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佛寺建筑看中國人的宇宙觀

2018-07-23 07:25吳思瑩
藝術科技 2018年5期
關鍵詞:開元寺大雄寶殿建筑

摘 要:建筑是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同時也可以傳達出一個民族的信仰建構。中國的寺院建筑大多氣勢恢宏,形制上也有許多相似性,這和古人對天地宇宙的認識有著很大的關系。通過對泉州開元寺的考察,本文將分析開元寺中大雄寶殿的外部建筑裝飾和內部構造特色中體現的中國人的宇宙觀。

關鍵詞:開元寺;大雄寶殿;宇宙觀;建筑

東漢的高誘對于宇宙的解釋是:“宇,屋檐也;宙,棟梁也?!痹诠湃丝磥?,宇宙就是房屋宮室的意思,之后“宇宙”才衍生出“時空”這一概念。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以來,和中國傳統的信仰體系——儒教、道教以及豐富的民間信仰融合發展。雖然中國的佛教建筑中也引入了古印度中佛教建筑的樣式和特色,如佛塔和須彌座,但佛教寺廟在總體上還是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建筑風格。

1 總體建筑結構與“蓋天說”

從總體的建筑形制上看,大雄寶殿體現了天圓地方,人居天地間的樸素信仰。天圓地方或“蓋天說”宇宙觀大致起源于西周時期,有“天以圓覆,地以方載”的說法,在戰國末期和漢朝則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理論。大雄寶殿基座是四方形,象征方正的地,而屋頂是凹曲屋面,象征“天圓”。凹曲屋面是中國獨特的建筑風格,即屋頂向內彎曲而非向外凸出。從審美的角度來說,這種凹曲屋面呈大鵬展翅之狀,具有動態的美感;從實際的效用來說,“上反宇以蓋載,激日景以納光”,班固認為反宇的屋面既可以遮陽,又有良好的采光效果。李約瑟認為凹曲屋面還可以減小風壓,且利于排水。隨著社會的發展,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逐漸倫理化,從而衍生出“規天為圖,矩地取法”的說法。建筑形式上就以凹曲屋面來表示圓,象征天和規,而下方則采用四方的臺基,象征地和矩。由此可見,天圓地方宇宙觀從屋頂的曲線和臺基的直線中表達了出來。

2 對天的崇拜與信仰

天圓地方宇宙觀將整個寺廟建筑劃分為具有象征意義的三個世界——天界、人間和地府。其中房檐屋頂是雕刻裝飾極為豐富的部分,這種多樣的造型體現了人們對于天和天界的追求。大雄寶殿的屋頂是重檐式歇山,第二層是整個建筑中最高的地方,同時也是最接近天的地方。在正脊的正中心有一座五層高的六角塔,雖然塔的建筑形制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但中國的天地陰陽觀影像了佛塔的發展,在屋脊上裝飾塔,是在天圓地方宇宙觀的基礎上表達對天的崇拜。中國古人用二進制來理解天地,《易經·系辭傳上》中用數字對天地進行劃分:“天一,地? 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碧煸谏?,向上發展要用代表天數的奇數,因而層數為五;地在下,在平面展開要用代表地數的偶數,因而平面的檐角為六。奇數代表天地創生的開始,而偶數代表天地創生的終結。這種數字和塔的造型結合,賦予了建筑新的象征意義,從中可窺見古人對天地衍生和幻化的想象,以奇數層層層上升的塔來表達想要接近天的渴望。此外,在房脊上的塔也體現了大宇宙與小宇宙的結合。古人認為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在道家的內經圖上,人體的內部被想象成一幅山水畫。整幅圖由下至上,從牧童入山到最頂部的山區,是一個塔或葫蘆的形狀,最頂端代表元氣匯集的地方,是最接近或可以到達天和道的地方。在屋脊上設立塔,就把小宇宙和大宇宙相統一,體現出古人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除了塔的雕像,正脊還裝飾了五條龍,正中央有一條黃龍托著塔,兩側的龍都栩栩如生,向著塔的方向,好似在追逐中間的元氣。龍在中國的民間信仰中是可以通天的神獸,佛教中也有與龍相似的神獸,是佛法的護衛守持者。在屋頂上裝飾龍傳達出了人們對天的崇拜和信仰,此外,屋脊上龍的數目為五,排布呈對稱狀,融合了古人對“地”的認識及相對應守護神的信仰。在天圓地方宇宙觀中,地被劃分為九州,其中東、西、南、北、中五方是正方位,這五方由五帝和五神獸統御。五條龍此時就象征了五方。在對應“帝”和神獸的統治之下, “天”與“地”兩個概念借助“神”統一了起來。在中國人的信仰模式中,每方都是有固定的神明統治的,這些神明來自“天”,因此,人們對天地的崇拜信仰轉變為對具體神明的信仰,由此構建出多神信仰的模式。

3 神明世界的想象和不同“界”間的融合互滲

建筑的主體部分,即屋頂和臺基中間的空間,是人主要信仰的表達場所,是人表達對神明的崇拜、祈求神靈庇佑的地方,也是古人對神明和天界的想象。大雄寶殿內供奉的主佛是五方佛,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五方佛的概念雖源于印度,但和中國傳統的五方觀念契合。除了供奉主神之外,還供奉了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菩薩以及佛陀的弟子迦葉和阿難,但他們的塑像明顯要比五方佛小。在殿內兩側,左有關公,右有韋馱護法。由此可見,中國人構建的神明世界也是有等級次序的,神像的排布和大小都是對天界秩序的想象,且不同神佛所掌管的人間事宜也不同,例如,不同的方位佛所庇佑的是不同的方域,因而一個寺廟中常常供奉多個神像以滿足人們的不同信仰需求。神明的世界除了有和人間相似的秩序之外,古人還對神界進行了美好的構造。大雄寶殿的斗拱上有二十四尊飛天,飛天來源于印度佛教,是天界的代表,也代表了二十四節氣。飛天在斗栱上,居于大殿的上方,他們手上或執傳統的中式樂器,或拿文房四寶,傳說他們負責在佛講經的時候奏樂舞蹈,這些飛天雕塑是神界和諧美好元素的象征。對神像的雕塑、擺放,以及在佛殿里的裝飾,都體現了古人用現實世界的秩序創造神明世界,并將信仰寄予神界的和諧愿景。

在大殿中構建神明及神明的世界,還反映出古人認為神界和人界是存在于一個世界中,可以互通的。人們祈求、敬拜佛像及神像,并獻上供品,體現了人與神的溝通是建立在“信仰”與“禮”的基礎上的,人可由心靈和神進行直接的交流。在此觀念上,神界被建立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上,兩者借助信仰活動而密切關聯相通。在中國人的宇宙觀中,神界和人界不是獨立且割裂的體系,而是相互融通、互相依賴的關系,神明需要人提供的“禮”,而人需要神完成自己的愿望。神殿就是人神溝通、人界和神界互通的地方。

不只神界和人界可以互通交流,中國的民間信仰還認為分別居住于天界、人間和地府中的神、人、鬼也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在大雄寶殿的屋脊裝飾中也體現出了“神”“人”可互換身份的觀念。大雄寶殿的八條檐角脊上各有七只白鴿,白鴿雕像的由來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明朝時期,開元寺破敗,一只在屋頂啄食的白鴿不慎從屋頂上一破洞中掉入大殿內摔死,住持見之便將其埋葬。第二天,有一男子來開元寺,想要出家入佛門,由于無錢修繕寺廟,住持就讓該男子外出化緣。男子靠化緣籌得了修繕寺廟的錢,而后對主持說他要離開了,住持不解,后發現男子坐化寺中,肩膀上長出白鴿的羽毛。原來該男子就是當初被住持埋葬的白鴿,住持為了報答白鴿,就將其雕于檐角脊上。白鴿塑像來源于傳說,而傳說則反映了信仰。白鴿和人之間可以通過死亡的模式轉換,這一定程度上受佛教投胎轉世說影響。神靈世界成為人間世界的延續,人死后,根據生前的功德判定能否成神。從白鴿化人、人化白鴿可以看出,古人相信萬物有靈,并且人、神和萬物可以相互轉換,萬物的生命中有一種不變的原始存在,可以脫離肉體而永恒,可以不同的生命形式一直輪回下去。古人對于神佛的敬畏與信仰,除了認為他們可以解決當下的矛盾與苦惱,帶來美好的現世生活之外,還一定程度上渴求達到成神、成道之境界。

4 結語

從上述分析可看出,大雄寶殿的建筑雖是一個佛教寺院,但其中融入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整個大殿由上至下可分為三個部分,即歇山重檐式的凹曲屋頂、屋頂與地基之間的置放神像及人進行信仰活動的場所、臺基,這三部分依次對應著天、人、地。從總體形制上說,凹曲屋面和四方臺基體現了天圓地方宇宙觀,屋頂上的龍和塔的構造體現了人們對天的崇拜和信仰。大殿的主體部分是佛殿,佛殿構建了古人對神明及神明世界的想象,神明的世界也如人間一樣有等級和分工。而在人界建造神明世界,體現了人界與神界并非隔絕不通,而是相互影響和滲透的,此外,古人認為人和神可以借助不滅的魂相互轉化。開元寺的大雄寶殿體現了天圓地方宇宙觀、天地間神界和人界的相互關系,以及人與神可相互轉換的信仰。

參考文獻:

[1] 程建軍.中國古代建筑與周易哲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2] 劉致平.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 馬曉宏.天·神·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造神運動[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4] 龐進.八千年中國龍文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

[5] 王振復.大地上的“宇宙”——中國建筑文化理念[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6] 吳桂就.方位觀與中國文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7] 鄭志明.民間信仰與儀式[M].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

[8] 鄭志明.想象——中國神話與儀式[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吳思瑩(1997—),女,福建晉江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國文化。

猜你喜歡
開元寺大雄寶殿建筑
廣濟寺大雄寶殿消防的重點和難點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貨車上的菩薩
遼寧朝陽佑順寺大雄寶殿保護探究
建筑的“芯”
古代鄭州第一高塔
——開元寺塔
敦煌寫本《曹議金重修開元寺功德記》考釋
開元寺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