韻”的形態架構,對“意韻”形態架構的認識和理解存在偏差,這就使得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未能通過“意韻”形態來充分表達自我的真正思想情感。在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過程中,不僅是創作者個性和思想情感的展示,當然也受到創作者所處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社會形式等多種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造就了作曲者的作曲風格和曲風韻味。大眾所接受的音樂曲風風格也因此具有規律性,隨著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長期的影響以及歷代的傳承和發展影響,形成了一種固定方式的傳承和繼承,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韻律形態結構,這也是大眾對整個民族音樂韻味的傳統認知,創作者們根據這種“可感受但又不能具體指明”的規律韻律形成了一套適合大眾的民族音樂“意韻”形態架構。

(二)在民族音樂創作中,藝術的文化傳播特點并沒有在整體的音樂作品中盡可能地表達

大眾對音樂韻味的認知存在一定的規律性,但創作者在民族音樂創作中“意韻”的形態架構卻未能跟隨大眾的審美,這就可能使得音樂作品的“意韻”形態架構不能代表大眾。這樣就會出現創作者對“意”的把握程度不夠明確,使得整個音樂作作品中的“韻”失去大眾化,使得創作者創作的“意韻”形態架構脫離現實社會和人民對音樂作品的學習、欣賞和理解,也不利于民族音樂的長久發展。

五、“意韻”形態架構的開始與發展過程

在我國民族音樂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相當出色的老一輩民族音樂作家, 如蕭友梅、黃自、趙元任等,他們在民族音樂創作過程中一直秉承著自己的理念,即按照自己的“意韻”形態架構進行音樂創作。這些老一輩音樂作家,他(她)們大多有過國外的教育經歷,在西方的音樂教育中,他們不斷吸取其中的精髓,不斷提高,具有相當豐富的作曲技巧和作曲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創作風格并沒有被西方的作曲特點所徹底影響,而是能夠矢志不渝地堅持中華民族的特色。這些優秀的老一輩作曲家明確自己的根和源,能夠明確自己屬于哪里,來自哪里,應該為哪里服務,這是我們后一代的年輕作曲家應當學習和借鑒的,也是我們在民族音樂創作過程中值得去反思的地方。

民族音樂的創作是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觀察生活中的不同層面,吸取“意韻”的成分,使得創作者能夠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使自我的心靈得到升華。創作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將其內涵更充分地向外延伸,綜合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地域差異、語言差異,創作出能被廣大聽眾欣賞的民族音樂作品。由于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等,會造就不同的語言文字和不同的文化,這也就出現了不同的音樂創作理念。在音樂審美上,不同民族擁有不同的標準,因此會形成與本民族特色、生活和內涵相符的音樂創作特點,并隨著一代又一代相傳,逐漸演變成一種固定化、模式化的音樂語言表達。而且還可能存在的是,一個民族會不接受另一個民族的音樂形態、音樂審美等,因此很難達到預想的民族的、地域的獨特味道。

六、在“意韻”形態架構形成過程中的想象的范向性與具向性特性

民族音樂作品自身的特點在“意韻”的形態架構上有“范向性”與“具向性”兩大特點?!胺断蛐浴笔侵冈诟袘献髑覍撟髯髌返膭撟骼砟畹亩嘀匦院投嘞蛐?,也就是指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對整個“意韻”形態架構的認知和取向的不同。不同的創作家會因地區的差異、民族的差異、場景的差異和歌詞歌曲的差異等,從而導致其對音樂“意韻”形態架構的理解和想象都不相同,這是因為即使是在同一民族中,仍然存在著地域的細分、族群的細分而造成的音樂形態的細分,以及不同創作者因其所接受的不同教育造就了其不同的思考方式。對于作曲家而言,“意韻”形態架構的“具向性”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它可以將音樂作品中的內容、民族、地域、場景和情景元素、民族元素、地域風格等體現出來,而且,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風格形態也可在這其中表達出來;其次,可以用于把握人物的性格氣質和韻味形態,從而使觀眾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真實體驗?!熬呦蛐浴钡捻嵨兑舱求w現于此,能夠將人物的喜怒哀樂等都表現于此,并產生共鳴,這也是民族音樂創作過程中的趨向性的體現。

對于民族音樂而言,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意韻”形態架構,這其中可能包括抒情的、活躍的、愛戀的、歡樂的、深沉的等。人類的許多思想情感可以通過在音樂作品的創作和欣賞過程中表達出來。我們可從老一輩的音樂作曲家的作品中感受到創作者的不同情感。不同的地域風格會把聽眾帶入到一個不同的風情中去,讓不同國籍、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民眾能夠感受音樂中創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具體到每個作品中所描繪的地域、民族等,使聽眾在音樂作品的描述中領略作品中的“意韻”形態架構。例如,捷克的斯美塔那在《我的祖國》中的悠揚旋律,使聽眾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去想象和感悟東歐美麗的風光、廣闊的原野、雄峻的山川以及壯美的河畔。我國的老一輩藝術家馬思聰先生,在《思鄉曲》中同樣用優美和諧的曲調,在欣賞旋律的過程中,可以想象祖國的大好河山,同時也表現了老先生對祖國故土的無限熱愛和懷念,纏綿且悠遠的音樂曲調使我們充分理解和感受藝術家當時的思想情感。歐洲的貝多芬在《英雄交響曲》中通過對歐洲民族英雄的充分描述和具體描繪表達了對這些人物的無限熱愛和崇拜之情。我國的老藝術家辛滬光在《嘎達梅林》中通過對“嘎達梅林”式的蒙族民族英雄人物具體化描述以及氣質方面的渲染,將聽眾帶入了身臨其境的感覺。民族音樂作品中“意韻”形態架構是根據作曲家的民族生活、文化層面、精神層面以及不同事物的特點指定的變化而變化的,以其為重要基礎,不斷發揮、不斷創新,從而完成民族音樂的創作。

七、在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意象”和“意韻”的不同發展階段

創作者在進行作品創作時,首先需考慮作品內容的風格定位,其次是創作技巧、方法和手段等。民族音樂創作者在整個創作過程中,要在具有一定的創作意圖基礎之上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經歷、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對于各民族音樂的不同印象為基礎,融入自我的不同感受,進行再次的組織,通過不斷的自我組裝,從而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這一過程中涵蓋了在整個民族音樂創作過程中的的創作理念和萌動過程。各個特定環節包括:作曲家所在的地域的特點、生活的民族的特點,以及所處的不同情境的設定等環節,缺失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完整的?!耙庀蟆笔侵冈陬^腦中意境存在的并隨時可能會把事物轉化成藝術形象的一種意識,而“意韻”在需要在“意象”構成之前就確定和完成的。

(一)內容形式上的選擇

民族音樂作曲家在對所要完成的作品的前期設計中,應當考慮很多方面,包括:在作品中想要表達內容、采取的題材方式 、作品題材的規模以及作品的表達形式等。在大型樂曲方面和中型樂曲方面,都存在著多種組合方式。種種這些都是民族音樂作曲家在確定創作內容之后在自身音樂素養的基礎之上通過“意韻”的形態架構的基礎之上完成的,因此,最終的結果會因作曲家的不同而不同,這也就使得不同的音樂作品中會出現對“韻味”形態架構的不同理解和詮釋。所以,在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個,可以同類同意,但不可同形同類,內容會決定其作品的形式,不同的形式會通過影響“意韻”形態架構影響音樂的作品質量,“意韻”形態架構又可以進一步影響音樂作品的最終表象。

(二)屬性上的選擇

一部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需要選擇正確的“意韻”形態架構,根據民族生活習慣、民族民風定型、民族的不同語言從而選擇不同的音調元素、不同的節奏元素以及不同的旋律特點等,并且在創作過程中,還需要作曲家構建與之相符的意象圖譜。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語言,自然產生了不同的民族音樂表現形式和風格特性。其中,蒙古族的民歌舒展、遼闊、粗獷,維吾爾族的民歌熱情、奔放、豪放等。民族音樂創作者在民歌創作時會更多地抒發對新生活的喜悅極及對家鄉的美好祝愿,從而感受到各民族對祖國和家鄉的一片深情與熱愛。

(三)地域屬性上的選擇

在民族歌曲的創作之初,最開始影響的因素是地域的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會造就民族曲風的顯著差異,西北高原的音樂風格和江南漢族的音樂風格迥然不同。因此,作曲家在作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一區別,更準確地捕捉到與之相匹配和一致的音樂風格。

(四)情景描繪上的選擇

民族音樂的表達是抽象的,其情景的描繪也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但在音樂的創作過程中,其包含著作曲者的生活體驗和積累。因此,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會把自己設身處地放到這個情景之中,將“意韻”和“意像”具體化,更加生動形象地呈現在聽眾面前。

(五)時代背景下的選擇

不同的時代背景深刻地影響著創作者的創作思想,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有著不同民族靈魂,存在著不同歷史時代,不同政治、經濟、文化與人文色彩,以及不同時代下的人物性格等。所以,在創作過程中,需積極迎合新時代的額觀念和新時代的眼光,加以運用創作手法上的創新,從而向外界展示新中國,民族音樂作曲家的氣概和風姿。

八、在進行民族之路發展的過程中,發揚揚民族之“韻”的精神

中華民族建設之路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要充分發揚和宣傳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傳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大業的核心領導精神。中華民族音樂如果想在世界民族音樂界有一定的地位,就必須要以中華民族精神為重要根本,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實現不斷創新和發展,能夠賦予傳統民族音樂作品新時代的民族精神,并能夠體現在民族音樂作品的“意韻 ”形態架構上,從而助推我國的民族音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有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

因此,在民族音樂的創作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時代發展的多重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在層次上結合不同音樂元素,在形式上綜合蘊含,用不同的音樂表演曲目。使得民族作曲家秉承“民族性”意識,在其生長條件、生活條件、生活閱歷、所受教育程度、自身素質等的綜合影響下,把民族音樂創作升華為一種更高層次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氣節”,這樣才能使民族音樂創作擁有更加長久的生命力。

九、結語

中華民族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在民族音樂的創作過程中起到了深厚的影響作用。在音樂創作過程中,民族文化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從而達到豐富音樂創作中“意韻”的作用。作曲家在音樂創作時,主要的組成部分包括民族定向、曲風定向、風格定向以及對這些的思考,它既包含到了作品的形象又表達了作者特定的心理活動。因此,在作家創作過程中,作曲家所受到的民族生活中的習慣、宗教信仰以及所處的環境等都會在其創作的作品中有所體現,這些都潛移默化影響到作者,從而融入到作者的作品中去。這一關鍵部分是作曲家完成作品的必經之路,是作曲家通過作品中表達思想感情的最有利部分,將其稱之為“意韻”形態架構部分。 民族音樂家在進行音樂創作時不能一蹴而就,音樂作品中的“民族性”和“意韻”的形態架構也是很難從一開始就達到的,這就需要創作家在自身的生長環境、自身所接受的教育條件,在生活的磨煉、經驗、閱歷以及長期對整個民族情懷和意識的不斷培養中積累而來。將音樂創作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充分融入到其中,并且結合時代的創新性,這更是這個時代下創作家的責任使命。作曲家創作的作品在立意上必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否則將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實體,必然會被歷史淘汰,不能被人們所記住??v觀如今的民族音樂教育,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缺少對音樂作品中“意”的部分掌握和對“意韻”的整體性把握,這也是需要我們反思和解決的問題。作曲家受到的知識教育和民族氣節都將在其創作的過程中充分融入到作品中去,這也是每個偉大音樂作曲家的優良品質,從而才能進一步地保證民族音樂的經久不衰,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彌新,擁有更為持久、更為鮮活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陸建業.論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意韻”形態架構[J]. 黃鐘,2011(03):71-78.

[2]姜濤.論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意韻”形態架構[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222-223.

[3]張熙瑩.論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意韻”形態架構[J]. 音樂大觀,2012(07).

[4]李芳.探析民族音樂創作中的“意韻”形態架構[J]. 音樂創作,2016(06):137-138.

作者簡介:付鵬(1961—),男,漢族,云南屏邊人,畢業于云南藝術學院,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猜你喜歡
形態民族音樂創作
在高一年級音樂教學中深化民族音樂教學的實踐
Jazz
論高校音樂教育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地位與作用
傳統文化與民族音樂的重構研究
中西民族音樂在多元世界民族音樂中的地位探析
芻議漢字設計的形態語義學
戰斗精神的五個要素
建筑設計基礎教育中“體”與“空間”形態的自組織
“互聯網+”視域下的公益新形態探究
創作失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