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人好比“制醬”,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事業

2018-06-05 10:11李海林
今日教育 2018年4期
關鍵詞:醬缸醬料豆子

李海林

醬,最初并非調味品,而是一種食品。

傳說燧人氏作肉脯,黃帝作炙肉,成湯作醢(即肉醬)。其加工方法,大致上就是將肉研碎,用釀酒用的曲拌勻,裝進容器,然后用泥封口,放在太陽下曬若干天,待酒曲發酵,就可食用。

民間還有速成法,即將肉和其他料攪拌均勻后裝進容器,用泥密封,然后在地上掘一個坑,將容器置于坑中,上覆層土,燒干牛糞一整夜,第二天即可成。

后來,人們發現不僅肉類,凡草木之屬也都可以為醬,于是才有了現在用作調味品的醬。

小時候,我居于一江南小鎮。鎮上有一大型制醬廠,高高的圍墻,仍擋不住從那里面飄出來的陣陣香味。

大概是念三年級的時候,班上來了位新同學,他的爸爸即在醬廠上班。我隨著他,就可以隨意出入醬廠,看到了醬的整個制作過程。

醬廠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干凈。

一個大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與圍墻外判若兩個世界。豆子先要用水洗凈,然后用大鍋煮,煮熟后鋪在大的簸箕里暴曬。院子里用磚頭砌了許多臺子,臺子上一格一格,格子上放的就是簸箕。放眼望去,一片白晃晃的。

煮熟了的大豆是可以吃的,太陽下又放出一陣清香,我們難免想要進去拈幾顆解解讒。但同學爸爸是絕不允許我們進曬豆子的園子的。想吃豆子,盡可以在煮豆子的地方吃,但就是不能進曬豆子的園子里用手拈著吃?!安桓闩K了?!蓖瑢W爸告訴我們,“豆子臟了,就做不成醬了”。

做醬的豆子,不能沾一點臟物。

豆子經煮熟、暴曬之后,拌以佐料,則置入一大缸中,上覆以蓋,余則靜靜等候。豆子在佐料和高溫的作用下,獨自完成發酵的過程。

工人所需要做的,則只是看護。不讓貓狗鼠蟲侵入,不讓雨水滲漏進去。每天,工人會稍稍揭開蓋子,聞一聞。一方面是看看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正常,另一方面,其實是一種期待。期待那種醬才有的特有的香味,能如約出現。

我說教育如制醬,第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干凈的環境。

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專為孩子打掃出的一片干凈的天地。

在我的心里,教育首先是一個空間,把分散在各種復雜環境的孩子集中在這樣一相對純潔的天地里,暫時把社會上的一些污染源擋在校園外。

孩子有一個成長的過程,等到他成熟之后,他有了免疫力之后,再讓他進入社會。但是在他成熟之前,他的免疫力形成之前,他隨時都有被污染的可能。

教育的目的,首要的,是為他提供一個免除污染風險的地方。

曾經有一個理論,叫做“教育適應社會”。我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提出教育不是為了適應社會的,“教育是社會的堡壘”,它就是要與社會相區別的,就是為了抗御社會的不良侵擾的。

甚至,我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知道社會是不干凈的;如何才能讓孩子們知道社會是不干凈的呢?在孩子們尚未被社會污染的時候,讓他們在干凈的園子里待著,他們親身體驗著學校的平靜和干凈,他們今后走出學校,他們就知道了。

照我看來,這就是教育的使命。

如果教育就是為了適應社會,那干脆把孩子們直接扔到社會里去不就得了嗎?那才是原生態呀。

所以,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其實就是什么都不做,只是保持教育的干干凈凈就可以了。我們可以把這叫做“無為教育”。在教育的意義上,無為即大為。

現在教育存在的問題,就是所為太多,教育太想作為了?,F在教育變成了一個“無邊界”行業,社會的任何需求,最后都會擠進教育來,擠進學校來,擠進課堂里來。

其實教育的第一要義,就是讓孩子知道干凈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即可。事實上,擠進來的東西太多,里面就難免摻雜著許多骯臟的東西。

育人如制醬,要的就是干凈?,F在教育太“污”了。

我說教育有醬性,第二個理由,說的是:制醬的人把豆子洗干凈、煮熟后,他就不再直接干預醬本身的發酵過程。如果他過不了幾天就去扒開醬缸翻一回,等不及就再加點什么,還不行就再煮一次,那這缸醬基本就毀了。

但是我們看看現在的教育,根本就沒有等的概念,恨不得今天灌進去,明天就出醬汁。在許多教育人心里,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把孩子的身體和思想,都打碎了,放在一個模子里,使勁一壓,出來個精致的理想人。

現在的教育,其實就是干的這樣的事。第一是快,第二是直接掌控,第三是一個模樣。

教育還是學學人家制醬家的作派吧。

制醬家也不反對快,快總是好的,至少早出醬多出醬呀。但制醬家懂得,這個事急不得,急也白急,所以他們從蓋上醬缸蓋的那一刻開始,就把自己的心放穩了,把希望都寄托在醬料自己起性發酵上。

他們懂得,如果他們直接干預,直接拿棍子到醬缸里去攪,那就破壞掉醬料們的起性發酵,不僅無益反而有害。他們要做的,就是守護,防止不好的東西侵入到醬缸里去。他們相信,醬料是有性的,條件具備了,醬料起性發酵是個自然的過程。

我說教育要有醬性,就是要有耐心?,F在教育太急的。一天都不能等。教育是急的事嗎?教育是一個過程,它一定要有一個時間長度。

學生是種子,教育在向學生提供了土壤和陽光后,種子開始在陽光的作用下,吸取土壤里的養分。這個過程,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外界幾乎起不到作用。這個最普通的道理,其實是教育最大的道理?,F在的教育把這個最大的道理忘得一干二凈了。

那么制醬家是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呢?

不是的,制醬家要選料,不同的料,他就做不同的醬。第二,要為制醬準備條件,要有干凈的水,要有干凈的合適的醬缸,要有干凈的合適的醬缸蓋。第三,他要把豆子煮熟了,火候很難把握的。第四,要選擇有大太陽的日子,要讓醬料享受到充足的陽光。第五,是要防止不好的東西侵入制醬的場所。我們做教育的人要做的事,不正是這五樣嗎?

有人說,教育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事業。這到底是指什么呢?所謂優雅,其實就是說教育要干凈。所謂緩慢,其實就是說要等待,要順應孩子成長的節奏。而這兩點,正是制醬的兩個要求。我之謂教育要有醬性,是指:教育要干凈,教育要等得起。

育人如同制醬,對學生,少不了蒸煮,但終究還是要等待豆子自身的發酵。此教育之至理也。

作者系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校長。來源“新校長傳媒”,作者已授權

猜你喜歡
醬缸醬料豆子
夾豆子
腸粉
我和小豆子
醬缸臺
可呈現立體三維圖形的醬料碟
醬缸臺
方便衛生的醬料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