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丹青大師畫筆下的“廬山圖”

2018-05-14 11:01天心
東方收藏 2018年11期
關鍵詞:廬山山水畫大師

天心

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的廬山 ,亦名匡廬、匡山。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其自古便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遍布皆有名勝古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篇章,以及浩如煙海的丹青墨跡。其中東晉畫家顧愷之所繪、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山水畫《廬山圖》,更是讓廬山成為了中國山水畫的策源地。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對其賦予美感境界的描述,并留下了眾多經典的傳世佳作。時至現代,以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張大千等為首的丹青大師,其畫筆亦能引領大家有如身臨其境般徜徉廬山,更能從他們的畫中獲得靈感,領悟到廬山自然與文化的真諦。下面就請讀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來欣賞他們畫筆下的“廬山圖”。

黃賓虹巧妙經營的《廬山五老峰》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從青城山中坐雨悟得筆墨的真諦后,遂畫風為之一變。甚至85歲的他一直筆墨耕耘不止,探索不止。此幅著錄于榮寶齋出版社《近百年書畫家印鑒》中的《廬山五老峰》(圖1),仿佛又把我們帶回九江之上。江上漁帆,徐徐駛過五老峰下,山下屋舍儼然,應是白鹿書院。書院依山傍水,背靠的就是壁仞千尺的五老峰。峰上林木茂盛,郁郁蔥蔥。此作于1948年,時年黃賓虹85歲。據我國著名美術史論家王伯敏回憶,當時黃賓虹剛從北平南下,回到杭州,此為畫家在棲霞嶺寓所中所作。

此作右上角,有畫家“遙望廬山五老峰,九江秀色繞云松。微茫欲識圖中意,迭讞層巒翠萬重”的題識?!皥D中意”是何意呢?觀畫琢磨,筆墨之外、圖中之意為概透、虛實。大凡繪者皆知“實處易,虛處難”,用積墨法畫山水易得黑、密,而難以透、潤,這就是黃賓虹的高人之處,既渾厚又能華滋。另一要害之處是畫家善于布白,如同圍棋中的棋眼一般。此作的布白從右上方山腳下流入,經橋洞而下往左處折回,此為主線。兩條輔線分別經過兩叢樹,雖是云氣,實為分割畫面,將畫面分成前中后三個層次。其余則有零星幾個白點,作為呼應??梢娊洜I之巧妙,如此則使云氣流動,畫活了此作中的“繞”字。

劉海粟心曠神怡的《廬山青玉峽》

1993年,有關部門領導為了請劉海粟題寫廬山南大門的“廬山”兩字,專程去香港拜訪了已是98高齡的大師。來人帶去的廬山名人別墅老照片經大師用放大鏡仔細察看,還認出了那是1936年他第一次上廬山寫生時,曾經下榻位于東谷脂紅路的一棟別墅。當時大師興奮異常,并隨即著家人研墨創作了山水畫《廬山含鄱口》,且揮毫題下了“廬山”“匡廬之巔”。多次游歷廬山的大師,對匡廬懷有濃厚的感情。1936年,當時40歲的大師剛從歐洲各地舉行完畫展,在斬獲極高贊譽后游歷歸國,被任命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校長。被廬山氣象萬千的壯美風景所陶醉的大師,一上廬山便白天到處游覽、寫生,夜晚于別墅整理、繪畫,并嘔心瀝血地創作了一批廬山圖。1937年,沒有絲毫減弱創作激情的大師,再次登上了廬山。

1956年,再次登臨廬山的劉海粟已是華東藝術??茖W校校長。當時的廬山文化館還專門收集了大師的《廬山含鄱口》《廬山飛瀑》《廬山云?!返燃炎?,特地為大師舉辦了廬山題材畫作展。廬山之美,瀑布居首,而青玉峽是其中一大景點。為此劉海粟特作了《廬山青玉峽》(圖2),作品現藏于劉海粟美術館。圖中的青玉峽峭壁深潭、飛瀑流泉,令人心曠神怡。

吳湖帆煙云氤氳的《廬山東南五老峰》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無論是技法還是理念,吳湖帆的山水畫創作均變化顯著。大師的作畫手法從過去的足不出戶、師法古人墨跡為主,逐步轉化為悉心觀察生活、參考現實情形、從實景中提煉寫生的創作方式。同時還對西畫的光色效果進行了借鑒,并由此創作出一批極富生機新意的佳作?,F藏于中國美術館、大師水墨青綠結合之山水畫《廬山東南五老峰》(圖3),即為大師的理想與現實結合之佳作。

吳湖帆擅于用色的特點,在此作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大師因生長江南、家藏巨富,故其筆下的江南風韻洋溢著明媚秀潤;就算是用重彩顏料青綠、朱砂,也沒有一味追求富麗堂皇,而是自始至終地遵循“粉絲”董其昌“古雅秀潤”的審美趨向,并以“韻味”取勝。從此作的用墨設色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特征。同時大師山水畫的一個亮點,是煙云氤氳的渲染,這從此作中廬山五老峰上端的云煙明滅、中下部的飛瀉瀑布即可見一斑。而且這種對技法、火候把握要求極高的絕技,不是吳湖帆這樣的大家還達不到這種水平。

傅抱石氣吞山河的《廬山詩意》

傅抱石早年的山水畫,以師法古人為主,上世紀40年代則形成了氣勢磅礴的獨特畫風。上世紀50年代,大師開始研究毛澤東詩詞,并用他慣用的表現文學方法,將毛澤東詩詞移入到自己的畫面中,且仍然維持了自己既有的山水畫風格。上世紀60年代,大師創作的毛澤東詩意畫時代感更強、更具有裝飾性,并且筆墨更瀟灑雄健、畫風更自由奔放。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在新山水畫中獲得了特殊的地位,得到了少有的重視和廣泛的影響。

此幅著錄于上海書店出版社《中國近現代名家集——畫苑集珍》中的《廬山詩意》(圖4),正是作于上世紀60年代。畫中大師既沒有對廬山的細部進行描繪,又沒有表現他登廬山的過程,而是站在一個與廬山比肩的高度,采用一個獨特的視角,以毛澤東詩詞中的“一山飛峙大江邊”詩句入畫。同時大師為表現夏日廬山的山體,使用了一大塊不規則的墨團,這是他水墨技法的精彩呈現,從而令畫作整體顯得深邃雄偉。由于大師善畫雨景,因此畫面的上部大半空間,還用了極淡的墨色,以此表現了毛澤東詩詞中恢宏的“熱風吹雨灑江天”景象。此作還可見傅抱石在表現毛澤東詩詞意境的時候,往往從大處著眼;雖畫幅不大,卻氣吞山河,直抒詩詞精髓之意。

潘天壽雄奇壯闊的《無限風光》

指畫又稱指墨畫、指頭畫,其創始人為清代畫家高其佩,而現代丹青大師潘天壽,則發揚光大了指畫這種藝術。因他那深沉質樸、剛直倔強的性格正適合指畫技法創作,故以粗放取勝的指畫充分表現了他胸中的浩然之氣。且其繪制的指畫所具之獨特古拙與沉郁意韻,非普通毛筆能替,并成為了中國指畫史上最杰出之成就。

畫家于1963年創作、現藏于潘天壽紀念館的丈二圖軸《無限風光》(圖5),就充分利用了指畫藝術將廬山的暮色、亂云、險峰、勁松,表現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尤其是作為圖中主體的勁松,不僅“柯如青銅根如石”,而且“松針仿佛鐵鑄成”,不失為力與美的高度結合。而配以巉巖的山石、迂回的山徑,再加上廬山下淙淙的流泉,亦襯托出廬山的險峰高遠。另外圖中右下方有題識“偶作指畫,氣象在鐵嶺(高其佩)清湘(石濤)之外矣”,乃畫家對此作的自評,可見其為潘天壽的得意之作。指畫畫壇有云“其佩開其端,天壽登高峰 ”,繪出了廬山雄奇壯闊的氣象與境界之《無限風光》指畫,即為明證!

應野平詩畫合璧的《毛主席登廬山詩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讓步入不惑之年的應野平全新拓展了其藝術歷程。從此大師貼近時代,深入生活,面向大眾,進行了多樣化題材與表現力的創作。1963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畫家創作以毛澤東詩詞為題材的作品。大師在精讀毛澤東詩詞,瀏覽了大量黨史、軍史的情況下,利用他游歷名山大川的觀察心得,創作了許多充滿詩情畫意的毛澤東詩意畫。

《七律·登廬山》是毛澤東1959年的詩作,而現藏于上海海派美術館的應野平作《毛主席登廬山詩意》(圖6),則著力表現了祖國錦繡河山及建設成就。此青綠著色的畫作,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糅為了一體,其勾勒遒勁、情景交融,尤其是詩畫的合璧,更是令人心馳神往。再配以行草題書毛澤東七律詩,可謂詩、書、畫相得益彰。為了準確地表達詩意,畫家用筆走龍蛇的有力線條,長短穿插有序,皴擦厚重自如,將廬山山峰畫得高大險峻,氣勢如虹;林木極顯挺拔,前后呼應,郁郁蔥蔥地透出了廬山的無限生機。

吳冠中中西交融的《廬山》

吳冠中在著錄于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吳冠中全集2》中的油畫《廬山》(圖7),沒有強調廬山奇險高聳的山勢,而是以果決、有力的筆法,表現極為特殊的一角,讓觀者透過前景中四棵交錯枝枒的綠樹,來一探廬山雄偉、秀麗的景色。此觀察視角的獨特,使得常人生活中眼見的山色一景得到了鋪陳,并讓觀者多了分臨場感,多了分與他并肩共游的想象。這樣的視角,不僅沒有浮夸與虛張聲勢的辭藻,而且還可感受一股油然而生的親切感。

同時大師對于《廬山》前景樹木的刻畫,承襲了石濤的用心感受,觀察了每一棵樹的身段、體態與其性格特征,并在圖中透過不同受光的角度、高低參差的姿態、色彩豐富的變化,令樹木產生了跌宕、崢嶸的運動美;且以畫刀精刮出樹之風骨,以墨黑入綠樹,透露了雄健的書法筆力與匠心獨運。畫中的房舍錯落在中景的山谷中,并延伸到遠景的廬山山頭上,一抹抹橘紅的屋頂,隨著空間的遠近有著大小的變化,將生動的韻律注入畫中,亦拉開了景深的距離,融入了西學的透視處理。紅瓦與青綠山脈的色彩對比,流露出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建筑風情與東方的色彩美學。在此中西藝術的特點自然地交融,創發出新的生命。

宋文治生機勃勃的《廬山飛瀑》

無論是游覽風景,還是常居家中,宋文治都時常借助繪畫作品的主題與意境,以此表達自身的心境與感受。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盛譽的廬山,自然更是宋文治多次飽覽山水勝景之地。他還時常借助映像里的廬山,來抒發自己心中恬淡寧靜的韻味。同時大師特別喜歡畫廬山的瀑布,并反復創作了類似題材。誠如著錄于《歷代名家畫廬山》中的大師作《廬山飛瀑》(圖8),其云煙彌漫,蒼松屹立,瀑布傾瀉,一派“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恢宏、磅礴氣勢,盡收眼底。

繪畫廬山的佳作,古往今來舉不勝舉,其中五代荊浩的《匡廬圖》、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均為當中最著名的佳構。不過他們突出的是廬山秀美的一面,而宋文治的這幅《廬山飛瀑》,卻以俯瞰的視角,選取了更高的視點,全面展現了廬山雄奇的一面。作品完成于1976年,時年58歲的宋文治正值盛年。畫作中近景和中景間,點綴有數株紅樹,使得畫面生機勃勃。瀑布之上隱現細流急湍,交代其來源,瀑瀉霧起,煙云縈繞,觀者似乎可以聽到流水轟然的聲響。大師還以石青、石綠渲染山石,與水墨溶滲,情調古厚沉郁。且作品筆墨酣暢、氣韻生動,蒼翠迷茫中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生機和氣韻。

謝稚柳豪邁恢宏的《廬山高》

謝稚柳早年的繪畫,受陳老蓮的影響最深。中年以后則多畫工筆花鳥、山水兼人物、走獸,受宋元繪畫的影響較大。其用筆雋秀、筆法精致、設色雅艷,畫作廣受好評。1969年始,大師為完善他的個人風格、升華他的成熟畫風,又開辟了他的繪畫研究新領域:“落墨法”。美術評論家評價大師的山水畫“追摹古人得高趣,別出新意成一家”,此言不虛。

此幅著錄于美術家出版社《謝稚柳、陳佩秋畫集》中的《廬山高》(圖9),是大師1979年創作的。畫作中的廬山筆墨蒼雄,設色明麗,恢宏豪邁,充滿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作品近景的處理,是以山巖、蒼松、盤石的描繪入眼,配以人文化的、隱于林木深處的寺廟,來進行勾勒、點厾和皴擦;不過墨色與青綠的潑染疊壓,則處理得更多,并以成片青綠重色與斧劈皴染比襯滲透,完美彰顯了廬山的雄俊詭異與崢嶸瀟灑,同時給人以渾厚壯觀、氣勢恢宏的強烈感受。而作品對遠景的處理,則于水墨淋漓之處,以留白的江面、獨行的小舟、仿佛從沉睡中透出氣來的村落和平原,來進行對角構圖;并在煙霧朦朧、清新明潤的氣格下,表現了廬山周圍一片安寧的詩情畫意。

張大千蒼莽瑰麗的《廬山圖》

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張大千作《廬山圖》(圖10),其上青綠水墨淋漓、輝映交融,整體宏偉壯觀、磅礴大氣。全圖從左上部水天一色的鄱陽湖、廬山含鄱口繪起,引領觀者自鄱陽湖進入云氣輝映的廬山之峻嶺崇山。其中左上角不見彼岸,江水浩浩淼淼。而圖上部變幻無常的廬山峰嶺,層層疊嶂,逶迤起伏。圖下部的古木,森然茂盛,郁郁蔥蔥。圖正中有一飛瀑,紫煙繚繞;兩側的屋宇、樓閣、茅亭、小橋等建筑,若隱若現,隨處可見。全圖云霧縹緲、壑底生煙的廬山山中,峰上密林重重,還可時隱時現后面的峰巒;而峰巒林木細密、虛實的煙消云散處,大師則有如黑云蔽日般地潑重墨和重彩,處理得既虛又實。

這幅大師晚年獨創的潑墨潑彩法作品,與其一般畫作不盡相同。觀者可見圖上皴擦厚實、勾勒精到、點染凝重的群山叢樹,與潑墨、潑彩形成的云霧虛幻交相輝映,使得《廬山圖》更顯得蒼莽瑰麗。而大師在圖左上方的“從君側看與橫看,疊壑層巒杳靄間。仿佛坡仙開笑口,汝真胸次有廬山。遠公已過無蓮社,陶令肩輿去不還。待洗瘴煙橫霧盡,過溪高坐峨嵋山”自題詩,亦說明大師雖然沒有真正去過廬山,卻把廬山作為自己絕筆圖作的原因??梢姀]山之美早在大師胸中醞釀,而《廬山圖》則是大師意中的廬山及心中的祖國山河。

陸儼少鮮活生動的《廬山香爐峰》

清新雋永、古拙奇峭的陸儼少繪山水畫,不僅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審美情趣,而且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郁勃之氣,更有一種行云流水般的風發意氣。其作不管是遠觀還是近視,皆為一種別具一格、引人入勝之景。特別是大師那神奇的筆墨、靈變的意韻、獨創的風貌,更富有一種獨特的美感、高品位的文人氣息。大師的山水畫源于生活,卻不僅僅是自然生活中的形象,而是一種概括與提煉后的對象化。同時在從傳統向現代邁進中,大師的山水畫還極具強烈的時代感,達到了“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術境界中新的升華。

這幅著錄于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陸儼少畫集》中的《廬山香爐峰》(圖11),畫作中煙霧彌漫、浩渺空曠的大江之上,廬山那雄健的香爐峰偉岸陡起;而空靈的江面與雄偉的山巒,卻與之形成了巧妙的虛實對比。遠觀,可感受險峻黑黢的山巒氣魄宏大;近視,又見樹林茂密華滋,綿延的盤山公路上大巴奔馳,遠處江邊赭石色染出高樓佇立的九江縣城。廬山山體橫踞畫面上大半位置,以磅礴的氣勢巍然遮天蔽日,高壓在九江城之上,表現了陸老在初見廬山時的印象,也凸顯了廬山山體巍峨浩瀚的氣勢,充滿奇趣。此作中“勾云”“留白”“墨塊”等 “陸氏山水”的典型技法皆運用自如,畫面雄健老辣、古拙奇峭,是陸老成熟期的佳作。陸老曾作系列以廬山景觀為題材的作品,如《廬山姊妹峰》;而作幅《廬山香爐峰》卻不僅是表現廬山風光,而是少見地以城市景觀入畫,表現城山之對比與廬山之印象,畫面更為鮮活生動,富于時代生氣,甚為罕見。

黎雄才矚目咫尺的《廬山五老峰》

擅長巨幅山水的黎雄才,其特點鮮明的畫作氣勢渾厚、自具風貌,而且境界曠達深秀,筆法生辣勁健,在國內外享有“黎家山水”的盛譽。這幅著錄于人民美術出版社《黎雄才作品集粹》中的《廬山五老峰》(圖12),用筆純熟,氣勢宏大,五老峰雄姿盡收眼底。作品具有濃郁的揮寫之趣,其揮寫之間氣勢清曠絕俗,峰巒競秀,煙云氤氳,可謂矚目咫尺,意在千里。

大師在此作中真實再現了廬山五老峰的情景:錯落有致的高山樹木,小橋、飛瀑掩映在高山之中,在雄偉壯麗間又有一種人文景色。作品中五老峰的瑰麗,并不單純在于那些實景,更在于它猶如美麗的少女披上面紗那種含蓄神奇的美。那云氣氤氳、峰巒隱現、物景變幻、水流酣暢,更表現了廬山的秀美與靈動。而巍峨的群山、蒼翠的樹木,還巧妙地調節了畫面的黑白、虛實、輕重、濃淡的節奏感,營造出了新的意境和情趣。

縱觀以上現代丹青大師的“廬山圖”,讀者不難發現他們能夠以不同的藝術視角、不同的藝術形式,利用手中的神來畫筆,對廬山豐富的人文、飛峙的雄峰、多彩的瀑布、變幻的云霧等,進行了心靈的解讀與完美的描繪。他們獨具于慧眼,鐘情于心靈,物化于藝術,畫出了廬山的氣韻與精神,不得不令觀者拍案叫絕!

猜你喜歡
廬山山水畫大師
論南宋山水畫的藝術審美性
對話大師
夏日避暑
對話大師
對話大師
避暑勝地 大美廬山
程燦山水畫作品
張自啟中國畫——山水畫
廬山腳下泡溫泉
大師談翻譯永不讓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